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什么时候,多结交朋友总是有好处的,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对方就能够给我们提供帮助。比如,如果我们在旅行社有个朋友,那么我们就不用为旅游的事情发愁。事实上,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单单靠自己得来的,而是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下得来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好办事”,只有广交朋友,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发展得更加顺畅。
4结识有学识的人,取长补短
胡雪岩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他的身上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优点和长处,他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经商有道。同时,胡雪岩也不是一个完人,在他的身上也存在着缺点。在胡雪岩看来,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学识。由于家境贫寒,胡雪岩不得不过早地出来谋生,所以,他没能像其他人一样熟读诗书。因此,胡雪岩在经商的过程中非常注意结识有学识的人,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是优点和缺点的集合体,在我们的人生进程中,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断地放大自己的优点,缩小自己的缺点。一般说来,放大自己的优点可以由自己完成,而缩小自己的缺点则只能由别人来帮助我们完成。所以,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和那些能帮助我们改正缺点的人结识,只有和这些人相交,我们才能够取长补短,不断地完善自己。
胡雪岩因为认识到自己学识欠缺,所以对于那些满腹经纶的人总是十分的钦佩,也乐于和这样的人交往。胡雪岩认为和有学问的人交往,自己也能在无形中得到提高。嵇鹤龄是胡雪岩结识的人中最有学识的一个,胡雪岩对他也是非常尊重的,在认识嵇鹤龄之后,胡雪岩立刻将他推荐给了王有龄。
胡雪岩对嵇鹤龄另眼相看。在与嵇鹤龄的谈话中,胡雪岩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刚开始的时候,嵇鹤龄说的话,胡雪岩听不懂。胡雪岩是一个追求上进的人,嵇鹤龄的才华没有让胡雪岩感觉到不好意思,反而让胡雪岩更加钦佩。嵇鹤龄是一个清高的人,和他有来往的人大多是饱学之士。胡雪岩每一次和这些人谈话,都感觉非常好,因为他从他们的谈话中获益良多。受到这些人的影响,胡雪岩也经常读一些书籍,搜集一些文房四宝,这并不是胡雪岩附庸风雅,用这些文人雅士的东西来装点自己的门面,更不是以此掩饰自己的一身铜臭味,而是因为胡雪岩真心地渴求知识。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当我们和那些有学识的人交往的时候,受到他们的熏陶,我们也会变得上进。如果我们是生意人,整天和钱打交道,那就难免会沾染上铜臭味。如果我们能够在做生意的同时多与有学识的人结交,那么就可以取长补短,成为优雅的商人。
一些生意人认为做生意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只要能够赚到钱,学识并不重要。然而,事实上,学识非常重要,无论在什么年代,学识的重要性都是无可替代的。实际上学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意人的发展,没有学识且不懂得增长学识的人,只能成为一个暴发户,难以成为真正的成功的商人,因为学识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高低,而眼界的高低对于生意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没有学识的人,只能通过一时的机巧取得小小的成功,而无法把握时代的脉络,无法掌握前沿的信息,不能顺应时代将自己的生意推向高潮。
世上成功的商人,在学识上大多有着很深的造诣,即使他们在开始的时候很少有学识,他们也一定会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例如,香港首富李嘉诚虽然很早就辍学,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读书的重要性,在艰难的岁月里,他不停地读书,学习英文,终于使他这个从潮汕去香港的逃难者能够操一口流利的英文,这为他在香港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已经是晚年的李嘉诚依然还保持着读书的习惯。李嘉诚在生意经营的过程中,不断地招揽人才,他重用的人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正是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李嘉诚才拥有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学识对于生意人来说绝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如果一个人想要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人,就不能满身小商人的俗气,只有提高学识,才能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与修养。在战场上,那“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令人钦佩,在商场中,那些气质优雅、举止大方的儒商也同样令人倾倒。
