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57600000035

第35章 五代宋无汉族风俗文化(5)

宋代元旦朝会时,乐队奏《乾安乐》,百官向皇帝祝寿,行舞蹈之礼,并要多次跪拜。朝贺毕,皇帝赐宴,并赐群臣幡胜等物,元代元旦朝贺时要唱汉族传统的《椒花颂》,共饮柏叶酒,以祝长寿。贺毕赐御宴,并赐百官带花以示欢庆。宴毕,百官“与人相贺”,“赠与手帕”[128]。在民间,元旦“士庶自早互相庆贺”[129],“往来拜节”[130]。宋代士人也有不亲临拜贺,而投刺相贺者。周焊《清波杂志》载曰:“至正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人令人持马衔,每一至门撼数声,而留刺字以表到。”[131]此俗元代相沿。

宋代,朝廷下令元旦免收公、私房租,准许京城百姓“关扑”三天,掷钱以赌财物。是曰,“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132]。至于元旦迎新鸣放炮仗、饮屠苏酒、进椒柏酒、挂桃符等传统庆祝方式,宋元仍继续传承。

正月初七为人日,北宋京城家家剪彩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或戴之头鬓[133]。仕女出游并有登高习俗。北方辽朝人日有占卜之俗,以其日天晴为吉祥,阴天为灾难。并于此曰在庭院中食煎饼,称“熏天”。[134]

上元节张灯始于汉、成于唐而盛于宋,唐以前,上元张灯“节不常设”,而宋“上元游玩之盛,冠于前代矣”[135]。唐代灯节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等三日,“至宋乾德五年正月,诏以朝廷无事,区宇又安,令开封府更增十七、十八两夕,五夜之俗因此也”[136]。宋朝流行一种名叫鳌山的灯景。即以彩灯搭成神话中鳌山之形,供人观赏。元宵节日娱乐,又有猜灯谜,“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画人物藏头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137],此俗始于两宋。元宵也是民间歌舞节目的大会演,据《武林旧事》记载,当时杭州元宵舞队演出的舞蹈节目有狮子舞、舞大头娃娃等70多个。(图94)节日期间,宋时并有烟火之戏,俗称放烟火。元代灯节仍盛,观灯时间,一般从十三日悬灯起,至十六日为止,前后四天。

先秦就有的立春“出土牛”之俗,至宋时流行更为广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立春前一天,“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在四川成都,立春前几日,县吏就将“土牛”、“策牛人”放置府门外,供人聚观[138];立春日则打牛鞭春。除鞭春外,官府、民间还制作许多小春牛赠送、出售,以预示“丰稔之兆”;以蔬菜、水果、饼饵等装成“春盘”,亲友间互相馈送。皇帝也把预先备发的小春牛装饰上彩幡、雪柳,分送王公贵戚[139]。

宋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朝廷和各州县都举行祭祀社稷的仪式。官衙放假一天。民间做社糕、社酒互相赠送,并做社饭,祭祀社神。妇女暂停穿针引线,外出郊游,玩斗草之戏。

二月初一中和节,始于唐代,宋时南方有所流行。民间用青囊盛上百谷、瓜果种子,互相馈赠,称为“献生子”。百官进献农书,以示重农务本[140]。二月十五日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141]。寺庙在这天作佛事,建佛涅盘胜会。

寒食节与清明节,历朝日期不同。宋代以冬至后第一百零三天为寒食节,“京师人庖厨灭火者三日”。故得提前准备麦糕、枣糕、馓子、乳饼等食品,曰“炊熟”。并在寒食节举行成年礼,《梦粱录》卷二《清明节》曰:“凡官民不论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寒食过后即为清明,方可取火做饭。寒食与清明节扫墓的习俗,始于唐而盛于宋,城市居民则乘扫墓之际踏青春游。南宋临安“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璃,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元代清明上坟已与踏青游春有机结合。这一天,江南还有龙舟竞渡[142]。家家户户到郊外折柳插于门上,俗称“明眼”。

宋时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圣帝生日,善男信女前一天在大路上通宵礼拜,会集到东岳行祠(行宫),称“朝岳”,祈求农业丰稔[143]。

四月八日相传为释迦牟尼的生日,寺院举行浴佛会,将铜佛置于水盆中沐浴,并抬着巡行于街。杭州西湖上举行放生会,人们竞相买龟、鱼、蚌等放人湖中,买飞禽放归山林[144]。北方辽朝各佛寺举办“菩萨会”[145],共庆佛生日。

