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之间由于所经营的生意相同,这就意味着要分享同一市场,市场的分享也就意味着利益的分享,因此,同行之间出现激烈的竞争也就不可避免。其实,即使是同一市场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细分,同行之间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竞争。或者同行采取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某一市场,将这一市场做大,双方各自取得想要的利益。这样做比进行恶性的竞争要强得多。
在市场竞争中,竞争与合作总是同步进行的,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这才是良性的竞争,维持这一关系的先决条件就是双赢,只有在双方都获得利益的情况下,这种关系才能够正常地维持下去。精明的商人应该学会打造双赢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生意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7为富且仁是赚钱的根本
对于一个成功的生意人来说,赚钱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不是一个时期的事情,想要在生意上一辈子赚钱,就必须做到为富且仁,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心。而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早晚会因为人们共同对抗而走向衰落。
事实上赚钱与做好事是相辅相成的,生意人通过做好事可以提高自己的名气,最终由名气给自己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所谓“为富不仁”,就是指有钱人仗着钱财和权势欺压他人,通过欺压他人的方式得到更多的利益。这样的人在一时之间也许真的没有人能够奈何他,但是长久下去,必然会激起众怒。而“为富且仁”的人则能够利用自己的财富,不断地做一些惠及他人的事情,这样下去,越来越多的人会感激他们的善举,从而支持他们,他们肯定能够长久地赚钱。
胡雪岩虽然富可敌国,而且背后有左宗棠这样的朝廷重臣支持,但是他却没有利用这些来欺压他人,反而不断地做好事,留下了“胡大善人”的美名。事实上,做善事为胡雪岩带来的利润是非常可观的。
胡雪岩开办胡庆余堂之后,为了提高胡庆余堂的名声,胡雪岩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个时候朝廷正在和太平天国作战,既然有战争,就免不了要受伤,对于军队来说,除了粮食以外,药品也是他们亟须的。胡雪岩决定免费或者只收取成本价向军队送药。那个时候,南京已经被曾国藩的湘军攻克,清廷派了重兵把守在南京城周围,就是所谓的“江南大营”。胡雪岩选择了这个地方,他准备了大量的应急药材,如诸葛行军散等,送到了江南大营。这些药虽然在平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用在军队却是恰到好处,大大减少了士兵的伤亡人数。左宗棠当时闻听此事,感慨道:“胡氏为国之忠,不下于我。”
除了向军队赠药以外,胡雪岩还向普通的百姓赠药。那个时候由于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在流亡的过程中,瘟疫频发,死亡的人不计其数。胡雪岩看到这种情况之后,下令各地的钱庄开设药铺,就诊者有钱就收钱,就诊者没钱就免费看病拿药。
胡雪岩的这些善举,使得很多人都知道了浙江有一个“胡大善人”,朝廷中,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对他赞誉有加;在民间,百姓对他感恩戴德。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因此一跃成为南方的第一大药店,生意源源不断。
胡雪岩曾经说:“我们做生意赚了钱,要做好事,当然好事不会白做,我是要借此扬名。”深谙生意之道的胡雪岩因为看到了仁义背后的利益,所以他和那些拼命榨取他人血汗钱的人不同,他通过做好事的办法为自己赢得了源源不断的利润。
商人重利,胡雪岩也不例外,然而他与那些奸商不一样,他通过做好事的办法,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改变了人们认为商人都是奸猾的成见。就凭这一点,胡雪岩的生意就可以做得比别人大,比别人长。
胡雪岩在湖州开办丝行,当时正值八月,江南潮热的天气,让人感到非常不舒适。胡雪岩吩咐丝行的档手,准备一些茶水和避暑的药物放在丝行的门口。于是在胡雪岩的丝行门口出现了这样的场景:门口多出一个木架子,木架子上放了两只可以装一担水的茶缸,茶缸里的水加上了可以清热去毒的药材,在茶缸的旁边,摆放着一个安了柄的竹筒当做茶杯,供路人取水用。
不仅如此,胡雪岩还从胡庆余堂调来了一批药物,并在丝行的门口贴了一张告示,上面写道:本行敬送辟瘟丹、诸葛行军散,请内洽索取。这样一来,胡雪岩的丝行门口变得热闹非凡,喝茶的、索取药品的纷纷涌进门,导致很多丝行的伙计都忙着干这些活儿,结果把丝行的生意都耽误了。
当时湖州丝行的档手劝胡雪岩停止这个活动,否则丝行的生意会受到影响。胡雪岩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生丝已经收得差不多了,不会对生意有太大的影响,这样做反而可以帮助自己扩大在湖州的影响力,这对将来的生意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事实证明胡雪岩的想法是正确的。湖州的很多人感念胡雪岩的善行,每到生丝收获的季节,都会把最好的生丝送到胡雪岩的丝行来,这使得胡雪岩丝行的生意越来越好。
