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进取不息,这是人类在各个领域不断取得进步的不贰法宝。不过,在求知和探索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阻碍。这时候绝不能死钻牛角尖,蛮干到底,当然更不能轻易放弃。怎么办呢?这就要换一个思路,灵活变通,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谓“曲径通幽”就是这个意思,直着走过去不行,不妨学会转弯。
五代南唐有位画家叫钟隐,他从小喜欢画画,经名师指点,自己又刻苦练习,年纪不大就成了名。从此,家中的宾客络绎不绝,有求画的,有求教的,有切磋探讨画艺的,当然也有阿谀奉承的,好不热闹。要是换了浮浅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自鸣得意,沾沾自喜,可是钟隐对这一切却无动于衷,仍然每天在书房里潜心作画,除了万不得已,一切应酬的事全让家人代劳。无意之中,连自己的新婚妻子也给冷落了。
钟隐的妻子对丈夫有些不太理解了。
一天,钟隐正在画画,他的妻子悄悄走进书房,帮他研墨。钟隐感谢地向她点点头,继续作画。妻子几次欲言,又几次闭口。最后实在忍耐不住,说道:“你何必自己困扰自己。你已有万贯家财,才华也受到世人的赞赏,还有什么值得你这样每日辛苦呢?”
钟隐放下手中的笔,从书架上取下一幅画,在妻子面前打开,说道:“你看这上面的鸟画得怎么样?”
妻子说:“我不懂画,说不出门道,不过我觉得那鸟像活了似的,翅膀正在动。”
钟隐又取出另一幅画,打开放在妻子面前,问道:“你再看看这幅画怎么样?”
妻子摇摇头说:“这怎能跟那幅相比,那鸟画得呆头呆脑,像是贴上去的。”
钟隐把画轻轻卷起,笑着说:“谁说你不懂画?看得很准,只是那第一幅是别人画的,第二幅才是我画的。虽说在画山水画上我已经有了点功夫,可画花鸟还差得远呢。你说,我怎能不练习呢?”
妻子终于理解了丈夫的心思。
钟隐深知,自学一年,不如拜师一天。要想画好,必须有名师指点,也免得走歪路,事倍功半。他四处打听哪有擅画花鸟的名师高手,自己好前去拜师学艺。可是打听了很久,也一无所获,钟隐心中十分烦恼。这一天,他与故人侯良一起吃酒,酒到酣处,俩人的话也就多了。钟隐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并问候良是否能给引荐个擅画花鸟的名师。侯良说:“这你可找对人了。我的内兄郭乾晖就很擅长画花鸟画。我妻子说,有一次他画的牡丹,竟把蜜蜂给招来了。不过这个人性格古怪孤僻,别说收学生,就连自己画的画儿也轻易不给人看。更怪的是,他画画还总躲着人,恐怕人家把他的技法偷学去。”
钟隐倒觉得郭乾晖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如此保守,必有诀窍。可是怎么才能接近他呢?这倒得费费脑筋了。
钟隐是个倔脾气,什么事只要他想做,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做成。他四下打听,听说郭乾晖要买个家奴。他想,这倒是个好机会。我不妨扮个家奴。一来可以进郭府,二来可以看到郭乾晖画画。
于是,钟隐打扮成仆人的样子,就到郭府应聘去了。
郭乾晖见钟隐长得非常机灵,就留下了他。
在郭府,钟隐每天端茶递水,打扇侍候,什么杂活儿都干。他毕竟是富家子弟,一切生活起居从来都是由别人照顾,哪里干过这些粗活?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疼。唯一使他感到安慰的是他看到了一些郭乾晖画的画,那可真是名副其实的上乘之作。
钟隐想尽办法,坚持不离郭乾晖左右,希望能亲眼看见他作画。而每次作画,郭乾晖不是让他去干这,就是让他去干那,想方设法把他打发走。就这样,钟隐虽然卖身为奴,还是没有看到郭乾晖作画。
一连两个月过去了,钟隐还是一无所获,几次他都产生了走的念头,但心中又总是还有一线希望使他留下来。
再说钟隐的家里,钟隐卖身为奴去学画的事情谁也没有告诉,连他的妻子也只知道他是出远门,去会朋友。钟隐毕竟是个名人,每日高朋满座。可这些日子,朋友来找他,家人都说他出门了。问去哪儿了,又都说不知道。一次两次,搪塞过去,时间一长,人们就起了疑心。最后连家人也疑心重重,特别是钟夫人,非要把他找回来不可。
一天,郭乾晖外出游逛,听人家说名画家钟隐失踪了两个月了,连家人也不知他去了哪儿。再听人家描述钟隐的岁数和相貌,郭乾晖觉得这个人好像在哪儿见过。细一想,想起来了,跟家里的那个年轻人相像,他也正好来家里两个月。
“怪不得他总想看我作画呢”,郭乾晖恍然大悟,“不过他倒真是个好青年,能带这样的学生,是老师的幸运。我也就后继有人了。”
郭乾晖急急忙忙地跑回家,把钟隐叫到书房里,说道:“你的事情我全知道了。为了学画,你不惜屈身为奴,实在使老夫惭愧。我多年来不教学生,自有我的道理,今天遇到你这样虚心好学的青年,我也不能不破例,将来你会前途无量的。”
钟隐终于以执著的求学精神感动了郭乾晖,名正言顺地成了他的学生,郭乾晖把自己多年的体会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钟隐。
评点