唐时每月五日,都可以称端午。到了宋代,则固定以五月五日为端午节,祭祀屈原、曹娥、张天师等。人们“合泥做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146]以驱邪。市面有张天师像出售。各家门上插菖蒲、艾草,身佩符袋、香袋,或臂缠“百索”,用以驱邪避鬼。端午饮食有角粽、筒粽、茭粽,并喝菖蒲雄黄酒[147]。南方端午以赛龙舟为乐事。南宋杭州西湖竞渡自二月八日为始,端午尤盛,已与纪念屈原挂钩。北方,端午则以射柳击球为娱乐,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曰:“今日是五月端午……都要打球射柳。”

六月六日为崔府君生日。崔府君,一说是东汉人崔瑗(字子玉),一说是唐滏阳令。磁州(治今河北磁县)有崔府君庙,北宋时高宗出使磁境时,曾显灵护驾,南宋时乃各地兴建显应观,以褒其功。是日、民众纷集该庙烧香[148]。

宋代七月七日“乞巧”之俗最盛,民间崇尚磨喝乐。《岁时广记》曰:“磨喝乐,南人目为巧儿,今行在中瓦子后市街众安桥,卖磨喝乐为旺盛。”[149]七夕傍晚,妇女和儿童穿新衣,庭院立“花竿”[150],设香桌,摆巧儿、瓜、果、针线等,姑娘焚香列拜,“对月穿针”,曰“乞巧”;或把小蜘蛛放盒内,次日视其结网圆正,谓之“得巧”。元代七夕活动又有张挂鹊桥图的习俗,富足人家“买纸冥衣烧化于坟,谓云送寒衣”[151]。

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到宋时,已演变成糅合了道、佛及民间信仰多种因素的,以祭祀祖先、追荐亡灵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节日中,人们皆以素食供奉祖先。寺庙宫观要普作法事,设道坛祭亡灵。寺庙放灯,以照亮阴间,度出幽冥深处的鬼魂。

八月立秋,“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152],或用楸叶煎汤沐浴,并“以秋水吞赤小豆七粒,止赤白痢疾”[153]。元代立秋要“簪秋叶于帽,张乐大燕,名压凶序”[154],有的则簪紫菊、金莲于帽。

八月十五日,正好“三秋恰半”,故名中秋节,家家户户都有赏月的习俗。除赏月之外,还盛行拜月。罗烨《醉翁谈录》曰:“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南宋临安中秋节还有赏桂、放水灯等习俗。岭南潮州百姓中秋玩月时,要剥芋食之,谓之剥鬼皮。南宋时,都城杭州有八月十八日钱塘观潮之俗。《梦粱录》曰:临安风俗,“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155]。

九月九日重阳节,宋元时期仍流行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以驱祸等习俗。此外,官民人等均要于此日市菊、赏菊、簪菊,还点菊灯、吃菊花饼;酒店则用菊花装饰门窗,成菊花门、菊花窗等。宋朝的京都专门栽培菊花的园圃,此日开放供人们赏玩。宫中则以八日代九日,举行赏菊和赏灯宴,皇帝赐糕、酒、菊花或书画于宠臣;民间以粉面蒸糕称“重阳糕”相互馈赠。

十一月冬至,宋人称“亚岁”。朝廷要于冬至日祭天,并举行冬至大朝会,其礼仪与元日同,各官衙放假五天,并特准百姓“关扑”,减免公私房租三天。是日更换新衣,食馄饨,并用馄饨祭祀祖先。店铺停市三天,“垂帘饮博”,称为“做节”。

宋时,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祭祀百神。而又以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俗谓佛祖释伽牟尼成道日,寺院要作佛会,并以胡桃、松子、柿、栗等都成“七宝五味粥”送与门徒,称“腊八粥”。佛教这一惯例,也流入民间,“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156],以庆贺丰收、驱邪逐疫。十二月二十四为祀灶日,“不以穷富,皆备蔬菜饧豆祀灶”[157]。并有迎傩习俗,周密《乾淳岁时记》曰:“二十四日谓之交年。市井迎傩。”

