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10100000033

第33章 “求信”、“达旨”的直译原则

周氏兄弟的翻译理论可概括为“直译”、“求信”和“达旨”三个方面。首先:两人都一致强调直译。鲁迅早在《域外小说集》序言中就曾以“词致朴呐”、“?译亦期弗失文情”、“抽意以期于信,绎辞以求其达”之说表达了自己的直译观点,其后他又在译文《出了象牙之塔》后记中写道:“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此外他还在卢那卡斯基的《文艺与批评》日文重译本附记中进一步指出:“在我是除了还是这样的硬译(即直译――笔者)之外,只有‘束手’这一条路――就是所谓‘没有出路’了。”

周作人比较成熟的翻译观点主要见于1925年出版的《陀螺》一书的序文:“我的翻译向来用直译法,所以译文实在很不漂亮,――虽然我自由抒写的散文本来也就不漂亮。我现在还是相信直译法,因为我觉得没有更好的方法。”事实上,早在《域外小说集》付梓时,他就和鲁迅一起发表过自己的直译观,其后在1918年与张寿朋的通信中,他更是开宗明义地表达了对直译的看法,提出自己以后的译本“最好是逐字译,不得已也应逐句译”,甚至宁可“中不像中,西不像西”。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出,周氏兄弟对直译的态度是何等默契,甚至连阐述中所用措辞也都相差无几。

那么周氏兄弟何以如此锲而不舍地追求“直译”、“硬译”或“逐字译”,以至于宁可让译文“中不像中,西不像西”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一文中找到答案:“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在借鉴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引进新的表现形式,以弥补早期白话汉语在思维与表达方面不甚精确的缺陷,这便是两人一致强调直译的主要目的所在。与此同时,强调直译,反对归化,还进一步反映了周氏兄弟的又一重要观点,即两人所共同倡导的译文应具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鲁迅还是在上述一文中指出:“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了真翻译。”同样,周作人在《空大鼓》译文序中也申明:“不像汉语,――有声调的好读的文章,因为原是外国著作,如果同汉语一般模式,就是随便乱改的糊涂文,算不了真翻译。”的确,译者面对的毕竟是外国的东西,假如如鲁迅所说的对“洋鬼子”一味地“削鼻刺眼”,也就失去翻译的部分意义了。

其次,周氏兄弟虽然强调直译,但决没有把直译、意译对立起来,恰恰相反,他们也赞成一定程度上的意译,或至少兼用意译。例如鲁迅在《且介亭文二集》中指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这里的“力求易解”和“保存原作的风姿”实际上就是一种在直译、意译完美结合中而获得的信与达的理想状态。关于这一点,周作人在“《陀螺》序”中也写到:

但是直译也有条件,便是必须达意,尽汉语的能力所及的范围,保存原文的风格,表现原语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信与达。近来似乎不免有人误会了直译的意思,以为只要一字一字地将原文换成汉语,就是直译,譬如英文的Lying on his back一句,不译作“仰卧着”而译为“卧着在他的背上”,那便是欲求信而反不词了。据我的意见,“仰卧着”是直译,也可以说即意译;将它略去不译,或译作“坦腹高卧”以至“卧北窗下自以为羲皇上人”是胡译;“卧着在他的背上”这一派乃是死译了。古时候翻译佛经的时候,也曾有过这样的事,如《金刚经》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一句话,达摩笈多译本为“大比丘众共半十三比丘百”,正是相同的例:在梵文里可以如此说法,但译成汉语却不得不稍加变化,因为这是在汉语表现力的范围之外了。

由此可见,周氏兄弟极力主张的直译,并非如一般人所理解的对原文进行一字一句的机械性转换,更不是硬要生造出“卧着在他背上”或“跪在膝之上”等不伦不类的洋泾浜汉语句式。

