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64800000004

第4章 学佛随笔(1)

(一九四七年~一九五○年)

知生必有死,普天下曾无一人逃得,余於是而学佛;知心性是一而苦乐不同,余於是而学佛;生不知所自来,死不知所从去,悲欢离合,匆匆一生,万象森罗,真理何在?余於是而学佛;世界而名缺陷,好事终属无常,四大六尘,莫非幻相,穷通得失,同归春梦,余於是而学佛;贪痴习重,轮回路险,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余於是而学佛。嗟乎!人生数十寒暑,以视前之无始,后之无终,直刹那间耳。而世方争短论长,局促辕下,背真逐妄,痛苦浩然。冀迷途之永出,愿彼岸之同登,舍佛法吾谁与归乎?

学佛十年矣,自欺欺人,行不笃诚,三业所作,障累日深,圣贤气象,相去日远,纵有振作,每成弩末,人命呼吸,知来日尚有几何?一旦大事临头,未免随业漂沉,生死恩仇,从头做起,思之实堪一哭。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吾其勉哉!

戒以生定,定以发慧,故戒为入道之要门。举凡参禅、念佛、礼拜、忏悔乃至一切佛法,盖无一而非戒,以摄心即是戒故。又有从事上戒者,有从理上戒者,实则事即理上之事;理即事上之理,初下手时即不二矣。故事修无异于理观,理观可融入事修。虽然,吾人心地未明,动辄得咎,若不从事上笃实戒去,所熏入者为恶因,则发起现行,不可得而善矣。空谈唯心,为害何穷!故吾人於三业所作,可不效法圣贤,以戒为师,而自陷於痛苦烦恼之境乎?

气色张皇者,吾知其心之动乱,举止安祥者,吾知其心之空定,言辞闪惚者,吾知其心之昏邪,气象庄重者,吾知其心之端正。其实乃至着衣吃饭,举手低头,无一不是般若之放光也。衣里明珠,本自无失,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惜哉!

天下之至乐,无过明心,多少毁誉是非,知唯心所现,一转既空;多少穷通得失,知唯心所现,随遇而安;多少苦乐顺逆,知唯心所现,何必执着;多少贪嗔烦恼,知唯心所现,落得放下。世间无大富大贵之人,唯明心者斯不富贵而自富贵。天下无大安大乐之人,唯明心者斯不安乐而自安乐。明吾心地,十方三世不离当念,万象森罗不出吾心,呜呼至矣!

尝闻师言:世间无论千万最大事,都抵不过一个死;千万个死,抵不过我一修;千万个修,抵不过我一觉。觉则心空,此是最上福德,轻重利害,不可比拟。当知众苦只缘不觉,极乐无过明心,每於妄念习气坚固缠缚时,三致意焉。

心之本体,本来不动,故历来圣贤学问率以不动为旨归。经曰“如如不动”,易曰“寂然不动”;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不动心。夫不动则定,定则空,空则不惑、不忧、不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忧患不能倾,身心以之庄严,功德由此成就,不动之利溥哉!

《大乘止观》略标大纲中云:“所言止者,谓知一切法,从本已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作是观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为止。所言观者,虽知本不生,今不灭,而以心性缘起,不无虚妄世用,犹如梦幻,非有而有,故名为观。”止观大义尽於此矣。

炽然分别,而体常寂,观中有止;虽常体寂,而即缘起分别,止中有观。何止而非观?何观而非止?定慧体用,固不可得而分也。

业者,造作也。业力者,造作后留下之力量,随缘引发者,善恶皆是也。此心有所着,随之分别流转,种种造作,即是造业,此为因。事过境迁,此业力已成,后遇同样境界,此力现行不可遏止,此即是果。果复成因,因复生果。互相循环,无有已时,且其力量,必后后胜於前前。此因果生灭,即是幻心流转;即是生死颠倒;即是动,动则生苦。故人生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无一不动心,终是无一不苦耳!性体如水,心用如波,波有起伏,心有生灭,波心同是终不可得,可知皆一时之幻相耳,只要一觉,顿然光净。此觉体不动,即如波平浪静时,水体之不动也。行者苟知生灭妄心,皆是幻相,虽有起伏,知其本空,过而不留,用而不着,此即《金刚经》无住生心之大旨,可以载登彼岸者也。

功德有有为无为,有为暂而非久,有限而非无量;无为功德,性本具足,但去妄心,皆可渐证。此功德性,体用广大,空有齐资,故曰“无为福胜”。《地藏经》曰,“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行者可不留意乎!

