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自己在生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长处以及短处;要知道自己习以为常的处理困难的方式及其得失;要知道自己行为的动机,从行为的方式和后果能看出隐蔽的动机;要能在别人的言语行动中看到自己的反映。
我们还要懂得把自我客观化,即站在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要能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过去,没有无益的后悔和内疚,也能做到“好汉不谈当年勇”。
我们要实事求是,也要自知之明,有时候承认别人比自己强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死了,他的儿子刘盈继位,这就是汉惠帝。刘盈继续让萧何来做他的相国,帮他处理朝政,但萧何毕竟岁数不小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两年之后,萧何病情严重了,卧床不起,刘盈就亲自去探望他,他看着萧何那痛苦不堪的样子,心里就开始着急了,他就问萧何说:“丞相百年之后,由谁来当朕的相国呀?”
萧何看了年轻的皇帝一眼,然后淡淡地说:“谁还能像陛下那样了解臣呢?”
这时,刘盈试探着说:“你看曹参怎么样?”
听见皇上这么说,萧何强撑起自己虚弱的身体,下床叩头说:“陛下已经得到了最合适的人了,老臣可以安心地去死了。”
萧何和平阳侯曹参原来都在沛县当官,后来都跟着刘邦。当初他们的关系非常好,但后来都当了大官以后,就有了隔阂,但萧何临死的时候还是举荐了曹参。
曹参原来其实是个武将,刘邦刚平定天下的时候,刘邦让曹参去辅佐他的大儿子齐王刘肥,他做了齐相。曹参到了齐国之后,就召集了当地一些有名望的人,他对这些人说:“我想问问大家,我应该怎样治理齐国呢?你们给我出出主意。”
大家七嘴八舌的就说开了,但是曹参都不满意。
后来,曹参听说当地有一个叫盖公的隐士,于是就把他请了来,向他请教。这个盖公是相信黄老学说的,主张治理天下的人应该清静无为,让老百姓过安定的生活。曹参听了盖公的话,尽可能不多去打扰百姓。他做了九年齐相,齐国所属的七十多座城都比较安定。
萧何一死,汉惠帝马上就把曹参调到了都城长安,让他接替了萧何的位置。曹参当了相国以后,还是采取清静无为的办法,继续沿用萧何已经制定的一切法规制度,没有做任何变动。在官员的任免上,他挑选忠厚质朴、言辞简单的官员来担任丞相史,辞退了那些说话行文刻意深奥、追求虚名的人。
有些大臣看曹参不理政务,整天无所作为的样子,都不明白,有的人就去找他,想帮他出点主意。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总是把话岔开,弄得别人没法开口。最后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么也没有说。渐渐的,刘盈也对曹参不理政务的做法,有些不满了。他认为曹参是在倚老卖老,瞧不起他。
一天,汉惠帝对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窋说:“相国是不是轻视朕呀?你回家的时候,找个机会问问你父亲,就说高祖已经归天了,皇上还很年轻,国家大事都要依靠相国来处理。可您整天就知道饮酒作乐,什么事也不管,这么下去,怎么能够治理好天下呢?看你父亲怎么说。”
曹窋回家后,没事的时候就把汉惠帝说的这些话告诉了曹参。
谁知道,曹参听后勃然大怒,他骂曹窋说:“你这种毛孩子知道个什么,你回去好好地做你的事,国家大事也是你该说的吗?”说完,他竟然还叫人把曹窋打了一顿。
曹窋委屈得去汉惠帝那里诉苦,汉惠帝听说后,感到很不痛快。
第二天下朝之后,汉惠帝把曹参留下,责备他说:“为什么你要责打曹窑呢?是我让他那样问你的。”
曹参一听了,连忙摘掉了帽子,并跪在地下不断磕头谢罪。
汉惠帝这时又说:“你到底是怎么想的,现在可以告诉我了吗?”
曹参沉思了一会,反问惠帝说:“您认为是您圣明,还是先帝圣明呢?”
惠帝马上回答说:“当然是先帝圣明,朕哪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
曹参接着又问:“那您看是萧丞相有才能,还是我有才能呢?”
汉惠帝微微一笑说:“我看还是萧丞相有才能一些。”
这时,曹参又说:“陛下您说得很对。既然您不如先帝圣明,我的才能又比不上萧丞相,那么,先帝与萧丞相在统一天下之后,一切法令都已经很明确、很完备了,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
接着他又诚恳地说:“我们现阶段的工作不是创业,而是守业。所以说,我们应该遵照先帝的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了,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您觉得我现在这样做不对吗?”
汉惠帝这时候才恍然大悟,于是他就对曹参说:“我终于明白您的苦心了!”
曹参当了三年丞相,在他的任期内,他很好的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评点
老子对治国有一高论,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短短几字,简洁飘逸,细解起来,奥秘无穷。
曹参当然明白老子的言外之意,当上相国,他就活学活用,干活不多,却青史留名。后世认为,治国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人治”,一种是“法治”,还有一种是曹参玩的这一套,叫作“无为而治”。
做人做事不要太张扬
人有的时候很嚣张,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看谁都觉得不如自己,不顺眼。仔细想想,其实很多事情往往你认为是对的但结果很可能会大出你的意料。所以说,做人还是要谦虚、含蓄一点好。
谦虚不等于虚伪,更不等于唯唯诺诺,卑躬屈膝,苟苟且且。所谓谦虚,有容人容物之量也。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你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太张扬了,谦虚一点总不会有错的。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祖籍安徽怀远县,后来搬到了山海关,他们家世代为清朝廷征战出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年羹尧的父亲还曾经做过湖北总督。
年羹尧小的时候十分调皮,他不肯读书学习,只知道打架。他的力气很大,不仅欺负同学,连老师他也敢欺负,到最后都没有人敢再教他了。到了七八岁时候,他还不认识一个字,这可把他老爹急坏了,就到处给他找老师,还宣称只要能教好他这个儿子,给多少钱都行。
有一天,一个70多岁的老人找到了年羹尧的父亲,说他能教好这个孩子,年父很惊讶,就问他:“我的儿子太不老实了,先生您年纪这么大了,不知道你想用什么办法来教育他呢?”
