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李信与蒙武率领20万大军,分兵入楚。开始两人连战连捷,秦军往来驰骋,如入无人之境。李信拿出了在燕国追歼燕太子丹的劲头,根本未将楚军放在眼里。但是,他忽略了燕国和楚国在国力上和面积上都完全不同。楚国虽国力疲弱,但土广人众,是六国中最难对付的国家。这一点,同样年轻气盛的秦王嬴政也完全忽略了。不知是连灭三国、削弱一国使秦王及众将有些飘飘然了呢?还是楚国弱不禁风的外貌,使秦王及众将产生了轻敌的思想?李信之军,长驱千里,缺乏后援,楚军抓住了秦军的这个弱点,乘势对秦国发起反击,李信连败两阵。秦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残军向秦境败退,后面楚军紧迫不合,威胁秦国的安危。这是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最严重的一次失败。
秦王获知李信惨败的消息,又惊又怒。他立即前往频阳王翦家中,请王翦重新“出山”,并同意给王翦60万兵马。在秦王的软硬兼施之下,王翦终于答应领兵灭楚。于是,在李信攻楚失败的同一年,秦王嬴政倾全国精锐交由王翦率领第二次攻楚,并仍派蒙武为裨将随同王翦出征。
刚刚击败20万秦军因而信心大增的楚国人,见王翦又率大军来攻,于是也征发全国之兵相拒。王翦这次采用的是在赵国时李牧用来对付他的一套战术,虽远道而来灭楚,但并不急于进攻,而是在合适的地方筑起坚固的营垒坚壁不出,死守不战。秦军不战,可又驻扎在楚国土地上,楚军不能不管。急于要将秦军赶走的楚军,多次向秦军挑战,可就是不见秦军有任何出动的迹象,令楚军气恼万分。王翦之所以敢于不着急出战,一是他认定这种坚守疲敌、伺机出击的战术是对付强劲对手的最有效的方法,这是在灭赵的一年战争中他感受最深的事情;二是他深知秦王对他已经信任备至,不会对他的战术有任何异议。
在坚壁不出的这段时间里,王翦命令士卒养精蓄锐,忘记战事,吃得饱饱的,洗得干干净净的,终日游戏玩耍。王翦还与士卒同甘共苦,一同进餐,吃同样的东西。秦军斗志高昂,士气极盛。楚军见秦军总是不出,无计可施,只好引军而东,退回楚国腹地。
王翦见时机成熟,立即命令秦军追击,并组织一支最强悍的突击队,猛攻楚军。疲惫已极、疏于防范的楚军猝不及防,完全失去了有效的抵抗,被打得落花流水。楚军主帅项燕率残军奔走,秦军紧追不合,杀死项燕,将楚军主力全部消灭。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俘虏楚君负刍,楚亡。随后,秦军继续向南挺进,降伏了越地,在这里设置会稽郡。楚地的战事终于彻底结束。
公元前222年,秦军灭亡楚国。秦王嬴政立即遣王贲为将,调动大军向辽东进攻。此时的燕军更加不堪一击,秦军很快攻下辽东,俘燕王喜,燕亡。随后,王贲还军攻代,擒代王嘉,赵国的最后遗存也被铲除。
现在六国之中,去了五个,只剩下一个齐国,秦王嬴政的大业就要成功了。
齐王建是一个极其昏庸的君主,长期不修战备。公元前221年,王贲率秦军向齐国发起进攻,齐国只能束手待毙,齐军几乎没有进行像样的抵抗就丢掉了都城临淄。秦王将齐王建迁到共(今河南辉县),把他安置在一片松柏林中,最后将其活活饿死。
评点
嬴政依靠自己的军事才干,操纵着战争的进程,将六国一一击破,最后完成了统一大业,与他做事情分轻重是分不开的。如果嬴政没有认清当时的形势,随便攻打一个国家,就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始皇帝”了。
做事情,一定要排出优先级,而且不宜经常更改或随便更改。分清楚轻重缓急,并不是说只做最重要的一件事,完全忽略其他所有事,而是要分辨出哪些是属于当时最重要的事情,并坚决把它们做好;其他的事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及兴趣去做。我们在做事时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牢牢把握主动权。
