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闽、粤、桂三省联盟亦出现危机。粤省陈济棠在接受了蒋介石150万元重款后,立刻倒戈,对闽方持敌对态度。广西李宗仁、白崇禧虽对闽变抱同情态度,但受到陈济棠的牵制,不敢擅动。而“闽变”发动方企望联合的红军,又因中共尚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统治,使双方联合徒有协议而未有其实,终使福建方面孤军作战,很快被蒋介石的军队所打败。
蒋介石没有吸取这次事变教训,认真检讨和反思其抗日、“剿共”上的政策失误,而是把罪责强加给党内的持不同意见者身上,不断地对非嫡系的部队进行清洗。这就使得物极必反,两年之后,还是在南中国的这个地盘上,又一次爆发了两广事变。
引发这次事变的导火索,与被蒋镇压下去的“闽变”有着直接关系。
闽变的发生,使蒋介石对于处在半独立状态的两广地区深感不安。在处理福建事态的同时,蒋介石把解决两广的问题列入议程。问题是两广的精神领袖是比蒋介石资历还老的胡汉民,他不离开广东,蒋介石就无法对两广下手。
1936年5月12日,这一天,影响蒋介石兵逼两广的“绊脚石”终于不复存在。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5月9日下午,胡汉民应邀到妻兄陈融家赴宴。饭后与陈家家庭老师下象棋,先赢了一局。第二局开始仍占优势,正想以车压道取胜,不料对方配有伏炮,使胡汉民的临头车势在必失。棋势骤然起变,胡汉民在苦思挽救之法时,引起血压升高,右脑侧血管爆裂晕厥。经过紧急抢救,虽苏醒过来,神志略清,但已自知不起,于是急忙令人召集萧佛成、陈济棠、邹鲁、林云陔、杨熙绩、陈耀垣、张任民、王季文、陈融、林翼中、刘纪文、黄季陆、陈嘉祐及夫人陈淑子、女儿木兰、堂弟胡毅生等到病床前,口授遗嘱,3天后因心力衰竭而去世,时年58岁。
胡汉民去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控制下的报刊在刊载胡的遗嘱时,删去了抗日、反蒋的内容。近年来台湾出版的书籍则把“非推翻独裁政治……”一句改为“非澄清政治……”这些都非事实,为了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特将此遗嘱全文照录如下:
余以久病之躯,养疴海外,迭承五全大会敦促,力疾言还。方期努力奋斗,共纾国难。讵料归国以来,外力日见伸张,抵抗我仍无实际,事与愿违,忧愤之余,病益增剧,势将不起。自维追随总理,从事革命30余年,确信三民主义为唯一救国主义,而熟察目前形势,非抗日不能实现民族主义;非推翻独裁政治,不能实现民权主义;非肃清共匪,不能实现民生主义。尤盼吾党忠实同志,切实奉行总理遗教,以完成本党救国之使命。切嘱。(25)胡汉民这个遗嘱,着墨于晚年的抗日、反蒋,反映了他对民族大义的坚持。但他故去,使两广势力顿失重心,而这也正是蒋介石所希望的。此前,蒋曾以国民党中常会主席的头衔诱胡北上,目的即是想让胡离开两广。然而,好话说尽,胡汉民也不离西南半步,而现在不费吹灰之力就达到了他的目的,岂不快哉?真正天公作美。
原来,蒋介石希望借此机会取消两广的半独立状态,而他采取的办法就是分化两广。胡汉民去世的第3天,蒋介石就把陈济棠的哥哥陈维周叫到南京,告诉他:“中央将对桂用兵”,但“维持广东现状”。这个消息自然很快就传到陈济棠那里。
凭陈济棠的心智,不会看不到这则消息的背后所潜藏的道理。两广这么多年一直相依为命,唇亡齿寒,桂亡粤何能独存?陈济棠很快意识到这是蒋介石假途灭虢之计。早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心有不满的陈济棠,为了生存,过去一直压抑着这种不满。眼看着蒋介石就要对广西动手,而下一个目标就是他陈济棠了。情急之中,他把久蓄的不满一下子释放出来,决定举起抗日大旗,造成南京出师无名的局面,暂求一时之安,再寻万全之策。他约见在穗吊唁胡汉民的广西李宗仁的副手白崇禧,透露南京即将对桂用兵的信息,并把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白崇禧感到事态重大,立即派人向李宗仁汇报。待李宗仁从南宁到达广州时,蒋介石派遣的居正、孙科、王宠惠等8名要员,已经先行到达,并由王宠惠向陈济棠提出“取消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改组广东省政府,陈济棠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职改称第4路军总指挥,各军师长由南京重新任命,统一币制”,这一决定,实际上就是向两广摊牌。所不同的是,由先广西再广东变成了先从收回陈济棠在广东的大权开始。
李宗仁见此已无退路,遂同意陈济棠的提议。两广同时行动,于1936年6月1日,正式揭橥,发动了两广事变。
5月27日,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以中国国民党西南执行部名义发出“反对日本增兵华北”的通电。
6月1日,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决议呈请国民党中央和南京国民政府领导抗日。