十二月三十日为“除日”,自五代起,更换桃符之俗已为贴春联所取代。周必大《玉堂杂记》曰:“除夕,更春帖、柱联、门额于堂轩楣枋,贴福禄寿、一财二喜等字。”夜间,则备香、花、供品以祈年。届时大街小巷响彻爆竹、鼓吹之声,称为“聒厅”。农家还点起火炬,称“照田”[158];并“祭其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159];合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奏乐击鼓,坐以达旦,称为“守岁”[160]。此日,宫中举行大驱傩活动:军士等戴面具、穿绣画杂色衣,手执金枪、龙旗,装扮成六丁、六甲、判官、钟馗、灶君、门神、土地等,共千余人,从宫内鼓吹驱祟到城外,称“埋祟”。(图95)与此同时,点燃爆仗,声震如雷。此时的“爆竹”,在城镇则随着火药的发明和利用,“亦或以硫磺作爆药,声尤震惊,谓之爆仗”;乡村则仍“截篱五尺煨以薪,当阶爆击雷霆吼”[161]。

2.俗神众多的信仰风俗

五代宋元时期,国家宗法宗教的神只祭祀,基本因袭唐代旧制,被列入国家宗法宗教祀典的有天神、后土、社稷、五岳、四渎,及文宣王、武成王等。此时,汉族社会佛教信仰已成风俗。宋真宗时统计,“天下二万五千寺”[162]。朱熹曰:“今老佛之宫遍满天下,大郡至逾千计,小邑亦或不下数十。”[163]足见佛教信仰之盛。(图96)每逢有重大佛事时,善男信女“炼臂、灼顶、到肉、燃指、截指、断腕,号曰教化,甚者致有投崖赴谷,谓之舍身”[164]。土生土长的道教经历五代战乱,已出现了衰微景象。宋初,“道教之行,时罕习尚,惟江西、剑南人素崇重”[165]。自宋真宗后,“天下始遍有道像矣”[166]。上层社会一时信仰道教成风。佛道信仰对五代宋元社会的风俗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民间社会请僧道念经作醮消灾,常有所见,在开封城中,“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167];每遇丧葬,往往“命僧道诵经,设斋作醮,作佛事,曰资冥福也,出葬用以导引”[168]。民间宗教则有摩尼教和白莲教。

而此时汉族民间社会广泛信仰的保护神,则要算土地神和城隍神等。民间信仰的土地神大多是“当方土地”,明显不同于国家所祀的社神。南宋刘应时曰:“今俗又祠土地,室宅之神也。”[169]州、县、村、镇乃至一家一户各设土地神。有称“本店土地”、“吾家土地”[170]。朝廷也对一些土地庙加封号,如“莆田县迎仙驿土地神祠”,南唐时,“封平康侯”,宋朝封为“佑民显济孚泽侯,妻封协惠夫人”。随着城市的发展,作为都邑保护之神的城隍日益受到市民的礼奉,遍布州县大小城镇。宋代各地的城隍,多以与当地有关的有德政的人物充当。如江西隆兴府、赣州、建昌军等八个府州军供奉汉代灌婴[171];杭州则祀周兴[172]。宋孝宗时,李异任舒州知州,“有德于民,去郡而卒,邦人遂相传为城隍神”。南宋末,“赵汝澜知澧州”,死后,当地士民为之“建祠立碑”,奉之为城隍[173]。到元代,城隍进而成为国家的守护大神,各级城隍的封爵也高了起来。

宋代作为一家一户的保护神还有门神和灶神。宋代门神形象,从衰裂《枫窗小记》中看,靖康以前,开封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元代则流行以秦琼和尉迟敬德为门神,但也有以汉钟离、吕洞宾为门神者。宋代民间认为灶神“司人家一家良贱之命,记人善恶,用晦之日,悉奏天曹”[174],故“切不可对灶吟咏及哭,秽语恶言,烧不净柴,禁厌秽物”[175],并祀奉甚谨,每逢腊月二十四日夜,“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176]。

宋元之际,由于航海交通的迅速发展,海神天妃的崇拜应运而生。天妃,亦称“妈祖”、“天后圣母”,俗姓林名默,传为宋初福建莆田都巡检林源之女,原系一女巫,死后被尊为神,能降雨救旱。后逐渐演化为能保境安民、护国救灾的海上保护神,并屡屡受到朝廷的加封,尊之曰“护国天妃”。此外,蜀地民间信仰灌口二郎神,视之为司水之神;杭州民间信仰伍子胥,视之为钱塘江的潮神。民间的行业神信仰则有田神,《事物纪原》曰:农家“以岁十月农功毕,里社致酒食,以报田神”[177];有蚕神、马头娘、蚕丛、禹氏公主等,《蚕书》曰:“割鸡设醴,以祷妇人寓氏公主。”[178]有茶神陆羽,周必大《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平茶事诗》曰:“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国贡焙祀茶神。”有狱神皋陶,“州县狱皆立皋陶庙,以时祠之”[179]。