我心与一切众生之心,无二无别;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时,与我受苦恼时之苦,亦无二无别,每一念此,不觉欲泪,一腔怨心、怒心、恨心、毒心皆油然而化悲心矣。

有真空必具妙有,否则即是顽空;有妙有方显真空,否则便成妄有。是故体必有用,用必归体;体用合一,色空不二。行者明悟无生,不落偏空;虽具妙用,不执於有,方名见性成佛。世人一学佛法,即抛弃一切,不思振作,遂被讥为消极迷信,无益人世,呜呼!岂真佛法之过哉。

“忍”之一字,实除苦之要决。孔子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子之“动心忍性”;吾佛之“忍辱波罗密”,此中实寓甚深境界。吾人於习气来时;念嗔起时;患难集时;乃至百忧感心,万事劳形;在在处处,皆须仗此行门,刻苦忍受。天下无不劳而获之便宜事,况修心以了生死乎!

善乎梁任公之言曰:“种种烦恼皆我炼心之处;种种危险皆我炼胆之处;种种艰巨皆我炼智炼力之处,随处皆我之学校也。”故修大定大慧者,不慕山林,不厌尘俗,工作生活,一切照旧,但心已出难,种种境界,无所粘着,喜怒哀乐不动於心。大心居士,当从这里下手。融一分境界,证一分本智,消一分妄念,得一分法身。在烦恼日用处炼出,更为得力也。

人生数十年光阴,固无时不在烦恼之中,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或生活压迫,或病骨支离,或有愿难遂,或怨憎相会,皆足以引起极粗烦恼,所谓精神痛苦,实无人无之。盖人事无尽,烦恼亦无尽。然克实言之,烦恼在心而不在人事。但能学习佛法,摄心不散,则古德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智者除心,愚者除境”,《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等等境界,吾人亦皆可切实证到。古德云:“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愿佛弟子共勉之。

吾人一念心性,具十法界,如影随形,自作自受;譬如摄照,长短胖瘦,一一不爽。念正直则感赴天堂,念贪嗔则感赴恶道。一念关系至大。若吾人能观无念,自可趋向佛智;若不能无念,则世出世间,一切诸念,何如念佛哉!此理甚明显,人不肯信耳。

一部《大乘止观》,功夫只在一“知”字。知何等法乎?曰:知非有而有,是为缘起,亦名观门;知有既非有,是为性空,亦名止门。若不知上来诸义,止观何由而起,故曰一“知”字尽之也。此“知”字与《圆觉经》“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之“知”字,义正无别。虽由解知而入证知,功夫深浅不同,要始终不离一知字耳。

因果之大者通三世,其实日用之间,处处皆是因果:譬如取镜自照,分别美丑,日以为常,久久虽欲不照不可得,盖既有从前分别之业因,时时发起现行,以成业果。此外好赌、好饮、好货、好色无一不互为因果,吾人可不临深履薄,慎其三业,而枉受苦恼之果乎?

学佛首重定心,以定能生慧;能去苦;能处乱;能履变;能强身;能容物;乃至能了生死。然得定必以戒,戒者不但戒身(如杀盗淫),戒口(如妄言等),尤须戒心。故曰“摄心为戒”。凡一切禅净佛法,其实无一不是戒。行之深,则戒之切,其有不获定慧者乎?学者能三业同戒,则理事圆融,功德便易於圆满矣。

善知一切法性,不被迷惑,大智也;自利利他,度尽众生,大仁也;一切能舍,一切能忍,一切无畏,大勇也;智仁勇三德,吾人本性,原自具足,然非学佛,无以启发。故真学佛者,乃真英雄、豪杰、圣贤、丈夫。世人每笑佛徒为愚痴,此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又我心与一切诸佛菩萨之心,无二无别;诸佛菩萨有无量智慧光明,百福庄严,而我则有无量烦恼,痛苦浩浩。每念“彼丈夫也!我丈夫也!”之语,则见贤思齐,当仁不让之心,油然而生矣。

