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08400000006

第6章 刚柔相济,进退自如(2)

铲除了朝中政敌,孙林自任为大将军,封永宁侯,总揽朝政。孙虑曾为孙峻诛除诸葛恪出谋划策,孙峻也对他礼遇甚厚。孙林征讨吕据和膝胤,孙虑可谓功不可没,但孙林却很轻视他,对他十分无礼,于是孙虑对孙林也十分不满。吴太平元年(256)中历十一月,孙虑联合将军王敦,密谋杀死孙林。事情败露,孙林杀死了王敦,孙虑也被迫戗药而死。孙林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此时的曹魏政权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李丰、夏侯玄、毋丘俭等人先后举兵征讨司马氏,均以失败告终,大将诸葛诞感到自己的处境也十分危险,于是,在吴太平二年(257)中历五月叛魏归吴。魏国用20万大兵将诸葛诞围困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当时,孙林急欲收降诸葛诞以便扩充自己的势力,因此,他先后派出三批军队共11万人去为诸葛诞解围,但都没有成功,孙林大怒,斩杀了大将朱异。这场战争,劳民伤财却毫无所获,引起吴国上下一致不满。

孙林自知朝臣都很怨恨他,于是称病不再上朝,让他的弟弟孙据掌管宿卫,另外三个弟弟孙恩、孙干、孙阎分别掌管各营的兵士,拥兵自固。他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备朝臣叛伐,另一方面是为了防备吴主孙亮趁机杀害他。

此时,孙亮已经年满16岁,在诸葛诞叛魏归吴之前已经亲政。他对孙林擅权十分不满,只不过自己尚年幼,而孙林又大权在握,他也只能默默忍受。但是,孙林越来越嚣张,孙亮对他的不满逐渐显露出来,对孙林所奏表章,经常很不客气地加以质问。他还特意筛选了3000名15至18岁的士卒子弟,并任命大将子弟为将帅,终日在皇家林苑中操练。当孙林救诸葛诞未成,民心尽失之时,孙亮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和公主鲁班、太常全尚、将军刘承商议,决定诛杀孙林。

孙亮的妃子是孙林的外甥女,她听说孙亮等人的计划后,立刻派人告诉孙林。孙林决定先发制人,于吴太平三年(258年)中历九月,派兵夜袭全尚的宅院,将他抓获,又派遣他的弟弟孙恩将刘承杀死。孙林则亲自率领士卒将孙亮的宫殿团团围住,孙亮听到消息后,执弓上马,对宫内的朝臣们说:“我是大皇帝(孙权)的嗣子,即位已经五年了,谁敢不跟我去拼杀!”众人都劝他不要白白送死。没过多久,孙林就冲进了宫殿。他宣布废除孙亮的帝位,将他降为会稽王。随后,孙亮被送往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县),全尚在流放的途中被杀害了。

孙林废黜孙亮后,很想自己称帝,但是,他左思右想,觉得其他的朝臣一定会不服,最后只好派人将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孙休从会稽接来,让他登基为帝。孙休对孙林家族权势过盛早就心存不满,但是他心里十分清楚,现在孙林的势力强大,自己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为了稳住孙林,孙休任命他为丞相、荆州牧,增加五县封邑,任命他的四个弟弟为将军,封为县侯、亭侯。

孙休并不想只做一个傀儡皇帝,但是为了避免重蹈孙亮的覆辙,他行事的时候十分谨慎,不敢贸然行事。但是,孙休和孙林的矛盾越来越多,终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一次孙林向孙休进献牛和酒,孙休并没有接受。孙林心中十分恼怒,但表面上不动声色,乘酒酣之际,故意对孙休的近臣张布说:“当初废掉少主时,众人都劝我自己称帝。但是,我觉得陛下贤明,所以才甘心辅佐他。今天我向陛下献酒,陛下拒绝了我,现在看来,陛下和一般的臣子没什么区别,应该另外寻找合适的人选了。”张布将孙林的话告诉了孙休,孙休为了稳住孙林,屡次赏赐他;另一面,他将孙恩加侍中一职,不让孙林独揽政权。

当时,有人向孙休告发孙林想要谋反,孙休没有审讯那个人,而是直接将他交给孙林,任其处置。孙林感到孙休并不好对付,就想到地方发展自己的势力。于是,在吴太平三年(258年)中历十一月,孙林上书,表示自己想到武昌屯兵,孙休一口就答应了。孙林还请求将他以前统领的中营精兵一共一万余人全都带到武昌,还要带走武器库中的兵器,孙休也全都答应了。

