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07700000001

第1章 绪论(1)

(一)选题依据

奥运会开幕式(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开幕式)在奥林匹克仪式中地位独特,相比闭幕式和颁奖仪式,更受世人关注。选择此题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考虑,见图1:

图1选题依据关系示意图

首先,开幕式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文化运动之一,具备一套独特而完整的仪式是其显著特征。其中,蔚为壮观、独具风格的开幕式以其空间上的集中、时间上的紧凑、浓重的文化和艺术气息尤为引人关注。作为一届奥运会的破题之笔,开幕式历经百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旨趣,含有丰富的奥林匹克文化信息,调用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手段,将体育、艺术和文化融为一体,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有力体现。时至今日,开幕式已经发展成为衡量一届奥运会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次,开幕式是实践多元文化的良好机会。开幕式是举办国、举办城市向世界展示其历史文化魅力、地方特色和社会现状的良好契机。作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开幕式是折射现代体育运动日益广泛的跨文化交流的一面多棱镜。虽然各届开幕式的结构基本一致,但《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却给了不同国家(或地区)极大的发挥空间,可以充分表达不同文化对体育、艺术、科技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这就使得开幕式有可能并且在历史上已经成为实践多元文化的平台。

最后,开幕式是社会因素对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影响的集中表现。开幕式是奥林匹克主义与社会历史发展各种因素斗争和融合的重要场合,甚至是临界场域。通过对某个特定阶段开幕式的考察,可以观察到当时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形态及观念,从而进一步推动对其内涵的理解,揭示出其中的意义和精神。

(二)文献综述

1人类学仪式研究综述

以“人类学”为篇名关键词、以“仪式”为主题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79~2007年数据,搜索结果为39篇,主要借鉴薛艺兵和彭兆荣的《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第26—33、39—48页。和《人类学仪式研究述评》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概述》,《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第88—96页。等综述文章,以及在其引证文献中链接的相关文章,简要总结人类学仪式研究概况。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人类学仪式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早期人类学仪式研究是在学理上依据人类学古典进化论对神话和仪式进行诠释。这种研究在19世纪中末叶到20世纪初,形成了空前的热潮,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美]F伊根,张雪慧:《民族学与社会人类学的一百年》,《世界民族》1981年第2期,第40—46页。仪式研究从此被视为人类学学术传统和知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沿着正如夏普所言“通过后来的宗教社会学,通向后来的社会人类学”[英]埃里克·J夏普:《比较宗教史》,吕大吉、何光沪、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页。的途径,探索宗教化了的仪式在社会总体结构和组织中的指示和功能,趋向于把带有明确宗教意义和喻指的仪式作为具体的社会行为来研究,进而考察其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直接推进了现代人类学仪式研究。由涂尔干、莫斯等发展壮大的这一传统被后来的利奇埃蒙德·利奇(ERLeach)深受列维·施特劳斯“新结构主义”学说影响,但他自认为是马林诺斯基传统的功能主义者,代表作为《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Burma)。、特纳维克多·特纳(1920~1983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当活跃和多产的人类学家。他在恢复人们对比较宗教学的兴趣及开创“符号人类学”的研究方面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是与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分庭抗争的象征人类学家。、道格拉斯仪式与现代性的关系不十分密切。一般学者认为,仪式以及仪式所承载的象征是空洞的形式主义,现代人将更加理性,而原始人或生活在部落中的非西方人则更加盲从、更轻信、更宗教,因而也就更加注重仪式化。可是道格拉斯认为,这两者没有必然的关系。等学者继承和发扬光大,在法国社会学派[法]安托尼奥·阿里巴斯·帕洛:《人类学的主要流派简介》,张珠圣、沈肖肖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第11期,第37—39页。和英国功能学派英国社会人类学派,又叫结构功能主义,于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文化人类学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马林诺夫斯基和德克利夫·布朗。功能学派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把仪式的社会“结构——功能”研究体系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当代最富活力的人类学仪式研究的流派。此外,以列维·施特劳斯为代表的影响巨大的结构主义学派也不能忽视,他们的研究注重仪式的内部结构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概述》,《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第88—96页。。本文从功能和结构角度对开幕式进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思路。

综上所述,人类学的传统兴趣在于描述原始或不很复杂的社会形态中的文化现象,把原始人群的生活方式如实记录下来。然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学家的研究兴趣日益广泛,越来越多地去研究那些更为复杂的社会中的亚文化现象,并开始研究现代生活类型和文化的变迁。人们注意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仪式行为发生在“地球村”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语境之下,仪式的面目一改传统特质,越来越呈现出在全球范围内共同遵守某一种“游戏规则”的情形。本文所研究的开幕式就是这样一种变形的现代化仪式。

