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初,其他国家的人们似乎都未感受到切肤之痛。那时的中国,大体恐怕也是如此,也许只有那些吹大了房地产泡泡的房地产开发商略有些紧张吧?
春去秋再来,在次贷危机爆发的第二个秋天,次贷危机导致信用危机,累及整个金融领域,金融风暴生成了。不久,风暴过处,不仅虚拟经济大受打击,实体经济也广受拖累,中国亦莫能外,每一个坐在车里或在外边观测的人都感受到:中国经济列车减速了。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当前应对次贷危机,应当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为强大的国力,更为充足的资源,更大的回旋余地。因此,尽管面临目前这样一个百年一遇的严峻挑战,中国依然有可能在充分评估次贷危机冲击的前提下,以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紧迫性,启动各项可能的应对举措。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经受历次外部大的冲击的经验看,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都成为中国经济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的重大机遇。次贷危机的冲击,同样也带给中国一次全面推进改革的机遇。
在过去400年的时间里,全球权力发生了两次重要转移,一次是17世纪左右欧洲的崛起,一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崛起。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其他国家都是西方大国挥洒野心、争夺利益的舞台。但是现在中国的崛起,伴随着印度的崛起和日本持续发挥的作用,全球的权力正在发生第三次重要转移,那就是亚洲的崛起。
中国经济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她的“大”。大,尽管不强,本身就足以让人瞩目。
请相信,龙纪元时代倒计时开始——
我们经历过金融风暴,我们战胜过金融风暴。
1997年,亚洲爆发了始于泰国、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的亚洲金融风暴。这场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重创,1997年7月一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一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一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但是,中国政府却从容应对,不仅未受危机的影响,而且积极支持香港特区和亚洲其他国家抗击金融风暴,为世界经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首先,中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这一举措使索罗斯等炒家闻风丧胆,坚定了亚洲各国的信心,从而对以后几年亚洲地区经济的复苏和重新快速发展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参与IMF对亚洲有关国家的援助,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提供了总额超过40亿美元的援助,向印尼等国提供了出口信贷和紧急无偿援助。
不可否认,这一次美国金融风暴对我国的影响比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影响要远远严重,虽然其影响在我国金融领域十分有限,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却堪称深重。但是,我们相信,我们的国家仍然能够战胜风暴、克服危机,甚至能做到经济增速保持最高、经济增长恢复最快。在我国政府10项措施、4万亿投资的漂亮组合拳打出以后,已经获得了国内外的喝彩。
我们对祖国的信心来自何处?专家为我们给出了答案。从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看,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根本性逆转,我们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理由有五:
一是30年改革开放打下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综合国力今非昔比,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有了坚实底气。按可比价格算,我国现在的GDP相当于1978年的15—16倍,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外汇储备充足,国民储蓄率高,金融体系总体稳健,财政赤字规模较小,资金供给较为充裕。
二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速,发展潜力和回旋余地大,国内市场广阔,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居民消费、生态环保等有巨大发展空间,扩大内需大有可为。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价格上涨压力明显减轻,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调整空间较大。
四是人力资源充裕,劳动力素质较高,技术进步加快,产业和产品竞争力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综合优势。
五是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趋势未变,国际分工格局调整和国际金融体系变革蕴藏着新的机遇。
这里,我们有必要一起记下国家领导人的告诫:
胡锦涛主席说: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坚定信心携手努力,我们才能共同渡过难关。(在北京亚欧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温家宝总理说: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与货币更重要。
在树立中国必胜的信念的同时,我们还要对市场有信心。对市场有信心,首先是经济界人士要有信心。经济界人士最了解经济、最熟悉市场,他们是经济、市场运行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信心对广大民众有着示范作用。因此,温家宝总理在与参加天津达沃斯夏季论坛的经济界人士座谈时强调,应对危机,最重要的是人们的信心,特别是经济学家、企业家以及企业领军人物的信心。
作为普通民众,有必要通过对金融危机的正确理解和判断形势,来树立自己对市场的信心。对市场有了信心,才能够主动消费,形成需求,从而使经济形势好转。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美国金融风暴虽然来势凶猛,但还不可能对我国金融市场构成实质性影响,国内金融机构持有的海外投资产品有一定损失,但从金融机构整体盈利状况来看,损失占比很小,风险可控。从最新的全球银行排名就可以知道这一点。但是,决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金融危机不是纯物质单独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归结为信心危机,如果对市场缺乏信心,必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的动荡。当前我国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的状况就是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面对日益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为了避免市场继续向不利方向演进,重振市场信心至关重要。
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在电台发表过著名的演讲,他告诫英国的家庭主妇们去上街购物,这将使她的丈夫找到工作。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也通过著名的“炉边谈话”鼓励人们克服眼前的困难。这种劝说对于提振人们的信心是重要的,但从根本上讲,人们的信心来自于对金融危机的认识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
再联系到当煎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就是刺激内需。所以,民众要正确理解,主动而有理智地消费,这才能使市场回暖。反之,如果我们没有信心,或者过分悲观,这种情绪一旦影响到投资、消费等经济运营活动,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将会抑制市场需求的扩大,加剧经济增长的下滑。
当然,增强信心并不等于盲目乐观。全球金融危机必然意味着当前我国经济将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但在挤压资产泡沫的过程中,只要能够保持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就将在其他行业产生投资机会,政府4万亿人民币的大规模投资已经预示着这种机遇。另一方面,危机将极大地改变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及产业结构的布局,中国经济必须适应这种变革。可以说,在政府通过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保持货币金融体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保持充分的信心可以使我们更早地度过难关。在这里,对市场和机遇的这种信心,比黄金还要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