登陆注册
15668100000014

第14章 怎样见自性

(第三次中日哲学与科学研讨会论文,1992年3月)

什么是自性,怎样见自性,为会么要研究见自性,这是人类诞生以来的根本问题。古代很多先哲终生不懈地修持,内省功夫很深,终于认识到自己固有性灵;以后有些哲人认真研究过这一问题,建立了一系列理论。近代科学诞生,把人的意识与性灵从自然科学中分离出来,着重发展了物质文明。到了今天,很多事实证明:对于某些物理现象的研究不能离开意识作用。因此,诺贝尔物理学家E。Wigner在他的《身心问题》(Remarks on the Mind-Body Question)一书中指出:物理学家说到的科学,只是所谓的自然科学,不涉及到心灵,显然是不完整的;我们应该在心灵问题与自然科学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当初把人体与心灵分开是不适当的,我们应该把“认识”扩充到心灵在内的整个宇宙中去;不考虑意识状态与心灵问题,要真正认识微观世界与整个宇宙是不可能的,因为意识状态毕竟是一个终极实体(ultimate reality)。所以,近十年来,有些物理学家借用量子场论探索:意识场对外界事物如何认识;对所接收的信息又如何加工而产生各种思维活动。所有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类自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我们的自性呢?显然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大问题。

(一)什么是自性

简单说来,自性就是人脑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产生而潜存的灵明觉悟之性。人的自性具有灵觉,所以人被称为万物之灵。但是人的自性通常又被物欲、杂念、意识等活动所覆盖;只有当意识活动被转化成大智之后,自性才会呈现出来。古人所谓“万缘歇尽非除遣,一性圆明本自然”。

历代很多哲人,通过长期修持,直觉地体验到自性的存在,因 此提出以下论点。

从空间方面来说,自性灵明洞彻。所谓灵明就是自己能观察事物,照见本源;所谓洞彻就是对于有碍、无碍诸物都能认识清楚。这种状态,古人称为心光,与从物质发出的各种光波截然不同。物质辐射之光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照见或透视有关物体,但是它们自己没有灵觉,必须由人的视觉、灵性或人造的仪器来识别。人的自性心光既能照物,又能照己,故呈现灵觉,称为性灵。

从时间方面来说,自性湛寂常恒。所谓湛寂是指此性莹净无瑕,寂然不动;不与染法相应,不与诸尘合流。所谓常恒是指此性推之无始,引之无终;非前际生,非后际灭;只是当下一念,不起波动。反之,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生命机体都在相互作用,不离干扰;因而流转不息,变化无常。

从物性方面来说,自性非浊非清。所谓非浊是指此性不具色相,飞尘无由粘染;超越时空,微物不能波及。所谓非清是指此性无限光明,满足一切功德;不舍一尘,不离万法。

从运动方面来说,自性无背无向。所谓无背,是指此性不背离宇宙万有;所谓无向,是指此性不趋向任何外物。尽管宇宙万事万物来来往往,此性对之无有背向,故超越运动。

根据以上四方面的讨论,自性可以看成是一种不居万法却又不舍万法的真空灵觉状态。今天有些物理学家把意识看成是一种特殊的量子场(specific quantum field),称为意识场(field of consciousness);这个场的基态(ground state)可以比作自性。基态意味真空自振态,是最小的能量态;对于自性来说,则可视为潜在的真空映照态。实际上要真正认识自性,必须自修自悟。

(二)怎样见自性

人脑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世世代代遗传,经过变异,逐渐形成意识结构系统。当此结构形成一部分时,脑细胞系统中的真空态,可能就有所映照。当意识结构系统全部形成时,整个脑神经系统中的真空态皆有所映照。从而意识结构与真空映照的全息,可能随着基因遗传下来而被保留下来。以后各种意识活动反叠加,又掩盖了自性真空的映照功能。

上面借用比量方法,设想了自性潜在而又被覆盖的原因,以便讨论怎样见到自性。古代修证者的体会是“见于心性”,因为心性易发。所以本文着重从原则上讨论“密宗修身见性”与“禅宗明心见性”。