钟隐是个老实人,对生活、对艺术,他的态度是老实和执著的,但是,他也是懂得变通的。首先,他知道,自己的实力,并坚持努力;其次,他知道,靠自己蛮干是不行的,必须有名师指点;最后,为了学习,他不惜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卖身为奴。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孙子?计篇》开宗明义地阐述道:“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里的“察”,实质上主要就是指对战争策略、战争环境的研究和度量。孙子主张,在战事开端之始,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实力以及相关情况了如指掌。这即是孙子兵法的灵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之前,兵力、土地、资源都远非袁绍的对手,然而,他本人倒是自信,不忧不惧,而那些眼光独具的谋士,同样自信不移地跟随曹操,事后证明,他们的眼光是正确的,而曹操这种自知之明与知己知彼,也为他奠定了日后争霸天下的基础。
曹操他们如何能有的胜算?如何分析曹、袁双方的实力,又以何探索行动进退的根据呢?
郭嘉的选择标准以及评估方式,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出其中的要诀。郭嘉原来是袁绍的宾客,备受礼遇,但他只待了几十天,就毅然决然的来到曹操阵营,为什么?
郭嘉在跳槽之前,曾对袁绍的谋臣郭图坦率地说:“聪明之士应该慎选主人,才能建立功业。可惜袁绍只知道仿效周公礼贤下士的做法,却不知如何用人;日理万机,却缺乏抽丝剥茧的功夫:好用谋略,却不能当机立断。想扶持他完成霸业困难重重,我将离开他,另寻英明的领袖。”
郭嘉这段话,对郭图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在他们眼中,袁绍已是当今雄主,还有谁比得上?郭嘉见郭图无法体会他话中深意,也就不再多说,径行离去。
郭嘉随后和曹操共论天下大势,相谈甚欢,曹操大喜过望地说:“他日使我成就大业的,一定是这个人!”而郭嘉也自认找到了明主。
几个月后,曹操被袁绍一封骄慢的书信所激怒,很想出兵讨伐,却由于实力不足而迟疑再三。此时郭嘉和另一名智多星荀彧,便向曹操分析曹、袁之间的强弱优劣。他们指出,曹操看似处于弱势,实际上确非袁绍能比。当年楚、汉争霸,项羽实力虽强,终究不敌刘邦的谋略,更何况,袁绍有十败,而曹操有十胜。
曹操的“十大优势”是:
(1)待人处世:袁绍重视繁文缛节,讲究形式;而曹操出于自然,毫不做作,这是一胜——“道”胜。
(2)政治号召:袁绍割地称雄,形同叛国;而曹操奉戴天子,名正言顺,这是第二胜——“义”胜。
(3)管理方法:袁绍政令松弛,权力不彰;而曹操的管理重纪律、讲制度。这是第三胜——“治”胜。
(4)用人举才:袁绍外表宽厚,实际上心多猜忌,对属下不信任,只任用自己的亲戚子弟;而曹操平易近人,精明睿智,用人只问有无才干,不考虑他的出身背景,用了之后,则信赖不疑。这是第四胜——“度”胜。
(5)谋略决断:袁绍深谋远虑,遇事却迟疑不决,错失先机;而曹操行动果敢,又能临机应变。这是第五胜——“谋”胜。
(6)领袖魅力:袁绍喜欢高谈阔论,谦恭揖让,一意追求美好的外在形象,但所吸引的只是一些好说大话、浮夸不实的人士;而曹操待人推心置腹,不重虚名,忠诚正直有远见的人才都愿意投效。这是第六胜——“德”胜。
(7)道德声望:袁绍看见他人挨饿受冻,不忍之情,溢于言表,对于眼前看不见的民间疾苦,反而忽略不予重视:而曹操对于眼前小事,似乎不甚注意,但能着眼于天下大事,考虑周详,恩泽远播,赢得民间声望,这是第七胜——“仁”胜。
(8)识人能力:袁绍左右的官员彼此明争暗斗,争权夺势,打小报告风气盛行;而曹操用人有一定法则,不为谗言所惑。这是第八胜——“明”胜。
(9)法治制度:袁绍是非不分,没有标准;而曹操坚持是非,部属做对了,就以礼相待,做错了就用法令制裁。这是第九胜——“文”胜。”
(10)军事才干:袁绍用兵喜好虚张声势,不合兵法;而曹操能以寡击众,用兵如神,这是第十胜——“武”胜。
曹操听了这段恭维的话之后,虽然以“不敢当”的自谦口气回答,但喜在心头。其本人正是早有了这种自信心,才立下与袁绍竞争天下的志略。
在郭、荀做出上述判断两年多之后,袁绍击溃公孙瓒的余威,决定乘胜追击,动用十万精锐之师,一举消灭曹操,曹操阵中太将闻讯无不震惊害怕,认为和袁绍的大军相比,曹操兵力薄弱,即使全力抵挡,也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曹操却神色安然,一点也不急躁。他以乐观的态度安慰诸位将领。曹操的乐观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分析说:“我很了解袁绍这个人。他的志向高,但智慧低;外表英勇,但胆识不足;兵多将广,但权责不明;善猜忌,不能建立威信;将领傲慢,不听指挥。因此,他的土地虽广,粮食虽多,到头来只不过是奉送给我们的礼物罢了。”
曹操说得如此轻松,但仍有不少人为此担心,孔融就是其中一位。他问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智谋之士为他策划,有审配、逢纪等忠贞之人为他主持军政,有颜良、文丑等勇将为他统率大军。我们真的打得过吗?”
