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人比较木讷,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会做出你所预期的反应来。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到底听进去没有。
求这种人的时候,刚开始多多少少会感觉不安,但这实在也是没办法的事。
比如,当你遇到C先生时,直觉马上告诉你:“这是一个很死板的人。”此人体格健壮,说话带有家乡口音,至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却不太清楚。除了从他表情中,可以察觉些许紧张之外,其他的一点也看不出来。
遇到这种情况,你就要花些工夫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以随便和他闲聊一些中性话题,只要能够使他回答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也就好办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此类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比如,当你们聊到有关保龄球时,C先生的话就开始多了起来,这表示他对这项运动很感兴趣。他很起劲地谈到打球的姿势、球场的情况和自己最近的成绩……原来死板的表情,竟一扫而空,代之以眉飞色舞。
每一个人都有他感兴趣、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开始滔滔不绝地说,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须掌握好话题内容并利用这种人的心理。
傲慢无礼的人
有些人养尊处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派头。像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实在让人看了生气。他是最不受欢迎的人物,但是,当你不得不求他的时候,你应该如何对付他呢?
对付这类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啰唆,所谓“多说无益”正是如此。因此,你要尽量小心,以免掉进他的圈套里。
不要认为对方客气,你就礼尚往来地待他。其实,他多半是缺乏真心诚意的。你最好在不得罪对方的情况下,言辞尽可能“简省”。尽量简单扼要地说明来意,办完事就行了。
毫无表情的人
人的心态和感情,常常会通过脸部的表情显现出来。所以在求人的时候,这些往往可作为判断对方心情的依据,然而,有些人却是毫无表情可言的,也就是说,他的喜怒是不形于色的。这种人不是深沉的就是呆板的。当你需要和这种人进行交谈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特别注意他的眼睛和下巴。
人们常说:“眼睛是会说话的。”不错,眼睛是灵魂之窗,观其眸子,你自然可以揣测对方的心思。
你可以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出他对你的印象究竟如何。有时候,自己会过分紧张连表情都不自在,此时,你不妨看看对方的眼神:是毫不在意、无动于衷,还是有所察觉?留意他的眼神,你一定可以得到答案。知道了他的态度,话自然就好说了。
与这种人沟通,别被他这种表情吓住,一定要放松、从容不迫。但要注意的是,当你明白对方的反应可能是受自己的态度所影响时,就不得不特别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了。
打开成功之门的说话技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求人办事有时候并不容易,对方总会表现出抵触情绪,这种情形下说话,更需要讲究一些技巧。下面通过一些实例,教你一些具体做法。
缓言法
借助舒缓的语气来减轻话语的压力,避免唐突,充分维护对方的面子,例如:“不知你可不可以把这封信带给他?”(比较:把这封信带给他!)
悲观法
通过流露不太相信能成功的想法把请求、建议等表达出来,给对方和自己留下充分的退路。例如:“你可能不愿意去,不过我还想麻烦你去一趟。”
在请求别人帮忙或者向别人提出建议时,如果在谈话中发现人家可能不具备条件或意愿,就不要强人所难,自己也显得有分寸,同样也会赢得好感。
缩小法
尽量把自己的要求说得很小,以便对方顺利接受,满足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例如:“你帮我解决这一步就可以了,其余的我自己想办法。”
我们确实经常发现,人们在提出某些请求时往往会把大事说小,这并不是变着法儿使唤人,而是适当减轻给别人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使自己便于启齿。
谦恭法
通过抬高对方、贬低自己的方法,把有关请求表达出来,显得彬彬有礼、十分恭敬。请求别人帮助,最为传统的做法是尽量表示虔诚,使人家感到备受尊重,乐于从命。
体谅法
首先说明自己了解并体谅对方的心情,再把自己的要求或想法表达出来。例如:“我知道你手头也不宽裕,不过实在没办法,只好向你借一些。”
求人的重要原则就是充分体谅别人,这不仅要在行动中体现出来,而且要在言语当中表示出来。
