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他少年时代即以聪明勤勉著称,与信都人刘焯一起闭门读书,整整10年,足不出户。刘炫眼睛明亮,双眼直视太阳,竟不会昏黑发花,他记忆力强,对所见所闻心领神会,在这方面当时没有人能与他相比。他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口中诵读,眼睛数数,耳朵听音,五件事同时进行,竟没有一点遗漏和错误。北周武帝宇文邕平灭北齐后,瀛州刺史宇文亢荐举他任户曹从事。后来,刺史李绘命他代理礼曹从事,于是刘炫以办事干练而知名于世。一年多以后,在隋朝开皇年间,刘炫奉隋文帝杨坚之命,与著作郎王邵同修国史。不久,他奉命在门下省内值班,以备君主顾视问询。同时,他还奉诏与其他通晓天文历数的学者共同修定天文、乐律和历法,并兼在内史省参与考核审定群臣的言论,由于他才能出众,内史令、博陵人李德林对他甚相礼待,格外尊敬。刘炫虽然先后在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工作,但最后终竟没有获得任何官爵,而只是帮助各县掌管征收田租和征调劳役的事务而已。当时,他向内史省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内史省将他的陈述转送到了吏部,吏部尚书韦世康这才询问刘炫穷竟有些什么才能。于是,刘炫自己写成状子,状文说:“凡古人为《周礼》《礼记》《毛诗》《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所做的注释,如孔安国、郑玄、王肃、何休、服虔、杜预,共13家,虽然对每个人所做的注释的义理的理解有精有粗,但却都能讲习教授。对于《周易》《仪礼》和《春秋谷梁传》,用功则稍差一些。除经典之外的史传、诸子、诗文,以及各种善言美事,都已熟记于心。对于天文征验,乐律历法,可以做彻底的核查和精确的推算。至于公文私笺,从来就没有让人帮助代写过。”吏部对刘炫的陈述并没有认真对待,竟然未做详细地考核,然而,在朝的十多名知名人士,都担保证明刘炫所言与事实相符,于是他被授官作了殿内将军。
当时,大臣牛弘上奏隋文帝,请求朝廷在全国搜购征求古代遗留下来的和已经散失的书籍,刘炫于是伪造古书,共百余卷之多,题名为《连山易》《鲁史记》等,抄好后送呈官府,领赏而去。后来有人发现了伪书,状告刘炫,刘炫虽经赦放而免于死罪,但由于犯事却被官府除名,他回到家乡,以教书授业为生。太子杨勇听说刘炫后要召见他。刘炫回到京城后,隋文帝下令让他侍奉蜀王杨秀,他拖延着迟迟没有前往。蜀王得知此事大为恼怒,命人将他戴上枷锁,遣送到益州。到达益州后,杨秀命他安排在军幕中充当将佐,并常常令他手执杖棍作为门卫。不久,刘炫得到释免,杨秀让他掌管校勘史籍。当时,刘炫仿照屈原的《卜居》,作成一篇《筮涂》,聊以寄托自己的心意。
蜀王杨秀因罪被废为庶民后,刘炫开始了与儒者们一同修定《五礼》,并授官旅骑尉。当时,吏部尚书牛弘提出建议,认为要礼待诸侯,废除庶亲之礼,大夫之礼要降低一级。今天的上柱国,其地位虽不同于古代的诸侯,但与大夫还是可以相比的。其官秩为二品,最好按照庶亲礼制的标准降低一级。对于这些建议,当时讨论礼制的人多认为可行。刘炫则反驳道:“古代人仕做官的人,只有宗族中的嫡长子一人而已,庶子是不能加官晋爵的。由于这个原因,古代先王才重视嫡系亲族,在宗族中,只有嫡长子才有分享爵禄的资格。宗族中的成员与嫡长子的关系虽然疏远,但嫡长子一旦丧亡,族人还是要穿3个月的丧服,这实在是由于家族成员蒙受了嫡长子的恩典。如今做官的人,要根据其才能晋升职位,而不受嫡亲和庶亲的限制,这一点与古代的情况已有不同,哪有降级的道理。今天所见的那些地位高贵的人,已经很少有近亲,如果再降低他们的礼制,那么,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和淡漠,就要从此开始了。”于是,此事就这样平息了。