大智若愚,真聪明者
明代学士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愚蠢的人,别人会讥笑他;聪明的人,别人会怀疑他。只有既聪明而看起来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大智若愚的人并非傻瓜。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使得人人都争先恐后地显露自己的才能,都变得聪明起来,工于心计,人余人之间也变得难以相处。那些能够获得大成功的人,真正能够享受人生的人,都是精通并且能够自觉恪守和运用糊涂之道的人。
春秋末期,越国大夫文仲向越王勾践举荐了才华横溢的范蠡,两人共同辅佐勾践。经过多年的卧薪尝胆,越国终于消灭了吴国,越国成了春秋时期的一方霸主。
范蠡追随勾践多年,越国的军机大事多由范蠡裁决,范蠡为越国亡吴称霸立下了汗马功劳,官封大将军。范蠡卓识远见,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深深懂得功高盖主的道理。
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范蠡见群臣皆乐,独勾践郁郁寡欢,立即看出勾践的想法了。原来,勾践在称霸天下时依赖于群臣,而今大事已定,他就不想再将功劳归于臣下了。
范蠡认为自己名声太显赫、功劳太大,不宜在越国久留。更何况他也深知勾践这人只能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范蠡决定归隐。他给勾践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我听说主上心忧,臣子就该劳累分忧;主上受侮辱,臣子就该受过。以前,君主在会稽受侮辱,我之所以没有死,是为了报仇雪耻。现在已报仇雪耻,我请求追究使君主受会稽之辱的罪过,故请贬为庶民。”
勾践流着泪说:“你一走,叫我倚靠谁呢?你若留下,我将与你共分越国。”
范蠡对宦海沉浮早已看破,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于是不辞而别,乘一叶小舟,入三江,泛五湖。
范蠡泛舟江湖,跳出了是非之地,秘密来到齐国。此时,他想到了有知遇之恩,且风雨同舟多年的文仲,便给文仲写了一封信,道:“凡物盛极必衰,只有通达的人才能知道进退存亡之道,而不应超过一定的限度。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眼狠步,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先生何不速速离去?”
起初文仲对范蠡之举困惑不解,但当他接到范蠡的信恍然大悟,便自称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了,但为时已晚。不久便有人诬告文仲企图谋反,尽管文仲反复解释也无济于事。
勾践赐文仲一把剑,说:“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了其中三术就把吴国灭掉了。还有四术深藏于先生心中,就请去追随先生去吧。”
再看所赐之剑,乃是吴王夫差当年命伍子胥自刎之剑,这真是历史的莫大嘲弄啊!文仲一腔悲愤,仰天长叹:“后世贤臣,一定要以我为鉴啊!”然后引剑自刎而亡。
知道进退方略的范蠡可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大智者啊!
