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情缘型。情缘型是指男女大学生为满足爱情的需要,通过与异性交往而建立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人际关系需求中,爱情需要占据重要位置。情缘型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诸种人际关系中强度最大的一种。
2.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的迫切性
首先,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交友需要日益迫切;其次,由于入学后环境的改变,使得大学生有迫切适应新环境、结识新朋友的需要;另外,择业的自主性也使得当代大学生有迫切与人沟通、多方面获取信息的需要。
2)理想性与现实性
大学生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在校园内,其接触的对象主要是同学和老师,因而他们之间的交往动机比较单纯,交往的目的是结识朋友、切磋学问、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等,并且往往将之理想化,较少带有功利色彩。但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毕业自主择业的要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新变化,据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团委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过半的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是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丰富大学生活”,但有28%的学生把“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作为社交的首要目的。交往目的呈现出年级差别,低年级学生的交往目的是为了丰富大学生活,而高年级学生则更加注重寻求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社会资源。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理想性与现实性并存,功利性逐渐增加。
3)广泛性与时代性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广泛性与时代性特点,主要体现在打破“以寝室为中心”、“以班级为中心”的交往范围,采用现代通信技术进行交往。大部分学生不再抱有狭隘的交友观念,转而追求建立更加广泛、多样的人际关系。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为大学生开辟了广阔的交往空间。
4)开放性
学习、交友是大学生活的两大主题。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家庭走入学校,人际交往进入开放时期。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立的时期,思想较少受社会经验和传统思想的束缚,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交往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交往范围扩大、交往人数增多、交往原则放宽。
5)易变性
一是交往对象易变。由于大学生世界观初步确立,还不稳定,加上交往范围扩大,造成大学生在交往对象方面容易发生变化。二是交往情绪易变。青年人感情丰富,情绪多变,即使是对同一个交往对象,往往也会今天相见恨晚,明天却因某件事情产生隔阂。三是交流内容易变。青年人思想变化快,接受能力强,其交流的内容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带有热点、焦点的色彩。最新的科技成果、文体明星、畅销小说、流行时尚等,往往容易成为青年人在交往中传播的主要内容。
6)平等性
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和自尊的要求日益增强,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对交往的平等性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既对他人平等相待,也希望他人对自己一视同仁。
所以大学生更多地选择与同辈交往而远离父母长辈,经常回避居高临下的教训,渴望平等交往。那些傲慢无礼、不尊敬他人、支配欲强的人往往不受欢迎。
二、高职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及调适
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但在交往过程中,有的交往顺利,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有的交往受挫,心情郁闷,身心受损。据调查,在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心理援助的学生中,由于人际关系造成心理问题的占50%。而且这一比例在近几年还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一)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这是由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主动交往,但由于认识能力、社会阅历的限制,加之心理上没有完全成熟,使其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一个人的整体面貌。
认知障碍通常有5种,分别是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定势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是指认知者最先得到的信息在形成印象时占优势,即根据第一印象来认识、判断对方的人品、学识、才能。在初次交往中,彼此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双方会根据彼此的外貌、表情、谈吐等作出认知,形成印象。在交往中,第一印象会先入为主,忽视、否定后出现的信息,因而容易犯以貌取人的错误,使认知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影响交往的正常进行。例如,人们常说的:“那个人看起来忠厚老实”、“这个人看起来就不像好人”,这就是仅仅凭第一印象对人作出判断。“那个人是否忠厚老实”、“这个人是不是好人”,仅凭第一印象是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
在交际过程中,不能仅凭第一印象来认识一个人,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了解一个人需要一个过程,要根据个体的一贯表现,来判断和评价一个人。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指对人的认识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对某人的印象不好时,就会觉得此人一无是处;对某人印象好时,就会觉得一好百好,所谓的“爱屋及乌”就是明显的体现。晕轮效应是一种明显的从已知推未知,由片面看全面的认知现象,往往会歪曲一个人的形象,造成交往的异常,导致交往障碍。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容易犯的错误是以偏赅全。比如说碰到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就认为他能力很强;看到一个人穿着得体的人,就认为他很有修养。其实“能说会道”、“穿着得体”只是一个人某一方面特点,它不能与“能力很强”、“很有修养”画等号。人们在交往中往往容易不加分析地把对方的某些特点加以扩大,这样就会对正确了解一个人产生阻碍。
在交际过程中,不能被对方的光环所迷惑,要透过对方的光环,全面客观地认识对方。
不能从对方的某些优点推知对方其他方面的长处,盲目地对对方进行全面的肯定。
前苏联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做过一个实验:向两组被测试者出示同一个人的照片,这个人的特点是眼窝深陷,下巴突出。在向第一组被测试者出示照片时,告诉他们这是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在向第二组被测试者出示照片时,告诉他们这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然后让被测试者描述这个人。第一组的描述是眼窝深陷,表示此人内心充满仇恨;下巴突出,意味着他沿着犯罪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描述是眼窝深陷,表明此人睿智、思想有深度;下巴突出,体现了此人有顽强的毅力。
3.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表现为把交往对象机械地归入某一类群体,并把自己对该类群体的习惯化认知推及到交往对象身上。我们对每一类人都有一个固定看法,而这些看法具体到某人时未必正确,如人们通常认为北方人厚道,南方人精明。从整体上看,北方人实在、厚道,但不是所有的北方人都实在、厚道;南方人精明,但不是所有的南方人都精明。刻板效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造成对交往对象的偏见,影响人际交往。
