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67000000054

第54章 羌文化: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

李德书

一、关于古羌人的发祥地

1、氐羌同源。氐羌是中国西部十分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输血”的民族。传为大禹、伯益所作的《海内经》说:“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农,先龙是始生氐羌。”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羌字,并有“命妇好……伐巴方”的记载(巴人是古羌人的一支)。春秋《国语·郑语》高诱注:“姜,伯夷之后也。”《国语·周语》又说:“姜,四岳之先,炎帝之姓也。”《大戴礼记·少闲》:禹受命,“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诗经·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逸周书·王会》记周成王时各族的贡品“氐羌以鸾鸟”。战国《竹书纪年》有“氐羌来贡”、“氐羌来宾”之语。战国《荀子·大略》:“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死不焚也。”这些都是先秦文献中最先提及“氐羌”的记载。《说文》对羌字的诠释是“羌,西方牧羊人也”。汉字“羌”的字源为羊,说明那是以牧羊为主业的游牧民族。《纂文》说:“氐亦羊称”,今字作“羝”,显然也是牧羊民族。氐羌自古连称,说明氐羌同源。

2、地理位置。战国《周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包牺氏即伏羲氏。伏羲氏之后有少典。春秋《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以姬、炎帝以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这两个兄弟部族后来离心离德,以姬水和姜水为根据地,相互用兵,以争输赢。

伏羲氏故里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少典活动范围也当在这一带。而有氏的故里又在哪里呢?《山海经·海内北经》说:“昆仑虚北所有。”书中指出的地理位置在昆仑虚的北面,因而有氏的故里应在今甘、青境内。战国《吕氏春秋·恃君》:“氐羌呼唐,离水之西。”《汉书·地理志》金城郡白石县:“离水出西塞外,东至抱罕入河。”金城郡白石县即今甘肃兰州一带地方。《续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唐李贤注:“河关县属金城郡。”《括地志》佚文称三危山在敦煌东南,也与甘肃酒泉相近。由此可证,氐羌同出甘青之地。

炎帝故里在今陕西省宝鸡市。晋代《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姜水指今宝鸡市区渭河南面支流清姜河。宝鸡,古称陈仓,始于炎黄时期。宝鸡历代地方志均载:“伏羲治陈、神农初都、黄帝都陈”,“陈仓有陈山,非宛丘之陈”,“今陇右黄帝遗迹甚多”。

黄帝故里在哪里呢?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有三皇沟,此处为小陇山三分支,树密林茂,峰高沟深,相传黄帝生于此。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晋郭璞《山海经》注:“帝生轩辕之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帝生于天水轩辕谷。”《清水县志》载:“轩辕谷东南七十里,黄帝诞于此。”清代至民国在清水县城西曾立有“轩辕故里”石碑。

3、考古佐证。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遗址(距今8000多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遗址(距今7000多年)、凤县紫鹿坪遗址(距今6000多年),出土的女性人头像彩陶瓶、网纹船形彩陶罐等,都是惊世绝伦的仰韶文化杰作。大地湾附近还有娲皇村、女娲洞等地名传承遗迹。这些可以佐证伏羲、女娲在此繁衍子孙,以及伏羲“发明网罟助渔猎,创制畜养充庖牺”,“先天八卦”,“一画开天”,初创文字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活动。凤县共有20多处新石器遗址,古凤州城地处秦岭南麓,嘉陵江正源,秦代置古道县,控扼陇右道和陈仓道,自古便是秦蜀、陇蜀要冲,应是古羌人的发祥地之一。

4、羌族分布。中国上古时期,出现了羌、夷、狄、蛮、苗等几大部族,按其居住地被简称为“南蛮、北狄、东夷、西羌”。这几大部族中,尤以羌人部族繁多。《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自爰剑后,子孙分别,凡百五十种,其九支在锡支河首(今青海)以西及在蜀汉邀北……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仍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巂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古代羌人遍及中国西南西北广大地区,直至中原。西汉时全国羌人总数已达120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5959万的四分之一。今陕西、内蒙、山西、青海、甘肃有党项羌、白兰羌、白马羌等几十个支系。新疆有婼羌。西藏有唐旄、发羌。云南有紫羌、青羌。四川有牦牛羌、青衣羌、白苟羌、白水羌、白马羌、冉马龙羌、钟羌。羌人在历史上曾建立过众多的羌人王国。除大禹创建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外,仅举吐谷浑国和白马羌国为例。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四册)中说:“羌族在青海建立起吐谷浑国,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羌族一部分自青海入西藏,一部分迁徙到蜀边境内外,也陆续进入西藏。广阔遥远的西部,从此逐渐得到开发,羌族对中国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华阳国志》记载,白马羌国六县,有51376户,近30万之众。白马羌国地域在今甘肃省东南部武都一带,今成县是其国都,古时属“参狼种,武都羌”。白水河和黑水河流过这个白马羌国,它还包括了嘉陵江和汉江上游,东北接陕西省宁强(古称宁羌)县。今陕西省凤县应属白马羌国范围。直至三国时曹操与蜀国交战,羌人阻拦,曹操大军杀伐,凤州羌人被迫迁入陇蜀边境。