做好事通常需要一定的本钱,因此让很多商人感到“心疼”,所以他们不愿意去做。然而做好事所需要的本钱与其会带来的利润相比,简直是微乎其微。胡雪岩一生做了很多好事,比如,施医赠药、开设粥厂、赠粮赠米……然而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他的财富累积,反而成就了他在商业中的地位。王老吉企业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慷慨解囊捐款一亿元,感动了国人,这使得王老吉的产品曾一度脱销,成为国内唯一可以和可乐进行竞争的品牌。
胡雪岩说:“行善越多,市面越稳。”想要在广泛而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拔得头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做好事则能够为自己赚得名气,提高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与信赖,从而带动生意的发展。
8赚钱更要顾人情
在金钱至上观念的驱使下,人情往往被埋葬于人们对于金钱的欲望中,金钱关系已经代替人情关系。在金钱面前,有的人丧失了理智,不顾天理人情,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结果一步步将自己逼进死局。事实上,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里,人情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因为毕竟社会是由人主导的。只要我们能够抵制金钱的诱惑,静下心来,将人情关系理顺,那么即使是与金钱至上的人做生意,我们一样可以游刃有余。
越是在看重金钱的社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表现得越是明显,相比之下,人情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只要我们能够在金钱面前让一步,将人情置于金钱之上,就一定可以处理好人情世故,为自己赢得良好的人际环境。
晚清末期,社会政治已经腐败至极,就连朝廷重臣也通过卖官鬻爵的方式聚敛财富,于是上行下效,整个官场几乎没有一片光明之处。古语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这帮统治者的影响下,当时整个社会的人都沉醉于金钱之中。胡雪岩虽然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里,但是他没有被金钱蒙蔽双眼,在金钱与人情相冲突的时候,他往往先照顾人情。在那种社会环境下,胡雪岩能够选择那样的处事方式,实在是难能可贵。
胡雪岩曾经是钱庄的跑街。所谓的跑街,就是专门要账的人。这个工作需要胡雪岩天天与金钱打交道。按理来说,作为一个跑街,自然是以要账为第一要务,而胡雪岩并没有让自己成为一个只知要账,不顾人情的人。胡雪岩深知,与欠账关联的东西必然是人情,所以,在要账的时候,胡雪岩往往会先照顾人情。
这一年中秋,胡雪岩被派去收一笔三年的欠账,总共300两银子。当胡雪岩找到当事人王伦的时候,看到的却是一幕让人心酸的景象:在一座岌岌可危的房屋内,满脸愁容的王伦守候在卧病在床的双亲的床边。通过与王伦的交谈,胡雪岩了解到,王伦本来富裕的家境败落了,上了年纪的父母承受不住打击,一病不起。王伦借钱是想做生意,改变自己的家境,然而生意却意外地失败了。一贫如洗的王伦只能靠当苦力挣钱养家。
从小家境贫寒的胡雪岩对这样的生活深表同情,他不仅没有让王伦还钱,还拿出自己的钱以信和钱庄的名义给王伦。空手而回的胡雪岩自然是遭到了店里伙计们的埋怨,因为他不仅没能把账要回来,还白白地搭进了一笔钱。然而胡雪岩认为搭进去一笔钱是小事,人情却是大事,即使是动蛮硬逼,以王伦当时的状况也不可能拿出钱来,搞不好还会闹出人命来,自己这样做反而会给信和钱庄赚来一个好名声。再说,王伦也不是不还钱,等到他有钱了,一定会马上还上这笔钱,早还一天,晚还一天也没有多大区别。
在当时,有一些专门要账的人,经常是凶神恶煞般,无论对方有没有钱,总是以武力胁迫对方拿钱,结果闹出人命,这样的人不仅要承受社会舆论的谴责,还会使人对其敬而远之。这种事情在当时屡见不鲜。胡雪岩同样是要账,他却没像这些人一样成为人们眼中的瘟神,原因就在于他懂得照顾人情。
金钱确实是有魅力的,为了金钱,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事情也屡屡发生。金钱总是冲击着脆弱的人情,在金钱操控下,人们沦为金钱的奴隶,甚至一夜成魔。当然,这些金钱至上的人最终难成大事,因为罔顾人情早已使得他们成为众矢之的,只要是有机会,任何人都希望能够扳倒他。胡雪岩成就了大业,其原因不仅仅来源于他的经商头脑,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在人情之中赚钱,如何将赚钱与人情统一起来。
胡雪岩虽然是一个爱财的人,但绝非是嗜财如命的人。在经商的过程中,胡雪岩总是会将人情放在首位,很多时候,即使有赚钱的机会,但是由于与人情相关,他也会放弃,会以金钱换人情。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胡雪岩可以不顾人情,那样也会大赚一笔钱,但是胡雪岩没有这样做,他给那些穷人免费看病、免费赠药。胡雪岩有钱,他的每一分钱都是堂堂正正的,没有一分钱是罔顾人情赚来的。
人情对于商人来说其实是一个挣钱的重要砝码。如果一个商人在赚钱与人情相冲突的时候放弃赚钱的话,那么在将来的某一天必然能够获得更大的回报,因为取得的人情已经为他的生意铺好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