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赞美别人
如果每个人都吐露内心深处的愿望.那个愿望就是:受到别人的赞美。
社区内新开设的店都装上了自动门,可是附近有一家超级市场却没有装设。在每天早晨和下午家庭主妇们纷纷去买东西的时候,有个小男孩常站在超级市场玻璃门外,看到手里大包小包的家庭主妇,就替她们拉开大门,让她们从容地走出来。
一次,有位家庭主妇问那小男孩:“你看门看了这么多日子,一定得到了许多小费,你拿来做什么用?”那小孩有点诧异地回答:“什么?她们都没有给我钱,可是她们都对我说:‘你好棒!’‘谢谢你!’”你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之内,轻易地增加这个世界里的快乐。怎么做呢?就是对寂寞失意的人说几句真诚赞赏的话。或许,你明天就忘了今天所说的好话,但是听者却可能一生都珍惜着。
赞美应该说出来,让对方知道,如果你以为只放心里就行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有对夫妻,先生有边吃早餐边看报的习惯。有一天,当他叉起食物往口中放的时候,觉得不像往常,赶紧吐出来,拿开手中正看着的报纸仔细一瞧:竟然是一段菜梗!他立刻叫妻子过来问。
妻子说:“喔!原来你也知道火腿蛋与菜梗不同啊!我为你做了20年的火腿蛋,从不曾听你吭过一声,我还以为你食不知味,吃菜梗也一样呢。”
没有表达出来的赞美,是没有人知道的。
珍惜别人是一回事,赞美他们是另一回事。我们都需要别人的承认与鼓励,没有一件事比得上别人所给的赞美更重要。赞美能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也能赢得他们对你的尊重。
今天你以友相待的报童,说不定哪天就成了一名医师,当你生病,由他来诊治时,你就会发现:肯定别人,也就扶持了自己,结果每一个人都是赢家。
康涅狄格州的芭蜜娜·邓安,在公司里她的职责之一是监督一名清洁工的工作。他做得很不好,其他的员工时常嘲笑他,并且常常故意把纸屑或别的东西丢在走廊上,以显示他工作的差劲。这种情形很不好,而且增加了工作量。
芭蜜娜试过各种办法,但是都收效甚微。不过她发现,他偶尔也会把一个地方弄得很整洁。于是她就趁他有这种表现的时候当众赞扬他。于是,他的工作就有改进,不久之后,他已经可以把整个工作都做得很好了。现在对他的工作,其他人也大为赞扬。
真诚的赞扬可以收到效果,而批评和耻笑却会把事情弄糟。
这一点在孩子身上表现得最明显。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如果一味地批评指责,就会使孩子承受长期的心理刑罚,会给儿童带来压制、苦恼、反抗的情绪,不利于他们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变。对于个别孩子来说,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
吉姆·金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父亲。他希望自己的儿子约翰认真读书,将来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因此,从约翰上小学二年级开始,吉姆就开始对约翰提出严格的要求。他私自给约翰订立了几条规则:禁止他随便与街上那些孩子们一起逛大街,无所事事;不允许任何一门考试低于良;不允许看卡通节目;不允许玩电子游戏,等等。约翰只要偶尔违背这些规则,就会遭到严厉的斥责。可是,到了三年级的时候,约翰的成绩却已经连“及格”的档次都难以维持了。他似乎故意与父亲作对似的,偷偷地跑出去找孩子们玩耍。而且,他专门找那些被家长们视作无可救药的“坏”孩子,因为他感觉到自己与他们一样:在父母的眼里,是那种只会犯错误的孩子。
吉姆非常困惑,在与邻居们谈话时不断诉说自己的烦恼,可是,在他生活的那个小镇上,没有一个人可以给他指出错误。吉姆依旧采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对约翰实施更加严格的管教。结果,约翰在一次斗殴事件发生后,被带进了青少年管教所。
可怜的吉姆始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花费了那么多的心血,到头来却落得如此结局。
用赞扬来代替批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史京勒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史克勒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由于表现好而受到奖赏的动物,它在被训练时进步最快,耐力也更持久;由于表现不好而受处罚的动物,那么它们的速度或持久力都比较差。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人。我们用批评的方式并不能改变他人,常会适得其反。