追根求源,周氏兄弟的翻译观点可以说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历代佛经翻译以及清末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汉魏以来的译经高僧中,对两人影响至深的当推唐朝的玄奘大师。鲁迅认为:唐译佛经,当时很有些文法、句法、词法是生造的,一经习用就懂得了,现在又来了外国文,即也须生造:周作人则以“求信”和“质胜于文”概括了唐代佛经翻译的特点,这里已足见两人所提出的直译理论与玄奘的渊源了。作为清末翻译家和译论家的代表人物,严复对两人的影响是最不可忽视的,事实上,周氏兄弟直译、意译兼顾的求信、达旨的主张正体现了严复的“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等翻译观点。至于林纾的翻译,他们从中汲取的只有反面的经验与教训,例如鲁迅在1932年致日本友人增田涉的书信中谈起《域外小说集》的翻译时说道:“当时中国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文章确实很好,但误译很多。我们对此感到不满,想加以纠正,才干起来的。”此外,该书《略例》中所指出的“任情删易,即为不诚。故宁拂戾时人,逐徙具足耳”其实也是针对林纾而言的。

提到周氏兄弟的直译观点,我们有必要提一下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那场论战。在那场关于文学翻译标准的论战中,鲁迅是直接的参与者,对立面是梁实秋、赵景深、陈西滢等人,其中鲁迅和梁实秋之间的冲突最为激烈。(见“附录一”)

除鲁迅、梁实秋之间的直接冲突外,当时不少人也间接参加了关于“直译”和“意译”的讨论,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陈西滢的翻译观。陈氏既不赞成直译,也不赞成意译,他认为翻译就是翻译,“本来无所谓什么译”。“所谓意译,英文另有名字是‘p araphrase’,不是‘transla tion’,不能说是翻译。”“直译在英文中是‘literal translation’,只是字比句次的翻译,原文所有,译文也有,原文所无,译文也无。最大的成功,便是把原文所有的意思都译过来,一分不加,一分不减。可这样翻译的最高理想,也不是我们所说的传神的译文,因为直译注重内容,忽略文笔及风格。”最后他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在传达原文的神韵。就翻译而言,陈西滢所提出的这种“神韵”观应该说是站在时代最前面,同时这种观点也是在当时那场翻译论战的背景下而产生的,尽管他没有直接参与进去。

众所周知,1924年以后,鲁迅、周作人两人基本上断绝了一切来往,因此在这场翻译论战中,我们当然无从再次看到“兄弟携手”的场面。但必须看到的是,如果说两人的翻译思想在分手后出现了分道扬镳的情况,那么始于《域外小说集》年代的“抽意以期于信,绎辞以求其达”的于“信”之外亦求其“达”的翻译方法或标准则始终是两人共同攻守的同盟,也就是说,鲁迅与梁实秋等人关于直译、意译的论战也应该代表了周作人的观点。周作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论战,但有关资料表明,他也曾就此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在1926年出版的《陀螺》序文里,周作人就曾有过这样一段话:“这是我对于翻译的意见,在这里顺便说及,至于有些有天才的人不但能够信达雅,而且还能用了什么译把文章写得更漂亮,那自然是很好的,不过是别一问题,现在可以不多说了。”而这一段话,显然就是针对梁实秋等人而言的。

事实上,早于1918年,周作人就曾通过书信的形式同张寿朋进行过辩论,同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一样,这次辩论也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一点便是关于直译、意译的问题。张寿朋在致《新青年》记者的来信中写道:

诸君读了外国的好诗歌、好小说入了神,得了味,恨不得便将他全副精神肚脏都搬运到中国文字里头来,就不免有些弄巧反拙,弄得来中不像中,西不像西。何以故?外国有外国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中国有中国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所以遇有在外国极有精神极有趣味的话,拿来中国却没有精神趣味了。若谙习外国文言的,自然全读外国诗,不用读得译本。既是译本,自然要将他融化重新铸过一番,此非有大才力,费大精神不能。如贵杂志上的《老洛伯》那几章诗,很可以读;至如那首《牧歌》,寿朋却要认作“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了。(钟叔河,卷8,1998:695)

这里所提到的“那首《牧歌》”即周作人第一次用白话翻译的古希腊诗人谛阿克列多思(Theokritos)的牧歌,发表时题作《古诗今译》。张寿朋在来信中抱怨周氏的翻译“中不像中,西不像西”,换句话说就是直译味太浓了,于是他建议译文应按照中国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重新铸过一遍”。对于这种以“达”为上的“融化”之说,周作人则颇不以为然,他所坚守的是以“信”为上的“直译”,而这一点他在《〈古诗今译〉Apologia》中已经作了明确的交代:

什法师说,“翻译书如嚼饭哺人”,原是不差。真要译得好,只有不译。若译它时,总有两件缺点,但我说,这却正是翻译的要素:一、不及原本,因为已经译成中国语;如果还同原文一样好,除非请Theokritos学了中国语,自己来作。二、不像汉文――有声调好读的文章――,因为原是外国著作;如果用汉文一般样式,那就是我随意乱改的糊涂文,算不了真翻译。

在给张寿朋的回信中,周作人对自己历来坚持的直译观点又作了进一步的重申:

《牧歌》原文本“高”,译的不成样子,已在Apologia中说明,现不再说。至于“融化”之说,大约是将他改作中国事情的意思。但改作以后,便不是译本;如非改作,则风气习惯,如何“重新铸过”?我以为此后译本,仍当杂入原文,要使中国文中有容得别国文的度量,不必多造怪字。又当竭力保存原作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最好是逐字译,不得已也应逐句译,宁可“中不像中,西不像西”,不必改头换面。譬如六朝至唐所译释教经论文体,都与非释教经论不同,便是因为翻译的缘故。但我毫无才力,所以成绩不良,至于方法,却是最为正当。

这里他首先否定了“融化”之说,并声明自己以后的译本仍然会一如既往,“不必改头换面”,“最好是逐字译,不得已也应该逐句译”。正如我们在上文所分析的那样,“逐字译”的观点无论如何也是站不住脚的,它只能会导致难以卒读的“死译”。但需要指出的是,正像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是针对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所表现出来的意气用事一样,周作人的“逐字译”的观点显然也是针对张寿朋的“中不像中,西不像西”而提出来,其中也不乏一种非理性的意气用事的成分,至于在翻译实践中,他大致并没有走进这条死胡同中去,或至少在后期的翻译中情况如此。

所有这些都说明,周氏兄弟的翻译理论观点又经历了一个逐步臻于完善的过程。在早期阶段,两人都曾强调过逐字的直译,众所周知,逐字译只会导致死译或硬译,这就难怪梁实秋等人会连连向鲁迅发难,并由此导致了以后那场旷日持久的关于“直译”和“意译”的翻译论战或讨论。而早在这以前,周作人于1922年重译的《法国俳谐诗》也受到了郭沫若等人严厉的批评,这些译诗被认为是纯粹的直译、死译,根本没有资格立足于文坛之上。梁实秋、郭沫若等人的言辞虽稍显偏颇与过激,但却起到了促使周氏兄弟对自己早期翻译观点中的偏激之处进行反思和改进的作用。

同类推荐
  • 陈氏家族全传

    陈氏家族全传

    讲陈氏家族不能不提陈其美。陈其美是当年上海市革命军服加身的“大督军”,是孙中山的同盟会骨干成员,是蒋介石参加革命的引路人,又是他将陈果夫、陈立夫托付给了蒋介石。 陈果夫、陈立夫是蒋家王朝的组织部长。他的用人计谋,加剧了四大家族间的豪门恩怨和尔虞我诈的争斗。陈氏家族靠其结党营私,政治势力远大于“宋、孔”两家。 本书描述了陈氏家族与蒋家王朝的关系,以及蒋家王朝败落后陈氏家族成员的悲喜人生。
  • 左手李彦宏右手马化腾

    左手李彦宏右手马化腾

    对我们来说,选人人品很重要,超级强调这块。这跟我们文化有关。创始人喜欢简单的,不喜欢搞政治化。包括选干部,人品很重要。第二是看专业能力和配合能力、聪明度等等。这是我们选拔人才的几个原则。腾讯有幸在大浪潮里能够有这么好的—个机遇,包括现在和未来都会有很多新的机遇涌现,更关键还是靠人的意识,是不是真正能去把握好的机遇。时刻保持创新。中国企业不仅要和国际企业比拼服务,更要拼创新和核心技术能力。
  • 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

    风雨前行——雷震的一生

    本书作者以第一手资料,透过雷震的风雨一生,叙述一代知识分子与民主政治的互动关系,并以其个人政治生命的沉浮及历史背景为考量,着力表述这位骨鲠之士从坚守理念到付诸实践的精神风貌,从而显现出那个时代的变局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真实的艰难处境……
  •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5)

