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在办公室把手机调成震动或静音。上班时间手机响个不停是办公室大忌,要知道手机的声音会让身边的同事或上司反感,而别人反感的情绪又会直接影响你的工作情绪,最终导致个人乃至整个团队工作效率的降低。如果随便接听私人电话,就会分散注意力,很有可能导致你对任务的认识产生偏差,进而使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第六,别把请假当成一件小事。即使你是一个工作效率很高的员工,也不要轻易请假。更不要随便找个借口就去找老板请假,比如身体不好,家里有事,孩子生病……因为你身处一个合作的环境,一个人的缺席很可能会给其他同事造成不便,而且,也会让老板对你产生反感。
第七,下班后不要急着离开。下班后不要马上走,坐下来静心想想,将一天的工作简单做个总结,制订出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并准备好相关的工作资料。这样不仅有利于第二天高效率地开展工作,更能使工作按期或提前完成。最后,在离开办公室之前,不要忘了检查一下灯、窗户是否已关,有无遗漏的物品等。
如果你已经注意到了工作中细节的重要性,就要及时养成注重细节的好习惯。对细节给予必要的重视是一个人有无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的表现,若能从细节中发现新的思路、开辟新的领域,则更能体现一个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更能表现出一个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老板十分看重的。
先把小事做好做到位,从小处着眼思考问题,将会使得目标不再遥远,自己内心也会感到比较踏实。按照唐骏的观点就是:想成功,先从细节做起。
做别人不愿去做的事
如果你希望成为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但是无论你的管理模式还是战略、策略都和别人一样,那你永远不可能得到梦想中的晋升机会。相反,如果你能够接受别人所不愿意接受的工作,并且从中体会出辛劳的乐趣,就可达到别人所无法达到的境界。
事实上,所谓机会,不过就是别人不屑、不愿或不敢去做的事。所谓成功,不过就是每天点滴努力的积累。这正是唐骏在微软快速晋升的经验之谈。
初入微软,唐骏在微软的12000名员工中,只是一个处于底层的普通的软件工程师。但他不甘于人后,一直努力做着别人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于是,这才使他进入微软7年之后即成为中国总裁。因为他“选择了别人没去做的事情”。唐骏总结说,“在职业生涯中,要学会创造机遇,而不是等待机遇。”
当时的微软,正在研发中文平台RichWin,但RichWin在中国很难推广,因为微软做不到中文系统和英文系统同时进行。身为微软软件工程师的唐骏听后深受刺激,当时唐骏就想,为什么不设计一个代码让所有的技术自由变换呢?
其实在此之前,很多人曾经提过跟唐骏一样的问题,只是并没有人愿意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谁也不知道解决方案是否可行。但唐骏没有抱怨。他知道,在领导眼里,抱怨的人实在太多了。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去做根本没有人愿意去做的尝试,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于是,每天唐骏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后,就开始做引擎,Windows操作系统有2800个模块,唐骏把Windows操作系统里面分的三大块做出来,然后他把这个整体方案交给了公司的最高层,最后交到了比尔·盖茨的手中。比尔·盖茨很吃惊,因为一直以来,这个问题都存在于微软技术部门的工作中,但是没有人愿意去解决,除了唐骏。在比尔·盖茨的支持下,微软为唐骏组建了一个20人团队,唐骏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个团队的领导。这就是唐骏在微软从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变成一个技术部门经理简单但又非常实效的过程。
一个公司中,每个职位都很重要,任何工作都要有人去做。所以在工作中就不要挑肥拣瘦。不管怎样,不管被安排到什么位置,你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总有一天会见到成效。所以,你没有理由对工作挑挑拣拣,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
有的工作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想做的“讨厌的工作”,但实际上,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就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事实上,这一类工作一般比那些表面看起来花哨的工作,更能激发你潜藏的斗志及乐趣。
