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蛇屈伸,幻化莫测
人往往有喜欢显露聪明的毛病,结果反被聪明误。这种人在生活中一定要吃苦头,因为被人认为聪明实际上不是什么好事情。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处聪明,大处也不见得聪明。小地方耍聪明,往往被人认为是心眼多,会使人留有戒心,不利于交往和扩大自己的实力。只有学会了糊涂,平常不露锋芒,才会增加亲和力。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算是真聪明。有“龙蛇屈伸”的本领,才能一帆风顺。
汉武帝即位之初,下诏征求贤良文学之士。一时间四方英杰争先恐后,上书直言国政得失,毛遂自荐者多以千数。
这时候,东方朔也赶来凑热闹。他上书说:“臣朔自幼失去父母,由兄嫂养大,12岁开始学书法,三年之后文史知识足资运用。15岁学击剑,16岁学诗书,背诵二十二万言。19岁学习孙吴兵法,战阵排列,也背诵了二十二万言。算起来,臣朔一共背诵了四十四万言。臣朔身高九尺三寸,眼睛明亮如宝珠,牙齿整洁如有序的贝壳。臣像孟贲一样勇敢,像庆忌一样敏捷,像鲍叔一样廉洁,像尾生一样忠信,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做陛下的大臣。”
按常理来分析,这种出言不逊、自视甚高、油腔滑调的奏章,肯定会被扔进废纸篓,但偏偏汉武帝觉得奇特,下令东方朔待诏公车。只是这个差事俸禄微薄,汉武帝也没有马上接见他,因此时间一长,东方朔便要想办法改善自己的处境。
一天,他碰到一群侏儒,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凑上前吓唬他们:“你们已死到临头,还这么逍遥自在?”侏儒们惊慌失色,惊问何故。东方朔一本正经地说:“你们想想,你们不能为官,不能务农,不能打仗,对国家没有任何用处,只是白白地浪费衣食,皇帝不杀你们才怪呢!”
侏儒们头脑简单,经不起惊吓,一个个掩面痛哭。东方朔一旁看着,不免暗自发笑。玩笑开够了,东方朔又对侏儒们说:“我倒有一个办法让你们活命,一会儿,圣上从这儿路过,你们只要哭,纷纷叩头请罪,即可免去一死。”过了一会儿,汉武帝果然过来了,侏儒们一看见仪仗队就大哭。
汉武帝问:“你们这是怎么回事?”
侏儒们泣不成声:“东方朔说,陛下要杀死我们。”
汉武帝知道东方朔诡计多端,就招来东方朔问道:“你为何恐吓侏儒?妖言惑众,难道不怕王法吗?”
东方朔这时一脸严肃:“我今天是死是活,都要说出真话。侏儒身高三尺,俸粟一囊,钱二百四十。臣朔高九尺多,也是得这么多。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我以为陛下求才,可用即用,不用就让回家,不要让他坐吃长安的粮食。”
汉武帝听罢,仰天大笑,就让东方朔待诏金马门。金马门在宫内,这样东方朔就有机会经常见到汉武帝。
一次,汉武帝招来几个术士射覆。射覆实际是猜谜的一种,把东西放入反扣的器皿下面,让大家猜里面何物。这时有人把一只壁虎放在盆下,大家都猜不中。
东方朔过来,洋洋自得地说:“我学过《易》,我来猜一猜吧。”
于是东方朔就摆开蓍草打卦:“我认为它是龙又没有角,是蛇又有脚,擅长爬墙,这不是壁虎就是蜥蜴。”
汉武帝听后大声叫好,当即给东方朔赐帛十匹,让他猜其他东西,又连连猜中。
东方朔经常以其机智善辩对答汉武帝,使自己从危机中安然脱身。
有一次东方朔陪汉武帝游玩上林苑,汉武帝看到苑中有一棵树,就问东方朔:“此树叫什么名字?”“叫善哉!”东方朔随口答道。汉武帝很惊奇,暗中叫人将这棵树做了一个记号,并记下了东方朔说的树名。
几年后,汉武帝又让东方朔陪同自己去游上林苑。当到了上次那棵树前面时,汉武帝又问东方朔:“此树叫什么名字?”“叫瞿所!”东方朔又随口说道。
汉武帝听了,脸色一沉,呵斥东方朔说:“你竟敢欺君?上次你说它叫善哉,这次却又说它叫瞿所。为什么同一棵树,却有两个名字?”