2奥林匹克研究综述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举行,我国奥林匹克研究异军突起,以“奥林匹克”为篇名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结果为1269篇;以“奥运会”为篇名关键词搜索,结果为3027篇本文所指搜索均在2007年进行,下同。。同时,参考杨莉的《十年来我国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综述》[1]和陈立基的《近年来我国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综述》[2]等文章,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奥林匹克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下方面:关于某届或者某阶段奥运会特定问题的论述、关于奥林匹克运动如其精神、思想等的研究、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关系的研究、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关系的研究、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组织体系的研究、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存在问题与改革的研究、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研究等。总的来看,首先,奥林匹克运动对各国发展的影响受到重视,针对各项准备措施的应用研究、实践论证研究和问题研究逐渐成为主流;其次,对奥林匹克运动中折射的社会问题比较关注;最后数字化时代对奥林匹克研究的范围将扩大。由于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现象会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使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内容增加,范围拓宽。

其中,奥林匹克仪式研究方面,任海的《顾拜旦与奥林匹克仪式》[3]对奥林匹克仪式做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和阐述,但限于篇幅,并没有对每种仪式进行详尽分析。张立天的硕士论文《从神到人——奥运会仪式的变迁》剖析奥运会仪式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文化基础,对奥运会仪式的变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梳理,但其落脚点在神人关系上和身心关系上,这二者显然缺乏对应和继承关系。同时,未能确定衡量开幕式发展的维度,用词也有欠规范。李春霞和彭兆荣的《奥运会与大众传媒的仪式性分析》李春霞,彭兆荣:《奥运会与大众传媒关系的仪式性分析》,《体育学刊》2006年第6期,第21—24页。认为,电视在全球范围将奥运仪式分类有序地展现,促成了奥运的“去仪式化”;而奥运会作为仪式性的媒介事件,从传播内容方面促成了大众传播的仪式性,从传播形式方面促成了大众传播仪式的再次仪式化,从而促成受众的连续收视行为,奥运和电视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双赢关系。虽然此文其实并未对奥林匹克仪式进行研究,但是其提供的“去仪式化”观点,本文在阐述展演降低了开幕式仪式效力部分和分析媒体影响开幕式发展部分有所参考。

综观这些研究,对奥林匹克运动本身的研究却很少。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则可能是因为相关文献以英文居多,中文资料很少且质量参差不齐;二则很多国人倾向于仅仅为2008年奥运会进行奥林匹克研究,虽然为北京奥运会服务无可厚非,但立足北京奥运会的前提是要立足整个奥林匹克运动;三是缺乏历史研究的意识,对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认识不足。

3开幕式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论文方面,在洛杉矶业余体育联合会网站以开幕式(openning ceremony&opening ceremonies)为文章名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结果为45篇,除去对奥林匹克大会等的描述以及开幕式和会议上讲话的记录,剩余11篇。其中伊恩·麦克劳德(Iain Macleod)、格伦达·科波拉尔(Glenda Korporaal)、莉萨·赖利·罗切(Lisa Riley Roche)等学者和记者的6篇文章是关于长野冬奥会、悉尼奥运会、盐湖城冬奥会的具体描述,或是对某阶段的描述。剩余5篇中,关于1948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1948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概述》主要描述了其会歌等现场场景,与官方报告类似;《关于奥运会开幕式的通信》[4]是时任以色列奥委会副主席哈伊姆·维姆(Chaim Weim)先生关于开幕式现场——主要是运动员如何在之前一天准备入场式等问题——的一些看法,并提出了对入场式有关问题的建议;《开幕式》[5]、比尔马伦(Bill Mallon)的《奥运会开幕式的历史流变》[6]、尼娜·K帕帕斯(NinaK Pappas)的《奥运会开幕式研究》[7]和斯文·托菲尔特(Sven Thofelt)的《为什么是体育运动?关于奥运会开幕式的思考》[8]则主要是从结构和功能方面对开幕式进行了概述性研究,而并非历史研究,也并未提出对后来开幕式的建议。

现代奥运会开幕式历史演进的研究

以开幕式(opening ceremony)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结果为2679篇,实为1000篇。按照时间顺序,倒序从2003年到1883年排列,显示搜索结果为2679篇,但倒序逐篇参考时,到1000篇显示结果即到达1883年。先从题目进行筛选,选出79篇。