学佛是消极,亦是积极;非消极,亦非积极。何谓是消极,不逐五欲颠倒,平平淡淡也;何谓是积极,四威仪中,念念凛觉,即境炼心,自强不息也;何谓非消极,亦非积极,以消极积极,皆是比量分别,有为之法,学佛则无所谓消极积极,超然於二者之外也。

自闻佛法,世上一切学说,不足惑我,一乐也。自修佛法,一切圣贤功夫,包罗无遗,二乐也。自悟佛法,旷劫生死之迷,一旦打破,三乐也。

能见貌辨色,聆音察言者,世人名之曰聪明。夫聪明有正有邪,故作恶为非者,每多聪明之人,以其根尘相对,识神分别,终是迷妄颠倒,遂致利用聪明,入恶而不自觉,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也。智慧则不然,纯正无邪,现量之境,离诸分别,理无不照,事无不周,无知而无不知,无善而无不善。盖一则舍本逐末,一则根本已彻。世人每将聪明与智慧混为一谈,真失之千里矣。故学佛者以见性开慧为第一义!

语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何境乎?人每忽略,若细一观照,不觉大悟,原来正我本来面目也。《传心法要》说:“息念忘虑,佛自现前。直下无心,本体自现。”故得意则拈来即是,会心则宁待别求。

初学佛法,固须文字般若,以起观照,而达实相。迨渐入渐深,则能观能照者,亦觉其为妄心,何况文字。世有终年寻经研论,入海算沙,以为学佛者,不知正为文字所障,求解而不起行,终是枉用功夫,徒增知见;盖言语文字,正如医案、药方,与本病了不相干。真学佛者,是学与佛不二,同一无着无粘,洒脱自在。固不是立变成佛,亦不是执着医案、药方,以为究竟也。

烦恼者,扰乱之意,心若有动,即是烦恼,不论为忧愁,为喜乐。世多不察,以为逆境方是烦恼,实则遇得意时,内心一样奔荡不定。故必须练八风不动,学者往往只练其半,於利,誉,称,乐每多忽略,是不能至究竟地矣。

一句弥陀,缘起清净;一句弥陀,种现互熏;一句弥陀,念念消业;一句弥陀,假即空中;一句弥陀,全性起修;一句弥陀,全修在性;一句弥陀,止观具足;一句弥陀,体用如如;一句弥陀,即空即有;一句弥陀,非空非有。心地明白后,方知一句弥陀之妙。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即是无上深妙禅。”天如禅师说:“悟后不修净土,保管老兄未悟!”

心地光明,动作自在,欲念稀薄,举止安祥,不惊不怖等,皆功德相;若心常晦昧,动辄有碍,情多业重,行动张皇,皆罪过相。古德云:“罪性本空,放下便了”,是重在“放下”二字。“放下”者,慧照观空,知一切本空,不被流转,自然渐归消释;是又重在“知”字。此“知”乃由“解知”而至“证知”之“知”。《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皆着重在“知”字。如实“知”自心,乃有解脱希望,“知”之一字真众妙之门也。

士何事?曰“尚志”,志立,天下无不可成之事。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也。故立志为圣则圣,立志为贤则贤,立志为盗贼小人,则亦盗贼小人而已矣!人不发愤立志则已,若发愤立志,则志莫大於成佛。声色货利非不可爱,然而溺人智慧汩人性灵也;诗文品艺非不可取,然而玩物丧志,徒劳无功也;乃至盖世功名,漫天霸业,非不可为也,然而有为之法,总不彻底,所谓“英雄肝胆壮夫志,到得头来没下梢”也。学佛则事不碍理,理不碍事,小无不包,大无不举,入世有方,出世有路,世出世法,一了百了。谨愿尽法界虚空界,一切有情,同立此志,同修此行,同证此果,百千万劫永行佛道於无疆也!

