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政,历仕梁、北周,后为隋臣,参与修订法令。曾任散骑常侍,转左庶子。庶子是太子的官属,分左右庶子,主理东宫政务。裴政在太子杨勇属下为官,颇得信赖,凡有重要事务,都同他商讨,并委他处理。
右庶子刘荣、性情专横固执。有一次,东宫官属的武职又逢轮换,隶属右庶子的通事舍人赵元恺奉命编造出入人员的簿籍。名册簿籍尚未造好的时候,太子杨勇已经几次派人催促送呈。刘荣怕耽误了太子的审阅而遭来责罚,就对赵元恺说:“太子既然要得急,你只管去口头奏闻就行了,不必再费时间去编造名册了。”
当赵元恺去向太子面奏武职轮转情况的时候,太子问道:“轮换的册籍在哪里?怎么不呈上来?”赵元恺说:“禀过右庶子刘荣,刘荣说殿下要得急,不用造册籍了。”太子对这种敷衍应付行为十分不满,立即传来刘荣,问他为何不让造册籍。刘荣见惹恼了太子,心里非常害怕,为了保全自己,他决定说谎耍赖了。他对太子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不造册籍的话。太子见两人各执说,相互推诿;他认为,无论是长官抵赖,或者下属编谎,都是不可原谅的坏事,一定得查明惩治。因此,就将这事交给左庶子裴政推问。
裴政是个正直无私的人,他不因与刘荣同僚同级而有所偏袒回护。他听了两个当事人的陈述,又认真询问了一些此事的人的证词,基本上把问题搞清楚了。可是,在他尚未将推问结果写成文书上奏的时候,一些亲附刘荣的人,料定裴政奏书一上,就将对刘荣不利,他们就抢先一步,跑到太子跟前告状,说:“左庶了想借机陷害右庶子,他推问此事有明显的偏见,严重失实。”
太子马上召来裴政,责问他为何不公平究事,裴政奏道:“凡是推问案件,有两个重要的原则,一个是观察情理,一个是依靠证据。以这两点为依据,才能辨明曲直,判定是非。以臣观察,刘荣官居高位,职任重大,即使他向赵元恺说过不须造册的话,也只能算是小小过失。依照一般情理而论,他是不须隐讳的。而赵元恺呢?他是刘荣的属下,受刘荣的节制,他怎么敢无中生有地制造谎言来诽谤长官?因此臣以为,从情理上讲,两人各有其理。这就须要考究证据了。赵元恺提出左卫率崔蒨等人可以为他作证。臣听取了他们的证词,崔蒨等人都说元恺说的话是真实的。所以臣认为,刘荣对赵元恺说的‘不须造册’的话,必然不是虚假的。”
问题就这样令人信服地弄清楚了。太子觉得也实在不是什么大事,训戒了刘荣几句,也没有给他处罚,但对裴政的公平正直,却予以嘉许。
《隋书·裴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