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灵活变通
“审时度势”就是要及时观察分析形势,估计情况的变化趋势;“灵活变通”就是不拘泥于某种固定方法和形式。有些人习惯于用一种模式工作、学习和思考问题,不会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这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培根告诫说到:努力是重要的,但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决策,有时比努力更重要。
东汉末年,各地军阀混战,天下一片大乱。曹操统一北方后,进一步想吞并江南,最终一统天下。公元208年,曹操亲统大军10余万南下,先取荆州,又驱兵追击刘备,并在当阳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无奈退往夏口(今湖北武汉市)。不久,曹军继续东进,迫近夏口。
面对当时严峻的局势,刘备想来想去,只有联吴抗曹一条路能走了,于是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拜会孙权,共商联吴抗曹的大计。
不过在当时,这个大计并不好商量。毕竟曹操自称大军80万,其声势之浩大、兵力之威盛,是任何人都害怕的。因此东吴部分谋臣慑于曹军声势,主张议和。孙权本人也在和与战之间犹豫不决,取舍两难。再加上刘备虽然兵力些微,但是孙权也不想养虎为患,使其成为自己将来的竞争对手。所以对于联合抗曹一事,孙权一时拿不定主意。
诸葛亮知道此时如果硬劝孙权不一定好使,因此做起了孙权近臣鲁肃的工作,与其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指出:刘备虽败,但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再加刘表次子刘琦的部队,人马还是比较可观的。因此如果东吴能与之联合作战,大可以与曹军一拼。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曹军虽然号称80万,实际上不过十五六万人,再加上其劳师远征,又不习水战,加上后方还有马超、韩遂不时在捣乱,取胜的把握不是没有,而是很大。
不久,大将军周瑜从鄱阳赶了过来。在群臣讨论会上,周瑜慷慨激昂地说:“曹操虽然名为汉朝丞相,实是汉室奸贼。我们哪有投降他的道理。”然后他又精辟地分析了曹军的诸多不利因素,认为北方兵士水土不服,一定会生病,兵马再多,用处却不大。周瑜的话最终坚定了孙权的信心,他拔出宝剑,“豁”的一声砍掉案几一角,声色俱厉地说:“谁要再提投降曹操,就跟这案桌一样。”
虽然此前孙权跟刘备有些小矛盾,虽然孙权也担心刘备借机会发展壮大,并极有可能成为自己日后的劲敌,但是目前更紧迫的还是曹操大军压境的事。曹军不拒,何以有将来!因孙权决定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军,并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3万精锐水师,与刘备军会合,进驻夏口。
这年冬天,孙刘联军自夏口溯江而上,与曹军对阵于赤壁。
曹军多北方兵士,不会水战,因此把战船用铁索拴在一起,以减少颠簸。见之情景,周瑜马上心生一计,决定采用火攻破曹。火攻当天,孙刘联军数十只小船满载易燃易爆物品,箭一般奔向曹军战船。临近时,数十只小船同时失火。时值东南风急,火烈风猛,烧尽北船,并漫延到岸上各营。很快,烟火冲天,曹军人马被烧死溺死者数不胜数。而孙刘联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只好退回北方。
赤壁大战后,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自任荆州牧,作为西取益州(今成都市)的基地,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评点
孙权面对强敌,审时度势,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联合了刘备共同抗击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想取得一番成绩,不仅需要足够的能力,更需要审时度势,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糊涂”一点又何妨?
