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95400000018

第18章 圆融通达——上下皆说好,左右都逢源(1)

圆融通达是做人的策略。能够圆融通达的人可以与周围的人搞好关系,即使不能使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朋友,也不至于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敌人。这样就减少了通往成功道路上的障碍。曾国藩在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的时候,坚持圆融通达,做到上不得罪达官显贵、中不遭同僚嫉恨、下不失信于平民百姓。在这种平和的人际关系下,曾国藩的仕途一路顺畅。

1.懂得圆融好办事

何谓“圆融”?圆融就是没有棱角,表现在政治上,就是持中立态度,不参与任何组织,不公开支持任何个人。这样做看起来似乎没有依靠,随时都会倒台,实际上却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在各种政治势力互相攻讦的过程中,只要不参与,各方就都想将自己收为己川,也就可以接受来自多方面的利益,借机发展自己。一旦一方倒台,另外一方也抓不到自己的把柄。更何况新上台者都要巩固自己的地位,还是要拉拢自己。这样,自己就可以继续得到重用。这是曾国藩的圆融之道在官场中的运用之法。

曾国藩为人圆融通达,以此赢得自己仕途顺畅和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在曾国藩去世后的第八天,朝廷上谕给他盖棺定沦说:“曾囤藩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朝廷又颁发圣谕:“曾国藩器识过人,尽瘁报国……尤得以人事君之义,忠诚克效,功德在民。”在御赐的3篇祭义中,称赞他“赋性忠诚,砥躬清正”;“学有本原、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正直律躬、心清盟水”;“学蔚儒宗,忠全令德”。曾国藩在清朝廷中赢得了那么大的荣誉,与他的圆融通达有很大关系。然而这一品性也不是天生的,而是曾国藩在仕途中不断地总结积累得来的。

曾国藩从小接受祖父的教育,刚强无比,颇有心计,报复心尤强。嘉庆二十四年下半年,9岁的曾国藩随父至桂花塘一姓欧阳的人家中就读。一天,他与主家小孩发生口角,主人纵子,不问情由,将曾国藩骂了一通,在那里当塾师的曾竹亭还连连道歉。曾国藩将此事暗记在心,到散学时,他偷偷地把主家的金鱼缸底部打破,水干鱼死,他这才解恨。

12岁时,曾国藩与小伙伴在神王庙里玩,不小心把神王翻倒在地。曾竹亭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还给神王重新装了金身。为了让曾国藩不再与邻居小孩嬉游,曾竹亭带着曾国藩到距家3公里的九峰山古罗坪定慧庵去读书,早出晚归。从此,曾国藩路过神王庙时,常把当做马骑的竹棍系上绳子,放在神王肩上,气愤地说:“多谢你,我到山冲里读书去了!你好好把我的马看着,如果我的马走了,定不饶你!”

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后,曾国藩依然不改以往的习性。早年在京城做官时,甘愿与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争斗,表现出挺然持立、不畏强敌的精神,他也因此处处受排挤,经常成为别人嘲讽的重点人物,遭遇了许多曲折磨难。

经过磨难的曾国藩逐渐意识到祖父的教诲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开始变得有柔性,不再显得那么刚强。然而曾国藩在离开京城创办团练的时候,又一次犯了同样的错误。他在训练湘军的时候刚愎自用,为人处世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地蛮干,结果导致湘军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屡战屡败。

后来,曾国藩吸取经验,开始改变做法。在写给弟弟的信中,他谈到自己的改变带来的收获时这样说:“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呵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大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曾国藩在为父守制之后再次复出,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加老练。他曾经这样说:“余此次再出,已满十个月。论寸心之沉毅愤发志在乎贼,尚不如前次之志;至于应酬周到,有信必复,公牍必于本日完毕,则远胜于前。”以前的曾国藩对于官场中的阿谀奉承者很是反感,根本不屑于与他们为伍,因此经常遭到别人的排挤与打压,正如他自己所说:“国藩从官有年,饱历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气,盖已稔知之。而惯尝积不能平,乃亦而为慷慨激烈,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屡蹈怨尤,丛讥取戾。”

封建社会的官场历来都是比较黑暗的,想要在官场中长久地混下去,就必须学着去接受种种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就算不能与之同流合污,也不能表现出极端的厌恶,疾恶如仇的人很难在官场中有所发展。在官场中的磨炼使曾国藩越来越明白圆融通达的重要性,在一次次吃亏之后,曾国藩练就了圆融通达的本领,为人处世坚持这个原则,使他既取得了“利”,又赢得了“名”。

2.为人不可有傲气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意思是天下才能卓越的人大都恃才傲物,因此导致失败。“傲”首先会给人带来自满,会使人裹足不前,难以进步;再者,“傲”则会使人借势凌人,损害人际关系,给自己招来无穷的祸患。

