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09300000029

第29章 语言的困顿与能动

诗是语言艺术。诗以语言传达情思,有两种传达方式:一、直言其意,此时,语言是情思的直接物化形式,诗是明言,是直抒;二、立象尽意,此时,语言是营造意象的材料,诗是隐喻,是象征。即使直言其意,诗也不大会全用抽象的语言,而会穿插一些意象表达。所以,诗的语言的基本特征,诗的语言与非诗语言(叙述语言、论述语言)的基本区别,在于它的形象性,在于它的立象尽意和象征言说,以及它的音乐性。

“情欲信,辞欲巧”,真诚的情怀,还需要用精巧而有魅力的语言来表达。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实,面对审美对象依稀透露出来的某种真意(诗意),诗人不仅是忘言,而且是难言、无言。“忽有好诗生眼底(也是心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种本真的诗意,是属于心灵的,非语言的,无以名状的,是语言所难以描述和传达的,且稍纵即逝的。因为语言并不是一个诗人为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所能即兴创造的东西,作为人们在长期的相互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一套符号系统,语言的固有的词汇及其既定的组合方式,不可能与诗人此刻微妙的情绪思绪恰好对应,语言的表达就很难做到不失真不走样,以这样的语言传达出来的情思,就很难说还是最初萌生于诗人心底的情思。这种言不及义、词不达意的经验和苦恼是许多诗人都曾有过的。何况,一种语言,它的词汇及其组合方式大都留下了岁月的尘垢,失去了原有的光泽,难以表达新鲜的感受。例如,“结束”、“符合”、“杀青”、“矛盾”这些词语,已不再具有当初鲜活的形象性,只剩下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如果依旧使用那老旧熟烂的词语,依旧遵循着词语与情感之间已成定型的微妙联系,则已经不可能再达到古典文学曾经达到的水平。”

所以,“大音希声”——最动人的音乐可能是沉寂的琴弦,无数美妙的旋律就萦绕其上,一经弹拨却不免走调;“大象无形”——最理想的雕刻可能是天然的璞玉,无数美妙的形象就蕴藏其中,一经斧凿便不免走形;我们也可以说“大诗无言”——最本真的诗可能是妙不可言的,无限美妙的情思居于诗心,一经言说便难免流俗。

但是,沉寂的琴弦毕竟不是音乐,不能使我们的听觉愉悦;天然的璞玉毕竟不是玉雕,不能使我们的视觉陶醉;无言的沉默也毕竟不是诗,不能激活读者的想象,使之进入诗境自由翱翔。“此中”的真意难以用语言来传达,“此中”的真意却只能用语言来传达。勉为其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既有的词汇,以词汇既有的义项,和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独出心裁地进行新的调度编组,以期传达那难以言传的“真意”,诗歌语言的魔力和魅力正在这里,诗人的天赋和功力也正表现在这里。“诗是无言的沉默,但是,诗又必须言出情感体验。言无言——是诗面临的永恒难题,当然也是赋予诗人们各显才华的机会。”于是,我们便有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式的鬼斧神工,有了“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式的巧夺天工,也有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式的脱口而出,不刻意求工而自工。

语言产生于人们的社会交际,它的相对稳定的词汇和语法,适应着人们社会交际的年复一年相对稳定的需要,却不大适应总在求新求异求变的诗。作为语言艺术,诗最忌因循守旧,最忌鹦鹉学舌。诗人既不能重复前人,也不能重复自己。对于诗人,身居诗国,坐拥诗城,可能更为贫乏困顿,因为前人创造的诗歌语言,与其说是可以继承的遗产,不如说是已经被申报的专利,已经被圈去的不容侵犯的领地,后来者不得不进行新的语言淘金,新的语言拓荒。为表达独特的诗美体验,诗人不得不寻求新奇独特的语言方式。

“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里/快乐地游来游去。”外国诗歌的“成语”也是不容模仿的。“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是……”这一句式就只属于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当然,诗作为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心灵交流的艺术,还必须充分尊重读者的接受心理,适应读者的审美期待,在因袭与创新之间,把握一个适当的度。一味因袭,便是陈腐,便是陈词滥调;而疯狂地标新立异,“陌生化”到谁也不知所云的程度,便是走火入魔了。

“不学诗,无以言”。非诗的语言是粗鄙的语言,枯燥的语言,所以,文明社会需要诗。同时,我们也可以说,“不炼言,无以诗”,诗必须不断地提炼语言,以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精神,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方式。毕竟诗是最高级的语言艺术。

同类推荐
  • 大野之香

    大野之香

    我匆匆路过了磷肥厂,我甚至不愿多看它一眼。我没有力量让这个恶心的巨人站起来离开,我也是一个弱小的人。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河流在夕阳里闪烁着金色光芒,在野草茂盛的河岸上,两个村妇拄着竹竿儿放牧着一群黄牛。她们身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杨树林,几座农舍掩映其中。逆着光看去,一幅优美的油画展现在眼前,村子因此显得安详而朴素。
  • 月是故乡明(上)

    月是故乡明(上)

