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皋之战”爆发后,项羽为了威胁刘邦,就命令季布押解汉王刘邦的父亲太公。项羽对刘邦说:“如果你不赶紧退兵的话,我就把你的父亲用油锅烹了!”刘邦一看,自己年迈苍苍的父亲被绑在高车上,季布雄赳赳地骑着战马跟在后边。项羽的士兵非常多,刘邦也无计可施,只好说道:“我与楚霸王是一起分封的诸侯,当初约定你我两人同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项王你的父亲,如果你真的要烹我父亲,那最好就分给我一碗肉吧!”项羽的叔叔项伯劝项羽不要烹刘邦的父亲,项羽见刘邦不为所动,这才罢手。
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在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一决胜负。结果,楚军刚刚渡过了一半汜水,就遭到汉军的突然袭击,被打得大败。第二年,楚汉战争进入决战阶段,楚军被汉军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项羽突围后在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自刎。汉王刘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西汉。季布的舅舅归顺了刘邦,季布不愿投降,只得逃走了。
刘邦即位以后,尊自己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他想起季布曾多次围剿汉军,逼迫自己一再后退以及当日押解太公的情景,十分痛恨季布。于是,他发布了诏书缉拿季布,一定要抓住季布,诏书上说:“抓到季布的人,就赏给他黄金千两。但是,如果有人匿藏季布,就要诛杀三族。”
季布此时已经逃到了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一个姓周的朋友家里,他看到城门口悬挂的诏书后,立即回到周氏的家里,躲在屋子里磨宝剑,决心要和刘邦拼个鱼死网破。周氏看见这种情景后,低声问季布:“你看见诏书了?”季布抬起头,瞪着眼睛重重地点了一下头。周氏叹了一口气说:“我知道你现在心里着急,其实我也急,不过皇帝比我们更着急。你是楚霸王手下的一员勇将,又是个大个子,很多人都认识你。现在你住在我家,如果不愿听我的话,我只好去自首了,免得连累别人。如果你愿意听我的,我倒是有一条计策”。
季布想了想,丢下手中的宝剑,对周氏说:“我愿意听从你的安排!”
周氏高兴地说:“太好了。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你既然已经答应勒沃,就别失信。我现在要把你装扮成奴隶,卖给山东的朱家。他虽然是一个大财主,但也是一个行侠仗义的性情中人,而且和朝中几个大臣关系不错,恐怕只有他才能够救你。”季布同意了周氏的计划。于是,周氏把季布剃成了光头,带上颈圈,换上粗麻布的破烂衣裳,和家奴们住在一起。
第二天一早,周氏把季布和几个家奴关进了柳条马车,自己亲自押解着,向山东出发了。几天以后,他们到了山东朱家的府上。周氏也不计较价钱,把奴隶全部卖给了朱家。他指着季布对朱家说:“这个奴隶性子刚烈,希望先生多多照顾。”朱家认出了这个奴隶是季布,就笑着答应了。周氏走后,朱家指着季布对儿子说:“让这个奴隶去管理田庄,他能干多少是多少。吃饭的时候,他必须与你同桌!”朱家交代清楚后,买了些礼物,坐上马车到洛阳去了。
到了洛阳以后,朱家就去求见汝阴侯夏侯婴。夏侯婴和朱家早就认识,两人见面后十分高兴,夏侯婴赶忙设宴款待朱家。席上,朱家问道:“季布到底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要派您负责缉拿他?”夏侯婴回答说:“季布曾是项羽的手下,屡次围困皇上,皇上对他恨之入骨,一定要抓住他。”朱家又问:“依您看,季布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夏侯婴说:“这还用问么,季布的确是个人才,他作战勇敢,为人讲信用,心地很公平。”朱家趁机为季布求情说:“是啊,做臣下的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主人效力。以前,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大将,他为项羽出力,只不过是在尽他的职责罢了。皇上与项羽也曾经约定为兄弟,淮阴侯韩信等人,也曾经是项羽的手下。难道项羽的臣下都该杀吗?如今皇上刚刚一统天下,正是用人之际,却单凭自己的私怨在全国通缉一个季布,不是显得太小肚鸡肠了吗?这样怎么能团结天下的人共同治理国家呢?如果季布被逼急了,去投靠了北方的匈奴国,或南方的南越国,那岂不是把名将送给敌国了吗?君侯!您应该找个机会把这个道理向皇上奏明啊!”