曾国藩也曾年轻气盛,一身傲气。有一天,曾国藩的好友窦兰泉来他家中,两个人都对理学比较感兴趣,刚一坐下来就由此聊了起来。窦兰泉不爱表现自己,表述观点时很谦虚。而曾国藩恰恰相反,说话锋芒毕露,喜欢在人前表现自己,在发表意见时用语狂妄,并且好几次很没礼貌地打断了好友的谈话。结果谈话成了曾国藩一个人滔滔不绝的演讲,好友则成了听众。

好友走后,曾国藩回想自己刚才的表现,懊悔不已,他觉得自己这样做,不但对好友不尊重,对自己也无任何好处,还会让自己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于是,他决定改掉自己爱表现、骄傲自大的坏毛病。

曾国藩开始“戒傲”。他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日长傲,日多言。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余生平颇病执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笔下亦略近乎嚣讼。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也。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中有所恃则达于面貌。以门第言,我之物望大减,方且恐为子弟之累;以才识言,近今军中练出人才颇多,弟等亦无过人之处,皆不可恃。”

道光年间,年轻气盛的曾国藩常有傲气,结果“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初办团练时,曾国藩经常指责别人,因此与当地巡抚不睦;率领湘军在江西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曾国藩又与江西当地的官员多有隔阂。

在官场中磨砺久了,经过多次宦海沉浮之后,曾国藩悟出了为官之道,变得十分谦虚,他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祖先的积德。后来曾国藩做了封疆大吏,名声极盛,他也深以此为虑。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兄弟和子侄们不可仗势欺人,告诫自己那些个盛气凌人的弟弟要保持谦虚。对于没有经历过苦难的后辈人,曾国藩更是担心他们会沾染上傲气,因此他将“谦”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他说:“余家后辈子弟,全未见过艰苦模样,眼孔大、口气大,呼奴喝婢,习惯自然,骄傲之气人于膏肓而不自觉,吾深以为虑。”“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做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

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的儿子曾纪鸿由长沙前往南京,曾国藩要他沿途不可惊动地方长官,能避开的尽量避开,并叮嘱船上的“大帅”旗“余未在船,不可误挂”。在曾国藩看来,一个人的傲气时常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举止上,他要求自己和兄弟子侄们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他说:“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他强调指出:4个人抬的大轿“纪泽断不可坐,澄弟只可偶一坐之”,这种大轿不可进入湘乡县城、衡阳府城,更不可进入长沙省城,并嘱咐澄弟对轿夫、挑夫要“有减无增”,随时留心此事。

在学习上,曾国藩也主张要戒“傲”,否则容易恃才傲物,难以进步。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曾国藩在信中告诫弟弟为学要虚心,不要恃才傲物,不要不见人家一点是处。他说:“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盛,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追,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曾国藩认为,保持谦虚就必须戒“傲”气,仅一个“傲”字就足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通过曾国藩的成功历程,可以看出曾国藩一直在力除傲气,尤其到了晚年更是如此。曾国藩不仅对待自己的同僚,对待其他任何人都是平等、恭敬。曾国藩将此作为一种家风,使整个曾氏一门都力戒傲气。

3.必须给人留面子

所谓“面子”,就是一个人的尊严,想要与别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就必须给人留面子,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能让别人下不了台。曾国藩说:“予人一分面子,人必予两分面子。伤人一分面子,人必损十分面子。为人处世,面子不可不慎。”给人留面子,能够把陌生人变成朋友;不给人留面子,好朋友也可能会因此而形同陌路,甚至会变成死敌,轻则使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重则招来祸患。曾国藩深谙儒家文化,饱经宦海浮沉,对此更是深有感触,懂得在官场中少树敌的办法就是给足旁人面子。

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里讲述过一个故事,足见他对给人留面子的看法。春秋时期,魏国大夫须贾才华出众,深得魏王的信任。但是魏国与齐国不合,眼看着齐国逐渐强大,魏王非常害怕,于是,须贾去齐国说和。

须贾知道此次任务重大,关系到魏国的生死存亡。他的门客中有一个叫范雎的,很有才能。于是他就带着范雎一同前往齐国。到了齐国之后,齐王把他们痛骂一顿,赶了出来。

须贾没有把事情办好,生怕因此而失去魏王的倚重,于是想办法推卸责任。他对相国魏齐说,范雎私下接受了齐王送的礼物,向齐国泄露了秘密,所以任务没有完成。魏齐大怒,派人把范雎抓住,毒打一顿,打得半死,然后丢到厕所里。这件事情让范雎颜面丢尽,他决定要报仇。在旁人的帮助下,范雎侥幸保住性命,然后逃往秦国。

到了秦国后,他改名换姓,依靠自己的才华,得到秦王的赏识,被拜为丞相。在他的辅佐下,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并制定了“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逐步开始吞并其他国家。

