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要合适。给宝宝过生日的时间一定要合适,不能因为安排给宝宝过生日而打乱了正常作息计划。比如,宝宝通常在下午会小睡一会,就别将过生日的活动安排在下午。也不要为了使宝宝能在稍后的活动上多吃一点,而故意延误宝宝正常的进餐时间。总之,安排过生日的前提是能让宝宝有充分的休息。整个活动的时间也应有所控制,时间也不宜拖得太长、太晚,最多一个半小时,以免影响宝宝休息。
不安排节目。给宝宝过周岁生日,一般不安排文艺节目,任何可能会吓着宝宝的表演都不能安排。因为刚满1岁的宝宝十分敏感,而且无法预期,可能本来可以使宝宝高兴的事物,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吓着宝宝。如果有其他小朋友参加,可以准备一些玩具,而且最好同款的多准备几个,以免发生你抢我夺的局面。
什么样的生日蛋糕适合宝宝
过生日时大多会给宝宝订一个蛋糕,但对于刚1岁的宝宝来讲,有些蛋糕并不适宜,比如巧克力蛋糕,或者带有果仁、糖和蜂蜜等的蛋糕,都不适合宝宝吃。最好是类似胡萝卜蛋糕等比较合适,但上面铺有的鲜奶油应不加糖。此外,蛋糕的形状最好具有某个特殊角色的模样,或用鲜奶油装饰一个卡通人物等更能增加趣味。在为宝宝切蛋糕时,要控制好量,块的大小应与宝宝平日吃的分量差不多或者稍稍少一点。
1岁宝宝的出牙情况怎么样
宝宝的出牙是有一定规律性的,牙齿的萌出是成对成双的,左右两侧同名的牙齿同时长出,下颌的牙齿早于上颌牙齿长出。大多数宝宝到1岁左右时,就可长出6颗门牙:上面4颗,下面2颗,但有的宝宝只长出4颗,还有的长出2颗,甚至有的宝宝1岁了才长出第一颗牙。这是因为不同的宝宝出牙的时间也是不相同的。
宝宝出牙时间的早晚,对于正常的宝宝来说并不意味着什么,所以父母不必担心。如果宝宝缺钙,或患有佝偻病,不仅出牙晚,而且还会有其他症状,如骨骼弯曲、头腿异形等情况。即使宝宝患了佝偻病之后,父母也不能为了让宝宝早出牙,而给宝宝吃太多的钙片或维生素D。正确的做法是让宝宝多活动、多晒太阳,另外也可给宝宝吃一些较硬的东西,以促进牙齿的萌出。
11~12个月新手妈妈合理应对宝宝不适
怎样防止宝宝胳膊脱臼
脱臼是由于连接骨与骨之间的韧带和骨骼错位形成的。从宝宝运动量增多时开始,宝宝的肘关节就很容易脱臼。胳膊脱臼后,宝宝的哭声尖锐,胳膊无法动弹,如果复位复得不好,就容易造成动不动就脱臼的现象。引起宝宝胳膊脱臼的原因,有的是成人猛然拉宝宝的胳膊,或者宝宝摔倒时胳膊扭曲,肘部受到冲击而造成的。因此,父母或者家里人,在逗弄宝宝时要注意,手脚要轻一点,更不要在宝宝的胳膊上过度用力。
宝宝的心跳、脉搏较快正常吗
有的妈妈无意中发现宝宝的心跳、脉搏较快,担心宝宝的心脏有问题。其实,1岁的宝宝与父母相比,心跳和脉搏就是快。从宝宝的发育来看,1岁时宝宝的心脏大小与新生儿期相比增长了1倍,血管相对变粗,供血情况良好。年龄越小,心跳和脉搏就越快,这是因为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这都得依靠心脏和血管来输送。
另外,心跳的快慢受两种神经的支配,一种是交感神经,能使心跳加快;另一种是迷走神经,能使心跳变慢。婴幼儿时期迷走神经所起的作用小,主要由交感神经来支配。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所以1岁以内宝宝的心跳、脉搏就较快,一般为每分钟110~130次。每个宝宝之间差异也很大,活动、哭闹和体温升高时均可使宝宝心跳、脉搏加快,而睡眠或安静时则宝宝心跳、脉搏减慢。一般睡眠时每分钟心跳、脉搏可减少20次,甚至更多。如果宝宝出现其他症状,比如,有喘不过气的症状,或者有嘴唇、脸色青紫现象,就要带宝宝去医院诊治了。
在肋下可摸到宝宝的肝、脾正常吗
1周岁以内的婴幼儿在肋下摸到肝、脾不能说是有病。正常婴幼儿的肝、脾大小和上下界的边缘,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婴幼儿之所以能摸到肝、脾,是因为肝、脾均与造血功能有关。