遇到比较棘手的工作时,你还要把它像皮球一样踢给别人吗?还要愚钝地将提升自己、展示自己的好机会拱手相送吗?如果放弃了锻炼的机会,就等于放弃了成长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以小知大,如果一个企业里都是这样没出息的员工,把问题互相踢来踢去,那这个企业就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企业。而一个没有前途的企业必将倒闭,一个没有出息的员工必将被淘汰,一种遇事退缩、不思进取的心态,只能得到失败。
打造职场品牌才能成为“打工皇帝”
唐骏在一次题为“如何成为最具价值的职业经理人”的主题演讲中表示,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能成为“打工皇帝”,是因为自己经营起了良好的职场品牌。
唐骏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对打造职场品牌的看法:“很多职业经理人缺乏个人品牌经营的意识,没有很好地保护自己的资源。有些人从原来的公司离开之后,就开始对过去的企业评头论足,这些职业经理人否定的实际上是自己的过去。”同时,唐骏还将自己的职场品牌价值归于3个方面。
第一,有目标就一定要完成。确定目标后就一定要完成,这一直是唐骏做人做事的一条准则。唐骏1980年考入北京邮电学院,此后就一直把出国作为自己的目标,并为实现它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为了得到出国机会,唐骏希望能从教育部主管出国事务的李司长处获得帮助,为此他曾经在教育部的门口站了整整4天。那段时间,唐骏每天早上6点多就到教育部门口去站着,只为见到李司长的时候说上一句“李司长您早”;中午他出来吃饭,唐骏再说一句“李司长您出来吃饭”;他吃完饭,唐骏又说“您吃好饭了”;到下班的时候,唐骏再说“您下班了”。如此4天之后,李司长忍不住开口问他到底有什么事,唐骏如实说了自己的情况。这之后又过去了两天,唐骏就接到了李司长“你可以出国了”的通知。
第二,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刚刚放弃自己的公司而进入微软打工的时候,唐骏说服自己的理由是“先到大公司学点本事”,因为在唐骏看来自己当下的工作只是一个过渡,自己迟早还是要自己干一番事业的,然而,一段时间的磨炼,唐骏最终发现,打工其实也是可以致富的,但前提是自己必须有资本,而要有资本就必须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第三,一定要为员工考虑。唐骏认为在他主持微软中国区工作期间跳槽的职业经理人,没有人说微软或者唐骏的不是,跟他这种从员工的利益出发的做法有很大的关系。比如2003年微软南方区总经理赵方向唐骏提出辞职的请求,当时唐骏正在澳大利亚开会,但他还是让秘书找最近的航班飞到香港,辗转10多个小时来到广州,跟赵方拉了半小时家常后又赶回澳大利亚开会。当这条消息出现在媒体上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再怀疑赵方在微软的重要性了。《唐骏:可复制的成功——打工皇帝启示录》一书中,提到唐骏这样一句话:“我们做职业经理人的,不能光顾着自己的发展,一定要为员工考虑,给手下的职业经理人同样的发展空间。”
经营企业需要品牌,职业经理人同样也需要经营品牌。没有品牌的企业只能深陷价格战中不能自拔,没有品牌的职业经理人也无法获得更高的职位和高薪。职场品牌,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职业经理人关心的话题。许许多多或正面或负面的案例都在显示职业经理人品牌的重要性。职业经理人应该如何经营自己的职场品牌?
首先,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品牌效应不仅来自老板,同时也来自于员工。在《个人品牌》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品牌建设并不只是企业行为,企业通过塑造杰出品牌推动发展、实现成功,而个人也可以采取相同方式走向成功。”要想利用企业智慧来推动个人成功,要想拥有和谐愉快的生活,就要建立起自己强有力的个人品牌,有效地将自己在家庭、生活、工作和社会中的种种关系“品牌化”,让大家都真正理解并完全认可你。很难想象,一个和老板、员工关系紧张的CEO会拥有非常好的职场品牌。国内很多“空降兵”式的职业经理人往往做不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水土不服”,没有处理好和老板、员工的关系。
一位从事人事管理多年的职业经理人曾经这样说过:“很多的外企高管,特别是接受国外MBA教育的职业经理人转投到民营企业都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力,尽快适应与外企的企业文化不同的新环境。”“水土不服”造成的短期离职不仅给企业造成财务和时间上的损失,更给职业经理人的个人品牌造成严重的伤害。
其次,一个没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只能成为一个打工仔,“企业家精神”是职业经理人最核心的能力。当然,过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往往会跟同样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民营企业的创始人发生冲突,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职业经理人离职。有的职业经理人出走之后加入或者创建业务类似的公司,直接成为老东家的竞争对手,其结果无疑是两败俱伤。