听了朱家的话,夏侯婴频频点头,他想季布必定在朱家那里,因此就决定做个顺水人情,一口就答应了朱家的请求。此时,刘邦还住在洛阳南宫,没有迁往长安。夏侯婴不但是刘邦的同乡,而且还是年轻时的好友,曾经与刘邦一同起兵,为汉军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被封为汝阴侯。凭着与刘邦的亲密关系,第二天,夏侯婴就去拜见了刘邦,把朱家对他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刘邦。刘邦历来是一个“从谏如流”的君主,立即答应撤销诏书,赦免季布,封季布为郎中。
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即位,惠帝的母亲吕太后执掌朝政。季布此时已经升任中郎将,是领兵的大将了。匈奴一直对汉朝虎视眈眈,当他们得知汉高祖去世的消息后,蠢蠢欲动。匈奴王派使臣送来了一封国书,书中大骂吕太后。吕太后看完书信后,气得脸色都变了,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回击匈奴的事。上将军樊哙是吕太后妹妹的丈夫,也是朝中的首员大将。他大言不惭地说:“为臣愿意带领10万大军去踏平匈奴!”几乎所有的将官都奉承吕太后和樊哙,连声说道:“上将军所言即是!”
季布听了樊哙的话非常气愤,义正词严地说:“樊哙根本是在胡说八道,应该受到处罚!汉高祖曾经带领40万大军征讨匈奴,结果被匈奴困在平城,难道樊哙不在场吗?现在他竟然大言不惭地说可以用10万兵荡平匈奴,完全是当面欺君!秦朝就是为了讨伐匈奴而大量征发民夫,导致了陈胜起义。如今国家刚建立不久,创伤还没有平复,樊哙就曲意奉承,妄图用兵,这样做一定会动摇国家的根基,制造不应发生的动乱!”
在朝的大臣听了季布的这番话,一个个面面相觑,噤若寒蝉,朝堂上下鸦雀无声。吕太后十分生气,咬牙切齿地宣布退朝。她回到后宫,就坐在床上生闷气。伺候她的太监轻声问道:“太后是想处罚季布,还是想再商议征伐匈奴的事?”吕太后站起来,来回走了几步,无可奈何地说:“算了吧!季布讲的都是实话,他是个诚实人。
评点
季布为人正直,讲究诚信,答应了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在他落入危难之际,正是由于他的诚信和正义赢得了人们的帮助。在面对吕太后时,他依然保持了诚实的本性,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话,虽然得罪了吕太后,但是由于他良好的品格,才没有被治罪。
我们应该向季布一样,信守自己的诺言。努力付出的人,一定会得到回报的。只要我们怀着一颗诚信的心对待别人,就会换来别人的信任。
守信是最大的美德
为人处世,做事立业,最讲究的就是一个“信”字。“言必信,行必果。”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体现,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守信,就是要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
不诚实的人就会言而无信;而言而无信的人,往往会践踏道德,漠视文明。在当今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很低,从而在每个人的周围建起了一道围墙,成为人们打交道的障碍!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守信是中华民族的品德。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大力赞扬那些诚实守信的人,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教育他的弟子做人要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春秋时的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天,他的妻子准备去赶集。