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后,很是慌张,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相国魏齐说:“秦国是强国,我们根本就打不过人家。听说秦国的丞相张禄是咱们魏国人,他对父母之邦总是有感情的,咱们不如先去找张禄疏通疏通,请他在秦王面前说说情。”魏王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于是就让他得意的大夫须贾前往秦国去找张禄。

须贾来到秦国去拜见秦国的丞相张禄,一见之下,须贾立刻瘫坐在地上,原来张禄就是范雎改名换姓后的名字。当晚,范雎大摆宴席,把各国的使臣都请来了。他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一盆马料,叫两名脸上刺字的养马犯人夹着他,像喂马一样喂他马料,让他的面子丧失殆尽。并且范雎对他一边喂,一边还说:“替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人头给我送来。如其不然,我就要血洗魏国。”

曾国藩给人的形象是一派儒雅的风度,在官场中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事实上,那是后来的曾国藩,年轻时的曾国藩并不是这样。年轻的时候,曾国藩盛气凌人,经常与人争得面红耳赤,还经常议论别人,揭别人的伤疤,经常弄得别人下不了台,得罪了很多人。

有一回,曾国藩的父亲过寿,曾国藩的朋友小珊前来祝贺。但是曾国藩争强好胜,在席间他与小珊言语碰撞,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曾国藩的父亲对此看在眼里。

客人走了之后,父亲与曾国藩谈起做人的道理,父亲告诉他,与人相交一定要给人留面子。曾国藩听了父亲的话悔恨不已,于是亲自到小珊家去道歉。当晚,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小珊前与予有隙,细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见信?苟我素能礼人以敬,何至人有谩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致身及亲若此!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遣问其它?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面子事关一个人的尊严。不论谁对谁错,给人留面子都是非常重要的。顺畅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你给别人留面子,别人自然也会给你留面子。在别人做错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给别人留面子就更加难能可贵。旁人冲着你的这份情谊,在你出现困难的时候,也会给予你帮助。你若是不给别人留面子,那就很容易招致别人的怨恨,别人就会在你的发展过程中给你下绊子,让你举步维艰。曾国藩成功的人生告诉人们,给人留面子是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办法,是在职场中游刃有余的重要武器。

4.避免与人发生强烈的碰撞

办事情不能太过鲁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然勇气可嘉,但是却不一定能够把事情办好。想要把事情办好,有时候需要适当地转变一下方式,以退为进,争取赢得最好的结局。曾国藩在这方面是一个行家,他不做拿鸡蛋碰石头的事情,在争取权利的时候总是迂回以求。这在他为争取湘军独立、扩大湘军,避开耳目移军衡州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清朝的正规军主要是指八旗军队和绿营两种。在管理体制上,清朝的做法与宋朝有所相似。为了防止军队对政权造成威胁,清政府实行临时调派制度,只要发生战事,就临时由各地调派军队参加战斗。这样的军队根本无战斗力可言。曾国藩曾经这样说:“所调之兵,天涯一百,海角五十,兵与兵不相熟悉,将与将不相睦。此营打败,彼营掉臂不顾,甚至掩口微笑,军营以终身不见‘贼’而后快。如此的兵,这样的将岂能平‘贼’?我欲练勇万名,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相往,生则具备就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湘军并不是正规军,只是清政府在正规军队难以抵抗太平军的情况下,督促地方官吏创办的,因此根本被人瞧不起。别说是朝廷,就是地方官吏也看不起他们。湘军一旦吃了败仗,地方官吏就奏请朝廷解散湘军。所以,曾国藩最初的日子非常不好过。湘军在南昌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绿营兵就一再地与湘军作对。

同类推荐
  • 儿皇帝石敬瑭

    儿皇帝石敬瑭

    官宝超编著的《儿皇帝——石敬瑭》为该丛书之一,介绍了儿皇帝石敬瑭传奇的一生。
  • 历史的倒影

    历史的倒影

    本书收录的30余篇文章,是作者近些年发表在《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同舟共进》《国家人文历史》《看历史》以及腾讯“大家”专栏等报刊、网站上的历史随笔。这些历史随笔的特点是从历史的纵深来看历史的渊源和发展、演进的逻辑,给读者提供一个宏大叙事的思考角度。
  • 阎锡山传

    阎锡山传

    本书采用祖国传统史学的实录风格,努力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让历史人物回到历史中去。阎锡山一生是如何走过来的?以及他对历史所发生怎样的影响?阎锡山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客观评述这样的历史人物,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

