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把握趋势
高瞻远瞩,将目光放长远,才能把握趋势,统筹全局。有“心于善心吗?否,当然是事出有因。因为曹操在谋士司马懿的指点之下,看到了厚葬关羽对自己的有利之处,高瞻远瞩,让曹操避免了与刘备的一场争战。
当年,孙权擒杀关羽之后,正志得意满、满心欢喜的时候,其主要谋士张昭求见。孙权问他有什么事,张昭严肃地说道:“咱们的大祸不远了!”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孙权不解其意。
张昭道:“您杀了关公父子,而关公是刘备结义的兄弟,他们曾誓同生死。现在,刘备已拥有两川之兵,更加上诸葛亮的谋略,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将领的英勇,一旦刘备知道关羽父子遇害,能善罢甘休么?一定会起倾国之兵,奋力报仇。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东吴是难于抵御的!”
孙权一听,这才恍然大悟,急得大惊失色地连连跺脚:“哎呀,我是大大失策了!可事已至此,应该怎么办?”
张昭说:“您也不必如此忧虑,我有一计,可以使我们转危为安。”接着就详细讲述此计的内容:“现在,曹操拥百万大军,虎视华夏。刘备要兴兵报仇,必定要与曹操讲和。假如两处联兵而来,我们就危险了!所以,我们可先派人把关羽的头送给曹操,以明白显示我们之所以擒杀关羽是受了曹操的指使。这样,刘备心里必定恨死了曹操,西蜀之兵也就不会攻我们,而会转攻曹操。我们则可以坐山观虎斗,然后从中取事。这才是上策。”
孙权同意了张昭的计策,马上派使者把关羽之头盛入木匣中,送到曹操那里。
曹操正因为不久前关羽水淹七军,又大挫曹仁而坐不安席,看到关羽的头颅送到了跟前,顿时觉得解除了心头大患,十分高兴,“云长已死,我终于能睡个安稳觉啦!”
然而,曹操话音还没有落,阶下一人就站出来大声道:“这是东吴嫁祸于我们的奸计!”
曹操定睛一看,原来是主簿司马懿。忙问他为什么这样说。“当年,刘、关、张在桃园结义的时候,曾经誓同生死。现在,东吴杀了关羽,因为害怕刘备报仇,所以才把关羽的首级献给了您,以使刘备迁怒于我们,不再攻打东吴,而是来和我们算账。东吴却想在我们和刘备两败俱伤的时候,坐收渔翁之利!”曹操一拍额头:“你说得有道理。那该怎么办呢?”
司马懿为曹操献计道:“这很好办。大王可以把关羽首级配上香木刻成的身躯,然后以大臣之礼隆重安葬。这样一来,刘备就不会恨我们,只会恨东吴而尽全力东征了。我们却可以观其胜败:刘备往则也攻东吴,东吴胜就同东吴一起灭刘备。二处只要有一处被我们消灭,余下那一处也就不会长久存在了。”曹操听了此计大喜。立刻召见东吴使臣,收下木匣,又命工匠迅速刻一香木躯体,与关羽的头颅配在一起。一切具备后,曹操率领文武百官,以王侯之礼将关羽隆重地安葬。曹操还亲自在灵前拜祭,并追赠关羽为荆王,派专门官员长期守护关羽之墓。这种葬礼,在魏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以曹操当时的身份和人格,对关羽如此的尊崇礼敬,也可以说仁至义尽了。
刘备闻知关羽被害之后,又听说了曹操厚葬关羽,果然只恨东吴,发誓要倾国出动,与东吴不共戴天,对曹操也就无暇以顾了。高瞻远瞩化解了一场危机,如果曹操没有这种远见,没有这种目光,也许历史就要改写了。
评点
万事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变化的,在这无穷的变化中蕴藏着许多的机遇。熟视无睹或无力抓住机会者,将会遗恨一生;而接受挑战,勇于尝试者,则会有所作为。
把握时机,该进就进
古人说:“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说明时机难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人生旅途中要特别注意发现机遇,珍惜机遇;机遇稍纵即逝,如果你没有及时抓住它,运用它,就会与它失之交臂。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时机,该进就进。
公元前260年,赵王因为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派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守卫重地长平,而使得赵40万大军被困长平,最后全部为白起坑杀,精锐丧失殆尽。次年,秦乘胜围攻赵都城邯郸。于是赵王便急召平原君商议退敌救国之策。平原君说:“为今之计,只有求救于诸侯。魏国与在下有姻亲关系,关系向来友好,求之则发救兵。楚国是一个大国,而且路途很遥远,我们只能用合纵的策略来促使他发兵,我愿意亲自前往。”赵王便答应了。
当时平原君有门客三千,他回到府中后便急招门客,讨论使楚合纵的事情,并且要选拔20人随他一同前往楚国。但是在平原君的这三千门客中,能文者不能武,能武者又不能文,最后只选了19人,最后一人竟无从可得。
平原君正在着急的时候,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了起来,自我推荐说:“我能不能来凑个数呢?”平原君有点惊异,说:“您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来有多少日子了?”