宋代社会还流行为忠臣义士、先贤名哲立祠,四时顶礼膜拜,据《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的各种祠庙所祀奉的忠臣义士、先贤名哲有程婴、韩厥、李泌、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胡则等。在地方上则有李冰、甘宁、种师道、苏缄等。

宋元社会广泛流行巫术迷信,如巴州化城县,“尚鬼而废医,惟巫言是用”;安仁“俗好巫,疫疠流行,病者宁死不服药”;洪州“俗尚鬼,多巫觋惑民”。各地还有许多专业巫觋,据王安石《小说》记载,仅在开封一地,就卜者“以万计”[180]。由于巫师的煽惑,不少地区流行着可怕的杀人祭鬼之风。如江南东路一带“所在乡村,多有杀人祭鬼之家”[181];“巴峡之俗,杀人为牺牲以祀鬼”[182];“湖南之俗,好事妖神,杀人祭之”[183]。此外,“浙东又有杀人而祭海神者,四川又有杀人而祭盐井者”[184]。对这种恶俗,统治者曾多次下诏,严令禁止,但难以根绝。

宋元时期各种各样占卜迷信很多,常见的有算命、拆字术、相面术、摸骨术、风水术、六壬课、卦影和接紫姑、掷攻、卜卦、占梦、求签、鸡卜、鸟卜等。鸡卜和鸟卜盛行于岭南,周去非《岭外代答》曰:“南人以鸡卜。”[185]吴处厚《青箱杂记》曰:岭南“又有鸟卜”[186]。

3.趋向收敛的社会风俗

假如说隋唐时期的社会风俗具有相当开放性的特点的话,那么,五代宋元时期的社会风俗,则具有相对的收敛性。此时的一般家庭是“父母妻子、五口之家”,但由于朝廷提倡同居,反对分家,故数代同堂,十数、数十口的大家庭已有相当的存在,如宋仁宗时,“蜀民岁增,旷土尽辟,下户有田三十五亩或五七十亩,而赡一家十数口”[187],即属于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有同居、共财、合爨的风俗,号称“义门”。两宋时期,累世同居的“义门”甚多。据《宋史》所载就达50户。在大家庭中,实行家长专制,“凡诸卑幼,事无大小,必咨禀于家长”[188]。家庭的各项生产经营,庆吊往来、宗教祭祀等均由家长统一安排。大家庭为了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往往订有家规家法。如司马光《家仪》规定:“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等等。在家庭其他事务方面,“男不言内,女不言外”[189],女子受“三从四德”的限制,在家庭中地位很低。

在宋代,政府提倡同居,反对分家。父祖在,分家为不孝;在元代,政府虽然规定“父母在堂之家,其兄弟诸人不许异居”[190];但又规定:“祖父母、父母许令支析别籍者听。”[191]故子女成家立业后即要求析居者,仍比较普遍。此时,若夫妇无子,可以立同宗中辈分相当者为继子,以继承香火。如元朝政府规定:“诸人无子,听养同宗昭穆相当者为子,如无,听养同姓。”[192]但是立嗣须经官府同意,并“发给公据”,填之户籍。此时的百姓家庭大多是一夫一妻,但朝廷规定:“如委亡妻及无子嗣,欲娶妻妾者许。”[193]故一夫多妻流行。

同类推荐
  • 重阳节

    重阳节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海沧民俗文化

    海沧民俗文化

    《海沧民俗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保生大帝信俗;“送王船”民俗活动;“蜈蚣阁”游艺活动;“抗大龟”民俗活动等。
  • 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自古始,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其“五花八门”的知识海洋里,所包括的学问和知识,的确是多方面的,其内容,亦是非常丰富多彩多趣的。《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能够适应不同层次或曰多层次的需要,人们读了《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会感受到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都是比较强的,并且会使人感到从书里能够得到许多有益而又有趣的知识。
  • 在狮身人面像的脚下

