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是卫国人,经魏国将领瞿璜的推荐,被魏文侯任命为西河太守。西河的西边是秦国,秦国有个岗亭设在秦魏边境上,驻守岗亭的秦国士兵经常到西河骚扰这里的人们,西河百姓深受其害。吴起上任以后,听说了这件事,他决定攻下这个岗亭。
但是,吴起此时兵力不足,临时又难以征到士兵。吴起经过考虑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天,他命人将一根车辕子搬到北门外,把它斜靠在北门的一侧,旁边还贴了一张告示,说:“如果有人能将这根车辕搬到南门外面,本太守将赏赐他20亩良田和一套上等住宅。”吴起还在落款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盖上了“西河太守”的大印。
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许多人来到北门,围着车辕子议论纷纷,但是没有一个人去搬那个车辕子,人们都觉得太守的话不可信。
傍晚的时候,北门来了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他看完告示后,看了看车辕子,将信将疑地问那个负责看守的士兵:“告示上说的是真的么?”
那个士兵回答道:“你没看见上面有太守的大印么?”
小伙子心里还是有些怀疑,不过他决定试试。于是,他扛起车辕子,穿过繁华的闹市区,一直来到了南门外。小伙子身后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人,这些人一方面嘲笑小伙子太傻了,简直是做白日梦,另一方面也想看看太守究竟说话算不算数。
负责看守的士兵看到小伙子将车辕子送到了指定的地点,就将他领进了太守府。不一会儿,小伙子满心欢喜得出来了,他手里拿着太守赏给的田契和房契。等在外面的人看见了,都很羡慕小伙子,也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去试一试,白白错过了大好的机会。
第二天,吴起又命人将一石豆子放在东门外面,同样贴出了一张告示,上面写着:“如果有人将这石豆子送到西门外面,本太守还会像昨天一样赏给良田和房屋。”吴起依然在落款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上面还是盖着西河太守的大印。
这一次,人们不再犹豫了,都争着去搬豆子了。搬运豆子的人同样得到了田契和房契。这样一来,西河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个新来的太守是个讲信用的人。
吴起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了,就命人贴出了第三张告示:“本太守打算攻打秦国的岗亭,为西河的百姓除害。现在要征收大量的壮丁,希望大家踊跃参军。攻打岗亭时,首先攻上去的,将被封为国家的大夫,并赏赐上等的住宅和良田。”吴起在落款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盖上了西河太守的大印。
百姓们看到告示后,都争先恐后报名,没多久,人数就够了。第二天,吴起率领这些人向秦国的岗亭发起猛攻,将士们都奋勇争先,只用了一早上就把秦国的岗亭攻下来了。
评点
齐襄公认为自己是一国之君,自己说过的话,不一定要遵守,想要什么时候修改就什么时候执行,根本没有将承诺当回事,所以才会使自己走向灭亡。相反的,吴起就懂得树立诚信的重要性,从小事做起,最后靠众人之力攻下了岗亭。
言必信,行必果,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言而无信,失信于人的人,常常会陷自己于孤立的地步,更甚者会招来赔上自己的性命。可见,讲诚信是十分重要的。
讲究诚信就是救助自己
“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相应。”信誉不仅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经商的人必需遵守的。从古至今,凡是真正能经商致富的人,都是把信誉放在第一位。重信誉、诚实无欺一直被视为商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欺骗别人,因为自毁之人人毁之。诚信的人不但不应该欺骗自己,更不要欺骗别人。
春秋时期越国的漆商虞孚,与计然和范蠡是同时代的人,他不甘于过贫苦的生活,看到朋友们都通过经商富了起来,他也跃跃欲试。他首先找到计然,向他请教致富的方法,计然告诉他:“现在漆的销路很好,你可以种些漆树,等漆树长成以后,可以采漆、卖漆。”虞孚听了十分高兴,就向计然请教种植漆树的方法,计然有问必答,耐心指教。虞孚回去后,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终于开垦出了一个很大的漆树园。
三年以后,漆树长成了,虞孚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如果能割数百斛的漆,就可以卖很多钱。他准备将所割得的漆运到吴国去卖。正在此时,他妻子的兄长来看他,对虞孚说:“我常到吴国去经商,知道在吴国怎样销售漆,如果方法得当,可以获得数倍的利钱!”
