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历史,难免陷入沉重、沧桑之中;走近知识分子,近视他们在历史中的沉浮,别具一种“狐悲”式的情怀。一个世纪的即将逝去,牵引出对一个世纪的思绪。那些尘封的记忆掩映多少曾鲜活的身影?这些人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和气质,是今日和未来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谢泳的《书生私见》用一些原始资料真实地再现了一代代知识分子精英的心路历程,在世纪的路口为人们摆上了一面明亮的镜子。
在接近世纪末的今天,对知识分子自身命运的反思在知识界蔚为风潮。陈寅恪、顾准,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经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呢?书中讲述了人们所熟悉和敬仰的胡适、钱钟书,最后一个大儒梁漱溟,储安平和他的《观察》,同时代三位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金岳霖、贺麟,“安福三才子”,众说纷纭的张东荪,法学家钱端升,学人顾颉刚,史学家汤用彤。他们之中有的主张学术建国,而远离政治;有的想用言论来干预政治,最后都因言论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追求学术的自由,以争取人格的自由、独立和尊严。书生论政,毕竟是书生。他们的确是一个个耀眼的群落,和普通人的命运相比,他们的个人命运大多呈现的是一种悲壮,有的甚至是实实在在的悲剧。
谢泳在书中写道:“我一直想从世纪的开始,找一个人,看他的经历如何走完,看他的理想如何破灭,看他的精神怎样流传。我翻过了许多资料,也访问过许多老人,最后我找到了这个人。他的经历能否成为这个世纪知识分子命运的象征,我不知道,但至少从他的命运中,我能看一个人是以怎样的努力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这个人就是储安平。”储安平创办《观察》周刊时,曾在给胡适的信中说:“我们创办《观察》的目的,希望在国内能有一种真正无所偏倚的言论,能替国家培养一点自由思想的种子。”1948年《观察》被国民党查封,后复刊,走过一段荆棘之路。才华横溢的储安平先生于1966年自杀。储安平先生走了,远处传来的空谷足音令人思绪悠悠。
在这百年历史长廊里,可曾留住梁漱溟匆匆身影?一代大儒梁漱溟居然天真地要求毛泽东要有容人的雅量,不遗余力致力于他的乡村建设。他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人不经思考就轻易放弃自己曾经相信的东西,这是他难以接受的。正是他的这种态度,使他在涅槃中获得永生。
从同一时代三位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金岳霖、贺麟的经历中,感受到一个时代是以怎样的方式和力量,使这一批留美博士放弃了自己早已形成的价值观念,他们的转变有多少出自真诚,又有多少出自无奈!还有安福三才子罗隆基、王造时、彭文应,他们都毕业于清华后留美,学成后回国,都对政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想把自己在美国学到的思想带给这个古老的民族,无疑他们是“书生论政”的典型。书中讲述的每一位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并摘引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有的甚至鲜为人知。逝者如斯。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他们当年,赞一声,叹一声。让思绪悠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