仰首观天,云生无端,云灭无迹,妄念亦犹是。有白云,有黑云,善恶亦犹是。然而天既非青,天亦非天,莫非假名,性天亦犹是。乃至虚空亦非虚空,性天亦无虚空之相可得。故执法性为实,或执法性为不实,而笑执善恶者,是犹五十步笑百步耳。六祖云:“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人情喜逸而恶劳,喜顺而恶逆,而劳逸顺逆,每非人力所能安排,与其徒憎无盖,不若借劳逆以磨练,资成吾性。益必日处艰巨烦恼、惊涛骇浪之境,方有临深履薄、战兢惕励景象,方有练智练力,竿头进步机会。语日:“居安思危”。又曰:“晏安酖毒”。艰巨患难,固吾之严师益友也。经曰:“诸佛解脱,当於众生心行中求”,即其义乎。

先父芸卿公,生而颖异,勤奋好学。家贫学业于萧山、沪滨,未尝废翰墨,每下笔千言,斐然成章;书法崇右军,遒劲俊秀,神采飞舞,得十七帖之真髓。又善于手工技巧,曾为花盆、纸品、漆工诸艺,无不精妙。秉性仁厚,克己待人,分多润寡,仰事俯蓄者数十年,道德文章蜚声乡里。着有《藏拙斋随笔》四卷,凡天文地理、风物人情、诗文词章、历史掌故、政见时事等,靡不涉及,都三百则,驰骋古今,臧否人物,议论风发,慧眼独具。阅历沧桑,饱经忧患之后,深悟诸行无常,淡于名利。予童年时,曾见其自题照片词云:

“年来壮志多违背,每向东风洒泪。猛抬头,秋霜有约;乍凝眸,残雪惊催!说什么功成名遂,亦真无谓。古来志士英才,毕竟镜花水月。”

词气苍凉,有觑破尘缘之意,后果入佛虔修,以《金刚经》及弥陀圣号为常课。年六十三,病逝医院,临终神态清明安祥,表兄俞慧云居士曾赋诗怀念。录其二绝云:

事蓄辛勤四十年,百千忧患一身先。

应知天道终无爽,跨灶欣看梓舍贤。

秾杏纤桃取次栽,熙然万物登春台。

此身元不殊生佛,乘愿何时得再来?

《金刚般若般罗密经》是般若部之重要典籍,乃《大般若经》四处十六会中第九会所说,计5837字,涵义丰富,主要是从文字引起观照,以达实相,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依之观照,可速证无上菩提。兹以五重玄义略释之。

一、释名者,释经之名义也。此经以法喻为名,借金刚之坚、明、利,以喻般若之体、相、用,速能转迷为觉也。

二、显体者,显经之主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此经亦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故以实相为体也。

三、明宗者,明经之宗旨,亦即修持法要,此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等等,指示以般若观照,于一切法无住无着,则直下成佛。故以慧照无住为宗也。

四、辨用者,辨经之功用。此经云:“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言受持此经,即能灭罪。又云:“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破人我执;又云:“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是破法我执。故以破我灭罪为用也。

五、判教者,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此经判属第四般若时,正说圆教实理,带说别教、通教二权理。而江味农居士则判此经为至极圆顿之教,极有见地。盖此经为直指佛性之无上法宝,如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此经处处提示空、假、中三观具足,故不同观空之通教;言三即一,言一即三,圆融无碍,亦不同隔历不融、次第而修之别教。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不但极圆,且亦极顿,故以至极圆顿为教相,不亦宜乎。

法身虽同,但所现之相有凡圣之不同,正如明镜能现一切染净色像,故知法身本具染净二性。此染净二性,体同用别,故台宗谓“性恶不可断,修恶可断”,修恶者,烦恼染污也。修止观,是以净法熏心,使起净用之无上法门。净宗念佛,不起杂念即是止;字字分明即是观。禅宗参话头,不可用心意识参,即是止;不可堕在无事甲里,即是观。岂有一法能出止观之外?盖止观者本性之寂照也。