虞孚急于发财,一再询问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他妻子的兄长说:“漆在吴国是畅销品,我看到有很多卖漆的人都煮漆树叶,将煮出来的漆叶膏和漆混在一起卖,这样可以获得加倍的利润,并且吴国人也发现不了。”虞孚听了,连夜收集了许多漆叶,将它们煮成漆叶膏,和漆一起运往吴国。
当时由于吴、越两国关系十分紧张,互不通商,漆在吴国确实十分畅销。吴国的漆贩子们听说虞孚来卖漆,都兴奋不已,跑到郊外迎接他,并且为他安排好了食宿。在住地,吴国的漆贩子先查看了他的漆,经过验证,发现他的漆果然是上品好漆,双方讲好价钱,贴好封条,约定第二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等到漆贩子们一离开,虞孚便打开封条,连夜将漆叶煮的膏子掺进上好的漆中。由于手忙脚乱,留下了一些痕迹。第二天,漆贩子如约前来付钱,发现封条上有启动过的痕迹,便产生了怀疑,于是随便找了个借口,说是过几天再来。
虞孚在住所里等了好几天,也不见吴国的漆贩子们露面。时间久了,掺了漆叶膏子的漆都变质了。结果,虞孚一两漆也没有卖成,连上好的漆也赔了进去。吴国的漆贩子们听说以后,都批评他说:“商人做买卖最重要的就是要讲诚信,商品的质量是不能骗人的,今天你落到这个田地,只能怪你自己,谁又会可怜你呢?”
虞孚不但一分钱也没有赚到,还将来时带的钱都花光了,没有钱回越国去,只好在吴国以乞讨为生。人们见了他,经常讥笑他,最后虞孚因穷困潦倒而客死他乡。
传说,在济水的南面,有一个商人,过河时将他的船弄丢了,便停在水中的浮草上,喊救命。有一个渔夫去救他,还没靠近,商人就急忙叫道:“我是济水一带有名的富翁,你如果救我上去,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渔夫就把他救到了陆地上,但是商人只给了他十两金子。渔夫问他:“你刚才不是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的么,怎么现在才给了十两,这不是不讲信用么?”
商人听了勃然大怒:“你只是个打鱼的,每天打鱼的收入才多少?今天一下子就得到了十两金子,难道你还不满足么?”
渔夫没有说什么,只是很失望地离开了。
这个商人乘着船沿着吕梁河而下,船碰到了河中的石礁,又被淹在了水中,恰巧,那个渔夫也在那里。
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
渔夫说:“这个人言而无信,他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最后只给了十两。”
渔夫把船靠了岸,远远地看着水中的商人。不一会儿,商人就沉下去了。
评点
诚信其实也是一种利己的行为,言而无信最终吃亏的是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诚信需要我们慢慢地积累,经商的人更应该遵守自己的诺言,他会给你带来无形的好处。
不讲诚信的人是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是打开人们心灵的一把钥匙,可以赢得别人的友谊,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得到他人真诚的帮助。
言而有信才能让人臣服
“人之所助者,信也。”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竞争激烈,无论做什么事情,想要获得成功,必须以诚信为本,做到以诚待人,以信服人,这样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为自己的事业铺平道路。
失去信用的人是可耻的,如果不能取信于人,那么就难以得到别人的帮助,从而使自己孤立无援,从而难以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从古到今,人们都将诚信作为修身养性的根本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言而有信,使附属小国的君主咄摩支甘心臣服。
