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三、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2.力的相互性;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看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地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地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外,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时必是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
力的测量:
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提问: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
教师边画边讲解。
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力的分类:
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按性质命名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有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
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一、选择题
1.在下列各组力中,属于同一性质的力是
A、重力、弹力、摩擦力、动力、拉力
B、拉力、压力、支持力、推力、提力
C、重力、拉力、电磁力、动力、阻力
D、重力、分子力、摩擦力、电磁力、推力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了力,施力物体自身可不受力的作用B、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力的同时,一定也受到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C、力的产生离不开受力物体,但可以没有施力物体D、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二、填空题
1.力是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离开而独立存在的。
2.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读作。
3.人拉车,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同时人也受到车的拉力,这时车是,人是。
4.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力的图示的具体内容是。
三、作图题
1.用图示法画出力,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水平桌面对桌面上的书产生的支持力。
(2)空气对气球的浮力。
(3)使绳子沿水平方向用的力拉木块。
(4)铁锤对钉子向下的打击力。
(5)两人拉车,一人用的拉力水平向右,一人用的推力水平向右。
(6)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受到与水平面成斜向右上方的拉力。
答案:
一、选择题
1.B;2、B。
二、填空题
1.物体对物体;另一个物体;物体。
2.牛顿;牛。N;98牛。
3.人;车;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4.方向;略。
三、作图题(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