刚一出门,就看到了正在门口玩泥巴的小儿子。儿子问她:“妈妈,你去哪儿啊?”曾子的妻子说:“赶集去。”儿子拉着妈妈的衣角,哭闹着也要去。
曾子的妻子心想,到集市去的路很远,她还要买很多东西,如果再带个孩子,恐怕中午就不能及时赶回来了。于是她就对小儿子说:“今天不能带你去了。”但儿子想去集市看热闹,妈妈怎么劝都没用,非缠着去不可。曾子的妻子看到劝说不管用,就板起脸来教训他:“不许跟,跟了挨打!”然后自己转身走了。刚走两步,小儿子“哇”地大哭起来,曾子的妻子心软了,赶紧回过头来劝他。但越劝他哭得越厉害,还非要跟妈妈上集市不可。曾子的妻子再怎么哄他都不听,她十分着急,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她弯下腰去,拍拍儿子的头说:“别哭了。妈妈问你,你是不是很久都没吃肉了?”小儿子收住了哭声,点点头道:“嗯。”曾子的妻子又问:“那你想吃吗?”小儿子说:“想。”“如果你不吵着跟妈妈去集市,妈妈中午回来杀猪给你炒肉吃。”
小儿子听了,高兴得又叫又跳,不再吵着去集市了。
中午,曾子的妻子赶集回来,惊奇的发现自家的院子里摆着几个大盆,曾子正在堂屋里和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坐着说话,曾子见她回来了,就说:“你回来了,咱们就开始杀猪吧。”曾子的妻子说:“那可是过年的猪,现在杀了以后怎么办呢?”曾子说:“你不是答应儿子中午给他杀猪炒肉吃吗?”曾子的妻子这才知道,早上她跟儿子说的话,曾子全都知道了。她不禁觉得好笑,就说:“那是哄小孩的话,你也当真?”
曾子严肃地说:“既然你答应了他,就应该按你说的去做,否则不是教孩子骗人吗?”曾子的妻子委屈地说:“他非要和我一起去赶集,不哄一下他,我就脱不了身,如果不是你平常老说不要哄孩子,刚才他问我上哪儿的时候,我就不告诉他实话了?”曾子见妻子还是不理解,就耐心地说:“教育孩子,是不容易,但也不能骗孩子呀,失去了信用,他以后还怎么相信你?”
曾子的妻子反问道:“今天即使我不骗他,孩子总要长大,走入社会以后,社会上总会有人骗他。那时,他如果要学,也一样能学会骗人啊。”“那不一样。”曾子说,“你是他最亲近的人,他十分信赖你,如果你从小就告诉他骗人是不对的,并从不骗他,他就会接受你的观点,再遇到骗人行为,他就会从心底去排斥它。如果我们都骗孩子,谁又来告诉孩子骗人是不对的呢?假如孩子将来骗人,这就是我们的过错呀!”
曾子的妻子无话可说,只好同意曾子把猪给杀了,屠夫这才知道杀猪的原因,不禁夸赞曾子教子有方。
小儿子回家吃饭的时候,看到桌子上的肉,高兴极了。边跳边叫说:“妈妈说话真算数。”曾子的妻子看了看曾子,不好意思地笑了。
讲信用是不应该分对象的,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人,也不论你是在何种情况下许下的诺言,都应该去遵守。那些虚伪,不讲信用的人,别人是不愿意和他交往的。
汉朝年间,有一个叫陈实的人,为人正直、实在,曾任太丘长,做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好评。后来,他辞官返乡,归隐故里,当地的官员、乡邻百姓都很尊敬他。
一天上午,陈实和一个曾经一起供过职的友人意外见面,寒暄一阵以后,陈实就邀请朋友到自己的家里做客。酒足饭饱之后,陈实的朋友因为第二天要到郡府去,便起身告别。恰巧,陈实第二天也要到郡府办事,于是他们约定第二天中午在陈实家门前的大槐树下再次见面,一同前往郡府。为了表明各自的诚信,他们还在门前的那棵槐树下扎下高高的竹竿,意思是当正午竹竿阴影最小的时候,两人就在竿下见面。
第二天,陈实提前来到了树下,等了很久,眼看竹竿的阴影渐渐东斜,午时早就过去了。陈实猜想朋友可能是有其他的事情来不了了,于是就出门办事去了。
然而,就在陈实走了之后,他的朋友就到了,他左看右看,也看不到陈实的踪影,以为陈实失约,于是十分恼怒,就决定到陈实家去质问他。一到陈实家门口,就看到陈实的长子在门口玩得正尽兴。陈实的长子刚满7岁,叫陈纪,字元方,是一个非常聪明懂事的孩子。