    梁漱溟称作者是“多年相识的晚辈朋友”,在本书初版时亲自审定书稿并作序介绍。这是唯一一部经梁先生亲自审定的关于自己的传记作品。作者在特殊年代里记录整理了梁漱溟在当时的各次发言以及受批判斗争的情况,在文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记录了梁漱溟所经历的时代变化和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独家披露了包括1953年梁漱溟与毛泽东之争、“文革”中拒绝“批林批孔”等重大历史内容在内的1949年以后梁漱溟先生39年人生轨迹,为海内外梁漱溟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
  • 传奇邵逸夫

    传奇邵逸夫

    本书介绍了邵逸夫先生传奇的一生。全书分为“邵家起申城‘天一’应运生”、“分兵战南阳星城结良缘”、“金龙创辉煌邵氏兄弟立”、“影城竣工日名满香江时”等8章内容。
热门推荐
  • 帝少的宝贝千金

    帝少的宝贝千金

    她是卑微的私生女,他是化身夜间最强势的帝王,一次拍卖,她被当成最顶级的尤物,夜夜缠情。她说:我爱死了你,但是我不想一辈子成为你的奴隶。他说:你是我买来的,要么死,要么留在我身边,当我一辈子的爱奴……就像玩物一样,他一步步掠夺,哪怕游走在罪恶的边缘,在罪与爱的深渊里无法自拔,享受着这个女人最为美好的一面。蜜爱如同鲜花,盛开得鲜艳,却刺痛得刻骨铭心。
  • 劫妖

    劫妖

    如若命运能被安排,那么这所谓的命运,便不是真正的命运!苏璃本该依照命运的安排,做一个生老病死的凡人,但却因爱上一尊虚无缥缈的仙,机缘之下获得其道法传承,踏上灵修之途,一条不归路......不为长生逍遥,不为无敌于世。只为......寻她芳踪,为她逆道!背负无尽罪,独对无量劫,天荒地老不回头......
  • 神怒成魔

    神怒成魔

    混沌初开,神魔乱舞,天下各族林立,天道规则初现,乱世之下要不逆天而行,要不沦为他人鱼肉,他是逆天改命还是庸碌一生,只在一念之间.
  • 重生三国之战神传奇

    重生三国之战神传奇

    郑峰,一名龙组成员,在一次任务中被叛徒出卖,这次任务中的所有队友全部牺牲,于是引爆了那个基地中的炸弹。死后遇到神龙,于是带上了由几款游戏融合变异后的游戏系统,来到了汉末,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 重生之毒心嫡女

    重生之毒心嫡女

    她是大夏国京都第一美女,丞相府幼年失母不受父喜的嫡长女。一朝嫁为人妇,为他付出所有,他却伙同她的庶妹和好友,做出杀妻灭子之事,重生回到大婚之夜,毒妇归来,同样的人生轨迹,她却不再是原来的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上创世者

    无上创世者

    少年刘吾尊偶然间捡到了一件猪型吊坠,却意外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阴谋之中,而自己作为一枚棋子则穿越到了另一个平行时空之中,和吊坠里存在的异兽之魂达成协议,获得了通天教主的真灵传承,少年郎要崛起了。为了回家,刘吾尊拼尽一切,甚至穿越到了洪荒世界,最终成为无上打破了这场跨越三界的阴谋。
  • 斗裂虚空

    斗裂虚空

    一个来自神界大陆的少年,本应稳坐神皇宝座,却不喜舍弃喜怒哀乐,毅然放弃一切跃入永恒黑洞,醒来竟成拍卖品?真正成神,应是有情有义,还是达到太上无情?原本正是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神皇继承人,挥挥衣袖,千里赤土,奈何变为斗气大陆的一名小小斗者,而且还成了个精神分裂!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甜酸苦辣。几位性情各异的女子,数段跌宕柔肠的爱情,周旋在其中的少年就算精神分裂,也都只能连天叫苦。斗裂虚空的斗,并非斗气的斗,而是斗志的斗!
  • 命运密码:决定命运的36个因素

    命运密码:决定命运的36个因素

    命运,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课题。命运的变化莫测,是命运神秘性的根本原因,而几千年以来人们用各种玄学化、神秘化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所谓的“算命”,更增加了命运的神秘性。本书是一个初步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人生命运的密码。本书的上篇主要介绍命运规律,下篇分解决定命运的36个因素。正如26个英文字母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使这种语言的词组千变万化一样,影响命运的36个因素的不同排列组合,使全世界亿万人的命运千差万别。人生中的每一次命运变化,都是命运因素一个新的排列组合引起的。
  • 斗无不胜

    斗无不胜

    **********************************************************斗杀任何可恶之人无视一切魔兽对头不放所有异界美女胜利最终属于主角**********************************************************公布两个书友群:12317610,25138162
  • 崛起之法则

    崛起之法则

    能满足温饱即可,生活能有点小乐子即可,人生不要有太大的波澜即可。这是徐翼遥心里最初的想法。如果不是因为那一场邂逅的话,他的平凡屌丝梦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