朝中的大臣看到孙休对孙林这么不设防,都暗地里为他担心。其实,孙休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麻痹孙林,实际上,孙休已经和近臣张布、左将军丁奉秘密商议诛除孙林的计策。吴太平三年十二月戊辰日(259年1月18日),按照惯例,朝中照旧举行腊会,孙林好像已经感到将有大事发生,于是谎称自己身体不舒服,并没有赴会。孙休前后一共派了十几个人去请他,孙林才答应前往。不过,孙林向来诡计多端,他暗中嘱咐家人说:“马上将应对事变的兵卒集合好,等我一进宫,你们就在府中放火,那么,我就可以借口府中失火,尽快离开皇宫。”

果然,孙林入宫不会儿,就有人来禀报他的府内起火。孙林请求回府,孙休说:“丞相您家里那么多兵卒,何劳您亲自处理此事?”孙林还是强烈要求回去,张布和丁奉立刻对左右亲信使眼色,大家一拥而上,将孙林牢牢地捆绑起来。孙林几番挣扎,但是他见大势已去,顿时失去了往日的威风,跪在地上一边叩头一边说:“我愿意被流放到交州!”孙林恨恨地说:“那你当初为什么不把吕据和滕胤流放到交州呢?”孙林接着说:“我愿意没入官家为奴!”孙休说:“你当初为什么不让吕据、滕胤为官奴呢?”孙林张口结舌,不知道怎么为自己争辩。随后,孙休下令,将孙林夷灭三族。孙林的弟弟孙阎听到消息,打算乘船投奔曹魏,也在途中被杀,而将大权传给他的从兄孙峻虽然死去已经多时了,但也被掘出棺材,将他佩戴的印终取走,奢华的棺材也被砍得七零八落,才重新埋葬。

孙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孙峻和孙林这对专权跋扈、目中无人的兄弟,只落了个夷族灭门的下场。

评点

曾国藩说:“做人的道理,应该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委靡,太刚就容易折断。刚不是说要残暴严厉,只不过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就应该强矫。争名逐利,要懂得谦退。”其实,刚柔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不可偏于一方,过柔则没有骨气,过刚则会陷入孤立。

《十六经》指出:“人道刚柔,刚不足可靠,柔不足倚恃。”刚使人坚忍不拔,充满自信;柔使人谦虚亲和,充满魅力。刚中存柔,柔中含刚,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才是为人处世之道。

满月易亏弓硬弦常折

俗话说:“物极必反。”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点,都会走向它的反面。《易经》提出:“太阳升到正中就要向西斜,月亮圆了就要缺损。”一个人的性格过于刚强,很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不要走向极端。

汉文帝死后,太子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从刘邦施行分封制以来,分封的诸多藩王势力日益强大,具有很强的经济势力和独立性,已经开始威胁到汉朝的中央政权。汉景帝即位后,任命了一些官员,晁错就是其中的一个。

晁错本来是太子的家人,他提出的对策言论很合景帝的心意,于是,景帝就将他从中大夫提升至内史。由于晁错是景帝的旧属,景帝格外信任他,因此,晁错经常为景帝出谋划策,他的建议和意见也多被采纳。晁错对朝廷的法令制度基本上都作了修改,这样一来,朝中大臣都知道景帝宠信晁错,没有人敢直接顶撞他,这也引起了一些朝臣的嫉妒。

宰相申屠嘉看到晁错如此受宠,景帝对自己却十分冷落,心中对晁错十分不满,总是寻找机会,向景帝告状,想把晁错除去。随着汉景帝对晁错的信任日益有加,使得晁错不禁有点忘乎所以、胆大妄为起来。

晁错的内史署舍位于太上皇庙的后边,如果从署舍去大街,就要绕一大圈,如果能穿墙而过就方便得多了。于是,他未经批准,就擅自将署舍挖了一个角,穿过了太上皇庙的短墙。宰相申屠嘉知道这件事以后,立刻让府吏草写奏章,说晁错未曾奏闻,擅自拆墙,是对太上皇的蔑视,应该以大不敬治罪,按律当诛。有人听说这件事后,立刻通知了晁错,晁错吓得魂飞魄散,连夜去拜见皇帝。景帝本来就允许他随时奏事,现在见他深夜要求觐见,还以为是有什么大事,连忙召见。景帝听晃错讲完,只说没事。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申屠嘉得意洋洋地呈上奏章,以为景帝会严惩晁错,哪知景帝看完奏章,只淡淡地说:“晁错另辟新门是为了方便办事,况且他只是穿过太上皇庙的外墙,没有损坏庙宇。而且他早就将这件事告诉朕了,朕也同意了,丞相不必多虑。”申屠嘉下朝后妒怒交加,吐血而亡。于是,景帝就任命御史大夫陶青为丞相,将晁错升为御史大夫。经过这件事,晁错对景帝更加忠心了,他一心想要报效朝廷。

