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禅师是一位有道的高僧,每天讲经说法之余,都在佛殿里打坐参禅。有一天半夜,七里禅师正在禅堂的蒲团上打坐,一个强盗突然闯进来,把又明又亮的刀子对着他的脊背,说:“把柜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不然,就要你的老命!”“钱在抽屉里,柜里没钱。”七里禅师说,“你自己拿去,但要留点儿。米也不多,不留点儿,明天我要挨饿呢!”没想到这么容易就得到了这些铜钱,强盗非常得意地说:“算你识相,老秃驴!”“拿了人家这么多钱,也不说声谢谢就走吗?”老禅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来,“做人不要太贪,要给别人多少留点儿东西。”“谢谢。”强盗不由自主地表达了谢意,但心里十分慌乱,因为他偷盗几十年,还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他愣了一下,才想起不该把全部的钱拿走,于是,他掏出一把钱放回抽屉。
后来,这个强盗被官府捉住。根据他的供词,差役把他押到寺庙去见七里禅师。
差役问道:“多日以前,这个强盗来这里抢过钱吗?”
“他没有抢我的钱,是我给他的。”七里禅师说,“他临走时还说声谢谢了,就这样。”
这个强盗被七里禅师的宽容感动了,他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在七里禅师面前,要求禅师收他为弟子。七里禅师开始不答应,这个人就长跪三日,七里禅师终于收留了他。
七里禅师的宽容度化了强盗,消除其恶念,化解其罪孽,给其重生。还有什么能否定他长跪三日的真心?还有谁来置疑他心中的善念,不为之动容?
佛家提出“众生平等”,即以平等之心对待一切。人与人、人与万物皆平等。
一位年轻人在沙滩上散步,他看见有位老人正在拾起一些小鱼抛回海里。年轻人看不明白,就赶了上去,问老人为什么要这么做。
老人说:“搁浅的小鱼如果留在岸上,太阳一出来就会死。”
年轻人听了,不以为然地反驳道:“可是海滩一望无际,这种小鱼也有好几百万条,你的努力能产生什么影响呢?”
老人瞧了瞧手里的小鱼,然后把它抛回海里,快乐地说:“也许对大海没有影响,可是对这一条小鱼却有影响!”
这位老人那么善良,年轻人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所作所为,老人是在用包容之心滋养生灵,用慈悲之心润泽自己的生命。不起眼的生命都会得到重视,这恐怕就是平等之心的真实显现吧。
人与人之间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我们担任什么职务,从事什么工作,取得何种成就,都是社会的分工,都不应该因此去傲视别人。
7用宽容抚慰幼弱的心灵
宽容可以通过语言等显性因素来表达,也可通过细节等隐性因素来表达,有时候这些细节或许连自己都未意识到,却被善于感知的心灵接纳了。宛如获得了最温暖的心灵触摸,这些纤弱的心也蓬蓬勃勃生长。
有位中学老师写过这样一篇文章:
有一天晚上,是这位老师值班。照例他要到操场上去转转,操场在教学楼的后边。周边是零星的几盏路灯,有极淡的一点光晕射出来。他带着手电出来,开始沿着跑道往里走。学生们大都回宿舍睡觉去了,到操场转转的目的,无非是怕有的学生还没有回去,毕竟在这样一个春末的晚上,清新的空气以及舒爽宜人的温度是让人留恋和眷顾的。如果还有别的目的的话,那就是看看还有没有男女生在操场上——提防有早恋的学生。
果然,再往夜色更深处走,这位老师看到了两个人的背影,那该是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他踌躇了一下,快走几步,赶上了他们。假装着欣赏夜色,他说:今晚的月亮真美,风也很轻柔……你们说是不是?对了,明天6点起床,你们不怕明天起不来吗?两个学生嗫嚅着,说不出话来。听他们的气息,显然被吓坏了,声音中透着紧张的惶恐。老师面对他们站着,但暗淡的光,还是不能辨清他们的面目。
这位老师问了他俩的班级和姓名,便让他们回去了。虽然感觉他们是在早恋,也想跟他们班主任谈谈,但后来无意中便把这事忘了。
之后,过了好几年,一封来自珠海某公司的信飞至这位老师的案头。原来,信是那个女生寄来的。信里边谈及的内容,也是关于那个晚上的。她说:李老师,那个晚上,被您撞见后,我很害怕,其实我们在一起走的时候一直担心着一件事情,就是手电筒。我怕突然有一束光毫不留情地照在我俩的脸上,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一定会无地自容,以后也不会有好的心态去学习。但是您并没有拧亮你的手电筒,虽然你也有这么一把。这些年,我一直忘不了这件事情,今天给您写去这封信,我要郑重地对您说声:谢谢您。
这个老师最后写道:“我在那个晚上,心底里并没有感觉到亮不亮手电会对那件事产生多大的意义。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细节,对于一个孩子,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是多么大的尊重。这件事情之后,我开始更多地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了,比如,把愤怒的姿势换成握手,让一句厉声的呵斥变得温和,轻拍对方的肩膀,给仇怨一个宽容的眼神,用心倾听卑微的人的话语等等。我不想从这些细节中得到什么回报,但我知道,这些细节一定会碰上一颗善于感知的心灵。实际上,这已经足够了,就像阳光照耀大地万物的时候,它并不会在意一朵花是否会散发出幽香和芬芳一样。或许,它所在意的是,光线的每一个细微的部分,是不是给了花瓣最温暖的触摸。”