二、关于羌族有无文字

中国文字起源非常久远。伏羲画八卦,“一画开天”,应是文字发展进程之一。从甘肃大地湾到西安半坡的刻画符号,再到四川凉山彝族保存下来的诺苏文字,可以说明彝族的诺苏文字就是羌族的古老文字。而凉山彝族中的重要一支正是从甘青高原通过岷江、大渡河、雅砻江河谷迁徙而来的古羌人。当今凉山彝族姑娘身上挂的羊角型银牌饰与川西北羌族姑娘身上挂的羊角型香包及服饰图案完全一致,即是明证。

从黄帝命仓颉造字(实际上是整理、加工、规范文字),山西襄汾陶寺尧都平阳遗址中出土的“文”、“尧”二字及河南登封禹都阳城遗址出土的“共”字等数十个陶文,到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及后来的汉字,可以证明汉字的源头就是古老的羌族文字。

199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一书报告:“西安半坡村原始公社遗址出土一种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半坡遗址经采用同位素测定,距今已6000年左右。四川盐亭县曾发现一个完整的界碑,上面刻有50多行类似文字的符号,都与半坡彩陶刻划符号相类似……半坡遗址的刻划符号,又与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中的表族徽的刻划文字相类似。”

1997年6月28日《中国社会报》报道,江苏学者刘正英在解开河图洛书这一千古之谜后,很快就将6000年前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30个文字符号辨识出来,接着又论证清楚西安半坡的文字符号与距今8000年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一期陶符是一脉相承的。为了解决殷商甲骨文的起源问题,刘正英对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考证,发现甲骨文中的“黄”、“帝”二字就是由西安半坡的数字符号组成的,同时还证明确实存在仓颉这个人,分析出甲骨文中许多字是仓颉造出来的。这样,刘正英为有着8000多年历史的汉字源于中华古国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1997年5月,《彝族文学报》刊登的《用诺苏文字破译八卦符号之来源》一文说,“诺苏”是彝族人民从古至今的自称,诺苏文字属象形文字,从文物考古中可以得知,其产生年代十分久远。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高级工程师钱玉趾破译了3个“巴蜀符号”,译出一古蜀的铭文为“诺苏使用的戈”,得出巴蜀符号乃彝族文字的论断,揭开了考古界的一个重要奥秘。河南舞阳县出土的上古文物,经科学鉴定距今已有8300多年的历史,文物中有4个文字,据云南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考证,这4个文字属彝文。考古学家田昌五在《古代社会断代新论》中论述:“西安半坡土陶上的这种刻画符号有不少和彝族文字完全相同或近似,因而可以通过彝族文字来解开这些刻划符号之谜。”由西安半坡博物馆编写出版的《中国原始社会》一书收集的50个陶文,已经从彝族象形文字里查找到40个相同的字。湖南株洲工学院刘志一教授和精通8国语言文字的斑远老先生,从语言学角度对远古时代人类社会遗址——距今9000多年的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出土的文字进行多方面考证后论断:“出土文字是彝文,彝文已有9000年的历史,古彝文是西欧6国文字的始祖。”现今使用的26个拉丁字母,在古彝族象形文里均能找到完全相同或相似的形体,诸如:“A、B、C、D、E、F、G、S、X、W、O”等等。相信今后的出土文物及考古将会进一步证实彝族文字的历史年代,目前可推断彝文至少有9000年的历史,印证了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导论》中关于“文字的产生至今已有10000年以上历史的”论断。

三、关于羌文化与大禹文化

1、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任乃强先生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中说:“羌族是亚洲最早创造牧业农业生产的民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都先后率部族向东南迁徙,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大力发展,“三皇五帝”实际都是羌人为主的部族联盟首领。由羌文化衍生出伏羲文化、炎帝文化、黄帝文化、尧文化、舜文化、大禹文化,成为当今中华文化的源头。追根溯源,没有羌文化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文化。毛泽东同志说过:“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费孝通先生则生动地比喻“羌族是一个输血的民族”。