贞观二十年,唐朝边陲的附属国薛延陀的夷男真珠可汗因病去世,夷男的嫡子拔灼刀为肆叶护可汗,统率薛延陀。拔灼可汗还有个弟弟叫突利失,拔灼气量狭小,生性多疑,突利失性情急躁,兄弟二人产生嫌隙,拔灼怀疑弟弟突利失有异心,在为父亲奔丧的时候,拔灼率兵将突利失杀死,自立为颉利俱利薜沙多弥可汗。
有一天,多弥可汗得到唐天子御驾亲征高丽、国中无君主的情报,决定率军乘虚袭击河南,被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所破,兵败后撤回薛延陀。
多弥可汗不死心,转而率兵偷袭大唐的夏州。
唐太宗李世民在班师回朝途中接到军报,立即命令随征的从弟、江夏王李道宗星夜赶往西境,又下旨命执失思力协同,江夏王立刻调集西北数州的军队,镇守西北边境。多弥可汗得知唐朝已经做好了准备,不敢轻举妄动。
李道宗率军同多弥对峙,牵制着薛延陀的主力。执失思力会同夏州都督乔师望,从两侧夹击多弥军,多弥军大败,只得率轻骑逃遁。
回纥诸部的酋长听到多弥兵败的消息,也都出兵进攻薛延陀。多弥出兵应战,又战败了,他统治的部族十分慌乱。但是,多弥仍然不肯改恶从善、罢兵休养生息,反而变本加厉,废弃旧臣,宠信小人,对华夏一直虎视眈眈,并屡次派武装游骑扰乱边境的人民。
有时太宗一天数次接到边防的军报,终于他忍无可忍,下旨命江夏王李道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杜尔、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右骁卫大将军契必何力,以及大将薛万彻、张俭各率一队人马,从东、南、西三路攻击薛延陀,多弥大败,率领数千名骑兵向西落荒而逃。
回纥酋长吐迷度提兵拦截多弥,经过一阵厮杀,消灭大半多弥的骑兵。吐迷度率领回纥的士兵,乘机进攻薛延陀。
薛延陀的余众,一致拥立夷男真珠可汗哥哥的儿子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并且表示愿听从号令。咄摩支召集全部散兵游勇,亲自率领他们收还故土。吐迷度自知不是咄摩支的对手,大肆掠夺后就返回了回纥。咄摩支派使者奉表奏请大唐朝廷,表示愿意自去可汗名号,请求居住在郁督军山北麓。
回纥酋长吐迷度怕咄摩支记仇,他趁咄摩支新立、大唐对他不了解之机,也上表诬告咄摩支。
唐太宗读完了薛延陀的表章,觉得表中的言词恳切,咄摩支又自知有罪,经过深思熟虑,打算赦罪恩抚,初步决定派兵部尚书崔敦礼持诏招抚。诏命还没来得及发放,紧接着就收到了回纥的表章,表上说:“咄摩支是真珠的侄子,他的性情不亚于他的叔叔,居心叵测,将来必有后患。”唐太宗对咄摩支一无所知,但表上所说的咄摩支的性情不亚于他的叔叔的话,引起唐太宗的不满。当初,真珠是由唐廷诏立为可汗的,开始的时候比较恭顺,后来羽毛逐渐丰满,屡次侵扰边民,后患无穷。如果咄摩支的性情真的和夷男一样,那么就不能宽纵他。但是,唐太宗反过来一想,觉得真珠和多弥确实有罪,咄摩支本人并没有犯罪,应该区别对待,于是发诏命李勋总管继续率兵西进,诏书中用粗笔体书写了“相机行事,讨抚兼用”的话。
李勋总管接到诏旨,继续率兵向郁督军山进军,传檄晓谕薛延陀酋臣们,劝他们归顺朝廷。不少酋臣们前来中军帐归附。咄摩支怕朝廷不能容他,惊慌失措,带了少数护军,逃到南荒谷藏身。
李勋反复拜读诏书,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两句粗笔体字上,他身为主帅,跟随皇上身边多年,皇上的心意他是十分明白的,征讨只是手段,并非目的。招抚可以获得战场上无法得到的效果——酋臣们的心以及民心。他听归附的酋臣们传说,咄摩支为人不错,他决定招抚。于是将通事舍人萧嗣业召到中军帐,让他拜读了圣旨,并把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告诉了他,命他去招抚咄摩支。
萧嗣业接受命令后,只带了十来个随从,经过曲曲折折的小路,跋涉了大半天,才到达南荒谷。
咄摩支得到士兵的通报,不得已,战战兢兢地出来迎接萧嗣业。
萧嗣业到了薛延陀的帐内,对咄摩支以礼相待,然后问他:“你逃到这荒谷做什么?”