最后,能力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近些年来,面向职业经理人的各项评比也日益多样化。除了以职业能力和影响力为主要考察对象外,职业经理人评比“娱乐化”的倾向也开始慢慢抬头,甚至出现了类似“十大帅哥总裁评选”的评比。对职业经理人来说,能够得到更高的关注度和广泛的好评,不是因为曝光频频或由此带来的明星效应,而是因为做出了别人做不到的成绩。职业经理人承担着企业股东的信托责任,首先需要考虑的应该是企业的业绩而非个人的名气。总体来看,受到企业青睐的总是那些业务能力出类拔萃而富有责任心的职业经理人。
可见,经营好职场品牌对身为“打工者”的职业经理人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就要及时纠正,否则是永远不可能成为“打工皇帝”的。
你的工作要和老板的期望达成一致
作为一个打工者一定不能盲目地努力工作,这正是唐骏在每一次换老板之后都能获得上司认可的诀窍。因为如果你只知道努力工作,却不知道老板的期望是什么,那你和老板的目标不会达成一致,而你的成绩也很难得到老板的认可。
唐骏在以10亿身价“转会”新华都后,就一直致力于为新华都创造更大的价值回报。因为唐骏知道,新华都老板之所以给他10亿干股,而不是期权,所期望的就是他能为新华都带来远远高于10亿元的价值,唐骏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工作价值才能和老板的期望达成一致,否则,他就真的会如同媒体揣测的那样:很快离开新华都。
为了达到陈发树的期望,唐骏给自己定了两个大目标来实现自我价值:第一是在未来3~5年内,使新华都集团拥有3~5家上市公司;第二是把新华都打造成中国十大著名公司,就像联想、海尔一样。这样,唐骏给新华都创造的价值会就会在100亿~200亿元之间,也就可以满足陈发树的期望值了。
唐骏认为,作为一个打工者,不管你的工作如何努力,都不如满足老板的期望更能“取悦”他。但很多打工者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很少过问老板想要什么,最后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所有付出。
这里,我们不得不说,员工和老板的期望无法达成共识是非常危险的。比如,作为员工认为自己每天加班加点,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就应该得到加薪升职的奖励,但是作为老板却认为你还不够成熟,在能力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应该去努力改进。结果,员工会因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而感到老板没有人情味、太黑心,而老板则认为员工只想得到不想付出、能力不高、态度太差,双方无法达成共识,由此产生的矛盾使得双方无法更好地合作下去,甚至造成关系决裂。
李文在一家外企打工,她每天都加班到很晚,如此3个月过去了,她的工资还是没有什么变化,她想自己付出了那么多,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难道老板看不到吗?
于是,李文看了一些职场指南,知道想“提醒”老板加薪,最好是去问问老板对自己的工作评价,以暗示老板。李文照做,老板表扬了她的工作态度,但又一转折说其工作的效率不高,应该改进,言外之意是虽然你的工作态度不错,但却没有因此干多少活,还没有到加薪的时候。
李文心里觉得委屈,就赌气地对老板说:“您要是觉得我这样做还不够好,那我辞职好了。”没想到,老板当即表示:“那好吧,你明天去人事部门办手续吧。”
李文回到家大哭一场。她很郁闷: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可老板不加薪就不加薪吧,怎么一点人情味都没有呢……本来,李文的原意是:我工作很努力,希望得到老板的认可,最好能通过加薪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李文的老板则认为,李文的工作态度的确符合要求,但工作效率却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暂时还没有达到加薪的要求。他们期望的都有道理,但结果却发生了大家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李文失去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至于公司呢,还要重新再培训一个熟练员工。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因为李文和老板的期望没有达成一致。在职场上,员工永远都想得到足够“值得”甚至是超值的回报,而老板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不仅仅是员工做了多少工作,更多的是他做出的成绩是否能令自己满意。
这一切就像唐骏所说的,打工者的工作如果不能和老板的期望达成一致,那么他所做的努力就完全没有价值。所以,作为员工,不如换一个角度去体会老板的期望,同时也换一个角度看自己的付出,学着换位思考,和老板的期望达成一致,成为老板的最佳合作者,才能为你的职业生涯赢得更多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