东方朔听了,不慌不忙地回答说:“陛下,这棵树就好比马和鸡等动物。马长大之后我们才叫它马,但是它小的时候我们却称之为驹;鸡也是一样,大的时候我们才叫它鸡,而小的时候我们叫它雏;牛只有在长大之后我们才叫它牛,而它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犊。同样,人在刚生下来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婴儿,到老了之后又称之为老人。这棵树也有一个成长过程,我以前叫它善哉,现在叫它瞿所,这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汉武帝明知东方朔是在诡辩,但是对他的灵活机智和善变多谋非常欣赏,也就没有再追究下去,反而给了东方朔奖赏。
但这些都是小智慧,只能反映东方朔的聪明敏捷,善于机变。不过,东方朔既然号称“智圣”,靠的当然不只是小聪明,他在大事上也绝不糊涂。
汉武帝的姑姑兼岳母窦太主,先嫁于陈午。陈午死后,寡居,时年50岁,仍然耐不住寂寞,又宠幸一个少年郎董偃。
董偃与其母原以卖珠为生,时年13,随同母亲一起出入太主家。太主见他面目清秀,就说:“我认你做干儿子吧。”就把董偃留在家中。董偃18岁时,长得风流倜傥,更难得这董偃细腻温柔,不由引得太主铁树开花,枯木逢春,心中不免摇荡不已,就让董偃出则驾车,入则随侍,旦夕承欢。一时董偃之名传遍京城,人称董君。
这事不久传来汉武帝耳里,有一次汉武帝到窦太主家做客,一进门就对窦太主说:“请你的‘主人翁’一见。”想来这个汉武帝也是有趣之人,不知如何称呼这董偃,一时竟然弄出一个极富创意的名字。
窦太主慌忙脱去簪钗,光着脚叩头谢罪:“妾行为无状,辜负了圣恩,身当伏诛。”
汉武帝说:“我只跟你开个玩笑,何必当真呢。”窦太主只得呼董偃出来。汉武帝赐董偃上座。董偃着衣戴帽整理完毕与汉武帝推杯把盏,窦太主自己端菜倒酒,汉武帝叫董偃不直呼其名,而称“主人翁”,席间气氛甚是亲切热烈。一时间,董偃受到圣上尊宠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全国。
董偃也常跟随汉武帝四处游玩游猎,斗鸡走狗,宠极一时。
一次,汉武帝为窦太主在正宫宣室设下宴席,请人叫董偃同来。当时,东方朔持戟守卫在殿下,听到消息,他把戟横在胸前,正色道:“董偃有三重死罪,怎么能进来呢?”
汉武帝愕然:“这话怎么讲?”