因为在胎儿期,宝宝的肝、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后造血的任务逐渐由骨髓承担起来,但肝、脾仍担负着部分造血任务。因此,婴幼儿的肝脏和脾脏就相对较大,尤其是肝脏左叶。另外,由于婴幼儿胸廓发育落后于肝脏,胸廓不能完全覆盖肝脏下缘,所以,婴幼儿常常可在肋缘下摸到肝脏和脾脏。不过,正常的肝、脾的质地是软的,表面很光滑,而且没有压痛。随着年龄的增长,5~6岁后肝脏在肋缘下就摸不到了,而脾脏在1岁以后就摸不到了。
除了上述生理原因外,有些病理因素也可引起肝脾肿大,如肝炎、贫血和一些代谢性疾病等。但是,病理因素造成的肝脾肿大其质地较硬,可有压痛,同时还会伴有相应疾病的其他表现。如果宝宝没有上述症状,父母大可不必担心。
患口腔炎如何护理
平时米饭、面条、蔬菜、水果和肉等吃得很好,也很香的宝宝,突然出现了不吃固体食物,而只勉强喝点牛奶的情况,这多是因为宝宝患了口腔炎,嗓子痛而导致的。如果宝宝的体温在37.5℃以上,张开口检查时,发现在悬雍垂附近有2~3个小米粒大小的水疱,就可以诊断为口腔炎。
宝宝患口腔炎的症状,常常出现在不爱吃东西的前1天,体温升高可在38℃~39℃,继而热又很快退下去,然后嘴里长出水疱。从季节方面来看,这种病初夏最常见。平时不流涎水的宝宝,患了“口腔炎”后,也会流涎水,而且有口臭。因这种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没有特效药。但同时也不会留下后遗症,一般4~5天就可痊愈。
在宝宝患病期间,妈妈不能给宝宝吃硬的、酸的、咸的食物,因为吃这样的食物会有一种刺痛感,会加剧宝宝的疼痛。牛奶和奶粉最适合宝宝喝了,既不会引起太大的疼痛,又好消化,还有营养,因此,可以喂宝宝这些东西。如果宝宝一点也不喝牛奶和奶粉,可以给宝宝吃布丁、软一点的鸡蛋等。另外,患口腔炎后不能缺水,妈妈要多给宝宝喝水。在宝宝不能吃东西的这段时间内,不要给宝宝洗澡。
宝宝不愿意自己动手吃饭怎么办
大多数宝宝进入1岁后,就要争着、抢着自己动手吃饭,而也有一些宝宝却不愿意自己拿勺吃饭,非得妈妈喂才行。主要原因是,宝宝怕失去妈妈,因为对宝宝来说,妈妈一直是宝宝的保护神,宝宝不愿意失去妈妈一点一滴的关爱,更何况是妈妈那细致入微的喂哺。
对于这样的宝宝,父母别强迫宝宝。如果宝宝希望由妈妈喂时,妈妈就喂他;当宝宝想自己动手吃东西时,就让宝宝自己吃,如果顺其自然地让宝宝发展,等再大一点时,宝宝就会自己吃东西了,尽管这种现象可能还会出现反复。与此同时,妈妈随时让宝宝有自给自足的机会,把奶瓶、杯子、汤匙放在宝宝随手可以拿的到的地方,但千万不要迫使宝宝自己用。多给宝宝放置一些用手抓的食物,点心或正餐都一样,因为这样吃更方便,以食物来引诱宝宝自己动手吃东西,会令宝宝更加自信。
每当宝宝自己吃的时候,父母记得在旁边给宝宝充分的赞美和鼓励,重点是让宝宝了解到: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会在他的身边。
宝宝不会走路是什么原因
走路的问题因人而异,有些宝宝较早就会走,但也有一些宝宝会慢很多。宝宝走得晚,绝不意味着有任何发育上的问题,也和智力毫无干系。
其实,大多数的宝宝是在1岁过后才开始学会走路的。很多研究结果显示,宝宝开始行走的平均年龄为13~15个月。宝宝何时走路和基因有相当程度的关联,和宝宝的体格发育也有关。
灵巧健壮的宝宝肯定会比瘦弱的宝宝走得早;而拥有短而粗壮的腿的宝宝,通常也比腿儿又细又长的宝宝走得早,因为后者较难掌握平衡。另外,宝宝什么时候会爬、爬得好不好,也是影响走路的原因之一。
同时,影响宝宝不会走的原因还有很多:营养不良,或是欠缺刺激的环境,也会延缓宝宝学走路的时间;如果宝宝因走路摔得很厉害,可能让宝宝不敢放开妈妈的手而独立行走;如果宝宝被心急的父母逼着练走路,反而使宝宝对走失去兴趣,拒绝学走;如果宝宝耳朵发炎、感冒或患有其他疾病,会使宝宝走路的进度落后;若是妈妈整天让宝宝待在塞满东西的游戏围栏里,或常常让宝宝坐在婴儿车上(没有站立的机会);或者很少给宝宝锻炼腿部肌肉或建立走路的场合,这些都极有可能使宝宝较其他的宝宝走得晚,甚至在其他方面的发育都会跟着稍慢。
父母要给宝宝足够的机会和场地练习起身站立,沿着家具前进、迈步。宝宝练习走路的房间里,不要有突起的毯子,或是太滑的地板,要有许多可以让宝宝安全攀附的家具,以便宝宝扶着前进,这样宝宝就有一种安全感,对走路比较容易产生信心。
虽说许多正常甚至很聪明的宝宝,一岁半才会走,但宝宝在一岁半后还不会走时,父母最好带宝宝去医院进行检查诊治,确定有无生理或情绪上的毛病。