有时候,人在公众场合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现,诗云:“此时无声胜有声。”默默无言反而会使对方摸不着边际,高深莫测,使其慑服。“大辩不言,大智若愚”也就是这个道理。
评点
勾践之所以逼死文仲,是因为文仲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而文仲的才能很高,时时威胁着勾践的统治地位。范蠡早就看穿了这一点,因此他离开了越国。
大智若愚的人实际上是聪明的人,他们往往在表面上装愚,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其实在“大智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智者处事,含而不露,隐而不显。
兵不厌诈,以假乱真
曹操说:“谋无常形,以诡诈为道,变化之妙,可谓万千。”兵不厌诈在战争中久用不衰,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诈”,就是要制造假象,在敌人迷惑不解的时候,扰乱敌方的心智,使其上当受骗,放松对自己的防备,从而掌握战争主动权。随后,抓住有利时机,克敌制胜。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准备南渡黄河进攻许都,消灭曹操。派上将颜良为先锋攻打住在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当时,袁绍吞并了公孙瓒,拥有大片地盘和数十万的军队。
曹操手下的将领听到袁绍要来打许都的消息后都十分害怕,都认为曹军难以抵挡。曹操胸有成竹地说:“我了解袁绍这个人,志向大而才智低,外表强而胆子小,妒忌刻薄,兵力虽多但是部署不明,将领骄横,有勇无谋。我相信我们可以用计谋打败敌军。”
战役开始后,白马首先被颜良的军队包围住,一旦白马失守,形势将对曹操极为不利。因此,曹操决定先解白马之围。曹操手下的谋士荀攸献计说:“现在我们的兵力,不如袁绍,如果直接去救白马之围,必然打不过。所以必须分散他的兵力。我们可以先率部队向西往延津去,造声势说要去渡过黄河攻打袁绍的后防,这样袁绍必然会分兵来同我军对抗。然后我们派出轻骑部队突然回击救白马。打他措手不及,颜良的军队就可以攻破了。”
曹操觉得这个谋略可行,就采纳了荀攸的计策。指挥部队向延津进发,一路大张旗鼓地宣扬要去渡河。袁绍听说曹操西进,以为曹操真要渡河,果然也率领军队到延津阻截,想与曹操决一死战。这样袁绍就上了曹操的诈计。
曹操乘机率轻骑部队日夜兼程,悄悄回袭保卫白马的颜良部队。颜良措手不及,匆忙与曹军迎战,结果被当时寄居于曹操手下的关羽斩于马下,袁军大败。这样白马之围就顺利解除。
曹军佯装渡延津,让袁绍以为自己的意图是渡过黄河攻打袁绍后方,调开了袁绍军队的主力,结果突然袭击,杀了个回马枪,打败围困白马的颜良军队。
这就是以假乱真的诈术,使敌人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曹操战胜吕布后,即带刘备回到许都。刘备不甘心寄人篱下,就用计迷惑曹操。后来刘备借口截击袁术,逃离许都,打败袁术,杀了曹军将领车胄,夺回了徐州,又策动袁绍起兵伐曹。曹操大怒,一面亲率20万大军迎战袁绍,一面派刘岱、王忠二将打着丞相旗号讨伐刘备。
正值初冬,大雪纷飞。两军冒雪布阵对峙。关云长飞马提刀同王忠杀了起来,不几个回合就将王忠活捉于马上,返回本军。张飞见二哥立了头功,心中焦灼,立刻对刘备说:“待我去活捉刘岱来。”刘备说:“刘岱也是一镇诸侯,不可小看了他。”张飞冷笑道:“此辈何足挂齿?我一定把他活生生捉来见你。”刘备故意说道:“只恐你鲁莽性子坏了他性命。”张飞急了,叫道:“如杀了他,我偿性命!”刘备就交三千兵马给张飞。张飞即率军前进。
刘岱见王忠被活捉后,紧闭寨门,就是不出来迎战。张飞就每天在寨门前恶语叫骂,刘岱知道张飞厉害,愈加不敢出战。张飞叫骂了几天,见刘岱不出,寨门攻打不下,又在刘备面前夸下了海口,心中焦急,但焦躁之余忽生灵感。他传令全军今夜二更去劫刘军营寨,白天,却在自家营帐里饮酒作乐,喝得酩酊大醉,故意寻找一个帐前军士的错处,喝令左右将他痛打一顿,并将他捆缚在营里,骂道:“哼,待我今晚出兵凯旋时,再拿你的脑袋拜祭军旗!”私下里张飞却悄悄指使左右故意放他逃走。那军士逃出寨门,越想越气,便径往刘岱营中密告张飞企图夜劫刘寨的情报。
