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人格障碍的判断标准。
第一,患者有特殊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通常表现在多方面,如情感、警觉性、感知和思维方式等,有明显与众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第二,患者具有的特殊行为模式是长期的、持续性的,不限于疾病发作期。
第三,患者的特殊行为模式具有普遍性,使得患者社交适应不良。
严重程度标准:需符合下列两项之一。
第一,患者的社交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
第二,患者主观上感到痛苦。
(三)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
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研究表明,人格障碍是在某种不健全的先天因素或后天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1.遗传因素的影响
据调查,在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此症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父辈有人格障碍的人群,其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远远高于父辈没有人格障碍的人群。
2.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
研究者认为,儿童的生活经历对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儿童的心理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生活环境是产生人格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父母离异、父母犯罪、过分溺爱、过分专制、受虐待等,都是产生人格变异的原因。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结交品行不良的同学、社会上不良文化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人格障碍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高职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及调适
人格障碍的类型,目前尚无定论。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我国的《中华医学会精神疾病分类》等文献的分类结果都不一致。通常将人格障碍分为偏执型、分裂型、强迫型、反社会型、自恋型、依赖型。
1.偏执型人格1)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以猜疑和固执己见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对偏执型人格特征的描述如下。
①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②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
③易产生病态嫉妒。
④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他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⑤好嫉恨别人,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
⑥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⑦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患者的症状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3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学生一般表现为:固执、多疑、自大、嫉妒、狭隘。本章开篇“生活链接”中小张就具有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
2)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调适方法
针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重点克服其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缺陷。
(1)认知调节法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行为易偏激,这和他不合理的认知有关。要改变偏执的行为,必须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合理的认知。例如,变“世界上没有好人,我只有相信自己”为“世界上好人和坏人都存在,我应该相信那些好人”;变“别人的过错是不能原谅的”为“谁都会犯错误,知错就改就应该得到原谅”。
(2)社交训练法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社交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全感。
(3)自我提示法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当与别人激烈争辩时,要提醒自己“要注意说话的态度”、“也许对方是对的”。
2.分裂型人格
1)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分裂型人格主要表现为“孤独”和“冷漠”,是一种较常见的人格障碍。
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对分裂型人格障碍特征的描述如下。
①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②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③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要、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④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暂时性的错觉、幻觉。
⑤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⑥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⑦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患者症状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3项,方可诊断为分裂型人格障碍。
具有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学生一般表现为:对同学比较冷淡、没有亲切感、人际关系差、喜欢孤僻独处、环境适应能力差。
某职业学院的大二学生刘某,在校生活了两年,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与同班同学很少接触,甚至与同寝室的同学也很少说话。他性格孤僻、内向,从不主动接近别人,也从不热心帮助别人,对人冷漠,沉默寡言,兴趣索然。他常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同学们称他为“外星人”。
2)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调适方法
①对分裂型人格障碍者,可以引导他们多参加社交活动,在社交活动中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②主动与分裂型人格障碍者接触,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③鼓励分裂型人格障碍者多参加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绘画比赛、歌咏比赛、体育比赛等,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
④当分裂型人格障碍者取得一点成绩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增强其自信心。
3.强迫型人格
1)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对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的描述如下。
①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而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②不合理地要求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③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④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
⑤拘泥于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⑥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⑦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患者状况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3项,方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具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学生一般表现为:责任感过强、做事过于认真、谨小慎微、拘泥于细节、追求十全十美、常有不安全感、常常紧张焦虑。
小王是某大学的学生,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小王平时做事十分谨慎,对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每件事都想把它做到最好。在参加演讲比赛时,她给自己设立的目标是获得一等奖;在参加征文比赛时,她给自己设立的目标是最低要获得二等奖;她给自己设立的学习目标是学年前十名。由于给自己设立了很高的目标,所以她经常感到很紧张,常常伴有焦虑的情绪。小王责任感很强,她常说:“我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
2)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调适方法
在治疗强迫型人格障碍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要善于原谅自己
不要给自己设立过高的目标,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目标。相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人都会犯错误,自己也如此。降低责任感,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凡人,不可能承担太多的责任。
(2)学会放松,减轻压力
强迫型人格障碍者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精神紧张,压力过大,有焦虑感。因此,可采取放松的方法,听其自然,减轻、消除过分的焦虑和紧张,使思想和精神得到放松。纠正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3)提示法
具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人,习惯于按教条办事。自己也知道有这样的缺点,可在行事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采取“提示法”,也叫“棒喝法”,当感到不能控制某些行为时,对自己大喝一声“停”,或让他人大喊一声“不”,打破自己习惯化的思维和行为。
(4)要善于学习和发现新事物、新观念在解决问题时采取新方法、新思路,改变以往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习惯,这对消除强迫型人格障碍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4.反社会型人格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亦称为悖德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是引发违法犯罪最多的一种人格障碍。
心理学家克莱克利在他的《正常的假面具》中,系统地阐述了反社会人格的十六条明显特征。
①智力正常,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
②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③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
④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亲人不忠实。
⑤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⑥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⑦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⑧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⑨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
⑩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
?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性生活轻浮、随便,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
?生活无计划,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迸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情绪具有暴发性,行为具有冲动性,对人冷漠无情,缺乏悔过心和罪恶感,经常违反校规。
张某入学后,对学习不感兴趣,常打架斗殴、欺负同学。他常搞恶作剧,一次,上课前将一只被肢解的青蛙放在粉笔盒内,当女老师取粉笔时,触到死青蛙,吓得失声大叫起来。
张某因此受到处罚,然而,他毫无羞耻感,大摇大摆,英雄似地走出教室。后来,张某已无心上学,整日混迹于歌厅和网吧。没有钱就偷盗自行车廉价卖给他人,或在学校勒索同学。
因其长期旷课,屡犯校规,且触犯法律,被学校开除。
2)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调适方法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社会危害性较大,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调适。
①明确认知。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增强责任感,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②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加强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控制,避免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伤害。
③药物治疗。使用一些镇静剂或抗精神类药物进行治疗,有助于稳定情绪,减少反社会倾向和攻击行为。
在古希腊神话中,纳喀索斯是河神和仙女的儿子,美貌出众。女神厄科向他求爱,遭到拒绝,后幻化为回声女神。诸神因此对纳喀索斯不满而对他进行惩罚,使他爱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后憔悴而死,成为水仙花神。
“纳喀索斯症”后来也就成了“自恋症”的专用名称。
5.自恋型人格
1)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自恋型人格的核心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据《心理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的描述,自恋型人格的主要表现如下。
①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者耻辱,有时未必直接表露出来。
②喜欢指使别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③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词,希望受到特别关注。
④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界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人物了解。
⑤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的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⑥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⑦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⑧缺乏同情心。
⑨有很强的嫉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