密宗指出:浊气堵塞中脉,多言影响心气,杂念遮掩明点。中脉、心气与明点都关系到人的自性。人人体验到:意识活动是生灭无常,前念刚灭,后念即生;不断地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状态。密宗文献指出:念生与念灭之间是一个真空零点;尽管这个零点瞬间即逝,但仍是一个实体,这就涉及到自性明点。如果经常把握这个零点,不断用功,逐渐放大,结果会自感“心光朗耀”,意味自性呈现。然而一开始要把握这个零点是很困难的;因此,密宗又指出:当身体在行、住、坐、卧之时,不忘心轮;心轮可以看作是中脉的零点。由于先,后天的种种干扰,常人的中脉不通。如果能经常不亡心轮,以一念代万念,久之这个零点逐渐放大,扩至脐轮、密轮、喉轮、顶轮,结果中脉畅通,从而左右两脉亦通。在修中脉与明点的同时,也要修气。有些言语、声音的振动波,都会影响左中右三脉的畅通;特别是容易滞止心气在中脉里的主导作用。为此,密宗教人应该减少不必要思量、语言及行为,才有助于明点的呈现。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在日常生活中能坚持下来,却不容易。

关于明心见性的方法,当推六祖《坛经》的坐禅之法与参究之功。原则是识自本心,不离一念;精神内守,心不外驰。达磨东来面壁九年,心不外用,为后人建立规范,就是这点。永嘉禅师行住坐卧,不离此心,朝夕如斯,一宿而觉。赵州禅师除粥饭二时外,四十年不杂用心,结果大悟。总之,坐禅必须一心不二,参究在于返本还元;直到情识俱尽,知见不生,功德圆满,自然开悟。这里的情识俱尽,知见不生,并非避开外界是非善恶,而闭门入定,执著守心;而是对外界一切现象,锻炼到心不起念。若见到诸境,内心不动,则为真定,就容易见性。

(三)为什么要研究见性

从人类文化的本源来分析,不能离开对见性的研究。大乘起信论认为:自性体大,宇宙万有,形形色色,包括生命与意识在内,都离不开此真空平等之性;自性相大,具足无量无边隐序功德,不显形相;自性用大,能生出一切智慧,既能认识自己又能认识外部世界。人类文化发展到今天,无论那个民族,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人类人文化毕竟同源,因为人种同源,所以应该研究人类的本来平等性,功德无量性,以及大智无边性;从而开展生命与宇宙的统一研究,自性与自然的统一研究。

从生命科学发展来分析,不能离开对见性的研究。人是我们宇宙的主人,人的本来面目是自性,覆盖自性的是各种干扰。然而人脑为什么会产生千差万别的念头,意识为什么老是从一个状态跳到另一个状态,心灵上的浮尘相为什么总是不停地闪现。这一系列问题单靠今天的科学仪器控制是很难解决的。根据古代修证者的经验,人脑能逐渐调节自己的意识场达到真空状态,让自性智光显露,像一面镜子,能悟到有关现象的本源。这些问题应该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因此从比量研究自性灵明的机理是非常必要的。

从自然科学发展来分析,不能离开对自性的研究。《大乘起信论》说:“自性离诸名相,毕竟平等,不可破坏。”这就指出:自性是一个平等实体,人类应该认识它、把握它、运用它。事实证明:科学的发展,分工固然重要,统一也不能忽视。所以,近几年来,有远见的科学家提出了意识场与物理场的统一,生物学与物理学的统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此外,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有很多问题,仍然不能解决。例如微观世界的测不准问题,宇宙的真正起源问题,最小粒子的结构问题,真空零点的能量问题等等。如果开发人脑的大智,让它直接去认识这些问题,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脑大智的研究,以及科学方法的采用与人脑悟性的应用,都应互补进行。

从人类社会问题来分析,不能离开对自性的研究。在过去几个世纪内,西方物质文明的发展是必要的,但由于人文生态学的研究未能及时跟上日程,以致环境被污染,伦理被忽视,从而人类社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很多有远见的科学家认为,21世纪应该研究与生命直接有关的问题,如智能与伦理,基因与生态等等。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在于探测人类的自性,以及生命的起源与意识的演化。人类社会自发展以来,自私性影响了平等性,物欲覆盖了性灵。因此,重新认识这些问题,对于人类社会的正向发展,肯定是有益的。

(四)从载道之文体会自性

中国古代之文在于载道,而自性与大道相通,故此处提出从载道之文来体会人类自性。中国很多先哲曾说:“人肖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例如《易经系辞》下卷指出:

乾为首,坤为腹,离为月,坎为耳;

兑为口,艮为手,震为足,巽为股。

乾坤指天地,艮兑表山川,震巽为雷风,坎离是水火。由此可知:人肖天地之貌,说明人与天地各是大道之一物。系辞下卷又说: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画而成卦。