复数代词法
使用“我们”代替“我”,把自己的看法、意见、决定等表达出来,以免显得主观武断。例如:“我们是实在没有办法了才来找您的。”(意即:这是大家的共同意愿)
在现代交往中,利用“我们”代替“我”是比较常用的礼貌表达方法。在政治活动、外交事务、学术交流、商务交往中,使用更为广泛。
视点推远法
在表达有关意思时使用代词等把时间、地点、事情等方面的视点推远。例如:“那种事情费不了你多大劲儿。”
细细体会,使用远指代词比使用近指代词显得更婉转一些。
陈述常规法
就是在表达有关意思时仅仅把有关规定讲述一下,而不强调自己的主观看法,例如:“上头规定这事由你负责,所以我非求你不可。”
在为公务求人时,陈述理由是一种比较通行的做法。这比以个人的口气发号施令要礼貌得多。在平常表示规劝的时候,这种方法有时也很好。
感激法
在提出请求、愿望等时,表示自己对人家非常感激,并且会铭记人家所做的一切。例如:“如蒙鼎力相助,我们将不胜感激。”“你的大恩大德,我们终生不忘。”
尊重别人的劳动,特别是重视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这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原则,应该在语言中表达出来。
暗示法
通过旁敲侧击的说话方式,把有关意思暗示出来,以免直接驱使对方,令人感到没有面子。例如:“我要出差半个月,我养的那些花没人浇水,就得枯死。”(意即:你来帮我照看一下吧)
请人做事,不必都要具体详细讲明。在很多情况下只要对方一点儿暗示即可,这样就显得很自然。
淡化法
有意使用轻描淡写的语言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使之更易接受,更有意味。例如:“请你帮我把这房间稍稍粉刷一下。”(意即:实际上需要彻底粉刷一下)
在提出建议、作出评估时,如果根据对方心理特点适当低调些,效果可能更佳。
夸张法
用夸张的方法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通过说明事情的难度等,求得对方的谅解。例如:“我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意即:不到最后关头,是不会给你添麻烦的)
在向对方表示歉意时,适当强调客观原因,可以表明并非主观不积极,因而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当然,这也要掌握好分寸,否则就会显得不实在。
矛盾法
使用自相矛盾的话语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例如:“我本来不想跟你提这事,可还是提了。”
回答对方的问话,有时表示肯定不好,表示否定也不好,使用模棱两可的话比较合适。
反语法
使用反语来表示亲密的揶揄、暗暗责备等,以免话语过分刻板,令人感到不自在。例如:“你真会开玩笑!”(实际上对方不是开玩笑)“朋友找你帮忙,看你多热心!”(实际上他很冷漠)
反语要是使用得当,可以打破僵局,密切双方的关系,显得比较轻松愉悦。
反问法
通过反问句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以免直陈己见,显得缺乏涵养。例如:“我能怎么办呢?”(意即:事情太糟了,我什么办法也没有)
在有些语言场合,使用类似的反问句确实比直抒胸臆要委婉得体一些。
含糊其辞法
就是使用不点名道姓的办法把有关意思表达出来,以免让人没有面子。例如:“好像有人在上面卡我们。”(意即:这事是你干的)
在遇到有人故意刁难,请求对方高抬贵手时,不要把事情点破,尽量照顾人家的面子,是非常有益的。
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办事
在办事的时候,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别人的需要和利益,是非常愚蠢的做法。要想办成事,首先就要与对方站在同一个立场,多方为其考虑,让对方觉得你是“自己人”,这样才更益于办事。
某商店有位店员是位经营高手,他的营业额比一般营业员都高。有人问他:“是不是因为能说会道,所以生意兴隆?”他回答说:“不是,我的成功秘诀是善于理解、体察顾客的心理。”
一次,有位顾客站在柜台前对柜台里的布仔细察看。凭经验,营业员判断这位顾客是想买块面料,于是赶忙迎上前去说:“您是想买这块料子吗?这块料子很不错,但是您要看仔细,这块布染色深浅不一,我要是您,就不买这一块,而买那一块。”
说着,店员又从柜台里抽出一匹带隐条纹的布料,在灯光下展开,并接着说:“您像是公务人员,年龄和我差不多,穿这种料子的衣服会更好些,美观大方。要论价钱,这种料子比您刚才看到的那种每米多3元钱,做一身衣裳才多几十元,您仔细看看,认真盘算盘算,哪个合算。”
顾客见这位营业员如此热情,居然帮自己精心挑选,于是不再犹豫,买下了店员推荐的料子。
这位店员之所以能成功地做成这笔生意,就是因为他站在顾客的立场,替顾客精打细算,现身说法,使对方的戒备心理、防御心理大大降低,而且产生了一致的认同感,故而说服了对方。
站在对方的角度说话,就是要了解对方的心理,了解他的需求,了解他的困难,这种说服方法容易使对方接受,从而将事办成。
一家电器公司的推销员挨家挨户推销冰箱,当他走到一户人家时,恰好这户人家的太太正在往冰箱里放东西,就忙说:“哎呀!你这台冰箱太旧了,用旧冰箱是很费电的。太太,该换新的啦!”