有时候,装傻也是迷惑敌人、以退为进的策略。郑板桥说:“难得糊涂。”真正有分量的剑,是不需要锋芒毕露的。做人不要显得太聪明,要学会以退缩来求前进的办法。学会灵活变通,迷惑对方。
魏明帝曹睿死时,太子年幼,大将军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太子执政。曹爽是皇室宗族,自从掌握大权后,野心勃勃,要独揽大权。但司马懿是三朝元老,功劳高,有威望,而且谋略过人,在朝廷中有相当大的势力,因此,曹爽还不敢公开与司马懿斗。而司马懿也想夺权,他早把曹爽的举动看在眼里,但表面上仍然装糊涂,后来,干脆称病不上朝。
曹爽虽然一人独揽朝廷大权,可他对司马懿仍然不放心。司马懿虽然自称年老多病,不问朝政,可他老奸巨猾,处事谨慎,谁知他是真有病还是假有病?当初武帝曹操创业的时候,听说司马懿胸怀韬略,多次派人请他出来为官,可司马懿出身士族,自视高贵,瞧不起出身寒门的曹操,不愿在曹操手下做官,就装病在家。后来见曹操的势力强大了,才出来跟随曹操,为曹操出力。这一次有病,谁知他是不是故伎重演呢?因此,曹爽对司马懿不敢掉以轻心,经常派人打听司马懿的情况,可就是摸不到实情。
河南尹李胜讨好曹爽,得到曹爽的信任,曹爽就把李胜召到京城,任命他为荆州刺史。李胜临去上任时,曹爽安排李胜以探望为名,到司马懿府中去探听虚实。
李胜在客厅坐了很久,才见司马懿衣冠不整,不断地喘息着,由两个侍女一左一右地架着,从内室慢慢走出。
李胜连忙站起身来,向司马懿行礼问安。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对李胜说:“李大人免礼罢,家父身体难支,还要更衣。”
旁边走过一个侍女,用盘子端着一套衣袍来到司马懿面前,请司马懿更衣。司马懿颤颤抖抖地伸手去拿衣服,刚拿起衣服,他的手无力地往下一垂,衣服掉在了地上。侍女赶忙拾起衣服,帮司马懿穿上,两个侍女搀扶着,小心地让司马懿半躺着坐在躺椅里。
司马懿喘息了一会儿,慢慢地抬起右手,用手指指自己的嘴,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喝——粥——”
一个侍女连忙出去,端着一碗粥来到司马懿面前,司马懿抖着手去接,可他的手抖动得太厉害,最终还是拿不住碗。侍女只好端碗送到司马懿的唇边,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把粥送进司马懿口中。司马懿的嘴慢慢地嚅动着,粥不断地从嘴角流出来,流到下巴的胡须上,又顺着胡须滴落在他的衣襟上。
喝着喝着,司马懿突然咳嗽起来,嘴里的粥喷了出来。不仅喷到他自己身上,还喷了喂粥的侍女一身。侍女放下手中的碗,拿过毛巾给司马懿擦身上的粥。司马懿叹了一口气,闭上眼睛。
李胜看见司马懿这副样子,就走上前去,对司马懿说:“太傅,大家都说您的中风病复发了,没想到您的身体竟这样糟,我们真替您担心!”
司马懿慢慢地睁开眼睛,气喘吁吁地说:“我老了,又患病在身,活不多久了。我不放心的是我的两个儿子,你今天来,我很高兴,以后我两个儿子就托付给你了。”说着说着,眼中流下泪来。
李胜连忙解释说:“太傅不必伤心,我们都盼着您早日康复呢。我马上要到荆州赴任,今天特意来拜望您,向您辞行的。”
司马懿故意装糊涂,说:“什么?你要去并州上任?并州靠近胡人,你去了要加强戒备,防止胡人入侵。”
李胜见司马懿年老耳聋,连话都听不清了,就重复说:“太傅,我不是去并州,是去荆州。”
司马懿听了,故意对李胜说:“你刚去过并州?”