2、禹兴西羌与禹生石纽。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当然是羌人,羌族是伟大的民族,大禹是羌族伟大的楷模,是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是中国最早的水利科学家和最早的国家政权创建者。《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后汉书·戴良传》说:“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西羌范围很广,大禹的出生地在哪里呢?禹生石纽的说法,最早出自战国《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昂,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说:“修已吞薏,石纽兴王。”最早提出石纽的具体地点的是西汉扬雄,他在《蜀王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坪。”《东汉景云碑》有“术禹石纽、汶川之会”的记载,碑文中阴刻汉隶“石纽”二字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石纽山的阳刻汉隶“石纽”二字基本相同,尤其是纽字的古旁完全一样。北宋《新唐书·地理志》:“石泉,中下。贞观八年置,永徽二年省北川县入焉。有石纽山。”北宋《郡国志》:“石纽山在今石泉县南。”《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宋徐天佑注》:“在茂州石泉县。其地有禹庙,郡人相传,禹以六月六日生此。”《元和郡县志》:禹汶山广柔人,生于石纽村。《水经注》: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广柔,即今石泉军。”自《新唐书》以后,宋、元、明、清史籍及地方志皆以石泉石纽山为禹生之地。石泉军,后改石泉县,1914年因与陕西石泉县同名而改为北川县。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李学勤先生在5月2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北川的朋友们,你们还好吗?》。他在此文中说:“早在汉代的文献中即有禹生石纽的记载,石纽便在北川,所以司马迁《史记》说:禹兴于西羌。千百年来,北川一带的羌族同胞年年祭奉大禹……中国先秦史学会2007年同北川联合举办了全国大禹文化研讨会,还成立了禹羌文化研究基地。”自温家宝总理乘直升机降落北川禹里乡视察地震灾情后,新华社等中央各大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均以北川为大禹故里。

3、大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大禹临危受命,协和万邦,治水除患,造福万民,创建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功比天高,千古传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水文化史。大禹治水就是最大的民心工程和爱心文化。大禹最早提出民本思想,《尚书·大禹谟》载:“禹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皋陶谟》载:“禹曰:……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这就是今天以人为本思想的源头。大禹治水,左规矩,右准绳,行山刊木,随山俊川,疏九河,定九州,勤于沟洫,发展农业生产,大力改善民生,这就是今天科学发展观的源头。大禹卑宫室,恶旨酒,薄衣食,劳神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就是今天勤政廉政准则和无私奉献美德的源头。

4、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大禹精神,主要体现在改造自然,人定胜天;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实事求是,因势利导。大禹业绩卓着,他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的精神,疏堵结合、协和万邦的理念,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力量,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大禹精神是墨家思想的源头,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在他身上所体现的勤劳节俭、明理顺事的行为品格,在当今也是需要大力提倡的。尤其是大禹以民为本、协和万邦,勤勉、务实、创新、奉献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更是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同类推荐
  • 美不胜收:九寨沟

    美不胜收:九寨沟

    九寨沟神奇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九寨沟独特的地域人文历史。随着九寨沟名气一天天增加,世世代代隐藏于这里的藏民族和羌民族的人文历史,也逐步向世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 思想课堂-语言笔记

    思想课堂-语言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古埃及之谜

    古埃及之谜

    从基沙古迹西南角的高地,往三座大金字塔的方向看去,金字塔在尊严华丽中,带着几分怪异。曼卡拉的金字塔最接近我们,而卡夫拉和胡夫的金字塔则在我们的东北方,三者几乎却不全然地,可连成一条正对角线——从卡夫拉金字塔的西南角,通过东北角,往东北方向延伸,直至胡夫大金字塔的西南与东北角。这应该不是什么偶然。不过,从我们坐着的地方看去,这条想象的对角线如往相反的西南方向延伸,再怎么也不会与第三座金字塔相会,因为第三座的曼卡拉王金字塔坐落在这条延长线稍微偏东的位置上。
  • 诗意福安

    诗意福安

    本书主要内容为:探寻历史遗存,拜访古代先贤,感悟绿色山水,品味福安风情。
  •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本书是余秋雨“封笔”5年来出版的首部新书。在书中余秋雨一改以前学者身份,以老师的角色和十余名北大学子“课堂互动”来对话中国文化,并对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进行了新型的解读。业内人士称,该书也开启了中国文坛“散文式”文化通史的先河。
热门推荐
  • 铁血圣魔记

