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
地区:湖北编号:Ⅱ-9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兴山县
兴山县在汉朝时期属南郡,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析秭归北界置兴山。兴山地处大巴山的余脉,长江西陵峡的北侧,东邻宜昌市、保康县,南连秭归县,北靠神农架林区,西接巴东县。兴山民歌分布于兴山县各乡镇及其东、南、北部的周边地区。因其特有的“兴山三度音程”,从而被国家文化部定名为“兴山民歌”。
经科学考证,兴山民歌明确的历史已有800多年。而从苏东坡听黄州人群聚讴歌,“其音亦不中律吕”,可推知此歌韵律已流传900多年;刘禹锡《在建平听里中儿联歌》说:“聆其音,中黄钟之羽”,更是可将其历史上溯至中唐。再与曾侯乙编钟三度定律结构一致的特点来看,其历史渊源一直可以上溯到2400多年前。特别是1992年出土的商周青铜“猪磬”的三声结构关系与兴山三度三声腔民歌的结构几乎相同,这也为其源远流长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兴山民歌《五更》
兴山民歌的常见曲目有《征东》、《征西》、《薛刚反唐》、《十送》、《十想》、《五更》等。
兴山古歌音调奇特,不见经传,让人不识音高、不辨调式、不易歌唱。其实,它在音阶结构中含有一个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音程,被命名为“兴山三度音程”。这个独特的音阶证明了在荆楚音乐文化中存在着一个与乐器考古发现的律制相一致的口传文化。
兴山民歌的独特不仅在于它音调本身的听觉效果,还在于它独特的审美情操。兴山民歌历来给“外来人”的感觉就是“悲”,让人觉得那是“哭死人的调子”。
从汉武帝立乐府到唐太宗制雅乐,都有楚音“哀伤”、“悲”的记载;所有对竹枝歌音调的描写,都是千口同声、毫无例外地唱“悲苦、愁绝”之调。直到今天,人们也认为兴山民歌“音悲”。其实这种认识是与楚人的感觉大相径庭的——楚人反以此音为乐!这只是不同地域的人审美心理不同罢了。所谓的反“悲”为“喜”,正是荆楚古歌的美学特征。
兴山民歌揭示了荆楚古歌的原貌,为中国传统音乐并未失传提供了无可辩驳的铁证,证明了中国传统音乐顽强的生命力和稳定的遗传性。它是巴楚古歌难能可贵的遗存,它推翻了“中国音乐西来说”,佐证了中国古乐并未失传、中国也有自己本土音乐的学术争议,其独特乐律学原理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我国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变异等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就像一切活化石一样,这门古老的艺术正面临着绝迹的危险。一是因为其不见经传,让人不识音高、不辨调式、无法记谱、很难学唱。再者,随着生产的发展,薅草在农村已被现代化的除草技术代替了,而兴山民歌之所以能在兴山流传下来,就是有赖于薅草锣鼓作为载体,一旦薅草锣鼓彻底消亡,兴山民歌必将随之绝响。如不大力抢救保护,这个独特的歌种将面临失传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