司马昭凑上前去,大声对司马懿说:“父亲,李大人不是去并州,而是去荆州。”
“哦,是去荆州,那更好了。唉,我人老了,耳聋眼花,不中用了!”司马懿对李胜说。
李胜认为司马懿确实老病无用了,就站起身来,对司马懿告辞说:“太傅多保重,您的身体会好起来的,以后有机会进京,我会再来拜望您的。”说完就离开了太傅府。
李胜刚出府门,司马懿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手捋胡须,看着司马昭,父子两人相视而笑。
李胜出了太傅府,直奔曹爽的府中,见到曹爽,高兴地说:“司马懿人虽活着,却只有一息尚存,已经老病衰竭,离死不远了,不值得您忧虑了。”
曹爽听了,心中大喜,当即把李胜留在府中,饮酒庆祝。从此以后,曹爽根本就不把司马懿放在心上了,更加独断专行。
春天到了,按照惯例,曹魏皇帝宗族要去祭扫高平陵。曹芳起驾,曹爽、曹羲等兄弟全部随驾同行,一行人耀武扬威,浩浩荡荡开出了洛阳城。
等曹爽他们出城不久,司马懿就精神抖擞地带领着司马昭、司马师披挂上马,率领着精锐士兵占领了洛阳各城门与皇宫,把洛阳城四门紧闭,不准人随便出入。然后假传皇太后的诏令,废曹爽为平民,并派人把诏令送到皇帝曹芳那里。
司马懿握有重兵,曹爽又没防备,所以只能坐以待毙。司马懿下令把曹爽兄弟及其亲信桓范、何晏等人抓起来砍了头,并夷三族。
评点
司马懿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懂得以弱困强,用装傻的方法来迷惑对方,使其放松戒备。在装傻中积蓄自己的力量,以忍耐换取东山再起的机会。
老子曾经说过:“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过分地炫耀自己的能力,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该糊涂的时候,就要糊涂,不要顾忌面子。
随机应变,化险为夷
交际中,说错话是难免的语言现象。谁都不想说错话,但是当错误已经从自己口中迸发出来了,又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防止失言呢?曲解辞意,将“歪”拉“正”,也是随机应变的好办法。
俗话说,人不错成神,马不错成龙。这句话是说人在交往中难免有失误的现象发生。失误不可怕,关键是要在失误后掌握好随机应变的技巧,设法挽回因失误而造成的难堪或者尴尬局面。在失误后,要从容自若,调整思维,用新的话题把原来的问题引开或转移,使尴尬的局面得到恢复。
纪昀,字晓岚,清代河间府谳县人。他学识渊博,机敏善辩,诙谐放达,名重当时,人称他河间才子,乾隆皇帝曾称他为大清的第一才子,曾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太傅,高居相位,很受乾隆的宠信和赏识。
有一天,乾隆皇帝心血来潮,想跟纪晓岚开个玩笑,就招他上朝,问他:“爱卿,你给孤家解释一下,何为‘忠孝’?”纪晓岚毫不犹豫的回答了:“忠者,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孝者,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乾隆见他还要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就打断了他的话:“朕问你,这‘忠’字你能做得到吗?”纪晓岚犹豫了一下,马上说:“圣上要我做什么事,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样吧,”乾隆表现的一本正经地说,“朕命你立刻去死!”“臣领旨!”“你打算怎样去死?”“跳河。”
乾隆知道聪明的纪晓岚不会拿这个玩笑当真的,只不过是想看看,以纪晓岚那样的能言善辩、聪明绝顶,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办。乾隆踱着步,刚走了几十步,就见纪晓岚折回来了。乾隆故作吃惊地问:“怎么,你没有死。”纪晓岚说:“我何尝敢不遵从圣上的意旨!只是碰到了屈原,他不让臣死。”“这话怎讲?”纪晓岚绘声绘色地说:“我到了河边,正要往水里跳,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拍着我的肩膀说:‘老弟,你这就不对了!想当年我去投水,全因怀王昏庸,可当今皇帝这般圣明,你应该先回去问他是不是昏君,如是昏君,再死不迟!’”
乾隆听罢,哈哈大笑:“朕算服你了!”