5懂得结交“大树”似的人物
胡雪岩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总是不断地寻找机会拓展自己的经商范围,虽然他的主营是钱庄,但是为了拓展钱庄的规模,他陆续地从事了军火、生丝、当铺、药行等生意。在生意场上,每一行都有一个龙头老大,这个人是这个行业里的领军人物,如果没有这个人的支持,想要进军这个行业是很困难的。胡雪岩当然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每当他投资新的行业的时候,他都会先弄清楚这个行业里的一些主要的人脉网络,并且抓住关键的人脉,把这些关键人物拿下,然后再去投资。
这样的关键人物就像大树一样,不仅行业内的人都要仰视他,而且社会上的各界人士都想和这样的人攀上关系,这就不愁没有生意可做。无论是什么行业,人际关系始终是无往而不利的关键要素,所以,必须先和这样的人结交。
当胡雪岩打算从事生丝生意的时候,他就先打听生丝行业里谁做得最好,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胡雪岩很快就得到了确切的信息,生丝行业的老大叫庞二。庞二家是生丝生意世家,祖上好几代就做生丝生意,几世积累下来的基业非同小可,所以在生丝行业里,谁也不是庞二的对手。在整个上海,生丝生意几乎都控制在庞二的手中。胡雪岩知道了这个信息之后,下一步就是和庞二拉关系。
胡雪岩在打算投资生丝的时候就已经打算联合生丝业的所有商家,一起对抗洋人,结交庞二是势在必行。当时胡雪岩对生丝行业完全不了解,如果没有庞二的帮助,自己很难进入生丝行业。
当时胡雪岩虽然已经在商界里小有名气,但是和庞二相比,还是有点儿小巫见大巫的感觉。更何况两人从事的行业不同,胡雪岩经营的是钱庄,庞二经营的是生丝,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胡雪岩和庞二结交还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
因为庞二家产殷实,什么珠宝、金银都看不上眼,所以这一招是不能用的。而且庞二还捐了一个道台,他不仅有钱,还有了身份,胡雪岩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就更加难以接近他了。胡雪岩并不就此放弃,他打听了更多的关于庞二的信息,最终琢磨出了一个好办法。
庞二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人,他虽然在上海控制了生丝生意,但是在湖州他插不上手,为此庞二也是非常着急。湖州向来是生丝产地,而由于洋人的盘剥,生丝所能获得的利润很微薄。当时胡雪岩的好友王有龄是湖州知府。王有龄一上任就找胡雪岩,让他联合一些生丝商抵制洋人。胡雪岩决定趁这个机会联合庞二,他相信庞二为了湖州这个市场也会愿意参加的。
胡雪岩按照王有龄的要求,以官府的名义给湖州有名的丝商发了帖子,同时也向庞二发了帖子,庞二果然应邀前来。当胡雪岩在会议上提出要联合丝商共同抵制洋人的时候,庞二的眼睛里露出了赞赏的目光。胡雪岩不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还向所有的人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他提出由湖州的丝业行会在阜康钱庄存一笔钱,每年年初的时候,所有的湖州蚕农都可以从这个账户里提出一部分银两作为定金,等到养出蚕茧,再以生丝偿还定金,而且所有丝商收购生丝的价格都不低于洋人的收购价格。
庞二带头同意了胡雪岩的提议,所有与会的丝商都签了协议。从这件事情中,庞二看到了胡雪岩的才能,因此对他另眼相看。
会议结束后,庞二和胡雪岩进行一次私人会谈,这次会谈使胡雪岩彻底地赢得了庞二的信任。庞二甚至表示,只要胡雪岩需要钱,可以从上海他的恒记钱庄取钱。胡雪岩之所以能够赢得庞二的信任,是因为他知道庞二需要什么。
庞二是一个商人,他需要的也是商业利益,长期以来,他都不能插手湖州的生丝市场,这等于是损失了一大笔钱。此时,胡雪岩帮助他打开了湖州市场,并且从洋人的手中把利润夺回来,他当然愿意和胡雪岩结交。
在生意场上,关键人物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能和这样的人结下友谊,将来会获得取之不尽的利益。成功的商人是不会局限于眼前的利益的,他们总是会有意识地去结识一些重要人物,通过这些人去拓展自己的生意,发展自己的事业。
6结交洋商,广聚财源
作为一个生意人,想要拓展自己的事业,不仅需要勇气,更重要的是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只要能赚钱,和谁都能做生意。如果生意人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一地,那就永远也做不成大生意。自从1840年,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西洋人陆陆续续地进入了中国,他们凭借着先进的工业技术,大量地赚取中国人的钱。那个时候,洋商很多,但是敢跟洋商做生意的人却很少。胡雪岩认识到和西洋人做生意是一种趋势。
胡雪岩曾经这样评价过自己的成功,“我胡某人之所以有今天,是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两个可遇而不可求、可一而不可再的机会凑成的。”他所说的机会,其一就是朝廷解除海禁,可以和洋商做生意。在胡雪岩的财富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赚的洋商的钱。有人也许会说,在中国被欺凌的时候,和洋商做生意是卖国的行为,事实却并不是如此。无论是否和洋商做生意,国人购买洋货是必然的,洋商从中国赚取大量的银钱也是必然的。相反,和洋商做生意,反而可以从洋商那里赚一笔钱,可算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胡雪岩认识一个人——古应春,这个人是洋行买办。在古应春多次帮助下,胡雪岩和洋商多方周旋,开始了军火、生丝和茶叶方面的交易,从中获取了大量的利润。胡雪岩第一次和洋商做生意就获得了可观的利润,这使他下定决心,要和洋商做生意。