东方朔侃侃而谈:“偃以人臣私交公主,此其罪一;败坏男女风化,违反婚姻制度,此其罪二;陛下年富力强,正在大兴文化,励精图治,董偃不学无术,反而以淫靡奢侈为务,尽犬马之乐,极耳目之欲,行为不端,这是国家的大贼,人主的大惑,此其罪三。”
汉武帝听后,默默不语,过了很久,他才说:“我已经设下宴席,以后再改吧。”
东方朔斩钉截铁:“不行,宣室是先帝的正处,违反法度的事情不能进去。”
汉武帝只好说:“好吧”。诏令停止在宣室招待董偃,在北宫重新摆下酒菜,让董偃从东司马门进去,并改东司马门为东交门,而汉武帝从此也渐渐疏远了董偃。
东方朔的这种行为,才是为国家着想的大智慧。
东方朔虽然号称“智圣”,却一直没能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当时汉武帝外讨胡越,内兴制度,对于英俊豪杰,都能量才而用。从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或者奉使出外,或者为郡国卿相,而东方朔多数时间只是郎官,与郭舍人等随侍左右,仅供汉武帝取乐而已。
东方朔也曾壮志满怀,上书陈请农战强国的大计,但是,汉武帝始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人们猜测,这主要还是因为他小聪明太多的缘故。
评点
东方朔人称“智圣”,奇就奇在“智”字上。他诙谐幽默,能言善辩,只是小智。他还善于察言观色,敢于直言切谏,使得汉武帝经常采纳他的建议,改正错误,则是大智。聪明当然是件好事,但一旦炫耀卖弄则不足取。东方朔既有大智也有小智,然而他却不懂得大智若愚的道理,凡事都爱耍些小聪明,这就是他虽有大智却不被重用的原因。
力服人口,理服人心
说服别人是一门艺术,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想要说服别人,关键在于要掌握对方的心理,把“理”说透彻。人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采用暴力的手段使人臣服,得到的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归顺。想要使人心服口服,自己的理由要充分,让对方觉得自己所说的确实有道理,抓住对方的要害,以理服人。
战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公子,他们分别是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平原君、孟尝君和信陵君都是王族贵胄,春申君与他们不同,他的出身并不好,但是,他凭借自己的过人之处闻名于诸侯国之间。
春申君名叫黄歇,他学识渊博,曾游学天下,因其才学被楚顷襄王重用。
当时,秦昭襄王任命白起为大将军,带兵攻打韩、魏两国,在华阳大败两国联军,生擒魏国将领芒卯,韩、魏两国只得臣服并归附秦国。随后,秦昭襄王又命令白联合韩、魏两国军队共同讨伐楚国。此时,楚国的形势十分危急,于是,楚顷襄王决定委派能言善辩的黄歇出使秦国,游说秦王停止攻打楚国。
黄歇到达秦国时,白起的先头部队已经攻取了楚国的巫和、黔中两郭,并攻拔了鄢郢,东面攻到了竟陵,楚顷襄王只得将都城迁到了陈县。而楚怀王已被秦国诱入朝中,被留死于秦国。楚顷襄王是楚怀王的儿子,秦国十分轻视他,一旦秦军展开全面攻击,楚国必亡无疑。
黄歇心里十分清楚,现在的局势对楚国很不利,于是,他上书秦昭襄王,书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秦国和楚国是天下至强,如果秦国攻打楚国,无异于两虎相斗,这样就为其他诸侯国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秦国不应该攻打楚国,“不如善楚”。书中还称赞了秦昭襄王的功绩,并且用智氏伐赵和吴国伐齐均以失败告终的事情提醒秦王,韩、魏两国不可信,并且韩、魏两国与秦国有“累世之怨”,秦国想要讨伐楚国,就要向韩、魏两国借路,否则,只能走水路,秦国根本的不到楚国的土地。况且,秦国攻打楚国时,其他四国也会出兵,一旦消灭了楚国,得到好处的是齐、韩、魏三国。但是,如果秦楚合一以临韩,那么其他四国就会臣服秦国。
秦昭襄王看完后,连连称善。于是,他下令白起停止攻打楚国,并派使者前往楚国,与楚国结约。
按照合约,黄歇和楚太子完作为人质居住在秦国。几年以后,楚顷襄王病重,想将太子召回楚国,但按照两国的合约,太子不能回去。楚太子完与秦国宰相应侯关系向来友善。于是,黄歇就向应侯求救。
黄歇问应侯:“相国您对待楚太子是真心的吗?”