首先,数量最多的就是论述媒体与奥林匹克运动关系的文章,这也是引起人们最多关注的部分。主要有论及奥林匹克理想和媒体博弈的肖恩·P沙利文(SeanP Sullivan)和罗伯特·A麦基考夫(RobertA Mechikoff)合作的文章《皮埃尔·德·顾拜旦的奥林匹克理想与媒体》[9]、论述奥运会如何与媒体结为伙伴关系的约翰·斯莱特(JohnSlater)的《变化中的搭档:大众传媒与奥运会》[10]、论述在媒体作用下奥运会走向的雅勒·霍萨特(Jarle Hysaeter)的《奥运会必须继续!但以哪种电视新闻报道呢?》[11]。泰勒·唐宁(Taylor Downing)的《屏幕上的奥林匹克主义》[12]则认为我们看到的开幕式是经过了媒体过滤的开幕式,提示人们要注意过分媒体化对奥林匹克主义可能产生的危害,而让-卢·查普利特(Jean LoupChappelet)的《奥运会的多媒体报道》[13]则开始关注更为立体化的媒体包括网络等的在场。此外,关于顾拜旦和平思想及其表达的科拉多·杜安兹(Conrado Durántez)的《论顾拜旦男爵思想体系中的和平理念》[14]、关于女性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的角色认可及其转变的伊恩·乔布林(Ian Jobling)的《女孩和端茶小姐:澳大利亚女性运动员的参与和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的管理者》[15]、关于人权问题,尤其是运动员地位等研究的TA布万恩德拉(TAB huvanendra)的《体育领域中的人权》[16]等都提供了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同视角,对本文如何看待开幕式提供了有益的背景知识。

其次,搜索结果的很大一部分是论述某届奥运会的详细情况或者其某一方面的文章,比如弗里茨·K马西斯(Fritz KMathys)的《备受争议的1906年届间运动会》[17]和卡尔·伦纳茨(Karl Lennartz)的《1906年雅典第二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概述》[18]介绍的就是常常被人们遗忘或者忽略的1906年届间运动会的情况,指出其实正是这届运动会上出现了作为开幕式重要组成部分的代表团入场式。这些史实的分析和概述对本文论述一战之前的开幕式构形情况颇具参考价值。杰里米·怀特(Jeremy White)的《洛杉矶方式:1932年奥运会中的运动员村和精神鼓励主义的实践》[19]和马克·戴尔森(Mark Dyreson)的《国家身份认同的市场营销:1932年奥运会和美国文化》[20]等文章对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创新之处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分析了其现实意义;克里斯托弗·杨(Christopher Young)的《当希特勒遇到了顾拜旦?技术革命时代的奥运会》[21]主要论及二战之前奥运会所处的科技背景;詹姆斯·M佩索拉(JamesM Pitsula)的《对纳粹奥运会的再次解读》[22]则详细记述了1936年纳粹德国是如何举全国之力举办柏林奥运会的。这些研究除了为开幕式研究提供了相关背景之外,也促使作者在行文中日益重视某些国家对开幕式发展的特殊作用,并初步打算将某些国家如美国和德国在开幕式发展史上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此外,诺曼·贝克(Norman Baker)的《差点流产的奥运会:1948年伦敦》[23]和艾米·巴斯(Amy Bass)的《自由的力量:1968年奥运会的故事》[24]分别介绍了战后第一届夏季奥运会以及在南美洲举办的唯一一届奥运——墨西哥城奥运会的情况,论述了奥运会如何给战后的世界和墨西哥这个尚不发达的国家带来影响。

同类推荐
  • 姓名与人生

    姓名与人生

    怎样为个人、公司、产品、商标起名?名字并不像附号那么简单,起名字也不有随意为之。一个好名字有时能决定一个人、一个产品的命运。
  • 国人性格文化常识

    国人性格文化常识

    中国人性格有什么特点?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性格有什么差异?本书精选鲁迅、周作人、张爱玲、明恩博、内山完造等名家的论述,对国人性格文化做了全方位的透视和介绍。
  • 《龙图公案》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

    《龙图公案》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 红色文丛-解读红色精神(下)

    红色文丛-解读红色精神(下)

    本书撷取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具时代特征、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红色经典故事,向青少年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克服艰难险阻,奋斗不息,在内忧外患的多重压力下突破险境,绝处逢生,在道道关隘和重重考验面前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
  • 拜水问道:都江堰与青城山

    拜水问道:都江堰与青城山

    关于都江堰与青城山有一种说法叫做“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不仅仅是因为都江堰是世界保留下来的最为古老宏大的水利工程,或者青城山是有“第五洞天”之城的道教名山。也因为都江堰两千年来对巴蜀大地农耕的重要作用,或者青城山对宣扬道教文化及青城武功的巨大贡献。
热门推荐
  • 无双玄皇

