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方法的策略之一,就是预先有意识地选择提问的内容。不了解这种策略的人很容易被诱导。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引导孩子学习。比如,当发现孩子无所事事的时候,不说:“你说清楚是学习还是出去玩”,而可以一开始就问:“你从什么开始学呢?”“你今天想学几个小时”等,因为孩子要回答这些问题,意识就会自然地通过父母的诱导指向学习的方向,这样孩子就会顺利地、不知不觉地开始学习了。
大人常对没完没了看电视的孩子说:“马上把电视关掉,开始学习。”这种强迫性的做法值得商榷。在这种情况下,大人可以有意识地选择电视以外的问题问孩子,例如说,“我想让你到稍远的地方去办事,可是是否还要学习呢?”应该考虑提出比较难的差事让孩子选择,这比较有效,这样孩子就会很容易地选择学习。并且这样做,表面上是让孩子自由选择,没有任何责备的意思,也不易引起孩子的不满。
如果孩子无论如何坚持要看电视,那就试着问他:“你是看完电视再学习还是学习完再看电视呢?”这也是一种好方法。因为这样做,不论选择哪一种都必定要学习。所以,为了避免双方都不愉快,大人应避免直接说:“你给我学习。”
人对于含有两种选择的提问,一般的倾向是选择后一种。这出于人往往是在最后下决心作出结论的心理。大人如果有这种认识,就会主动地把孩子引向学习。
晚饭后,如果孩子总是慢腾腾地不想去学习,这时候,大人就可以对他说:“是再休息一会儿,还是这就开始学习?”大人坚持这样做很重要,这会使为何时开始学习而困惑的孩子,意外顺利地回到书桌旁。
父母亲千万不要把孩子看得太愚昧,以为他什么都不懂,便事事代劳,动辄约束他的行为,限制他的行动。有些父母对孩子,常常这个不许动、那个不许拿,孩子稍一跑跳便大声制止,美其名曰爱护孩子、怕孩子受伤,其实是限制孩子,阻碍孩子的自然成长。无论做什么事情,最好都能完全按照孩子的兴趣,让他自由发展。
我们先来看看王乃庆的父母是怎么做的。
从王乃庆会走路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把客厅所有危险东西全部收起来,把容易碰伤的地方用棉花包起来,电插头用硬纸壳盖住,浴室和厨房的门加上一道矮栏杆,用钉子钉死,高度正好大人可以跨越。因为根据统计,小孩子容易受伤的地方,浴室、厕所、厨房占了很大的比例。
我们这么做的用意,一方面是把危险降到最低程度,再一方面就是给他充分的自由,他可以在屋子里到处转、到处跑、到处跳,能拿的东西都可以玩。
王乃庆两岁多的时候,他妈妈就买了一台录音机让他玩,听听儿歌或古典音乐等,先后一共弄坏了三台录音机。
我们让他玩录音机,跟其他人的做法可能不太一样,当时我只教他怎样放音、怎样倒带、怎样停止,然后测验他,看他会了之后,就把录音机和录音带完全移交给他,丝毫不干涉如何使用。
孩子的适应能力、反应速度比父母所想像的要慢得多,特别是在做游戏的时候。父母陪孩子玩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反应速度来进行,否则,孩子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必须顺应他的反应,要有耐心,否则就成了父母的独角戏。成功的父母都是这么做的。我们再来看看卡尔?威特的成功经验:
在小卡尔五六个月时,那些翻来滚去的游戏玩起来也很过瘾。他似乎从中感到了自己的力量,并且慢慢地学会了控制自己力量的能力。情绪不好时,他会感到浑身没劲,如果此时我们再叫他玩这种游戏,他会觉得不舒服,认为自己无能。
我递给他一个好玩的东西,他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会伸出手来接。这时,我不是直接把东西放在他的手里,而是很耐心地等,直到孩子伸手来接。
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最好是在靠近父母的空间中度过,这样,孩子可以时时得到父母的关爱,与父母不断交流感情。否则,孩子会感到孤独、厌烦,感到不安全。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适应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荡秋千时开怀大笑,有的则吓得大喊大叫;有的对催眠反应灵敏,有的则毫无反应。因此,父母要善于了解自己的孩子,看他的反应适合哪种游戏。
而我们的一些家长把孩子搞得不会玩了,看见孩子回家就坐下来写作业,家长就很高兴;孩子只要一离开桌子,家长就心神不宁。这种家长非要把孩子毁掉不可。须知淘气的孩子是最有灵性的,不会淘气的孩子反而可能有问题。