而荀彧的答复正好切中袁绍的弱点:“袁绍的兵员虽多,但是纪律不整。手下几名大将,田丰刚直,容易犯上;许攸贪婪,操守不佳;沈配专权而没有谋略;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几个人一定无法团结、互相排斥,内斗难免。至于颜良、文丑,一介勇夫罢了,不难制服。”
袁绍这些缺点,在日后与曹操的官渡大战中,终于一一暴露,先是为了幼儿的病情,竟然放弃渔翁得利、可乘虚出击曹操的大好良机;后来又刚愎自用,不听田丰等人独具慧眼之士的劝告,轻率出兵;在整个战役过程中,袁绍处处显出他应变力不够,包容性不足的毛病。更惨的是,袁绍病死后,两个儿子为了争权夺位大打出手,而袁绍手下的高级将领也为了各拥其主而内讧。先期得势,风云一时的袁绍,果然后劲乏力。大好江山只好拱让给了曹操。
评点
曹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虽然自己暂时处在不利的地位,但是,他将自己的长处与袁绍的短处相比较,然后用己之长来克袁绍之短,最终打败了强大的对手。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没有人都是优点或缺点,要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不要用自己的缺点和别人做比较,那样只会打击自己的自信。用自己的优点对付别人的缺点,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方法。
别出心裁,出奇制胜
“出奇制胜”这个成语出自《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这个成语的解释: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奇兵或奇计取得胜利。
出奇制胜这个成语来自于一个古代的故事:
齐泯王是一个骄傲且又喜欢享乐的人,因此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于是齐国的邻国——燕国便派大将联合另外几个国家一同进攻齐国。齐国百姓恨透了齐泯王,因此都无心抗敌,士气也非常低落。后来,他们看到燕兵奸淫掳掠,想到国仇家恨,心里十分的难过,因此人们便逃往莒城和即墨,誓死抵抗。
燕军攻了好几次,但一直都没有能攻下莒城,于是只好转攻即墨城。田单是齐国王室的远房亲戚,是一个不出名的佐理人员。墨城中的守军知道大将田单是位足智多谋的勇士,也很懂兵法,有智谋,深得军民拥护,于是就推举他为守城的大将军。聪明的田单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计谋,叫“火牛阵”。他先叫城内的商人,拿着金银珠宝偷偷送到燕军将领手中,并且要他们假装投降,并且说:“即墨城的守军兵力不够快要投降了,这些珠宝献给你们,请求大人您入城之后千万别杀我们!”燕军听完之后,以为即墨城里在此时已经准备投降,因此高兴起来就自然放松了警戒。
令人们没想到的是田单从城里收集来一千多头牛,并且还将这些牛都披上五彩龙纹衣,双角上绑着尖刀,尾巴上绑着草,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一声令下,部属们将火把点上牛尾巴上的草,牛被火烫到之后,就拼命往前跑。燕军从睡梦中惊醒,看到这一大群五彩怪兽,吓得惊惶失措,四处乱逃,大多数都被牛给撞死、踢死或被齐兵砍死了。田单又借此机会进行追击起来,直至最后收复了被燕军占领的70多个城邑。
“调虎离山”这个成语故事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出奇制胜的故事:在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自独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17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绝妙计策。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各种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着我们,我们力量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心中不免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如此软弱无能,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哗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不免十分欢喜,说道:“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因此将士们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顽强的抵抗,就十分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但一直却未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然而此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灰溜溜地投奔于曹操。
评点
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别出心裁制敌人的谋略。那么在现代的社会当中,我们应该想到自己在与对手竞争的时候,其正确的方法就是如果正常的思维方法不能够解决,那么就应该用一个别人所意想不到的计策去取胜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