    无双玄皇

    天可逆,固人定胜天;人可逆,固万物刍狗;物可逆,固生死轮回。天地当我是禁忌,那我,索性另立天道,从塑诛天。
  • 冰山王爷追妃:王妃,别跑

    冰山王爷追妃:王妃,别跑

    她是21世纪的千金大小姐,也是黑道人人闻风丧胆的恶魔,一朝穿越,她附身于一个也姓林的女孩身上。他是史离国最尊贵的五王爷,容貌英俊无双,更是有千万女子追捧,却,独独迷上了她。他伏在她耳边说:“曦儿,生生世世,我只爱你一个。”她亦是回答:“成,下辈子,下下辈子,生生世世,你都不可能甩开我。”当史离国陨落,他携她的手,冷眸看红尘。他在她耳边呢喃:“曦儿,我只剩下你了,千万不要,离开我,否则我就算毁了剩下四国,也要把你找出来。”她拥住他:“成,我永远不会离开你,只因为,我爱你。”可,当她的身世之谜揭开,她含泪离开,而他,毁尽四国,只为了她。
  • 媛起缘断

    媛起缘断

    回首恋爱往事,历历在目。青春终将逝去,只愿你更好!
  • 腹黑魔尊杀手妃

    腹黑魔尊杀手妃

    说好的帅气小伙伴呢?为毛不是技术男,就是腹黑男,唯一正常的还是个面瘫?说好的无敌小伙伴呢?为毛全是一群逗比?这些都算了,最重要的,说好的英雄救美呢?为毛英雄一个个的都跑去当大爷了?说好的君临天下,神马时候才能成真啊!
  • 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学第二版

    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学第二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发育和生理成长发育同等重要;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学龄期的孩子更是步入了竞争的行列,他们需要有独立的心理、思维、行为,这时家长要做的是当他们取得成绩时表扬、肯定他;当他们失落时,家长要鼓励、支持他,而不是一味地保护或漫骂。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只要我们肯多花点时间,多用点心思,多点沟通,多点理解,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 已然情深何惧缘浅

    已然情深何惧缘浅

    她,是学校的校花不少人追求她。可身为高二学生的她只想好好学习考上哈佛她学习好可不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有一天却穿越到了异世大陆,一个以魔法和武为尊的大陆。这个大陆可不讲究人人平等只拿实力说话。可她不会魔法不会武该如何生存下去呢?他,异世大陆的王者。也是他所在地方的六殿下。腹黑的他碰上玲珑心的她会发生什么?因为第一次写小说而且又是玄幻的,所以里面的魔法等级和武的等级等,这些都是有些玄幻小说上借鉴的。但故事情节绝不是抄袭的!是本人原创。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包含我这位新作者。因为莫兮我还是学生,又时候不会准时更文希望亲们谅解哈。有写的不好的地方或写错了的地方大家可以提些意见,指出我的错误我会改正哒不喜勿喷
  • 九天玄尊

    九天玄尊

    掌控万界的至尊,意外陨落。谁在背后搞鬼?又有怎样的惊天秘密?一个神界的大家族,因为怀璧其罪,家破人亡。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因为脑海中存在死去的灵魂,却成为了别人手中的垃圾。命运就该如此吗?不,不,不,且看他如何利用,成为万界至尊!
  • 悲夜墨

    悲夜墨

    黑夜,永无光明。宇宙诞生的开始,没有光,只有夜。生命最开始诞生的地方,是夜。在黑暗中生存,暗夜,是他生命最璀璨的绽放。血,本是红的,在这夜里,在他身上,却也变成了黑。黑色的夜。黑色的血。黑色的他。
  • 混元天珠

    混元天珠

    一代天尊,因根基不稳,渡劫失败,携带逆天神器混元天珠重回少年时期!根基不稳?厄蚀毒体让我可以吸收一切毒素,提升力量!底蕴不够?功法、武技任意兑换,还能无限提升。哪怕神魔,也能一招秒杀!美女不多?凡仙神魔,随你挑选!要是不够,还有妖佛!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味道,教你尝遍百般滋味……
  • 未以先知

    未以先知

    她在二十一世纪是个“偷儿”准确的说是“高级偷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背叛摔下悬崖,伤心欲绝时被那厮摔悬崖下与一个神蛋“结合”穿越到这个狗屁的“西商大陆”这个大陆有等级,越强越受人尊重,对!我要变强!!!可这个什么木家的九小妹,生世可怜,被姐妹凌虐,欺辱,那又如何?我卞红乘还未怕过!“你答应我一个条件我协助你”一个鬼魅的声音带着男子磁性诱惑很好听的声音突然出现在卞红乘的识海里,吓一跳“你谁?怎么在我脑海里?”“想知道?”“嗯哼?”“我.....”“好!”从此卞红乘便走上一条充满危险刺激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