同类推荐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儒教简史

    儒教简史

    在当代学界“儒学是宗教”由任继愈先生首倡,在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本书作者承任先生衣钵,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本书分十部分,以时间为序,详细讨论了不同时期儒教的发展及其特点,重点讨论儒教的改革和演变,资料翔实,论述精当,从中可见儒教发展、变迁的基本面貌,对管窥中国宗教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 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本书为读者精心搜集了最经典的禅宗小故事,每一则佛禅意蕴的故事都充盈着佛教智慧,蕴含着人生真谛。书中从禅宗故事和生活感悟出发,运用禅理,回答了人们在工作及生活中的各种困惑,通俗易懂,发人深思,有助于人们身心的成长和升华。
  •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道德心理学认为,道德对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故这种心理平衡能力与个体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立人格,精神充实,有着崇高的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道家以“善利万物而不争”、“容乃公”的宽阔胸怀,以祸福相倚,有无相生的深邃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告诫人们,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应“抱朴守真”、“安时处顺”、“不与物迁”。
热门推荐
  • 二十四史故事

    二十四史故事

    内容丰富 编者精选中国史学巨著——《二十四史》中的经典篇章,并将其编译为优美流畅的白话文,力图用较小的篇幅全面展示历代王朝兴衰轨迹,深入开掘中华文明丰富内涵。
  • 季雨青夏

    季雨青夏

    当傲娇大小姐和霸道校草成为了青梅竹马,当中规中矩的好学生遇上不一样的学霸,当冰山美人遇上高帅富二代,这三对又会发生什么有趣、悲伤或者浪漫的事呢?
  • 八荒圣主

    八荒圣主

    八荒之中,圣主为尊。御统八将,所向披靡。远古上神时代的消失,洪荒时代降临,八荒各有神将把持,每个神将都各自霸居着自己的地盘,时而久之,相互之间明争暗斗无数岁月。八荒无圣主,天下大乱,八神将害怕有一天,有位圣主诞生,所以无数岁月中,尽其手段除掉有可能成为圣主的人。然而....天有天道,因果之间...不可违!
  • 我不是异类

    我不是异类

    他是第一个异人与人类的后代,长相略似异人又似普通人,所以大家看不起他讨厌他。他出生后父亲母亲先后离家,母亲离家前将孩子起名:欧阳离。多年后,长大的欧阳离想让自己变得强大以保护身边的人和消灭邪恶的异人,也想带着父母的遗物找到父母。随后开始了一段艰难的旅程,并结实了许多朋友,也战胜了许多邪恶异人。但一场惊天的大阴谋即将到来。【动漫小说。】
  • 霸占赋闲王爷:夫君,我不会

    霸占赋闲王爷:夫君,我不会

    “藏得很深啊,爷。”慕伊涵美眸瞪着。“呵,你也不简单。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天生一对!”龙羽轩似笑非笑的搂着美人。又来了,群众们愤怒的拒绝这碗狗粮!!!
  • EXO之亲爱的鹿晗少年

    EXO之亲爱的鹿晗少年

    【新书已发《EXO之灿白王道》】鹿晗的温柔,鹿晗的暖,像软糯的阳光撒进席若冰的世界。他们的爱情,干净,纯洁带着小小的暖心,没有利益,有的只是那颗赤诚的心。席若冰的干净漂亮,吸引着EXO成员们对她的关爱,她很幸福,有宠爱她的哥哥,还有这么多关爱她的人。本文走的是宠文路线,但是,女主不是玛丽苏,傻白甜~
  • 龙舞天涯

    龙舞天涯

    他天赋异禀身怀奇术,一朝破茧矫龙升天!且看他如何横扫黑道,成为黑暗势力的地下王者!又如何建立最强的保全公司,在黑与白之间游走!又如何去一统天下,犯我逆鳞者,虽远必诛!怒龙探爪,见血亦不休!
  • 明星火

    明星火

    作为穿越众的穷屌丝马泰,只想做个富家子,好好享受一番富人生活,可命运之手却将他一次又一次推到风口浪尖之上,一个被俘虏的皇帝,一个残疾的皇后,一群亦正亦邪的文臣,一群只知道享受的勋贵,一伙志同道合的兄弟,当然还有一位上的厅堂下的厨房、却又有些泼辣的老婆,且看马泰为您带来的这个故事......
  • 情断碧海

    情断碧海

    本文通过吴雪梅从乡下进城看望久别的丈夫时的遭遇,描写了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共同演绎的由爱变恨,爱恨交织的情爱故事,从而进一步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在金钱和欲望中的扭曲过程。
  • 金阊区志

    金阊区志

    本志上限追溯事物发端,下限止于1999年,重点记述了1951年苏州市金阊区建区以来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