汉斯·希尔也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说:“太多的证据显示,人都普遍地不喜欢受人指责。”
因批评而引起的愤恨,常常使人的情绪低落,对应该改进的状况,一点也不起作用。
例如:许多年前,一个10岁的男孩在拿坡里的一家工厂做工。他一直想当一个歌星,但他的第一位老师却泄了他的气。他说:你不能唱歌,你根本五音不全,简直就像风在吹百叶窗一样。”但是他妈妈——位穷苦的农妇——用手搂着他并称赞他说,她知道他能唱,她认为他有些进步了,她节省下每一分钱,好让他去上音乐课。这位母亲的嘉许,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素,他成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歌剧演唱家。在19世纪的初期,伦敦有位年轻人想当一名作家。
他好像做什么事都不顺利。他几乎有4年的时间没有上学。他的父亲锒铛入狱,只因无法偿还债务。而这位年轻人时常受饥饿之苦。最后,他找到一个工作,在一个老鼠横行的货仓里贴鞋油的标签,晚上在一间阴森静谧的房子里和另外两个男孩一起睡,这两个人是从伦敦的贫民窟来的。他对他的作品毫无信心,所以他趁深夜溜出去,把他的第一篇稿子寄了出去,免得遭人笑话。一个接一个的故事都被退稿,但最后他终于被人接受了。虽然他一先令都没拿到,但编辑夸奖了他。有一位编辑承认了他的价值。他心情异常激动,漫无目的地在街上乱逛,眼泪流过他的双颊。因为一个故事的付梓,他所获得的嘉许改变了他的一生。假如不是这些夸奖,他可能一辈子都在老鼠横行的货仓做工。你也许听说过他,他的名字叫查尔斯·狄更斯。
史京勒的实验证明,当批评减少而多多鼓励和夸奖时,人所做的好事会增加。
赞美就像浇在玫瑰上的水。赞美别人并不费力,只要几秒钟,便能满足人们内心的强烈需求。看看我们所遇到的每个人,寻觅他们值得赞美的地方,然后加以赞美,并把赞美他人变成一种习惯吧!
给别人说话的机会
上帝造人的时候,为什么只给人一张嘴,却给人两个耳朵呢?那是为了让我们少说多听。
某电气公司的约瑟夫·韦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富饶的荷兰移民地区作一次视察。
“为什么这些人不使用电器呢?”经过一家管理良好的农庄时,他问该区的代表。
“他们一毛不拔,你无法卖给他们任何东西,”那位代表厌恶地回答,“此外,他们对公司火气很大,我试过了,一点希望也没有。”
也许真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但韦伯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尝试一下,因此他敲敲那家农舍的门。
门打开了一条小缝,屈根堡太太探出头来。
“一看到那位公司的代表,”韦伯先生开始叙述事情的经过:“她立即就当着我们的面,把门砰地一声关起来。我又敲门,她又打开来;而这次,她把反对公司和对我们的不满一股脑儿地说出来。”
“‘屈根堡太太’我说,‘很抱歉打扰了您,但我们来不是向您推销电器的,我只是要买一些鸡蛋罢了。’”“她把门又开大一点,怀疑地瞧着我们。”
“‘我注意到您那些可爱的多明尼克鸡,我想买一打鲜鸡蛋。’她说。”
“门又开大了一点。‘你怎么知道我的鸡是多明尼克种?’她好奇地问。”
“‘我自己也养鸡,而我必依承认,我从没见过这么棒的多明尼克鸡。’”
“‘那你为什么不吃自己的鸡蛋呢?’她仍然有点怀疑。”
“‘因为我的来亨鸡下的是白壳蛋。当然,你知道,做蛋糕的时候,白壳蛋是比不上红壳蛋的,而我妻子以她的蛋糕自豪。’”
“到这时候,屈根堡太太放心地走出来,温和多了。同时,我的眼睛四处打量,发现这家农舍有一间修得很好看的奶牛棚。”
“‘事实上,屈根堡太太,我敢打赌,你养鸡所赚的钱,比你丈夫养乳牛所赚的钱要多。’”
“这下,她可高兴了。她兴奋地告诉我,她真的是比她的丈夫赚钱多。但,她无法使那位顽固的丈夫承认这一点。”
“她邀请我们参观她的鸡棚。参观时,我注意她装了一些各式各样的小机械,于是我‘诚于嘉许,惠于称赞’,介绍了一些饲料和掌握某种温度的方法,并向她请教了几件事。”
“不一会儿,她告诉我,附近一个邻居在鸡棚里装设了电器,据说效果极好。她征求我的意见,想知道是否真的值得那么干……”
“两个星期之后,屈根堡太太的那些多明尼克鸡就在电灯的照耀下,满足地叫唤了。我推销了电器设备,她得到了更多的鸡蛋,皆大欢喜。”
事情的要点就在于:如果韦伯先生不是让屈根堡太太自己说服自己的话,就根本没法把电器设备卖给这个农户!