这里的仁义隐含了礼智信,合而为五常之性,是人类自性的基础。

中国先哲认为载道之文与天地并存,如“日月照明,以丽天文之象;山川焕彩,以绣地理之形”。载道之文,首推《易经》:羲皇画其卦,周公演其文;其中文王悟出乾坤之道,孔子赞仰两仪之功;其实在于写天地之光辉,开生民之灵智。所谓“观天文,以知变;察人文,以成化”。这也就是以天道为心,揭示人类自性。从自然进化的观点来看: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天体运行,各守其道;位置渐变,秩序井然;到时一周,轨道圆成。人类为了开显自性,也应学习天体运行之道,逐渐转变情识波动,到时豁然开悟,可以收到成化之效。

中国古籍记载:《易经》八卦来自河图五行;《书经》九畴源于洛书九宫;《诗经》言志,导达心灵;《礼记》明伦,天下归仁;《春秋》则寓褒贬,以别善恶。显然五经象征五常:经者,恒久之道,其义为常;人居五行时空之中,秉五常以为性,率五脏而立命。故读经则知常,知常即为明;不知常,妄作,凶。这就是老子归根复命的至道,也涉及到返回自性的原理。

然而大道无边,不可名状;自性隐微,很难阐明。故孔子称“老子之道,其犹龙乎;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其后”。龙为隐物,象征阳气潜藏,故易经以龙表示乾道,所谓“潜龙勿用”,意义深远。吾人若能敬德修业,精诚不懈,到时潜阳亦可自显,例如“飞龙在天”就是一种隐喻。至此“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也是对见性的一种写照;是以道虽无名,但隐喻自性。

此外古人为了撰写载道之文,自心必须精义入微以体道心,故有《文心雕龙》之作,说明为文之用心,有如雕龙。要把潜龙以文雕刻出来,自心必须静虚,达到与道相合的境界。例如《易经》特别指出:“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精义意味此心虚静,致用则神与道相通。《礼记》称赞孔子“清明在躬,其志如神”;即神志清明,研述五经万象,如同大道无形,生化宇宙万物。这也就是见性、见道的一种体会。

通常为文与科研在于心与物游,即内心与外境相遇。如何相遇,在于自然契合:如果自心阻滞,即耳目之近,亦有所不识;及至心空,虽八极之外,亦浮现眼前。至若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寻境就心,心难照境。必在平日用功,一心不乱,到时心体空明,可能遇境。例如牛顿见苹果落地,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罗素见孤波远逝,提出孤立子问题。当年克里斯多夫背耶酥过河,发现脚后涡流,建立张量数学,以及其他等等。看来为文、科研之道,类似于见性,首在治心:万象去来,此心寂然宁静;祸福扰攘,此气未尝不虚。古人所谓“执枢机以运大象,处户牖而得天倪,惟虚与静之故也”。最后借此精诚、虚静之功,讨论《河图》、《洛书》的起源,是有意义的。中国古人多谓:河出图,洛出书,这也许是春秋战国时代学者的构思。事实上,按《书经》记载,在尧舜时代就将东南西北,配以春夏秋冬;而且舜帝每年二月东巡泰山,五月南巡衡山,八月西巡华山,十一月北巡恒山;后来禹王对舜帝又提出六府三事,合为九畴;即五行与谷,外加正德、利用、厚生。有了四方、四时、中心与五行的形象,再配合十个自然之数,分成的五组,就是河图。河图属于方形,表示空间方位对待,称为“天干”。当时的哲人已有方圆概念,故又将方变为圆,联系到九畴(九宫),就是洛书,表示时序流行,涉及“地支”。此二著作可能是尧舜时代哲人的悟性之作,完全出于自然,顺天道而成章,无一毫人欲之私。故孟子说:“尧舜,性之也。”孔子更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舜其大智也欤。”这也就是涉及到与见性有关的大智。

同类推荐
  • 伦理学与人生

    伦理学与人生

    本书系作者专心致志撰写22年而成的150余万字的《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修订版)之精粹。它几乎将每个理论问题都化为一个鲜活的人生案例,通过解析各个案例而系统展现伦理学博大精深之原理,因而名之为《伦理学与人生》。
  • 中国经典诗文集——论语

    中国经典诗文集——论语

    本书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是儒家思想千年经典绝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 解密老子思想