“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在交际过程中,认识一个人,不能由整体特征推知个体特征,要根据个体的具体表现对其进行具体分析,避免根据已有的思维定式进行判断所产生的错误。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指内在心理的外在化,即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强加于人,认为他人亦如此。“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投射效应的表现。投射包括情感投射和愿望投射,情感投射是指认为别人与自己的好恶相同;愿望投射是指把自己的主观愿望投射于他人,认为他人也如自己一样有同样的愿望。投射的结果往往是对他人的情感、意向做出错误评价,造成交往障碍。
在交际过程中,不能以己推人,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在别人身上,混淆自我与他人、主观与客观的区别。避免以主观统领客观,将他人归结为自己。
5.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意识,影响着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用一种固定的观念或倾向对其进行判断和评价。
“疑邻盗斧”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定势效应的例子: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此时,看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丢失的斧子,此时,再看邻居家的儿子,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是偷斧子的。定势效应常常会造成认知偏差,评价失误,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
(二)心理障碍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而走入心理误区,轻者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交往,重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如马加爵仅仅因为打牌时与同学发生口角,就走上了杀人的道路,这就是由于马加爵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所造成的。很多大学生宁愿把自己泡在网吧里跟陌生人聊天,也不愿走出虚拟世界跟周围的人建立友好关系,这也是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那么,有哪些心理因素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呢?
研究者对某校大学生进行了人际交往障碍因素问卷调查,从中抽出有效问卷729份,其中男生463人,女生266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因素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1.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体验。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者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有畏惧心理,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美国前总统林肯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在竞选总统时也一贫如洗,但他很自信。他在竞选演讲时说:“我的所有财产只有我亲爱的妻子和儿子,我还有一个书架,架子上有几本书,除此之外我一无所有。”林肯正是凭借他的坦诚和自信赢得了选民的信任,成为美国总统。
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对自己的相貌不满意、出身低微等。要克服自卑心理,首先,应该学会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一切,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提高自我评价。其次,放下包袱,增加自信。不要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不要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积极进行交往,在交往中,锻炼自己,培养自信心。再次,采用自我安慰法。俗语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拿破仑、鲁迅、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都是小个子,但是他们同样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2.孤独心理
孤独是一种因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而产生的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为委靡不振、缺乏自信,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据调查,大学生的孤独感要比成年人更加强烈。大学生产生孤独心理的主要原因如下。
1)社会交往现象的影响
社会中功利主义思想、自私自利思想及心理冷漠症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使原本热情、善良、真诚的大学生变得孤独、冷漠,缺乏安全感。
2)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决定其容易产生孤独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此时,他们对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缺乏信心,对他人缺乏信任,既渴望与别人交往,又心存疑虑,容易产生孤独感。
如何克服孤独心理呢?首先要把自己融入集体之中。马克思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一个拒绝把自己融入集体的人,孤独肯定格外垂青他!其次,要克服自负的心理,积极参加交往。当一个人真正感到与他人心理相融、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时,就会走出孤独。
3.嫉妒心理
嫉妒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己在相貌、才能、学习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如看到别人取得优异成绩时,心怀不满,进而对其进行挖苦、讥讽、打击。嫉妒心理严重阻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嫉妒会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影响人的正常思维,甚至造成人格扭曲,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
王萌与张艳是某职业学院的学生,同住一个宿舍。入学不久,两个人便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王萌活泼开朗、聪明漂亮,张艳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渐渐地张艳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王萌却像一位美丽的公主。张艳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觉得王萌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尽管表面上她们俩还是好朋友,但张艳觉得同王萌在一起心里很不舒服。大学三年级时,王萌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张艳得知这一消息时十分不快,进而妒火中烧,趁王萌不在宿舍,将她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地上。王萌发现后,想不通张艳为什么这样对待自己,从此二人形同陌路。
塞万提斯说:“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
有嫉妒心理的人应多从提高自身修养方面下工夫,认识嫉妒的危害,摆正自己的位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克服私欲,消除嫉妒心理。“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句话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4.自负
自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关心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感受。与同伴相处时,高兴时高谈阔论,不高兴时大发脾气。与熟识的人相处,常过高地估计彼此的亲密程度,使对方处于心理防卫状态。
要克服自负心理,首先,要树立平等的思想;其次,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要过高地评价自己。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又乘胜大败曹仁,一时威震华夏。关羽生性清高自傲,孙权为了麻痹关羽,用资望较浅的定威校尉陆逊代替称病的吕蒙,陆逊故意用谦恭卑辞恭维关羽,使其骄傲麻痹,疏于戒备。关羽不断抽调兵力北攻樊城,只留少数人马留守江陵。此时,孙权任命吕蒙为大都督,率军隐蔽前出,一举夺回刘备长期占据的荆州。关羽因自负失掉荆州,导致孙、刘联盟瓦解,教训惨痛。
5.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