    世界最具英雄性的军事将帅(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精选了卓别林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卓别林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热门推荐
  • 季末亦寂寞

    季末亦寂寞

    “如果有一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一定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的丰盛。”第一个二十年,在这万花筒的青春里。我们都有为梦的执念,为爱的执念。毕业后你不是我的,如果自始至终你都没有属于过我,那么毕业季的季末我又有什么可言说?青春的恋情,是够不到蓝天的风筝,你越想要它飞的高,它却越容易坠入深海。仅以此文献给年少时青春的疯狂。
  • 出凡入胜

    出凡入胜

    何为不朽?肉身不腐,意念不灭。何为肉身不腐?身化山川、河流,甚至大陆何为意念不灭?意化五行之力,乃至日月此为不朽!
  • 傲世狂宠废物三小姐

    傲世狂宠废物三小姐

    她本是二十一世纪令人闻风丧胆胆特工,却因遭爱人背叛致死,穿越到丞相府废物三小姐身上。从此,脱胎换骨,不再有往日的懦弱。说她是废物,没有斗气?她偏偏比你强。爹不爱?没关系,反正不是亲爹。庶女姨娘欺负?没关系,她十倍百倍奉还。她身世不明?没关系,慢慢查。可是,谁来告诉她,她哪里招惹了令人躲之不及的邪王?十里红妆,只为她。一句诺言,一生一世一双人。“汐儿,你注定是我的,也只能是我的!”本文情节曲折,喜欢穿越的朋友进!作者特此致谢:本小说封面由墨星小说封面网免费制作,还没有封面的作者同行们赶快去免费申请啦!百度搜索“墨星”即可找到!
  • 校门风雨路

    校门风雨路

    围绕枫叶高中二年级的秋离展开的热血,正义,青春的励志故事。
  • 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

    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玄宇风云录之大地神机

    玄宇风云录之大地神机

    何为道?道可道,非常道。容万法于内,展万象于外,天地万物皆为道。天道无相,天道永恒!人之一生,如白云苍狗,转瞬即逝。唯有天道恒在,循环往复,不曾更改。众生之所愿,知本源以慰其心,守本心以安其神,正欲念以去万恶,修神体以挽乾坤。此中之下者,安身立命;中者,笑傲世间;上者,感万象而至绝顶。而悟天道,破虚空,超脱物外,神游太虚者,方为人中神圣者也。且看一名平凡少年古天然,如何在世间正邪神魔之斗中坚韧挣扎,一步步登上绝顶,从而揭开隐藏在这片浩广大地之下,那从未与人知的三千神机……
  • 吹着南风天的日子

    吹着南风天的日子

    两个少年旅行般的成长,两个成人捆绑般的悲伤
  • 我是涂装工能手

    我是涂装工能手

    介绍了涂料分类及质量、涂料分类及命名、涂料质量及检验、涂料调配、涂装工艺、涂装方法及其特点、打磨与抛光、涂装工艺设计要点、金属表面涂装、木制品表面涂装、涂料工艺、涂装缺陷及防治、涂装工程概算及安全卫生等知识。
  • 剑情神魔录

    剑情神魔录

    一场空悲泪,两处伤心人。问天地间,神魔情愫,谁堪做主。惶惶而逝,不过千万剑,待从头,踏破洪荒大界,守温柔!他为爱痴狂,踏上修行之路;他为情难舍,许下复仇之诺。什么生情自然绝情,什么命运自由安排,总有一天,他紫霄云踏破天地,撕裂乾坤,定要改变这无道的凡尘!
  • 我与你是两极

    我与你是两极

    你我本是两极。你在云端之上,向阳之地的温暖极地。我在泥中深埋,阴寒暗处的冰冷极地。你我之间,云泥之别.......本不应该有交集......可青春的这条小径,注定我与你会有交集。可一件件离奇的故事将我发现你我之间的羁绊,你的笑容背后究竟隐瞒了什么,你的接近是单纯的友谊驱使,还是.....别有目的............ps:请注意,这是治愈+友谊+恋爱+悬疑+轻松+校园的多元化情节故事。叙述的是两个性格迥乎不同的女孩的友谊与奇遇的故事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