在左宗棠的支持下,胡雪岩一直在上海采办局里做买办,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和洋商做了无数次生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当时人的眼里,洋人就像虎狼一样,对付他们必须要狠,所以,有的买办对待洋商的态度非常强硬,这样的买办难以和洋商进行合作;还有一些人则认为“洋大人”不可得罪,于是把洋商捧上了天,结果总是在生意中吃亏。胡雪岩认为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
在胡雪岩看来,无论是中国的生意人,还是洋商,都是生意人,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因为大家没有身份上的差异,所以用不着对他们卑躬屈膝,也用不着畏之如虎狼,本着生意人的原则和洋商打交道就行了。正因为他从商人的角度出发,和洋商进行交易,所以他才得到了洋商的信任,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合作的成功。透过商人的眼光,胡雪岩看到了和洋商合作的前途。
外国列强靠着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是他们始终没能把中国占领,每次他们都是仗着武力使清政府妥协,然后就输入大量的国外商品,赚取中国人的钱。胡雪岩意识到西洋人并没有能力占领全中国,只是想打开中国的市场,赢得利益。既然是这样,作为中国的商人,就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洋商赚我们的钱,所以,胡雪岩坚决主张和洋商做生意。
生意就是生意,虽然受到政治的影响,但是绝不会因政治而中断。对于商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赚钱,既然无力改变政治,那就想办法赚钱,赚洋商的钱。
当然,胡雪岩也意识到清政府的无能给商人们带来的难处,外国政府对外国商人给予了充分的保护和支持,有时候让中国商人受到打压。虽然如此,但是洋商的稳定和按规矩办事,也让胡雪岩省去了不少的麻烦,起码不用和清政府里的那些贪官周旋。
胡雪岩曾经说:“和洋商合作,不必处处算计,处处小心,一般来说,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自然,虽然他们也有商人的狡猾,但是对我来说,这种狡猾是一眼就能看穿的。”在与洋商合作的过程中,胡雪岩也沾到了洋商们所享受的一些优惠待遇。
胡雪岩与洋商合作,几乎都是在上海采办局进行的。在采办局与洋人的合作中,胡雪岩赚取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也帮助左宗棠完成了许多大事,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胡雪岩凭借着自己超卓的眼光,站在那个时代所有中国商人的前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成功的商人。
其实,做生意原本无国界,作为一个商人,首先应该排除地域观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商人来说,那都只是一个市场而已,只要是能赚钱,就可以去做。当然,商人必须有民族尊严,不能为了赚钱而崇洋媚外。只要站在平等的地位去做生意,赚洋商的钱也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7对对手别急着赶尽杀绝
在生意场上,任何生意人都不可能没有对手。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意,都不可能是自己一个人做,那么,在同一个地方,做同样生意的人,自然就是自己的对手了。那么,究竟怎样对待对手才是正确的呢?有人认为商场应该坚持“优胜劣汰”法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主张将对手赶尽杀绝。在他们看来,只有把对手赶尽杀绝,才能确保自己的利益。然而,他们忽略了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生意场上永远都不可能一枝独秀,当人们用这种手段将对手赶尽杀绝的时候,他们就是在四处树敌,早晚有一天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将对手赶尽杀绝绝非是做生意的好办法。竞争对手和自己虽然存在着利益上的分歧,但是也同样存在着利益上的一致性,只要能够保证利益分配的合理均衡,我们就应该和对手保持朋友关系。与其将对手赶尽杀绝,不如采取合作的态度,实现利益的双赢。
胡雪岩曾经说:“朋友就是自己的帮手,抢谁的生意都行,但是就是不能抢朋友的生意。”他这里所说的朋友,很多都是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凡是能够合作的,胡雪岩绝不会将对方赶尽杀绝。如果一味地想要独领风骚,将对方赶尽杀绝,那么必然要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最终得不偿失,倒不如采取合作的态度,争取与对方分享利益。
有一次,胡雪岩得知英国人哈德逊运来一批性能先进、装备精良的军火到上海,惯于和洋商做生意的他立刻盯上了这块肥肉,他通过老搭档古应春联系到了哈德逊。由于胡雪岩和洋商做生意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在洋商的圈子里也有了很大的影响力,所以这笔生意不费吹灰之力就谈成了,哈德逊以每支枪60两银子的价格卖给胡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