老人回答说:“如果您相信我的话,就在偏僻的乡村修建一所大花园,里面假山水池,花花草草都不能缺,另外还要准备好各种图书,兵器和日常用品。但是,花园里只能有我和这个孩子,一个仆人也不要。还有就是围墙一定要高,还不能有门,只留个小洞按时送水送饭就行了。如果这样,三年之后,我一定能把他教育好。”听他这么说,年羹尧的父亲相信了他的话,就按他说的修建了一座花园,让年羹尧和这个老人住了进去。
开始的时候,老人在花园里只管自己读书,他根本就不管小年羹尧干什么。年羹尧没有人管了,他觉得这个大花园挺好玩,他一会儿去池塘玩水,一会儿又爬到假山上去了,有时候他还种种竹子栽栽花,玩得不亦乐乎。就这样从春到冬,园子里的东西都被年羹尧给玩了个遍,原来在东边的现在在西边,原来在北边的也跑到南边去了,连他自己都觉得没意思了,老人还是不搭理小年羹尧。
这一天,年羹尧看见老人整天捧着一本书在看,就问:“先生整天在这里看书,书上真的那么有意思吗?”老人看了他一眼,慢条斯理地说:“当然了,但是你是不懂的,还是去玩你的吧。”
年羹尧听老人这么说,就很不服气地说:“难道我就不能学读书吗?”
老人答道:“你当然可以学,不过我怕你不能用心,读书不用心是学不好的。”
年羹尧气呼呼地说:“我要是用心读书,你敢教我吗?”
这时候,老人看火候差不多了,就笑着说:“只要你好好学,我就会教你的。”
年羹尧听老人答应教他读书,兴高采烈地说:“我以后一定跟着先生好好学习。”然后,老人就给年羹尧讲了许多读书的好处。
从此,年羹尧在老先生的调教下,一边学文化,一边学军事,晚上还要练习武艺。年羹尧本来就聪明,再加上这样努力,所以进步神速,三年之后,已经学有所成了。这时候,老人也该走了,年羹尧对老人依依不舍,很是伤心。
此后的年羹尧一路顺畅,1700年考上了进士,开始进入仕途。只用了九年就当上了四川总督,成了封疆大吏。这时候,正是西北边境战乱不断的时期,当时的皇帝康熙让他当四川总督,就是希望他能够镇压西北边境的叛乱。当然,年羹尧也没有让康熙皇帝失望。
在1718年参与平定西北边境的过程中,年羹尧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干。他当时负责清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由于他熟悉边疆的情况,人际关系搞得还挺好,所以,虽然运送粮草的路途艰险,他的工作完成的还是十分出色。因此,第二年,他就被提拔为川陕总督了,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官员。
就在这一年的九月,西北边境又发生了叛乱,这一次,清朝廷任命年羹尧为主帅,让他带兵去镇压。出兵前,年羹尧下令:“明天出发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带一块木板,一束干草。”将士们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又不敢问他。
第二天,部队进入了青海境内之后,遇到了大面积的沼泽地,队伍难以通过。这时,年羹尧就下令将干草扔进沼泽地中,然后在上面铺上木板。就这样,部队顺利地通过了沼泽地。这块沼泽地本来是反叛军队所依赖的一大天险,他们认为清军不熟悉地形,根本就不可能穿过沼泽。哪想到突然之间,清军就到了他的家门口了,一时间没有任何准备,很快就被收服了。
还有一次,夜晚宿营,半夜里忽然刮起了西南风,但很快就停了。年羹尧发现后,立刻叫来了自己手下的将领,命令他们带上几百精锐部队,飞速赶往军营西南的密林中扑杀埋伏的敌人。手下人虽然有点莫名其妙,但也带上兵马就去了。结果还真发现了埋伏的敌人,便将他们全部歼灭了。
手下的人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就去问年羹尧说:“大帅,您是怎么知道密林中有伏兵的?”年羹尧笑道:“那风刚刮一阵子就突然没了,应该不是真的在刮风,而是有鸟飞过的声音。正常情况下,大半夜怎么会有鸟飞来飞去呢?一定是有人惊动了他们。西南十里外树林中的鸟有很多,所以,我料定那里肯定有敌人的伏兵。”手下的人听了,不由得佩服。
由于年羹尧从小曾经在雍亲王胤禛的家里呆过,因而一直视胤禛为他的主人,而后来胤禛能登基成为雍正皇帝,年羹尧也曾立下过汗马功劳。
即位后的雍正当然十分信任年羹尧,把西北地区的军事民政全部交给了他,在官员任命上,雍正也经常征求他的意见。不光这些,他的家人也受到了雍正的关照,年家大大小小基本上都受过雍正皇帝的封赏。这时,随着权力的日益增大,年羹尧自傲了。他到哪儿都以功臣自居,眼里根本看不见别人。
他去北京,京城的王公大臣都去郊外迎接他,他对这些人连看都不看,非常的无礼。这还不算,有时候他连他的主子雍正皇帝也敢冒犯,有一次在军中接受圣旨,按理说应该摆下香案,跪下接旨,但他就随便一接了事,这令雍正很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