晁错没有什么功劳,却被升为御史大夫,朝中难免有些怨言。晁错年轻气盛,加上他仕途一帆风顺,就觉得世上没有什么事能难倒他。因此,他就想做几件大事,一方面可以使众位朝臣心服口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答皇上。

当时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已经削弱了朝廷的威仪。于是,晁错上书景帝,请求削藩。大意是说:高祖初定天下时,诸兄弟年少,子侄也柔弱,所以才大封同姓诸王。现在,齐国有七十多座城,吴国有五十多座城,楚国有四十多座城,他们几乎占据了半个天下。尤其是吴王,他称病不上朝,按照古法,应当诛杀,文帝宅心仁厚,特别赐予他几杖。吴王本应改过自新,但是他反而变得更加骄横无礼。吴地临海,地蓄铜矿,他煮海水制盐,靠山采铜,十分富有。他还诱收天下逃亡的罪犯,阴谋叛乱。所以,应该及早削藩。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一旦削藩,吴、楚等国就会造反,不削藩他们迟早也要造反。如果现在削藩,他们会早反,这样的话,他们的准备一定不充分,祸患还小些。如果等到将来他们的势力雄厚、准备充分了,那时他们一旦造反,祸患就大了,到时候更不好平定。

景帝觉得晁错的话很有道理,而且各诸侯大多荒淫无度,横行不法,他早就有削藩的想法。于是,他就把晁错的奏章交给大臣们讨论。大臣们慑于晁错的权势,都不敢提出异议,只有詹事窦婴,极力劝阻。窦婴的职位虽然不高,但他是窦太后的侄子,因此他并不惧怕晁错,敢于抗言直陈。因为窦婴极力反对,削藩之事也只得暂且作罢。晁错的计划无法实行,便暗地里痛恨起窦婴来。

没过多久,窦婴就被免职了。原来,景帝有个弟弟叫刘武,他是窦太后的小儿子。窦太后特别喜欢他,所以,景帝格外优待自己的这个胞弟。一天,梁王来觐见景帝,母子三人同席而饮,景帝在酒酣耳热之际,对梁王说等自己千秋万岁之后,就传位给弟弟粱王。梁王虽然嘴上说不敢,心里却十分得意。窦太后听了心中也非常高兴。在一边侍候的窦婴听见景帝的话,立刻表示反对,并强迫景帝罚酒一杯,收回自己说的话,结果使得窦太后和刘武非常不悦。第二天,窦婴就被免了职,窦太后也将他除去门籍,不准前来觐见。

晁错见窦婴被免职,就又提出要削藩。正当大臣们商议的时候,恰巧楚王刘戊入朝,晁错趁机说他不尊礼法,不敬长贤,依律应当处死。刘戊确实生性好色,荒淫无度,在薄太后丧事期间,他仍然偎红依翠,不思哀戚,因此楚国的几位贤士也都相继离去。不过景帝为人十分宽厚,只是把楚王的东海郡收归皇帝,仍然让他回到楚国。晁错又搜罗了一些赵王的过失,把赵国的常山郡也削了去,然后又查出胶西王私自卖官鬻爵,削去了六个县。

吴王刘濞听说楚王、赵王和胶西王都被削夺了封地,觉得下一个很可能会轮到自己。于是他派使者联络楚王、赵王、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和济南王,煽动他们一起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七国起兵后不久,吴王刘濞发现公开反叛毕竟不得人心,就提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

叛军的声势很大,景帝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晁错平乱心切,竟提出要景帝御驾亲征。景帝问他:“如果我亲自出征,那么谁来留守都城呢?”晁错说:“臣愿意留守都中。陛下应出兵荥阳,堵住叛兵。徐漳一带,不妨放弃攻打他们,这样一来,他们一定会自生骄气,到时锐气大减,就可以一鼓作气将他们消灭。”景帝没有听从晁错的建议,他想起文帝临终的嘱咐,便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率三十六名将军去讨伐叛军。没过多久,景帝接到齐王求援的告急文书,他想让窦婴带兵出征。窦婴对以前的事还心存不满,不肯受命,经景帝一再督责,才答应出征。