宝宝口齿不清怎么办
有的父母看到,别的宝宝1岁时口齿就能比较清楚地发音,而自己的宝宝只会说一些单字,只有家里人才能勉强辨识宝宝说的是什么。对于这样的宝宝,父母非常担心宝宝长大后,还会不会口齿不清楚。
其实,一般情况下,宝宝要等到3~4岁时,才能够很纯熟地发出正确的语音,有些宝宝甚至一直到6~7岁,还不能让别人清楚地区别某些声音。虽然有一部分宝宝在2岁前,便可以让外人听清楚他们所说的话,而许多宝宝则得等到4~5岁才行。对于刚刚学话的宝宝来说,一般外人是不可能像父母一样,明了宝宝在说什么的。
宝宝口齿不清时父母先别忙着纠正发音,更别拿宝宝心爱的东西来“要挟”宝宝练习说话。否则,会引起宝宝的厌烦,甚至闭口不言了。正确的方法是,让宝宝明白父母很喜欢听他说话,如果宝宝确实感受到这一点,宝宝就会相当踊跃地继续学下去。
具体做法是:表示对宝宝努力的肯定,并且在同时间示范正确的发音。当宝宝指着电灯说:“当”,妈妈就要抱着宝宝纠正说:“很棒,那是‘灯’。”有些词汇宝宝也许到2岁都还学不来,但是宝宝会很高兴妈妈接受了他的表达,同时宝宝也明白了,他自己的发音并不正确,有待改进。
宝宝依赖奶瓶的害处有哪些
有的宝宝1岁了,仍然很依赖奶瓶,经常抱着不放。
从宝宝对奶瓶的“依恋”程度来看,宝宝是把奶瓶当做了自己的安抚物,奶瓶为宝宝提供了情绪上的安适和满足感。再加上有些不是母乳喂养的宝宝,自出生后,小小的奶瓶就一直陪伴着宝宝,可以说,奶瓶是宝宝最熟悉、最亲密的“小伙伴”,宝宝当然割舍不开了。但是,奶瓶如果使用不当,或宝宝超过1岁之后,仍长时间使用奶瓶,就会对宝宝形成某些伤害。
首先,长期用奶瓶喝奶或果汁,受到威胁最大的恐怕就是宝宝的牙齿了。不仅那些还没长出的乳牙,甚至恒齿都会受到影响。幼儿奶瓶性龋齿将导致掉牙或口腔发育不良,进而干扰到正确的饮食习惯。
其次,奶瓶不离手,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宝宝的一只手被奶瓶占据,就只剩下另一只手来从事游戏、学习和探索。同时,如果宝宝嘴巴老含着奶瓶(或是奶嘴),学习说话的机会自然少了。
宝宝依赖奶瓶怎么解决
基于上面提到的宝宝依赖奶瓶的害处,建议在宝宝1岁前后减少使用奶瓶的次数。虽说想戒除宝宝的这个动作和习惯很不容易,但想到奶瓶将会给宝宝的生长发育带来一定的伤害,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宝宝戒除这个习惯。父母可参考以下方法。
限制宝宝用奶瓶的时间、地点和频率。一天只给宝宝使用2~3次奶瓶,奶瓶只用来盛牛奶,正餐间的点心或饮料则放在杯子里供应。
绝不允许宝宝带着奶瓶上床,或是爬行、走路以及游戏。
最后,宝宝终将抵不住父母温馨的搂抱,而自愿放弃用奶瓶。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即使想让宝宝彻底放弃奶瓶,还有一定的难度,至少,父母应将长期用奶瓶对宝宝所能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宝宝爱玩生殖器怎么办
有的宝宝在妈妈给换尿布时或自己没事时,就会玩自己的生殖器,这令妈妈非常担心:“宝宝这种行为正常吗?”
其实,宝宝在出生之前就是有性冲动的,就像宝宝会玩自己的手指和脚趾一样,若强力去抑制宝宝的这种行为反而不妥,甚至会适得其反。
如果父母不断地给宝宝灌输一个思想:这是肮脏不洁的,或是坏孩子的行为,只会对宝宝以后的自尊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宝宝以后对于自慰更加感到好奇。
对此,父母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和办法。等宝宝稍大一些,能听得懂父母的话时,才能正式教育宝宝:“身体的这个部分极为隐私,去碰并没有什么不妥,但不能在公共场所这么做,更不能让别人去碰它。”相信宝宝会听明白的。另外,父母该注意的是宝宝的手是否干净,因为宝宝用脏兮兮的手指玩生殖器,是可能引起感染的。对这样的宝宝,父母更要留心关照才是。
11~12个月宝宝成长的点点滴滴
宝宝何时出现腰部脊柱前凸
众所周知,成人或者是较大的孩子体型呈现曲线形,这是因为脊柱有三个生理性弯曲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