在生活中不断出现问题的孩子,不叫“问题”孩子,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经历。那种从小到大一点问题也没有,整天只知道做作业的孩子,可能才是真正的“问题”孩子。
童年的生活有多个层次,功课只是一个方面,人格、心态、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等,都要在童年时期打下良好基础。比如说一个孩子的兴趣在十二岁之前是比较好塑造的,以后再学就比较难。如果你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突出但其他方面有良好的基础,将来到社会上也会有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查:你的宝宝是否耳聪目明
在一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中,一位高二年级的女生戴着助听器上课。她的母亲——一位大学教师说,她女儿小时候得过中耳炎,因未能及时发现治疗,以至于落下了耳疾,现在想起来十分歉疚。班主任介绍说,该女生挺聪明,就是听力不好,这给她的学习带来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学习成绩。
可见,听觉和视觉一样是人的最重要感觉之一。父母应十分注意婴幼儿的五官(耳、目、口、舌、鼻)及皮肤发育是否正常,并重视及早进行训练。因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生理基础。充分刺激孩子的感觉器官,能够促使大脑的各部分积极活动。如果孩子大脑的各个功能区都能发挥出最大效能,就会成为一个聪明伶俐的人。
检测与训练婴儿的听力
我们知道,听觉的产生依靠听分析器的工作。声音刺激人耳的听神经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到大脑,大脑通过对各种不同声音的分析,在听到声音并理解其意义后,做出相应的反射活动。小孩子的听觉反应过程也是如此。所以,婴幼儿的听力主要是通过孩子对声音产生的各种反射动作进行检查的。下面特别列出婴儿期正常孩子对声音的反应状况,家长可对照观察。
1~3个月的正常婴儿,当突然听到声响时,会出现眨眼或皱眉头现象,可伴有握拳、蹬腿、头部及身体颤动等反射动作;
3~6个月的婴儿对语音已渐渐熟悉,闻声后头部常转向发声地方;
9个月的孩子,已经会识别自己的名字,听到喊他,他可能会向你爬过来;
10个月的孩子,开始跟父母“牙牙学语”,有时会叫出“妈”、“爸”的单词;
1周岁的孩子,一般能根据父母的语言指令准确地指出鼻子在哪儿,眼睛在哪儿;
1岁6个月的孩子听到小鼓或铃声响时,不但会转过头来寻找玩具,还会伸手来夺;
2岁6个月的幼儿只要智力正常,可以配合耳科医生做各种游戏的听力测验;等等。
在一般情况下,凡1周岁时对声音或简单语音无反应者,则可视为重度耳聋或智力发育不良。
如果怀疑6个月内的婴儿有听力问题,可采用下面两种方法进行检查:
(1)哺乳条件反射法:每次喂奶前,靠近婴儿开响闹钟,持续约30秒,3~4周后,即能建立听觉与哺乳的条件反射。测试时,开响闹钟而不喂奶,孩子若产生吮吸动作,表示听觉存在;如无吮吸动作,则可能有耳聋。
(2)眼睑反射法:此法可用各种声源,如笛、哨、小喇叭声等。当这些声音突然以高强度刺激婴儿后,婴儿立即出现不自觉的眨眼动作,表示听力正常。反之,则可能有听力障碍。聋儿一定无此反射。
除了这两种测听法外,父母特别是母亲可用哺乳及各种日常生活动作如换尿垫、洗澡、喂饭等,发出各种声响,说一些话,来观察孩子的反应。此外,可随时利用环境周围的各种自然声音,如居室的说话声、走动声、开关门声音、钟声、雷雨声、家用电器声、车辆声等,来观察孩子听觉的反应,一旦发觉婴儿或更大一点的孩子对各种声响反应迟钝,或根本无反应,就应该请耳科医生进一步检查。现代医学可使用条件定向反射测听或客观测听等多种手段来准确地测试婴幼儿的听觉水平。
婴幼儿的听力发育即使十分正常,父母也应该抓紧对孩子的听力训练,以使孩子更加“耳聪”,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训练婴幼儿听觉的方法很多,作为父母,可以随时随地给孩子提供听觉刺激。譬如,孩子啼哭时,不要把喂奶视为惟一的止哭手段,应当充分利用清脆的铃声、悦耳的歌声,用优美的音乐声来吸引他(她)的注意,这样不仅可以止哭,还可以刺激孩子的听神经,促使孩子听觉更加敏锐。母亲在平时应教孩子唱一些儿歌,轻声朗诵一些优美而有韵律的诗歌给孩子听,这不但可以训练孩子对声音、节奏的反应,而且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