窦婴正要发兵,他的一个老朋友袁盎来拜见他,袁盎本是吴国的相国,晁错说袁盎收受吴王贿赂,谋连串通,应当坐罪,景帝下诏免将他贬为庶人,因此,袁盎对晁错怀恨在心。他对窦婴说:“七国叛乱,是由吴国发起的,吴国图谋不轨,却是由晁错造成的。只要皇上肯听我的话,我自有妙计可以平乱。”

袁盎身为庶人,不能晋见皇帝,窦婴听了袁盎的话后,满口答应代为奏闻。景帝听说袁盎有平乱妙策,立即召见了他。当时,晁错正在向皇帝汇报调拨粮饷的事。

景帝问袁盎:“吴、楚七国造反,您有何妙计可以平乱?”

袁盎本想陷害晁错,现在晁错在场,他也不便回答,于是他随口答道:“陛下不必过虑,尽管放心。”

景帝心中十分着急,他并不想听这些场面话,又问道:“吴王现在势力雄厚,煮盐冶铜,招诱天下豪杰,他现在起兵叛乱,一定做了充分的准备,朕怎么能不忧虑呢?”

袁盎并不急于告诉景帝他的计策,而是进一步引发他的好奇心。袁盎说:“吴国确实富有,但那些所谓的豪杰只不过是一群无赖,他们大多都是亡命之徒,乌合之众,陛下您根本不用把他们放在眼里。”

景帝见他仍不肯说出计策,脸色微变,说道:“难道你就是为了跟我说这些废话才来见我的吗?”

袁盎这才说:“臣确实有个计策可以平叛,只是除了皇上以外不能让任何人听到。”

于是,景帝屏退了其他人。

袁盎知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即对景帝说:“七国叛乱是为了‘诛晁错,清君侧’。他们只是要诛除奸臣,收回封土。陛下如果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杀了晁错,免去诸侯起兵的罪,赐还他们原来的封地,他们一定会撤兵的。”

景帝听了袁盎的话,想起了晁错建议自己御驾亲征的事,越发觉得晁错图谋不轨。他对袁盎说:“如果他们愿意撤兵,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个人呢。”景帝封袁盎为太常,让他秘密治装,赴吴议和。

接着,又有一批大臣劾奏晁错,说他大逆不道,应该腰斩。汉景帝也批准了这个奏章。

一天夜里,中尉奉诏来到晁错家里,传他立刻入朝议事。晁错急忙穿上朝服,坐上中尉的马车。走了一段时间,车马忽然停了下来,中尉拿出诏书,喝令晁错下车听旨。晁错下车一看,这里正是处决犯人的东市,才知大事不妙。中尉刚读到要对晁错处以腰斩之刑,后面的一群武士就一拥而上,将晁错绑了起来,处以腰斩之刑。景帝又命将晁错的罪状宣告中处,将他的母妻子侄等一并捉拿到长安,全部处死。

同类推荐
  • 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美德故事

    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美德故事

    良好的品德决定一生。正因为我们有了对美德的盼望,探索的脚步才时刻充满力量;正因为有了美德的滋润,我们才永葆希望之源的常青;正因为有了美德的牵引,我们才会在沧桑与风雨的日子里不偏离前进的航向;正因为有了美德的积淀,生命才变得如山一样不屈,如海一样博大。
  • 这样说话最有效

    这样说话最有效

    本书为你提供了大量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精彩案例,可以提高你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 低调做人的80个细节

    低调做人的80个细节

    本书详细介绍了低调做人的艺术与原则,从低调做人的细节入手,使读者轻松领略做人的智慧。本书共分八章,分别为:低伏者得大成,不争者得天下;将飞则翼伏,将奋则足踞;低调不求盈满,做人恰到好处;与其练达,不如朴鲁;藏巧于拙,以屈为伸;让步为高,宽人是福;盛极必衰,居安虑患;真味是淡,至人如常。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轻松掌握做人的艺术,能够以低调做人之智获得一片广阔的天地,成就一份完美的事业。
  • 毕业这几年决定人的一生

    毕业这几年决定人的一生

    你怕辛苦?怕红颜易老,壮志未酬?可是怕没有用。我们有大把的梦想要实现,还有宏伟的抱负要施展。毕业这几年,就请你擎起手中的旗帜,让它在你人生的道路上一路飞扬!毕业这几年,可以决定你的一生。
  • 如果没有明天