应侯说:“是的。”
黄歇说:“现在楚王的病恐怕治不好了,秦国不如让楚太子回国。如果太子被拥立为王,一定会倚重秦国,并且会对相国感激万分,秦国就可以得到楚国这样大国的支持。如果秦国不让太子回国,那么太子就成了咸阳城的一个普通百姓。楚国一定会重新立太子,那样的话,楚国以后肯定不会亲近秦国,秦国也就失去了楚国的支持。对这件事,希望您深思熟虑。”应侯将这件事报告了秦王。秦王说:“让楚太子的老师先回国去探望楚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打算。”
黄歇听说秦王不肯让太子回国,就对楚太子完说:“秦国之所以将您留在咸阳,是想借重您得到一定的利益。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您的能力还不能使秦国有利可图,因此,我心中十分忧虑。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都在楚国,如果大王去世了,而您又不在国内,阳文君的儿子必然会被立为楚王,那么,您就无法掌管楚国了。为今之计,您不如从秦国逃跑,和楚国的使者一同回去,我留在秦国,以自己的性命来阻挡秦王的责难。”
于是,楚太子完听从了黄歇的计划,他装扮成楚国的使者逃离了秦国。而黄歇谎称太子生病,整天守在房中不出去。黄歇估计太子完已远离秦国,秦国无法将他追回了,就亲自对秦昭王说:“楚太子完正在回楚国的路上,而且现在离秦国已经很远了,我欺骗了您,罪当处死,请大王赐我死罪!”秦昭王听了黄歇的话十分恼怒,让黄歇当场自我了断。应侯对秦昭王说:“黄歇作为人臣,愿意用自己的性命徇其主人,他的忠诚实在令人佩服。假如楚太子完被拥立为王,一定会重用黄歇,大王不如不治他的罪,让他回到楚国。”秦昭王听从了应侯的建议,让黄歇回楚国去了。
公元前262年,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后,楚顷襄王辞世,太子完被立为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即位后,任命黄歇为宰相,封为春申君,并赐给他淮河之北的十二县。后来,春申君对考烈王说:“淮北与齐国相连,屡遭侵犯,事态紧急,希望可以将淮北改为郡。”他还献上了淮北十二县。后来,春申君请求封于江东。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春申君在吴国的故都废墟上重建了都邑。
春申君作楚国相国的时候,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都在相互争贤纳士,招揽宾客,以此达到辅国执权的目的。
春申君作楚国相国期间,楚国的地位日益高涨起来。在他为楚相的第四年,秦国在长平大破赵军,消灭赵军40万人。第五年,秦国围攻赵国的邯郸。邯郸的形势极为严峻,赵王和平原君向楚、魏求救,春申君率领楚军前去救赵国。由于楚、赵、魏三国军队的联合夹击,秦军逃回了函谷关,邯郸之围也得以解决。春申君并没有因此向赵王邀功请赏,而是很快班师回到了楚国。春申君为楚相的第八年,他率军北伐,消灭了鲁国,任命荀卿为兰陵令。至此,楚国的疆土恢复到以前的大小,楚国在诸侯国间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评点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战争连年不断,在这种情况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面对危险,春申君沉着冷静,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最终劝说秦王收回成命,保全了楚国。春申君之所以能够说服应侯,也是因为他的理由充分,分析合理,最后使自己也幸免于难。
秦国当时的实力很强,它以武力征服了韩、魏两国,但正如春申君分析的一样,韩、魏两国的人民心中十分痛恨秦国,并非真心臣服。而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双方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就应该将道理讲清楚,得到对方的认可,以理服人。
刚柔并济,以忍治暴
西汉隽不疑说:“凡在朝为官,太刚容易受挫折,太柔则办不成事情,威行应当施之以恩,然后才能建功扬名。刚性的事物性坚而易裂,易于进取而难于防守。柔性的东西性钝而有韧,易于守成而难于进攻。因此,太刚易折,太柔则废,刚猛有利于进取,而柔弱有利于守成。二者各有长短,如果刚柔相济,则无往而不胜。”
三国时期的吴国,在孙权去世后,朝中权臣争权夺势,相互倾轧。孙峻诛杀了诸葛恪之后,就开始把持吴国的朝政。由于他向来没有名望,而且为人骄矜残暴,朝中众臣和百姓对他非常非常不满,因此,一直有人试图谋杀他,但都被他发觉并被处死。孙峻在擅权三年之后,于吴太平元年(256)中历九月病卒,临死前将大权交给了他的从弟孙林。
孙林当时只有24岁,并无战功,因此,这件事使得在外征讨魏国的吕据等大将很不服气。孙权临终前受命滕胤和诸葛恪辅政,滕胤更不甘心受孙林节制。因此,在吴太平元年(256)中历九月和十月,吕据和滕胤先后举兵征讨孙林,孙林派其从兄孙虑迎击吕据和滕胤。后来,吕据和滕胤二人配合不佳,孙虑趁机打败了他们,并夷其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