“我……我怕……”咄摩支结结巴巴地答道。
萧嗣业说:“你怕什么呢,伊特可汗?侵扰唐廷的真珠可汗和抗拒王师的多弥可汗,前亡后逃,但是他们与你刚嗣立的伊特可汗有什么关系呢?我大唐天子圣明宽仁,度量博大,从不惩罚无罪的人,你不必惶恐。李总管遵照诏命,以宽大为怀,如果真的要征剿可汗,发一千兵马就够了。再说,你这样南奔北躲,也不是办法,不如随我投诚,我保证你安全无虞。”
萧嗣业和颜悦色地晓以大义和利害关系,非常坦诚。咄摩支见唐使的话句句合情合理,十分感动,心悦诚服地欣然应允,随萧嗣业投诚。
咄摩支投诚以后,主动向李总管请求,他愿意充当前部,招降薛延陀的余众。李勋很高兴,立刻就同意了。经过咄摩支的努力,大部分余众都归降了。不久,薛延陀平定,李勋总管率领各位将领和咄摩支回京复旨。
唐太宗在大明宫含元殿召见得胜的帅将,论功行赏。唐太宗亲自询问了招抚酋臣的情况,萧嗣业出班,据实奏明了招抚咄摩支的过程,并将当时自己的诺言也直接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听了,直夸通事舍人十分称职,做事很称自己的意。罢朝以后,唐太宗要召见咄摩支。
咄摩支穿着突厥的便服,恭恭敬敬三步一跪上殿见驾,跪在地上请罪道:“罪臣咄摩支参见天子陛下!罪臣的叔父和堂兄,侵扰朝廷、抗拒王师,罪在不赦,请天子陛下坐罪臣以罪!”唐太宗说道:“你的叔叔真珠可汗和堂兄多弥可汗的确有罪。你的叔叔已经病故,就不说了。多弥如果能够自动归降,还可以从宽发落。你初嗣立,并没有入寇,你对朝廷也没有犯罪,而且自愿投诚,又主动招降部众,不应该叫你坐罪。”拜咄摩支为右武卫大将军。
咄摩支再三谢恩后退出。此时,他深深地感到唐天子的确圣明,功过赏罚如此分明,君臣都言而有信,心中十分感激。从此以后,一心忠于朝廷。
评点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两句话的确是真的。
真正的正人君子应该胸怀大志,并且不拘小节。言必行,行必果。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一个人即使家财万贯,学富五车,如果他不讲信用,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卑鄙小人而已。诚信虽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但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信用,那是用多少金钱也买不回来的!想要别人真诚地对待自己,首先自己要以诚待人。
阎敞诚信无私
《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一个人的自身修养最根本的是以诚为本,以信为用,做到诚实守信。交朋友如果没有信用,别人是不会相信你的。交朋友不仅自己要守信,还应该选择守信的朋友。真诚相待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欺骗别人的感情,只是一时的,一旦被别人识破以后,便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就失去了这个朋友。
东汉的时候,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阎敞,一个叫第五常。两人交情深厚,来往密切。特别是阎敞,为人端正,诚信无私,第五常十分敬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