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怨是佛家教诲,有人则问儒家圣人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儒家教诲人们宽以待人,表面上像是为人,实质上有利己色彩。儒家以仁爱求得人际的和睦相处,其实这种仁是以利己为目的的。子张问:“何以为仁耳?”孔子答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足以使人”。孔子坦言,其旨在利己役人昭然若揭。宽则得众,因而欲得众者必须宽厚。领导者最欲得众,故领导者最能显得宽。翻开历史古籍一看便知,凡是有点成就的领导,无不具备宽容的气度。《后汉书》中有载:东汉有一士大夫刘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渐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刘宽其人,确名符其实。其妻为了试试他到底宽宥到什么程度,伺他欲入朝上奏,妆严已毕,故意让侍婢肉羹,翻污朝衣。刘宽神色不变,却轻声问道:“烫了手吗?”足可见他宽容的度量之大,一时海内称为长者。后果一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直做到太尉、少府。宽容别人的无礼或过错,会使对方欠你一笔人情债,而后能收到意外收获。“吃得亏,坐一堆;要做好,大做小”即是这个意思。林语堂就宽容而言有一句格言:宽容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品质,它也将成为成熟后的世界文化的最伟大的品质。
儒家学说的精华就在于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宽容则是这种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宽容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就是随和。用孔子的话说便是:毋意,毋固,毋必,毋我。即:这样也好,那样也罢,无可无不可,随缘顺势。这种性情随和之人,中国人称之为“好好先生”。名气最大的好好先生,恐怕首推后汉司马德操,他就是为刘备荐诸葛孔明的水镜先生。司马与人谈话,美恶皆言“好”。有人问他:“安否?”他即答:“好。”有人向他诉说孩子死了,他答道:“大好。”其妻责之:“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他则答道:“卿之言亦大好。”据此“好好先生”传于今天。司马先生何尝不能明辨是非得失,不过是不屑细究生活琐事而已。人的随和虽不必趋近司马德操,但这点精神在安身立命时还是有益处的。不然,苏子瞻何以言:“退一步行安乐法,说三个好欢喜缘”?
大丈夫一屈值千金
善于作战的人,不逞其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容易被人激怒;善于取胜的人,讲究战略战术,不与敌方正面交锋而取胜;善于用人的人,人谦下而忍让。有道是:“男儿膝下有黄金,大丈夫一屈值千金。”李渊膝下一屈,何止“千金”?李渊膝下一屈,揭开了大唐300年的基业。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使,奉命讨捕群盗。对于一般的盗寇如毋端儿、敬盘陀等,都能手到擒来,毫不费力;但对于北邻突厥,因其自恃有铁骑,民众又善骑射,不好对付,李渊为此大伤脑筋。经过多次交战,李渊败多胜少,突厥兵更是肆无忌惮,李渊视之为不共戴天之敌。
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盗寇刘武周,突然进据归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炀帝的离宫之一),掠取宫女,献给突厥。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薛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责而杀头的危险。
人们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的仇恨,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书称臣,并愿把“美女玉帛”统统送给始毕可汗!李渊的这种屈节让步行为,就连他的儿子都深感耻辱。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之后还念念不忘:“突厥强梁,太上皇(即李渊)……称臣于颉利(指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李渊却“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有他自己的盘算,屈节让步虽然面子上难看一点,但意识到能屈能伸方可成为大丈夫。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之地,李唐大军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屯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惟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屈节让步,俯首称臣,且亲写手书:“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惟大汗是命。”与突厥约定,共定京师,则土地归李渊所有,美女玉帛则统统献给可汗。
看到有便宜可占,惟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在李渊最为艰难地从太原进入长安这段时间里,李渊仅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领少数人马驻扎太原,却从未遭过突厥的侵犯,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也收敛了不少。李元吉于是有能力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人员和粮草。等到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而此时的唐王不仅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拥有了新的幅员辽阔的根据地,而且此时的刘武周再也不是李渊的对手。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再一重要原因,由于李渊甘心屈节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买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增加了声势。李渊屈书让步的行为,虽为不少人所不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骂不还口的交际绝术挨骂乃人之常事,人们从小挨父母骂,成人之后挨上司骂,挨对手骂,挨爱人骂。虽说挨骂是平常事,但能以平常心对待却很难。
当有人骂你,最好的应对方法不是回骂,而是沉默以对。在一次会议上,主办单位中的一个人和会中一位来宾有过过节。当这位来宾发言时,他竟不讲重点,反而在二三十位来宾面前,把那个人骂了一顿,扯了很多过去的账,而且用词尖刻;人们都很担心场面会失控,但被骂的那个人却一点表情也没有,一句话都不回。结果骂人的慢慢骂不下去,匆匆收拾桌上的文件,走了。姑且不论他们二人的是非恩怨,倒是应该佩服被骂的那个人的定力,换成别人,说不定早就拍桌子挥拳了。这是对付指责谩骂的最好方法。
为什么说这是最好的方法?理由为:
(1)打架要有对手才能“打”,对方还手,才能越打越起劲,若对方不还手,这个架当然就打不下去了。吵架也是如此,人若不还口,对方也会骂不下去。
(2)你若不还口,对方气势会越来越弱,此时会出现几个状况,第一是草草收场;第二是下不了台,脸红脖子粗地硬撑场面,最后气急败坏地鸣金收兵;第三是为了维持气势,不得不持续“骂”下去,但因为你不还口,对方缺乏你言语上的刺激,他必须不断搜寻骂你的理由和字眼,有时甚至会前后矛盾,自露马脚,无法自圆其说,结果把自己弄得窘迫不堪。
(3)不管你有理或无理,骂不还口,可“塑造”你的“弱者”姿态,引发旁人的同情;当然,相对的,也会引发旁人对骂者的不以为然。而你的“风度”,相信也会获得别人的认同。
因此,骂不还口,可使自己处于绝对的上风;不过这相当不容易做到,因为一旦被骂,自卫的本能立刻升起,但如果你口才不佳却硬要回骂,有理也变无理,不过如果你自恃口才好,唇枪舌剑一来一往,你也不一定占得了便宜。骂赢了对方,对方若心怀鬼胎,这对你也不是好事。不妨沉默以对,让对方无功而退,因为他已经骂过了你,你又没还口,如此他怀恨的可能性便会降低。据说有个政治人物常使用这个方法——当有人骂他时,他先是沉默,当对方骂完时,他则笑着说:“对不起,他刚刚说的我没听清楚,是不是请你再说一遍?”
对方会不会再骂他一遍?看来是不可能,因为他骂完,气势已经下降,不可能在刹那之间重新处于既高且壮的状态,而且人家不吭声地让你骂,自己已处于不利的地位,再被这么一说,哪有脸有理再骂人一次?
所以,这也是个回敬骂人者的一个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