纪晓岚曾在乾隆皇帝的军机处办事。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突然来到军机处。此刻的纪晓岚正在光着膀子和军机处的几个办事人员闲聊。其他人一见皇帝来了,连忙上前接驾,只有高度近视的纪晓岚没有看出是乾隆皇帝走在后头,忽见其他人在前边接驾,才大吃一惊。心想:如果就这样光着膀子接驾,岂不犯了亵渎万岁之罪?大概皇帝还没看见自己,还是先躲一下为好。于是,他仓皇地钻到办公桌下藏了起来。
其实,他的举动乾隆皇帝早已看在眼里,他也猜透纪晓岚的心理,却佯装不知,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纪晓岚在桌子底下缩作一团,大汗淋漓,却又不敢出声。两个时辰过去了,纪晓岚听不到乾隆说话的声音,以为他已经走了,就鼓着勇气低声问办事员:“老头子走了没有?”
乾隆皇帝在一旁听得清清楚楚,立刻板起脸孔,厉声问道:“纪晓岚,你见驾不接,我且不怪罪于你。你叫我‘老头子’是什么意思?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讲清楚,否则可别怪我无情!”
纪晓岚吓得半昏,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底下爬出来,穿上衣服,俯伏在地,不住地磕响头,并连称:“死罪!死罪!”接着,慢条斯理解释道:“万岁不要动怒,奴才所以称您为‘老头子’,确是出于对您的尊敬。先说‘老’字,‘万寿无疆’称‘老’,我主是当今有道明君,天下臣民皆呼‘万岁’,故此称您为‘老’。”
乾隆听后,点了点头。
纪晓岚接着说:“‘顶天立地’称为‘头’,我主是当今圣上,是天下万民之首,‘首’,‘头’也,故此称您为‘头’。”乾隆皇帝边听边眯着眼睛笑,很是满意。
纪晓岚见此情景,猜透了乾隆的心思,拉长了声音说:“至于‘子’字嘛,意义更明显。我主乃紫徽星下转,是天之骄子也,因此天下臣民都称您为天‘子’。”纪晓岚说到这里,稍微停了停,又说:“皇上,这就是我称您为‘老头子’的原因。”
乾隆皇帝高兴地点了点头,不再追究他。
纪晓岚在朝廷除主管礼部外,专任《四库全书》总纂修,主管这项我国历史上工程最浩大的文章活动。
一天,他正在《四库全书》的编书处主持选录、审定、校刊、誊写等工作,忽听太监来报:皇上前来视察。他慌忙整理袍冠,出门接驾。恭迎叩见已毕,他紧随皇上走进内室。乾隆坐了上座,纪晓岚简要地汇报了编书的进展和各地献书的情况。皇上非常满意,笑着让他们继续工作,他自己要走走看看。
皇上起身自去转悠,却把扇子丢在了几案上。纪晓岚拿起扇子,打开一看,背面空无一字,便在心里打起主意:我的书法天下闻名,何不乘此机会在扇背书写一首诗,这既是一件雅事,也可展示才华。今天皇上高兴,断不会怪罪的。于是他提起笔来,探饱浓墨,笔走龙蛇,在扇子背面题写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一诗。原诗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书写完后,题上落款“河间纪昀书”。也不待墨迹干透,便急匆匆地来到皇上面前:“皇上,您的扇子放在几案上,这大热的天儿,下臣给您送来了。”
皇上接过扇子打开一看,见背面题了一首诗,墨色淋漓,龙飞凤舞,一幅难得的草书上品,还飘着浓浓的墨香!他知道是纪晓岚所书,微笑着点头欣赏。心中暗自赞道:真好书法,列于历代名家之中也毫不逊色,大清开国以来,还没人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来!可看着看着,他的脸却沉了下来。
见皇上的脸色忽变,正在暗暗得意的纪晓岚心中一紧。只听皇上说道:“你在朕的扇子上题诗也罢了,怎么这么毛毛躁躁,一共才二十八个字,你就给写丢了一个。丢掉一个‘间’字,这《凉州词》成何体统,这扇子让朕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