    解密老子思想

    《解密老子思想》对《道德经》的解读既尽力合于原文之文体,又不囿于原文之句法而因文害义,力求抓住其精神实质而予以解读之。根据笔者研究,《道德经》原文在章序结构和思想内容上存在“道”、“德”含混的实际情况(是否由于流传错简不得而知),故对原章序进行了重新排序,使其思想内容更具逻辑性、连贯性和区别性。
  •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以历史主义为原则,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范畴一天命观、经学政治指导思想、大一统政治格局、德治治国方略、纲常伦理规范、民本固国执政方策、政治变革对策等概略性地试作哲理梳理,以时间范畴为经、历史时序为纬,论析儒学乃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中心支柱,以民为本执政哲学期许维护大一统政治格局、伦理纲常政治秩序,在时易治变中推行以德治国方略,建构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精神。
  • 聆听大师丛书(套装共7册)

    聆听大师丛书(套装共7册)

    胡适一生,涉及了大量的学术文化、思想文化和政治文化的言论,其文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朴实无华。兼具了可读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聆听大师胡适》系列以独特的视角,从人生、治学、政治、社会等方面入手,在胡适作品中精选出能够代表胡适思想的篇章,收录图书:《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西洋文明的本质:胡适讲西学》《孤独与大胆:胡适自述》等七册。
热门推荐
  •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

    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血管年轻人长寿:心脑血管疾病的防与治

    血管年轻人长寿:心脑血管疾病的防与治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简要介绍了心脏、血管及循环系统的基本知识;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高脂血症、心脏瓣膜病、心肌疾病、先天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知识以及血管性疾病形成的影响因素;重点阐述了血管疾病的病因、症状、临床类型、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等知识。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方便阅读和查询。本书适合医疗保健人员、中老年朋友,尤其是患者朋友阅读和参考。
  • 狼神绝

    狼神绝

    很小的时候,尹啸天就和一群拥有武功的狼在一起生活,而狼群的领头却是以前天下顶级高手狼神的伙伴,银风,一匹银色的母狼。直到一伙杀手的到来,他原本平淡无味的生活改变了。
  • 返古之寻找七彩水晶甲

    返古之寻找七彩水晶甲

    他乃银河战天使,身穿奇幻七彩水晶甲。与地球防卫军结盟,为阻宇宙魔女破坏追去古代,中计被迫灵肉分离,驱散水晶甲。她和姐姐拥有他的DNA,为姐姐幸福求防卫军局长让她去完成寻找水晶甲和他灵魂的任务。遇上江老夫人知情后交托医圣侄孙,他与同伴追踪和她一起捣毁邪教夺回紫水晶剑。
  • 为霖道霈禅师餐香录

    为霖道霈禅师餐香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十卷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十卷

    本书中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个贴近生活的精彩故事,反映着当代生活的广阔图景。它们不仅能教会你如何理解生活,更能教会你如何热爱生活。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读者的心智、使读者得到精神享受,是编者编选此书的最大愿望。
  • 天灵至尊道

    天灵至尊道

    天灵诸界,凡界与极乐界超然世外;而修仙界自远古以来,人、妖、魔三族之间杀戮不断。万物欲求长生,但资源有限,为了让修为提升得更快,不得不杀人夺宝,抢夺资源修炼。而我们的小主人公紫凌天因天生废脉被歧视,最后无意听到了李家和王家的计划遭遇杀害,却冥冥之中使得隐藏的天灵之脉觉醒,从此走上了一条逆天之路,逆天夺取气运,一路上杀神弑魔,一步步升仙成神;三生已断,入至尊,得永生。
  • 圣者游戏

    圣者游戏

    一场星系探索,未知的星球被发现,原居民的强大视地球生物为猪狗,一场基因研究给绝境的人类再次带来希望。一场以基因强化为目的研究开始,这到底是游戏还是人类的自我进化。人类是否能在绝境中崛起,征战是否能完成他最终的希望。
  • 雾海

    雾海

    自古人们就传说:这天地,上有三十三重天,乃世间最高统治;中有无数劳苦百姓,喜怒哀乐且邪正坏好;下有幽冥鬼府、掌握生死轮回,十八层地狱。但还有一方,人们却鲜少知晓,此地亦正亦邪,不受天庭管辖,不理阎王召唤,所寄生之生灵,能偷窥天地生死,世纪更替。而他,竟然踏足了此地...
  • 彼岸神社

    彼岸神社

    听说过彼岸神社吗?据说那里都是庄子的传人呢!不会是骗子吧?看看现在的寺庙谁敢去?那里许愿是免费的哦!据说只要在这污秽的世界里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什么样的愿望都能实现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