刘岱见那军士给打得皮开肉绽,便相信了他的情报,高兴地说:“好,今日叫张飞尝尝我伏兵的味道。”传令空出营寨,士兵全部埋伏在寨外,单等张飞闯入,来个“瓮中捉鳖”。
这天晚上,张飞果然兵分三路,长驱而入,但他的中路却只有30人,任务是闯入刘寨抢先放火,却让左右两路人马抄在刘寨背后,单等火起为号,然后夹击刘岱的伏兵。到了三更时分,张飞亲自率一支精兵,先断刘岱后路。中路30人,果然抢入刘寨放火。寨外刘岱伏兵大声喊叫,以为张飞中伏,皆向寨内杀人,张飞两路军马一齐出动,围杀刘岱伏兵。刘军顿时乱作一团,也不知张飞究竟有多少人马,四面溃逃。刘岱知大势已去,率一支余部夺路欲逃,正撞见张飞像天神一样拦住退路,急忙回避,却被张飞飞马赶上,只一回合,便把刘岱活捉过来,余众纷纷投降。
张飞派军使跃马驰入徐州报捷,刘备大喜,对关云长说:“三弟向来粗鲁、莽撞,今天也会用智谋作战了,可喜可贺,我再也不必为他担忧了。”
类似这样的以假乱真,虚虚实实,让敌人产生错误判断,把假象当真的谋略事例,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
春秋时候,郑国的国君武公,因为北方的胡地盛产名驹,可做战马,便想攻掠胡人,将胡地收归自己所有。
他心里一直都在想着,如何才能使胡人疏忽懈怠,不对自己加以防范,如果那样,不必费太多的力量、消耗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能收到胜利的果实。
首先,他派遣使臣到胡国去,要求和胡国共结盟好,相互和睦相处。胡人的酋长应允了他,但对紧邻的郑国,却仍然严密地戒备着。
郑武公为了使胡人松懈对自己的防备,又更进一步地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胡国的酋长做妃子。胡国的酋长,也应允了他,迎娶了郑武公的女儿。不过,他仍然在和郑国相邻的边界上,屯驻重兵,严加防范。
有一天,武公召集了全国的文武官员,问他们说:“我想开拓疆土,增强国势,你们大家认为最好先向哪一个国家下手?”
朝堂上的大部分文武官僚,因为不知道武公的心意,都彼此相互对望着,不敢表露自己的意见。
其中有位叫关其思的大夫,早就看出了郑武公有意进伐胡人,心里在想,如果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刚好和武公的想法一样,一定会得到重赏的,便向武公说道:“微臣以为目前以攻打胡国,最容易奏功,也能有最大的收获。”
郑武公大怒,斥责他道:
“我的女儿出嫁胡主,已结成姻娅,成为兄弟之邦。你竟然劝我攻击胡国,岂不是要损害我们的国交!”
这件事情,很快地传到胡国,胡国的酋长确信郑武公没有攻打自己的野心,便把驻屯在边界的守军,撤回到北方的都城去,自然也松懈了对郑国的防范。
郑武公趁着胡人松懈的时候,发动大军,以迅雷之势,攻入胡地的核心,将他们灭掉了。
关其思能揣测到郑武公的意向,自然算是一个聪明人,但他却没有想到郑武公正在千方百计使胡人松懈对郑国的戒备,而成了郑武公谋略的牺牲者。
评点
看一件事情,不要只看它的表面,要深入地了解事情的真相。在战场上,不能墨守成规,否则很容易受制于人。
运用诈谋,没有一定的规范,真假结合,虚实相应,以战胜敌人为最终目的。历史故事中的诈敌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诈”并不是欺骗别人,更不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而是一种处世的道理。“诈”要用的恰到好处,不能滥用。
功成身退,及时隐退
地位高的人容易自满大意,轻视对手,轻视危机,这样容易招来别人的嫉妒甚至是怨恨。俗话说:“高处不胜寒。”地位越高的人,越要小心谨慎,时时刻刻都应该有谨慎戒备的心态。
一个取得成功的人,不应该被眼前繁荣的景象所迷惑,要看到隐藏在后面的危险。及时隐退,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嫉妒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