6月2日,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向全国发出冬电,吁请全国党政军民各界一致督促中枢领导全国从事抗日,并表示西南方面已向中央请命,要求“北上抗日,收复失地”。
6月4日,陈济棠、李宗仁领衔率两广将领率先发出响应“冬”电的“支”电。并把两广部队改称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由陈、李分别担任正、副司令,开始向湘南举兵。同时在两广四处张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反对内战,一致对外!”“全国抗日势力联合起来!”等争取民众响应的标语。还组织起一个300多人的抗日请愿团,准备北上请愿,以壮威势。
蒋介石对两广事变非常恼火,他原计划此时要集中力量催逼张学良、杨虎城剿灭已经完成长征并到达陕北的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两广事变使他这一计划不得不被迫延后。
如何消弭两广势力,使蒋介石绞尽脑汁。两广不比福建事变。当年福建政府控制的部队仅5万之众,而今,广东就拥有5个军约20万人,还有空军6个中队,江防舰艇数十只;广西拥有4个军,加上民团约10万多人,还有空军3个中队。这近40万的部队不是轻易能够消灭的,同时两广举起抗日大旗,此刻向两广开战理由也不充分,一旦不能迅速平息事态,很可能被党内的反对派利用,掀起新一轮反对他的浪潮。到那时,即使剿灭了两广,他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对付各地的实力派,更不用说对付富有群众基础的共产党和工农红军了。
蒋介石思来想去,还是老办法:分化两广,分而击之。军事与政治并用,拉拢与威胁齐进。
他先用缓兵之计,6月7日,致电陈济棠:“今日救亡图存,必以整个之国力,取一致步骤”,若“一隅独标揭于先,则整个国家之尊严,即已丧失于国际之间。”(26)并劝告陈不要同南京国民政府闹独立,如有大计可派代表进京相商。次日又称,“相信两广决不会脱离中央,单独对外,亦决不会借外交之名,作内战之口实”。(27)6月9日,蒋再次致电陈、李,称:“中央秉承五全大会关于外交报告之决议,以努力和平与不惜牺牲之方针,遵循不渝。诸同志关怀迫切,尤具同情,自应于最近期内召开全体执监会议,于一贯方针之下,进为步骤缓急之谋。希望迅饬所属部队,勿因轻率,自由行动,致误救亡之大计。”同时矢口否认向西南提出五条件之事,声称:“中央这次派员祭奠胡汉民先生,至诚专一,尽哀尽敬,决无此事。”要两广“不要相信外边一切谣言,与中央团结一致。”(28)蒋介石还通电全国,发起设立国民经济建设动员委员会,总会设于南京,各省、直辖市设分会,县设支会。企图缓和战争气氛,制造和平一致的假象。
在麻痹两广的同时,蒋介石急急秘密部署用兵。6月10日,蒋命令陈诚率两个精锐军,抢先占领衡阳,使两广部队北上的计划受阻。
接着,他拿出离间、收买对手的看家本领,首先对广东陈济棠军的高级将领进行攻心战术,并有斩获。7月4日,广东空军黄志刚等40多人,驾机飞离粤境,6日发出通电,表示“服从中央,报效党国”。7日,又有9架粤机飞京。8日,广东东区绥靖委员、副军长李汉魂称病“封金挂印”,弃职离陈而去;粤军第2军军长张达也暗中向“中央”输诚。蒋介石还通过孙科、上官云相策动粤军第1军军长余汉谋叛陈投蒋。随后,广东剩余的空军在司令黄光锐率领下,全体驾机归附南京。
部下的纷纷倒戈,使陈济棠丧失了应战的信心。3年前,因为蒋介石的说项和重金收买,陈济棠弃李(济深)而去,葬送了福建人民政府;而今,陈济棠亲眼看到,他的部下重演了3年前他投蒋的一幕,从而结束了他将近7年的“南天王”生涯。
历史就是这样无情!
陈济棠部不战自溃,使西南变局的中心由粤转桂。李宗仁的压力骤然增大。考虑到此前五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也已作出让步,并发布“广西维持现状,仍以李、白分任正副绥靖主任”的命令,就主动向蒋表达了愿意妥协的愿望。李宗仁分别致电吴忠信、张定瑶、黄绍兹,表示:“只要中央真心抗日,广西将竭诚拥护”,并请他们向蒋转达这一态度。
此时,李宗仁态度的软化,对蒋介石而言,已不再具有吸引力。如果在陈济棠没被击败之前,李宗仁能有这种态度,蒋氏肯定是会高兴的。当时,他也曾真的想在拆散两广联盟后就罢战言和。但是,在轻易地收拾了陈济棠之后,这种想法就骤然生变。他要乘刚刚取得的胜利,一鼓作气,兵锋西指,一举拿下广西,以去多年心腹之患。
蒋介石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得知李宗仁意欲罢战的消息的。这一消息在蒋介石看来,如同投降书,不仅没能促成南京方面及时收兵,而且使蒋氏气焰更涨。7月25日,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名义免去几天前对李、白的任命,另委李宗仁为军事委员会常委,白崇禧为浙江省主席,同时调遣大军进逼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