结果,还没等这位推销员说完话,这位太太马上产生了反感,驳斥道:“你在说什么啊!这台冰箱是我结婚的时候买的,很耐用的,我都用了10年了,到现在还没有发生过一次故障,新的也不见得能好到哪儿去,我才不换新的呢!”这位推销员只好无奈地走了。
又过了几天,又有一名推销员来拜访。简单地沟通后,他初步了解了太太的心理,便说:“这是一台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冰箱,因为很耐用,所以对太太您有很大的帮助呀。”
这位推销员先站在太太的立场上说出她心里想说的话,使得这位太太非常高兴,于是她说:“是啊!这倒是真的。我家这冰箱确实已经用了很久,是有点旧了,我正在考虑换一台新的冰箱呢。”
于是推销员就说:“换了是有点不太舒服,但是现在的冰箱质量也不错,而且省电、环保,相信对您的家庭还是有好处的,如果您想换的话,可以看看我们公司的产品。”
用这种说服技巧,对推销产品确实大有帮助,因为这位太太已动了购买新冰箱的念头。至于推销员是否能说服成功,回答十有八九是肯定的,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了。
在求人办事过程中,当你感觉到对方仍对他原来的想法保持不舍的态度,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接受他的想法,或者先站在他的立场发言。先接受对方的立场,说出对方想讲的话,然后再说出更好的做法,这样才更容易打动人,也对求人办事有所帮助。
说好场面话
汉高祖刘邦灭楚、平定天下之后,开始对他的臣下论功行赏,这时就出现了臣子彼此争功的现象。
刘邦认为论功劳萧何最大,封他为侯最合适不过,给他大量的土地也实属应该,可是其他人却不服,私下里议论纷纷。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12次受伤,而且攻城略地最多,论功劳他应该最大,应当排第一,要封地他也应该占最多。”
刘邦心里知道,因为封赏问题,委屈了一些功臣,对萧何是偏爱了一点。可是,在他心目中,萧何确实应该排在首位,可身为皇帝又无法对这一想法明言。
正当为难之际,关内侯鄂君似乎揣摩出了刘邦的心思,不顾众大臣反对,上前说了一些言不由衷的场面话:“群臣的意见都不正确,曹参虽功劳很大,攻城略地很多,但那只不过是一时的功劳。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丢掉部队、四处逃避的事情时有发生,是萧何常常从关中调派兵员及时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才保汉王不受太大的损失。楚、汉在荥阳僵持了好多年,粮草缺乏时,是萧何转运粮食补充关中所需,才不至于断了粮饷啊!再说皇上曾经多次逃奔山东,每次都是因为萧何出力,才使皇上万无一失,如果论功劳,萧何的功劳才称得上是万世之功。现如今,汉王即使少一百个曹参,对大汉王朝又有什么影响呢?难道我们汉朝会因此而灭亡吗?为什么你们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排在第一位,而曹参其次。”
刘邦听了关内侯鄂君的话,自然是非常高兴,因为关内侯鄂君的场面话说到了刘邦心坎里去了。刘邦连忙说:“好,好,就这么定了。”
关内侯鄂君因揣摩出刘邦一直想封萧何为侯的心思,然后顺水推舟、投其所好,挑刘邦爱听的话说,刘邦自然非常高兴,刘邦的心愿落实了,鄂君也因此被刘邦封为“安平侯”,封地超出原来的一倍。
由此可见场面话的重要作用,假如关内侯鄂君没有趁机将场面话说出去,刘邦也不会给他封侯,扩大封地面积。所以说,场面话该说时还要说,但必须掌握好度,不能太不切合实际。
会说场面话是疏通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场面话说得到位不到位,会影响人脉网的广与狭,从而影响办事的质量。听场面话时,必须要动动脑子,认真辨别真伪后再确定真假与是非,否则吃亏上当的还是自己。
小王在一个单位埋头苦干了很多年,一直都没有升职,为此他很苦恼。有一天,小王的一个朋友告诉他,另一个单位的营销部有一个空缺,小王便通过朋友牵线搭桥,拜访了那家单位人事部的一位主管,希望能走走他的后门,把自己调到那个单位去。
当时,那位主管热情地招待了小王和他的朋友,对小王的请求拍着胸脯说:“绝对没有问题,你就回去等待佳音吧!”小王得到了该主管的承诺后,兴高采烈地回家等消息。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办调动的事一点消息也没有,小王给朋友打电话,想知道到底出了什么情况,朋友却告诉他,那个位子已经被人抢先占了。
小王顿时火冒三丈,问:“既然答应我了,而且还拍胸脯说没有问题,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种状况?”小王的朋友对他的质问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