那个门客说:“我叫毛遂,到这儿已经三年了。”
平原君不以为然地说:“你到我门下这么长时间,却从未听到有人在我面前称赞过你,可见你并无什么过人之处。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尖很快就会穿破口袋钻出来,人们很快就能发现他。而你一直未能出头露面显示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够带上没有本事的人同我去楚国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听了这样的话,毛遂并没有生气,他反而更心平气和地据理力争说:“您说的并不全对。我之所以没有像锥子从口袋里钻出锥尖。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像锥子一样放进您的口袋里呀。如果你早就藉我这把锥子放进口袋,我敢说,我不仅是锥尖钻出口袋的问题,我会连整个锥子都像麦穗子一样全部露出来。”
旁边19个门客认为毛遂在说大话,都带着轻蔑的眼光笑他。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很有道理而且又气度不凡,于是便答应了他,让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连夜赶往楚国。
到楚国,已是早晨。平原君立即拜见楚王,跟他商讨出兵救赵的事情。可是这次商谈很不顺利,从早上一直谈到了中午,还没有一丝进展。面对这种情况,随同前往的20个人中便有19个只知道干着急。只有毛遂,眼看时间不等人,机会不可错过,只见他一手提剑,大踏步跨到台上,楚王看到竟然有人按剑直闯到朝堂里,不觉怒起心头,但又不明此人底细,而且又慑于毛遂的威严,于是便问平原君:“这人是谁?”
平原君道:“这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一听是个门客,更加生气,便高声地喝道:“大胆狂徒,本王与你家主人谈论合纵之事,岂有你说话之地,还不退下?”
毛遂没有一点惧色,依然按着剑走到楚王面前,说道:“合纵是天下的事,天下人都可参加,何况在我家主人面前,你叱者何来?仗你人多势重罢了。然如今你我相距仅十步之遥,你的性命便握于毛遂手中,还逞什么威风!当年商汤凭借七十里之地而王天下,周文王仅凭百里地,却使天下诸侯臣服,又有哪一个凭借了势众人多呢?”楚王脸色稍和,问道:“先生有何话说?”
毛遂说:“在以前,楚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此乃霸王之资,天下诸侯哪个能当?然一泱泱大国竟被一乳臭未干之白起率区区之数万人连连挫败,一战丢鄢、邓等五城,郢都划为秦郡,再战而烧夷陵,三战则为秦兵毁先王之宗庙,辱没先人,此乃百世之仇怨,赵国都为之羞愧,可大王却偏安于一隅,但求苟安,不求报仇复地,怎样才能对得起那些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呀?合纵之事,对楚实是有百益而无一害。想那秦国久存虎狼之心,并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赵亡,楚也是不会长久的。想当年,苏秦首倡合纵,六国结为兄弟,致秦十五年不敢东进一步。今秦虽围邯郸年余,20万精兵日夜进攻,却未能损邯郸毫厘。且魏素交好与赵,必遣救兵,苦楚赵合纵成功,联合魏、韩,灭秦精锐于邯郸城下,乘势西进,则楚可报先仇,收复失地,重振楚威,如此百利而无一害之事却犹犹豫豫不能定夺,到底为了何故?”说过之后,毛遂便把双手按在佩剑上,用很愤怒的目光看着楚王。
毛遂这一番话,真像一把锥子一样,一句句戳痛楚王的心。他不由得脸红了,接连说:“说的是,说的是。”
毛遂又问:“主意已经拿定了吗?”楚王说:“定矣!定矣!”毛遂便呼楚王左右:“取鸡狗马血来!”左右取铜盘至。毛遂于是便双手托住铜盘,跪献楚王道:“大王当献血为盟,正式合纵之约,大王您先饮,然后我家主人再饮,毛遂最后再次。”这次在朝堂上的歃血定盟,而且合纵之事也以成功告成。楚王派军队支援赵国,赵国于是解围。
事后,平原君深感愧疚地说:“毛遂原来真是了不起的人啊!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真抵得过百万大军呀!可是以前我竟没发现他。若不是毛先生挺身而出,我可要埋没一个人才呢!”