    如果没有明天

    如果今天成为世界的终点,人类一切的美好与丑陋、高尚与卑劣、感恩与敌视将全部终结。无差别死亡,生命的尽头会是什么样的色彩?
热门推荐
  • 弃妇之绝世狂妃

    弃妇之绝世狂妃

    她本是令黑白两道都闻风丧胆的杀手王,因为一个男人,她背叛了组织,最后却被男人背叛,同归于尽。再次醒来,她成为云朝最大皇商之家的嫡女,可惜万贯家财被皇帝罚没,爹娘、大哥惨死在她眼前,就连定亲十二年的夫君都上门退亲。姑母上门,明着收孤,却原来是觊觎她南宫家传家之宝,更是要将她卖入青楼。所有的人都要她死,她偏偏要活的风生水起,对不起她的人,她十倍奉还,今日你踩我一脚,明日我要你粉身碎骨!斗姑母、夺家业、洗冤屈,懦弱孤女摇身一变成为黑道王,凤霸天下。
  • 完美配合:永远和你在一起

    完美配合:永远和你在一起

    在未来的2030年,科技发达,开发出了一款游戏,叫作《仙境》,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来玩这一款游戏,其中发生了许多事……
  • 赔心攻略,黎先生别来无恙

    赔心攻略,黎先生别来无恙

    三年前,洛心彤声名狼藉被逐出A市,所有人都说,她爬上了黎慕白的床,抛弃了自己青梅竹马的未婚夫。三年后,她回归A市,未婚夫成了妹夫,而她也真的成了黎慕白的女人。传闻黎慕白不近女色,却将她绑在身边。并非深爱,只是因为恶毒的她害死了他的弟弟。她心甘情愿呆在他身边,利用他的权势地位,却只能在深夜才想起深藏心底的秘密。洛心彤,从头到尾,只爱过黎慕白一个人。黎慕白单膝跪地,向洛心彤求婚,等来的却是她的沉默和拒绝。“第一次,你选择救她,放弃了我。”“第二次,你相信她的话,不给我辩解的机会。”“都说事不过三,我不知道我嫁给你后,会不会被抛弃。”
  • 行医在三国
  • 女帝风华:妖孽千岁爱上朕

    女帝风华:妖孽千岁爱上朕

    看一代女帝,如何装萌撒泼风度万千仪表翩翩地携着身边之人,踏遍四海八荒,赏尽千万风景,成就一代妖孽!子许从占星师一朝莫名重生为紫月王朝太子,本该尊贵无比,享受万千美男的伺候……却不料遇见了颜值和变态程度成正比的九千岁大人……自相遇初起,变态狠辣的九千岁大人就让太子殿下敬而远之,却不料,这个变态居然瞧上了她!“这天下我不要,这王朝我放弃,子许,我只要你。”九千岁大人含情脉脉,妖孽指数暴涨。奈何奈何,尊贵的太子殿下即使心脏像小鹿在乱撞,也硬着头皮道:“虽然你长相很妖孽,但是墨锦欢,你要明白,本太子不会娶一个太监的。”九千岁笑的咬牙切齿:“难道不是嫁吗?”“……”有区别吗?小殿下默默地想。
  • 玄魂录

    玄魂录

    他,带着前世植物改造技术来到这个世界。每人都会觉醒属于自己独特的锻造材料,并打造自己的玄兵。看他如何改造魔植,闯出一片天地。
  • 由我

    由我

    舍弃了怯懦,舍弃了平凡。舍弃了怜悯,又舍弃了剑......还能再舍弃什么?为何要舍弃?为何要放下?我要,就要它个命途由我!我争,就争它个天惊石破!
  • 重世:倾城太子妃

    重世:倾城太子妃

    她,雁城公主,他,北冥皇朝太子。重世复仇,却被腹黑太子吃干抹净...
  • 虚拟网游之龙魂

    虚拟网游之龙魂

    在现实中沉沦在游戏中疯狂以凡人之躯踏上弑神之路凭一己之力敢逆神魔之意应劫而生卫天而行灵魂不灭则战意不竭用热血染红战旗用铁骨筑就长城
  • 莫上君浅笑

    莫上君浅笑

    她是一个嘻嘻哈哈的现代斗士,他是一代国家至高守护者。。。。他们因缘分相遇,又因缘分重逢。一切一切,不过因果循环。命运是推波助澜,而,爱情,本没有什么道理。一个愿意放弃所有,来到陌生世界进行一场华丽冒险。另一个,也不过只愿平平淡淡细水长流。爱情最初的模样,是美好?也可能是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