    在狮身人面像的脚下

    屹立千年的文明古迹,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奥秘?流淌万年的文明河流,述说着怎样的智慧心语?林丹环编著的这本书精选的文章,有的追忆文明古迹,有的针砭社会时弊,有的思索文明走向,让您跨越东西方文化,纵横寰宇,俯仰天地,从整体视角品悟“文明与文化”这部大书。
  • 安定史话

    安定史话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安定区的地理环境、地质风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详尽地介绍了安定区的历史发展与沿革,和安定区内丰富的文化遗存,并对安定区的民俗与传统工艺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热门推荐
  • 史前彩陶纹饰解读举例

    史前彩陶纹饰解读举例

    本书着重解读彩陶,将远古华族的祭祀文明得以进一步的考证,以更进一步地加深了古埃及学及民俗学研究的深度。全书分为华族的记忆、颛顼、尧、共工四个部分。
  • 破译幸福密码

    破译幸福密码

    本书通过乐观心态成就幸福人生、心无妄求自然少些烦恼、放宽心胸才会多些幸福、懂得隐忍换来和顺人生等内容,介绍了获得幸福的方法。
  • 都市黑心医仙

    都市黑心医仙

    高楼上绝望的一跳,一个原本平凡如蝼蚁的民工成了一个身怀绝技的神医。神医?医术只是区区小道耳!我是一个来自修真界的大修真者!呃,当然了,我现在的修为还有些低哈。不过别见笑,就算修为低点,在这里我也还是很牛的!你不信?不信你就上来试试!、、、、、嘿嘿!怎么样?晓得厉害了吧!心黑手狠,那是对我的对手和敌人!对我的亲人和广大美女来说,我还是可亲可近的。嗯!这个操蛋的地球竟然没有灵气让我修炼升级?!那我就自力更生,独创升级之路!谁敢挡我的路,直接打趴下再踩上一万脚!有点暴力哈,与天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更是乐在其中啊!斗,斗!斗出属于我的一片天地!
  • 天玑神珠

    天玑神珠

    神珠现,天下变,大道轮回。从小因为体质特殊,洛枫落得个废物的名号,无奈只能外出游历,与一个神秘的老者同居数年。数年后,洛枫毅然决定回归故里,却不知何时老者已经把神珠封印在自己的识海内。一段爱恨情仇,一段兄弟情谊,一段风云伴着洛枫,不断演绎着。
  • 夏沫的书签

    夏沫的书签

    热情活泼的夏沫,人见人爱的苏凡,以及奶奶留给夏沫的魔法书签,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夏沫闺蜜李溪以及苏凡哥们阿真的神助攻。另一个身份,另一个信念,夏沫变身美女顾念安,苏凡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偶像M.X,这将是怎样的故事,是青梅竹马的互相隐瞒,是闺蜜哥们的神助攻,还是情敌的争夺战,书签将告诉你一切,也将他们成长起来,联系在一起,成为牵绊。
  • 睡前加点料

    睡前加点料

    女鬼显像电脑传讯喊冤;打牌却发现牌搭子都是鬼,脱身不得;女鬼的痴心,男人的痴情,最终双魂一体,共渡此生;第三十二条校规之后隐藏的秘密;四个打错的电话之后隐藏的痴情……一个又一个小故事,或恐怖、或感人、或惊险、或诡异,意外层出不穷,惊喜没有,惊吓不断。
  • 云荒之大泽域

    云荒之大泽域

    云荒大陆有一不可攀登的“天埑”分隔大陆东西。“天埑”以北是阴寒极地,以南为风暴之海,以西则是上古蛮荒遗留之地,穷山恶水之地妖族魔物纵横,其间却有一国曰大泽,而东域各国却个个心怀鬼胎,是否能齐心抵抗妖兽呢?而一个来大泽国历练的东陆少年又会有怎么样的离奇经历和奇遇。
  • 仁德法师

    仁德法师

    本书讲述了一个传奇而不息追求的当代高僧,一段中国佛教曲折而多变的历史,是一部让人获得文学快感与佛学修养的读物。
  • 源祖

    源祖

    修炼之人,第一需机缘,第二需意志坚毅,第三才是天赋。秦枫天赋极差近乎废物,但他有逆天的机缘,超人的意志,不仅如此他还有一颗誓要登上那武道巅峰的强者之心。看他如何一步步踏上巅峰,演绎一段不朽的传说。
  • 成功人士童年的家教

    成功人士童年的家教

    本书结合当代商界、文化界名人的家教故事,并针对其家教特色进行专业点评,故事生动,观点鲜明,有较强的启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