这位友人心中有气,便指桑骂槐地大声地说道:“真不是人啊,跟人约好出门,却又见不到人影。”
陈纪见父亲的朋友不讲理,就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午时,午时不来,就表示你不讲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无礼。”
那友人听了陈纪的话,感到羞愧万分,意识到自己言而无信,失约了。于是,想解释一下。不过,陈纪已经头也不回地进屋去了。
评点
诚信是人们最为推崇的美德,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在要求别人讲诚信的同时,要先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诚信。如果你有一次失信,就会把长期积累的诚信形象毁于一旦。诚信是相互的,双方都应该坚持。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重诺言,守信用也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和修养。
富兰克林在《对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中说过两句至理名言:“时间就是金钱”,“信誉也是金钱”。熟知前一句的人不少,对后一句有人则不以为然。其实,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连接两个人的纽带就是诚实守信。失信、失约也就意味着不仁不义,背信弃义。所以,我们应该信守自己的诺言。
言出必践,信赏必罚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别人的信任是无价之宝,所以他们不会轻易损坏自己的信誉,更不会愚弄别人。一个谎话连篇的人,往往很难找到朋友,遇到困难也没有人愿意帮忙,因为人们曾经上当受骗,不会再信任他了。
当你对一件事许诺的时候,应该要慎重,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做到。一旦许下了诺言,不论对象是谁,都要去实现它。
周庄王八年(公元前689年),齐襄公和宋、陈、鲁、蔡四国的国君联合军队一起讨伐卫国,大败卫国的军队,护送前卫国的诸侯朔回去当国君,放逐了周王的女婿黔牟。
当时,所有的诸侯还受周王的管辖,齐襄公害怕周王因为自己攻打卫国而召集各诸侯国来讨伐齐国,于是就派将军连称和管至父守护战略要地葵邱,以阻挡诸侯的军队趁机攻打齐国。
临行前,连称和管至父问齐襄公他们什么时候可以回来。当时齐襄公正在吃西瓜,就顺口说:“等明年西瓜熟了就派人接替你们。”
第二年,西瓜成熟的时候,这两个将军没有等到有人来接替他们。于是就派人去打听,不料,却得知齐襄公正在谷城和文姜寻欢作乐,已经将近一个月没有回到都城中了。
两位将军还以为齐襄公是一时忘记了,就特意派人向齐襄公进献了西瓜,言外之意是说现在西瓜已经成熟了,去年答应的事也应该兑现了。没想到,齐襄公看见西瓜以后竟然勃然大怒,说:“什么时候换你们是由我来决定的,你们自己怎么可以这样来请求呢?想要换防,再等西瓜成熟一次吧。”
连称和管至父听到士兵传达的话,十分愤恨,觉得齐襄公言而无信,只想着自己寻欢作乐,欺侮忠心的大臣,不体恤将士。于是准备杀死齐襄公。
不久,机会就来了,齐襄公出去游玩住在故棼的行宫里,连称和管至父带领军队包围了宫殿,冲进行宫,捉住齐襄公,当着众人的面历数齐襄公的罪状:“无信”、“无礼”、“不仁”、“不义”,并痛骂齐襄公不守信义的恶行,最后将齐襄公杀死了。
人不可没有信用,《诗经》中说:“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作为领导,说出的话对于下属来说就意味着命令,是一定要执行的,所以,领导更应该讲信用,才能赢得下属的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