隋开皇二十年,朝廷将隶属国子监的京城四门学校和各州县的学校统统废除了,只留置太学,设太学博士2人,学生72人。刘炫于是上表隋文帝,声称废除学校的做法是不合适的。所论情感非常真挚,道理非常中肯,但高祖文帝并未采纳。开皇末年,国家财力已很富足,于是朝野人士都图谋进取辽东。刘炫认为,辽东不可以征伐,并作《抚夷论》,用来含蓄地劝告人们,但在当时竞没有人能够领悟它的意义。直到隋炀帝大业末年,隋军先后三次征伐辽东都未能取胜,刘炫的话才得以验证。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牛弘推荐刘炫修定法律条文。在高祖杨坚统治的时代,充任主办文案一类的官吏多是小人,他们长期为人为事奸猾邪恶,违抗干扰君命,当时的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这样做。另外,当时世风衰败,妇人不守节操。于是根据这种情况,订立制度,州县长官的属吏三年一换,九品官的妻子不许再嫁。刘炫著文论争,认为这种做法不可行,最后牛弘竟然听从了。从各州设置学官,直到为九品以下的小官吏按时发放银子和粮食等补给,这些事情都是由刘炫首先提议开创的。牛弘曾从容地问刘炫:“根据《周礼》的记载看,当时贤能之士很多,而管理财货文书出纳的小吏却很少,如今朝廷中掌管文书的令史比过去多出百倍。地方上佐政的判官虽经大大裁减,仍无济于事,这倒底是什么原因呢?”刘炫回答道:“古人委任官吏,都要督责他必须完成任务,年终要考核政绩,案卷不需要重新校理,公文也不必了解得太多,官府中办事小吏的任务,只是掌握和了解主要的纲目而已。而今天的公文案卷,经常要考虑着重新整理,经过斟酌锤炼后如果认为不够严密,还要回首查证百年之前的旧案,所以谚语说:‘年老的官吏都是怀抱着案卷死去的。’古今的区别,就如同这些事一样,相差太大了,事务繁多是政治之弊,目前形成的这种局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牛弘又问刘炫:“魏、齐统治的时代,掌管文书的令史整天都很安逸舒缓,办事不慌不忙,而在今天,事情多得简直让人都来不及休息,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刘炫答道:“齐国设立的州不过几十个,分别由太尉、司徒、司空及中央政府在各州设立的机构依次统领管辖。文书传达下去,只不过十条而已。而如今全国设置的州有300个之多,这是第一件繁杂的事情。过去在各州只设立负责文书薄籍、掌管印鉴的主薄,各郡只设立辅助守令的守丞,各县只设县令。对于地方政府中需配备的官员,则由各地方长官自己征召,至于接受皇帝的诏令而赴任作官的,每州只不过几十名。今天则不同,无论大官小官,一律都由吏部委任,一点细微的小事,也都属于考核功绩的内容,这是第二件繁杂的事情。精减官吏不如精减事务,精减事务不如人们心地恬静,无忧无虑。不精减官吏,不精减事务,而指望着人人都能安逸舒缓,怎么可能实现得了呢?”牛弘对刘炫的话非常赞同,但是却无法照此实行。后来纳言杨达举荐刘炫,因他博学洽识,文章出色,经射策考核,刘炫成绩优秀,于是被封为太学博士。一年多以后,刘炫因所授官阶低微,离任去职,回到了长平。后来他奉杨坚的旨令,追到了文帝出行所在的地方。当时有人对杨坚说,刘炫品行不端,文帝于是打消了继续任用他的念头,刘炫就这样回到了家乡河间。
当时各地的盗贼蜂踊而起,纷纷起义,致使粮价飞涨,价格昂贵,人们再也不诵文读书了,教师们也不再教学授业了。刘炫与妻子身居两地,相去百里,音讯断绝,因此他郁郁寡欢,很不得志,于是自己撰写了一篇赞文,赞文说:
学识渊博的人如司马相如、杨子云、马季长、郑康成等,都撰写叙述自己生平风范的文章,所以流芳百世。我怎么敢向往着能像前辈贤者一样让世人永记,令后人耻笑。只因我日近黄昏,寿命将终,老朋友都已飘失零落,弟子们也都离我而去,一旦我伴着清晨的露水突然死去,把尸魂埋葬在北方的原野之中,亲朋故友连我的心意都无法了解,后辈来人连我的踪迹也无法查寻,希望在我还能苛延残喘的时候,略抒心意,把它留给来人,让州里中的百姓看看,使将来的俊逸贤达之士能够了解我的心志。我从小到老,自头发长到可以盘髻直到乌发变白,作为婴孩,总是被慈祥的亲人所宽恕,从未挨过木棒和荆杖的责罚,作为学生,总是得到高明之师的爱悯,从未受到刑具的笞罚。直至能够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人民和亲人,平等地与同辈人结交往来,重物轻身,先人后己。过去在幼小的时候,总能给长者带来欢乐,后来年纪大了,也经常能够接近后辈。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能服从老师的教诲,从不感到厌烦,作为师长教诲别人,能辛勤传授,从不感到疲倦,深远高雅的感情很少去满足它,心中渴望的事情总是未能去实现。反省自己的一生,回顾从小到老走过的道路,有四件事值得大大庆幸,有一件事令人深深遗恨。我生性本来很愚笨迟钝,家业贫寒,由于受到父辈兄长的惠益,才免强跻身于士大夫的行列,于是得以遍览典谟诰文,涉猎学习古今之事,使自己小小的善行能在隐居之地闻名,使自己的名声能在邦国传扬,这是第一件幸事。我在人世间时而隐居,时而从政,与世俗随波逐流,屡屡愧居那些空费心力的职位,长期执掌刑罚事务,自己的名字从未见于御史弹劾官吏的白简,自己的事迹也从未用记录罪人名册的红笔书写过,树立自己的品德修养,树立自己的行为准则,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令人惭愧的地方,看看我的心,看看我的脚,名誉与身体已可以保全,将能善终,差不多是可以免于灾祸和刑戮的了,这是第二件幸事。以我浅陋的才能和学识,却屡屡感动了神灵,以我卑贱的地位,却常常能登临祖庙,赤骥、珥耳,良驹骏马并首而驰,剜鸟、鸿雁,朝官班行比翼齐飞,我在中书省整理书籍卷帙,于麒麟阁记述功臣言行,遇事可以参谒宰相和三公,前往请教百官,享受到了圣上赐予的极大的礼遇和恩典,使我增荣添贵,地位和资望都得到了改变,这是第三件幸事。我的生命就像计算白天时间的刻漏一样快要终尽了,我年事已高,只有徒自悲叹,于是辞官退职,重新穿上入仕前的衣服,回到了家乡,玩读文学历史以怡乐精神,观赏游鱼飞鸟以排遣忧虑,出门饱览自然景物,登临园辅沼池种植瓜蔬,缓步代车,平和无祸,以此为大吉,这是第四件幸事。我企盼着美好盛世的来临,对道德教育的衰败深为感慨,我努力继承先辈儒者的足迹,对群臣言论的芜秽甚感悲伤,为了广泛地传扬古代典籍,努力纠正偏失和谬误,我刚刚完成了对法令的修定与撰写,结束了对未来工作的计划和安排,但是上天违背人们的愿望,不给我任何行动的机会。社会动荡不宁,学校都已废弃,学术不能在今天得以丰富和完善,事业不能留传给子孙后代。难道真的就要因为这些事情使我身死黄泉都会心怀悔恨吗?这是我深深遗恨的一件事。
当时刘炫在郡城中居住,由于城中粮尽,他的弟子多投奔了起义的盗贼,刘炫因生活穷困,食品匮乏,弟子们都很可怜他,所以来到城下索要刘炫,郡官于是将刘炫放出城,交给了他们。盗贼带着刘炫,攻陷了一座又一座城堡。不久,起义军被朝廷的军队打败,刘炫饥饿难耐,无依无靠,于是重新投奔到了县城。城中首领觉得刘炫与盗贼相互患通,惟恐日后生变,于是紧闭城门,将刘炫拒之城外。当时季节已晚,夜晚冰寒风冽:刘炫就这样饥寒交迫而死,时年68岁。后来,他的弟子们为他追加了谥号,称为宣德先生。
刘炫生性急于与人比高下,争胜负,但又颇为诙谐滑稽,他经常表现得自尊自大,喜欢轻视蔑骂当时社会的人与事,所以深受当权者的排挤,而仕途很不顺利。刘炫一生著有《论语述议》十卷,《春秋攻昧》十卷,《五经正名》十二卷,《孝经述议》五卷,《春秋述议》四十卷,《尚书述议》二十卷,《毛诗述议》四十卷,《注诗序》一卷,《算术》一卷,并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