给他人说话的机会,有时比自己唠叨不停大有价值。
多用“我们”这个词
用“我们”代替“我”,可以缩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
新婚燕尔,新娘对新郎说:“从此以后,就不能说‘你的’、‘我的’,要说‘我们的’。”新郎点头称是。一会儿,新娘问新郎:“亲爱的,我们今天去哪儿啊?”新郎说:“去我表姐家。”新娘就不乐意了,纠正说:“是去我们表姐家。”新郎去洗手间,很久了还不出来。新娘问:“亲爱的,你在里面干吗呢?”新郎答道:“我在刮我们的胡子。”
这虽然只是一则笑话,可是它体现了一个问题,即“我们”这个词可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拉近双方的距离,对促进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曾经有过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项有名的实验,就是选编了三个小团体,并且分派三人饰演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的三位领导人,然后对这三个团体进行意识调查。
结果,民主型领导人所带领的这个团体,表现了最强烈的同伴意识。而其中最有趣的,就是这个团体中的成员大都使用“我们”一词来说话。
经常听演讲的人,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演讲者说“我们是否应该这样”比“我这么想”更能使你觉得和对方的距离接近。因为“我们”这个字眼,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这种情形是“卷入效果”。
小孩子在玩耍时,经常会说“这是我的东西”或“我要这样做”,这种说法是因为小孩子的自我显示欲直接表现所造成的。但有时在成人世界中,也会出现如此说法,而这种人不仅无法令对方有好印象,可能在人际关系方面也会受阻,甚至在自己所属的团体中,形成被孤立的局面。
人心是很微妙的,同样是与人交谈,但有的说话方式会令对方反感,而有的说话方式却会令对方不由自主地产生妥协之心。
事实上,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对方说“我”、“我认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将远不如他采用“我们……”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团结意识。
在开口说话时,我们要注意这样的细节,多说“我们”。用“我们”来作主语,以此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对促进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在英文里是最小的字母,千万别把它变成你语汇中最大的字。
一次聚会,有位先生在讲话的前三分钟内,一共用了36个“我”。他不是说“我’,就是说“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园”,等等。随后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员工。”
那个人怔了怔说:“我失去了所有员工?没有呀,他们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难道你的这些员工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吗?”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下面的几点建议可供借鉴:(1)尽量用“我们”代替“我”。
很多情况下,你可以用“我们”一词代替“我”,这可以缩短你与大家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
例如:“我建议,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们……好吗?”
(2)这样说话时应用“我们”开头。
在员工大会上,你想说:“我最近做过一项调查,我发现40%的员工对公司有不满的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
如果你将上面这段话的三个“我”字转化成“我们”,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说“我”有时只能代表你一个人,而说“我们”代表的是公司,代表的是大家,员工们自然容易接受。
(3)非得用“我”字时,以平缓的语调淡化。
不可避免地要讲到“我”时。你要做到语气平淡,既不把“我”读成重音,也不把语音拖长。同时,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洋洋,你要把表述的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听的人觉得你自认为高人一等,觉得你在吹嘘自己。
交谈要恰到好处
交谈要恰到好处,就是说既要不卑不亢,又要热情谦虚、温文尔雅和富有幽默感,这样的谈吐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不亢就是谈话时不盛气凌人,不自以为是,如果你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也不要轻视别人,要用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更何况“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别人的意见不见得全不可取,而自己的意见不见得全都可取。如果你随时以高人一等的口吻或专家的姿态出现,好像处处要教训别人,这样只会使别人反感。
当然,反过来交谈时有自卑感也是要不得的。一个对自己失去信心的人,是难以得到别人的重视和信任的。比如在交谈中,你处处都表现得畏畏缩缩,说什么都不懂,或者是“驴唇不对马嘴”,显出一副未经世面幼稚无知的样子,这也是很糟糕的。
自卑与谦虚,两者是大有区别的。谦虚在谈话中最受人欢迎,又不失自己的身份,更不等于幼稚无知。“虚怀若谷”或“不耻下问”,这就是交谈中的谦虚的态度。明白地说,就是不自大自满,碰到自己在交谈中不了解的话题,不妨请对方作简单的解释。这种做法是聪明的,因为这样既可避免误解别人的谈话,又可表示出赏识、尊重对方,这样,自然使对方也觉得你很可爱了。交谈时诚恳、亲切,是很受别人重视的。如果你碰到一个油腔滑调、说话轻浮不实的人,你一定会觉得异常不快,敬而远之,甚至会从内心上引起反感。自己的心情如此,别人的心情也是一样,因此,在社交的谈话中也须警惕注意。
看对方的身份地位说话
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人。
魏明帝察觉之后,便派人去抓他。
他的妻子为了把这件事挽救过来,赶来告诫许允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请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情求饶。因为,依皇帝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随便以情断事的,皇帝以国为大,以公为重,只有以理断事和以理说话,才能维护好朝廷利益和作为一国之主的身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