评点
毛遂自荐在刚开始的时候平原君指出毛遂以前无所表现,并且以此来说他没有才能;但是毛遂却能十分巧妙地说明自己并不是没有才能,而是没有表现的机会。他这一说法,显然高于平原君。而到了楚国,毛遂说楚王的情况。首先他先以勇气慑服楚王;然后再对事情进行分析,列举秦国侵略楚国的事实,打动了楚王;最后他指出合纵对楚国有利,从而又说服了楚王。从这段谈话中,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出毛遂出众的胆量、见识和辩才。
苏格拉底说:“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个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当机遇来临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它。
进一步,还要让三分
物极则必反,否极而泰来。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不把事情做到极点,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这样,才会使自己得以最完美无损地保全。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当了皇后,地位变了,她的考虑更多了。她深知作为“国母”,其行为举止对皇上的影响相当大。因此,她处处注意约束自己,处处做嫔妃们的典范,从不把事情做过头。她不尚奢侈,吃穿用度,除了宫中按例发放的,不再有什么要求。她的儿子承乾被立为太子,有好几次,太子的乳母向她反映,东宫供应的东西太少,不够用,希望能增加一些。她从不把资财任情挥霍,从不搞特殊化,没有答应东宫的要求。她说:“做太子最发愁的是德不立,名不扬,哪能光想着宫中缺什么东西呢?”她不干预朝中政事,尤其害怕她的亲戚以她的名义结成团伙,威胁李唐王朝的安全。李世民很敬重她,朝中赏罚大臣的事常跟她商量,但她从不表态,从不把自己看得特别重要。皇上要委她哥哥以重任,她坚决不同意。李世民不听,让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做了左武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皇后派人做哥哥的工作,让他上书辞职。李世民不得已,便答应授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皇后这才放了心。此后的朝政官任中,长孙无忌也经常受到皇后的教导,成为一代忠良。
长孙皇后得意时不把各种好处占全,不把所有功名占满,实在是很好地坚持了为自己留余地的原则。这样,不但不会使自己招至损害,而且还使自己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进退有据,上下自如。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不知进退的人的例子,他就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年羹尧。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出生年月不详。年家祖籍安徽怀远县,后来迁到山海关,世代为清朝征战出力,立下汗马功劳,年羹尧的父亲还因功做了湖北省长官。他早期仕途一路顺畅,1700年考中进士,入朝做官,升迁很快,到1709年已成为四川省长官,成为国家重要的地方大员。这个时期是清朝西北边疆多战事的时期。当时康熙重用年羹尧,就是希望他能平定与四川接近的西藏、青海等地叛乱。年羹尧也没有让康熙失望。
在1718年参与平定西藏叛乱的过程中,年羹尧表现出了非凡才干。他当时负责清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他熟悉西藏边疆的情况,与清军中满族、汉族将领的关系都很不错;虽然运送粮饷的道路十分艰险,但是在年羹尧的努力下,清朝大军的粮饷供应始终是充足的,从而为取胜创造了条件。因此,第二年年羹尧就被康熙皇帝晋升为四川、陕西两省的长官,成为清朝在西北最重要的官员。
这一年九月,青海地区又出现叛乱。这一次朝廷任命年羹尧为主帅前去镇压。出兵前,年羹尧突然下令:“明天出发前,每个士兵都必须带上一块木板,一束干草。”将士们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又不敢问。第二天进入青海境内,遇到了大面积的沼泽地,队伍难以通过。这时年羹尧下令将干草扔进沼泽泥坑中,上面铺上木板,这样,军队就顺利而快速地通过了沼泽。这沼泽本是反叛军队依赖的一大天险,认为清军不可能穿过沼泽,哪想到突然之间年羹尧的大军已经出现在他们面前。一时惊慌失措,很快就被打败。又一次,夜晚宿营,半夜时突然一阵风从西边吹来,很快便停了。年羹尧发觉后立刻叫来手下将军,命令他带上几百名精锐骑兵,飞速赶往军营西南的密林中捕杀埋伏的敌人。手下来不及多想,带上兵马就去了,果然在密林中发现埋伏的敌人,便将他们全部歼灭了。手下百思不得其解,问他是如何知道密林中有伏兵,年羹尧笑笑说:“那风一阵子就突然没了,应该不是风而是鸟飞过的声音。半夜鸟不应该飞出来,一定是受到了人的惊吓。西南十里外密林中鸟很多,所以我料定敌人在那里埋伏。”手下听了不由暗暗起敬,年羹尧之多谋善断,能征善战可见一斑。
由于年羹尧从小曾在雍正家里呆过,因而一直视雍正为他的主人,而雍正能成为皇帝,年羹尧也立下过汗马功劳,因而即位后的雍正更加信任年羹尧。西北地区的军事民政全部由年羹尧一人负责,在官员任命上雍正也常听年羹尧的意见。雍正不仅对年本人而且对他全家也很关照,年家大大小小基本都受过雍正封赏。
但是,随着权力的日益扩大,年羹尧以功臣自居,变得目中无人。一次他回北京,京城的王公大臣都到郊外去迎接他,他对这些人看都不看,显得很无礼。他对雍正有时也不恭敬,一次在军中接到雍正的诏令,按理应摆上香案跪下接令,但他就随便一接了事,令雍正很气愤。此外,他还大肆接受贿赂,随便任用官员,扰乱了国家秩序。他一人出门威风凛凛不算,就连他家一个教书先生回江苏老家一趟,江苏一省长官都要到郊外去迎接。雍正渐渐对他忍无可忍。
1726年初,年羹尧给雍正进贺词时,竟把话写错,赞扬的语言成了诅咒的话,雍正便以此为借口,抓了年羹尧,此后又罗列了多条罪状,将他彻底打倒。最后雍正令年羹尧自杀,年羹尧在狱中上吊而死。
评点
《菜根谭》说:“滋殊浓时,减三分让人食,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留人宽绰,于己宽绰,与人方便,于己方便。
采取曲折的方式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