正是无意中的一次宽容,无意中的一个细节,却产生了意料不到的效果:给了学生一个坦荡的胸怀,一个光明的前途。所以说,一分宽容胜于十分责备。
有位老师发现一名学生上课时不专心听讲,时常低着头在笔记本上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笔记本,发现上面画满了自己的漫画,形象夸张怪诞。学生紧张极了,害怕老师责罚自己。但是老师没有发火,只是微微一笑,要学生以后多练习,画得更神似一些。从此那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开始专心听讲,而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绘画,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通过上面的例子,设想一下,除去其他因素,归集到一点:主人公后来有所作为,与当初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自尊心,纠正了他们的人生之舵。
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
8包容是人生境界的超脱
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我意识决定的,你最强大的对手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你自己。只有认清了这一点,你才能以一颗包容的心,看待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
有一个人总是感觉自己落魄、不得志,于是就有人向他推荐去找禅师寻求解脱的妙策。
他找到禅师,说明了自己的情况。禅师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
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
禅师不答,把水倒入了杯子。
这人恍然大悟地说:“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
禅师没有回答,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边的花瓶。
这人又说:“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
禅师摇摇头,轻轻提起花瓶,把水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子融入沙土,不见了。
这人陷入了沉思。
禅师俯身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
这个人对禅师的话咀嚼良久,最后他高兴地说:“我明白了,您是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处处像一个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样的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而且这一切都是无法改变的!”
“是这样。”禅师拈须,转而又说道,“又不是这样!”
说完,禅师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禅师蹲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刚才禅师触摸过的地方,他感到有一个凹处。他迷惑,他不知道这本来平整的石阶上的“小窝”藏着什么玄机。
禅师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而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时长期击打造成的结果。”
此人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
禅师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
这个人答:“谢谢禅师,我找到答案了!”
禅师不语,用微笑和沉默与这个人对话。
禅师对这个人的启发是:人可以随时改变形态以适应社会,其实就是要善于改变自己。对于社会而言,也许每个人都像是一滴水,既然这样人就要像水适应容器一样来适应社会。如果你总是特立独行于社会之上,你就很难得到别人的接纳。那么,想改变世界,成就一番伟业,也只能是天方夜谭。
生活中的许多人都存在着缺陷,有些人因此而自暴自弃,最终被竞争所淘汰。但有些人并非如此,他们把这些缺陷变成自身的特点,从而克服困难,独辟蹊径。他们同样在征服世界之前,成功地战胜了自己,为以后的成功做了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