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有三个:1.顺其言,反其意这种方法的效果在于使人感到那个无理的人是引火烧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例如德国大诗人海涅是个犹太人,常遭到一些无耻之徒的攻击。在一个晚会上,有人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小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驴子”在美国南方语言中,是“傻瓜、笨蛋”的代名词。面对是犹太人的海涅,将“犹太人与驴”并称,无疑是侮辱人,可海涅没有对他大骂,甚至对这种说法也没有异议,相反,他把这种并称换上“你我”,这样就一下子把“你”与“驴”相等了。
2.结构相仿,意义相对
这种方法是在双方语言的相仿与相对中,表现出极其鲜明的对抗性。如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生活简朴,常常戴顶破旧帽子在街道上行走。有个不怀好意的人嘲笑道:“你脑袋上面的那个玩艺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顶帽子吗?”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面的那个玩艺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个脑袋吗?”安徒生的话语和对方的话语结构、语词都相仿,只是几个关键词的位置倒了一下,显得对立色彩格外鲜明。
3.佯装进入,大智若愚
这种方法就是假装没识破对方的圈套,照直钻进去。
它的效果是显出自己完全不在乎对方的那种小伎俩。
例如:一个嫉妒的人写了一封讽刺信给海明威,信上说:“我知道你现在是一字千金,现在附上一块美元,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海明威收下钱,回复一个字——“谢”!海明威完全识破对方的刁难、侮辱人的行为,但他根本不将此放在眼里,他就照他人的刁难要求办,结果也真搞得那人难下台。
总之,面对小人的圈套和诡计,你必须保持冷静。
在对方处境不妙时,不妨痛下杀手,“痛打落水狗”。当对方想用毒计整治你、侮辱你时,最好用对方讲的道理、方法、要求,依样画葫芦,返还给对方,使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年年岁岁劝善,岁岁年年有恶。以善报恶,不以正义抗邪恶,虽然良心很好,然而不免呆憨、幼稚,不足以除恶扬善。“一薰一获,十年尚犹有臭”。恶者横行,正因为善者软弱。不要只痴想以善感动恶,恶之所以恶,正是在于它难以被感动,否则,也就不那么恶了。善者要强而有力,要以“恶”对恶,要讲究对付恶的“阴谋”——智慧。如此,恶才会感到善的力量。四处碰壁,四面楚歌,恶才会有所收敛。
宽容关怀和气生财
我们随时都会遇到一些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当别人对不起我们时,我们应当怎么办呢,是针锋相对,以怨报怨呢,还是以宽容为怀,原谅别人呢?
中国人历来强调以和为贵,从不欣赏损人利己,踩着别人肩膀往上爬。如何与人和睦共处,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关注的问题。
明宪宗朱见深曾经画过一幅漫画,题目是《一团和气图》。画面上的人物由于开怀大笑,浑身缩成了一个滚圆滚圆的大球。但仔细分辨则会看出,这幅人物像虽只有一副面孔,实际上却是三个人的身体合在一起的。一个封建皇帝画这样一幅画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它取材于一则著名的典故:
陶渊明、陆修静和惠远法师分别是儒、道、佛三家的门徒,三人私交甚好,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惠远法师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送客绝不超过山下的虎溪。但有一天,三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竟越过了这个界线,于是相顾开怀大笑。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
如今,朱见深借这个典故作了《一团和气图》,有一天召群臣上殿,明确要求大家“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即大家不要互相勾心斗角,而是要和睦相处,团结友善。
孔子说:“礼之用,以和为贵。”“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宇宙运行的最高尺度是和谐,美学的最佳境界是和谐,人类社会的最佳状态也是和谐。和谐,意味着自然、完美、平衡和秩序。因而,对“和”的追求,即是一种得之于生活的感性经验,也是一种同信仰纠结在一起的对大千世界运动规律的理性升华。
人该不该“和”?答案是肯定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类之和,是为人和。人和为世间之贵,人和才有家庭,人和才有民族,人和才有国家,人和才有社会。为人信奉以和为贵之道,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自我保护哲学。这种哲学教导人们凡事知足常乐,知常守恒,没有过多的非份之想,也不越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外去多管闲事。比如,汉语中的“福”字,其意义与幅相通,相当于车轮的条辐。几十根车条围绕一个轴心,构成一个有秩序的协调的整体。这就叫幸福在“人心之通”。大家各守本分,互不干涉而又互相依赖,这样一种和平宁静的生活就是幸福。即使上下级、同事、邻居之间发生矛盾或分歧,人们也总要尽量保持表面上的和谐一致或争取保持表面的团结一致。不是有种说法叫做“做人大面上要过得去”吗?
早在两千多年前,西周就设有“调人”,专事“排患释难解纷争”,和谐人际关系。以致历代朝廷都延续了这种制度。直到今日,我国也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人民调解制度,并作为一种法律固定下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门旅游,乘车坐船等事习以为常,难免你挤了我的座,我挡了你的道。若遇上修养欠缺、火星乱爆的年轻人,矛盾就会一触即发。这时,如果你能及时好言相劝,甚至主动出让自己的方便,仇怨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大屈大伸以德报怨
在生活中,“大人不计小人过”的宽容态度是值得推崇的,在“大丈夫”的心中,天地是宽阔的,生活是快乐的,精神是自由的。所以,襟怀坦荡的人对生活总是能够抱着无可无不可,可为可不为的豁达宽容的态度。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坦为平,荡为宽,平坦宽荡,心宽体胖,才能寝食无忧,与人交而无怨,是安身立命的艺术。难怪谚语云:“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和。”其中“和”字的确意味深长,它能容事容人,故可致乐致祥。人生本不必过于苛人苛己,得宽容处且宽容,何苦双眉拧成绳。宽容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艺术,也是立身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人格的涵养。
古人云:“夫宽以容物,物必归焉;克核太精,则鄙吝心生而不自觉也。故大人荡然放物于自得之扬,不苦人之能,不竭人之观,故四海之交全矣。”中国人自古就以宽容为美德,故有“将相顶头堪走马,宰相肚里可撑船”的格言。西方也有至理名言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胸怀。可见以肚量襟怀喻人之宽容,颂人之品格气度,中外尽然。中国古代诸家学派,大都崇尚宽容为怀的精神,其中以儒、道、佛三家尤为突出。在儒、道、佛众口一词的宽容教诲中,佛家讲宽厚容忍也是最无条件的。“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天大的委屈也能逆来顺受。有一则禅话为证,白隐禅师附近住着一对夫妇,家有一女,未曾出嫁却怀了孩子,父母苦逼迫问,女儿竟指白隐禅师是孩子的父亲。父母当然怒发冲冠,抢上门去找白隐。白隐听完了最后一句辱骂,才开口说了一句话:“是这样吗?”婴儿出生后自然立即送给了白隐大师。大师虽然恶名在外,却并不介意,只是精心照顾孩子的成长。几年之后,真相终于大白天下,原来孩子的亲生父亲是一个市井之徒。那一对侮辱大师的夫妇无地自容,上门向大师赔礼道歉,并要求“物”归原主。白隐禅师在交回孩子时仍然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话:“就是这样吗?”不难看出佛家教人以德报怨,其宽容之度无有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