    不知是自己整日生活在匆匆与忙碌间,忘记了今昔是何年,还是对短少的休息日已经麻木
  • 慕容雪村文集经典套装(全集)

    慕容雪村文集经典套装(全集)

    慕容雪村老师的倾情创作,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解另一个世界的真实生活,包括《原谅我红尘颠倒》、《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天堂向左,深圳向右》、《多数人死于贪婪》、《慕容雪村随笔集》、《中国,少了一味药》六册书。
  • 好天气谁给提名:人性的见微知著随笔集

    好天气谁给提名:人性的见微知著随笔集

    本书是仙枝的散文集,收录了在《三三集刊》上发表的51篇散文。作者围绕日常生活的主题,写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人情世故。天真烂漫的笔触里,蕴涵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清新隽永的描摹下,藏不住对人性的见微知著。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歌德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歌德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热门推荐
  • 凤颜一朝倾天下

    凤颜一朝倾天下

    首次写文,求收藏,求好评,求推荐。谢谢。这是一个穿越文,前生她力挽狂澜,是孟家家主,无奈遭人背叛,一朝殒命。今生她天赋异禀,却被称废柴,拥有强大背景,凤主天命。
  • 库洛姆的世界

    库洛姆的世界

    与梦境交错的现实,与现实缠绕的梦境,到底哪里是梦境,哪里又是现实?一段尘封的痛苦记忆,一曲爱恨交加的热血之歌。主人公的寻梦之路,即将在这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中,展开新的篇章。——————————————————————————————PS:第一次写书,不过个人觉得,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值得一读,希望大家能够赏脸收藏,谢谢了哦。
  • 穿越之成为黛玉

    穿越之成为黛玉

    她,林潇湘,灵力使用者,现代有名的灵异师,武艺超卓,聪明过人,却无奈逃不过爱情的魔力,明知是欺骗也自愿上钩,落得心痛自杀的下场。阎王殿里,一场交易,带着前世的记忆,她一朝穿越,来到清朝成为那个有名的林妹妹,看她如何改写林妹妹的历史,带着前世情伤的她是否还会爱人?
  • 烟雨秦淮上

    烟雨秦淮上

    青楼花魁与霸道冷酷帝王已经痴情忠犬将军间纠缠不清的爱恋,有得人注定要亏欠,有得人注定只能怀念。
  • 犹抱琵琶半遮面

    犹抱琵琶半遮面

    她是浣灵阁乃至整个王朝最有名的美人儿。一度倾人城。再度倾人国。多少达官贵人不惜重金,只为看一眼她的花容月貌。她有一把琵琶,可从未有人听过她弹奏。“这琵琶是弹给我爱的人听的。”她轻抚琴弦,像是自言自语般。。。。。。。“青鸾只想每天快快乐乐的,和最爱的爱人一起简简单单的生活,就已经非常满足了。”“我最怕打雷和虫子。”。。。。。。神,人,魔,三界大战,生灵涂炭。她的琵琶使她成为了救世主。“这是神物,只有你才能救天下苍生啊!”这是命中注定的。祭台上,她一袭白衣白裙,抱着琵琶轻轻拨弄着琴弦,步步生莲。。。。。。。犹抱琵琶半遮面
  • 末世中的安乐女

    末世中的安乐女

    小人物的女主在末世里奋斗着,并幸运地遇到了属于自己的甜美爱情。袁圆只以为能够重获新生已经是上天对她的恩赐了,却不想还有意外惊喜,他一个仿若神坛走下来的男人,来到了她的身边,跨过时间与空间……共同品尝爱情的滋味……
  • 盗墓归路

    盗墓归路

    一个考古系研究生,是盗墓家族独生子……一个活的“盗墓资料书”却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一个看起来忠厚老实的盗墓盘口伙计,却有着扑朔迷离的身份……古墓里的神秘人是谁?古墓里的机关又如何破解?在环环相扣的谜团面前,他们又会怎么选择?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他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盗墓归路——看盗墓人如何寻觅迷雾中的归路……
  • 霸气女孩恋恶魔

    霸气女孩恋恶魔

    她的家族很强大,可是她却要凭自己的实力考上了贵族学院,好不容易考上了,可是她却遇到了一个“恶魔”,这人是专门克她的吗?并且,她还是他的未婚妻,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因为作者我是第一次写,所以大家多多包涵!)
  • 异世魔法奇缘

    异世魔法奇缘

    她,是折翼的天使,一段机缘巧合,她穿越到了梦仙大陆,变成了绝世美女伊怜雪。可任凭样貌再美,在一个以实力为尊的世界,又有何用?灵气不如从前的梦仙大陆,她只能被称作“废材”,千年难遇的“圣灵神体”就这样沦落?不,她不会。无论如何,她绝不会向命运低头。而上天不仅给了她卓越的天资,更给予了她无限的幸运。什么神器神兽,那都是白菜价。她,就这样找回了她丢失的翅膀了?
  • 转轨期中国劳动关系调节机制研究

    转轨期中国劳动关系调节机制研究

    本书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当前劳动关系的调节机制进行了探索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