    铁血圣魔记

    混沌未开是虚无,混沌一开见血骨。一个时代,一段情肠,一堆血骨。要想生存,必须战斗,至死不渝,死后还要斗。不斗气,不斗法,没有元神,没有心魂,只有斗血斗骨。人们只知道人被杀流血,但殊不知流血照样可以杀人。所谓斗血,便是以血杀人,以血战斗。这是讲血力的一个时代——一个野蛮的时代。红柿子新书,绝对会带你进入一种想象不到的空间,想象不到的场面,多多捧场!谢谢大家
  • 魔族王子的甜蜜恋人

    魔族王子的甜蜜恋人

    一切故事都围绕着,上官泓是否要杀死于乐乐,夺取他的灵魂,从而为大哥上官畅复活恋人袁雪儿。魔族的王子来到现实社会,化身中学生,同时与于乐乐在中学校园里经历各种喜怒哀乐。上官泓随时都有杀死于乐乐的念头,上官畅是他崇拜的偶像,是一直照拂他的大哥,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平时的生活当中。
  • 狐狸呀

    狐狸呀

    嘿!这个世界真是疯狂!玉如意里面竟然藏着一只狐狸?不要以为本姑娘好欺负,给你签个契约先!可是,他……他长的太好看了……狐狸呀,打个商量行不?可不可以……预约爱情?不知不觉之中生出的异族之爱,能否经得过风雨的考验?你这只九尾狐狸,会不会让我的梦想成真?喜欢《狐狸呀》的亲们请加交流群:37761919
  • 虚灵祭

    虚灵祭

    荒淫.暴乱.庸秽.叛逐.屠戮.毁灭......你可以选择信任任何身边之人,但你永远会不知道--在灰黑阴涩的皮相里,早已安插了百年前神灵.凡人或是邪术士的灵魂,一心为把你堕入黑暗......正义,永远是徒劳的......但你至少可以充满目的,或者行尸走肉,漫步在这个传说灵气四溢,但腐化在现实里的地方......存在即为无心,你可以一直踩下他人以维系微弱的存在。只是欲望浸透的肉体,早晚没落在没有曙光的黎明里......这里是虚灵的故乡,一个肮脏的世界角落,亦是急需肃清的野蛮领地。只是,一切变数究将由何人主宰?......
  • 给大忙人读的菜根谭

    给大忙人读的菜根谭

    《菜根谭》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熔冶于一炉,总结处世为人之策略,概括功业成败之智慧,指示修身养性之要义,界分求学问道之真假,指点生死名利之玄妙;既主张积极入世、经营天下、为民谋福、恩泽后世的进取精神,又宣扬亲近自然、悠游山水、独善其身、清静无为的隐逸趣旨,同时也倡导悲天悯人、普渡众生、透彻禅机、空灵无际的超脱境界。初读《菜根谭》,似杂乱无章、自相矛盾;若深悟其意,方知狡兔三窟、智藏其里;若详悟再三,则如醍醐灌顶,倍觉终身受用无穷。
  • 江山送美人

    江山送美人

    皇上对着一个女子说:“我愿送你江山,得你一嫣然,只为,你是我的红颜。”自古美人嫁英雄,宝剑赠英雄,赤兔配吕布。可是我们要说得这位英雄是远古时期鸿锊国的皇上东方嬿起,这个国家至今无人走出国界,也就是说它大的出奇。这位英雄把自己的江山送给了一个女人,是心甘情愿的送,没有任何权谋。那么,她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呢?她是盗贼,只偷金银珠宝,奇花异草,石雕玉琢。她是美女,是那种倾国倾城,国色天香的美女,而且永远都不会衰老。她的个性是一个字,贪,贪,贪。她的真实身份上古时期遗落人间的仙胎,父母是谁?无从考证。在天山温泉里孕育而成人像,生来会飞,长到十八岁,从此再没变化,距今已活了三亿万年之久。
  • 捭阖术

    捭阖术

    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
  • 教坊传奇

    教坊传奇

    圣唐王朝的大学士欧阳清,受到昭王争储案的牵连,全家被抄,欧阳清和两个儿子被判流放闽南,其妻子景氏和8岁的幼女欧阳墨云被判入教坊为官奴。欧阳清安排两个儿子急急逃离,然后陪着妻女相拥自尽而亡。8岁女孩被救活后,已经换上了现代女林墨云的灵魂,面对即将到来的低贱屈辱的教坊生活,美丽聪慧的墨云用自己的智慧和坚强走出了一段传奇人生......
  • 巫道御魔

    巫道御魔

    相传,在上古时代,世界并不属于人类,而是属于一种唤作‘魔’的生物。而人类,不过是机缘巧合之下,偶然出现的物种,他们的生命脆弱不堪、他们的力量弱小无比。他们只是万物的奴隶,是万物用以充饥的食粮。可是。一切,在那个时代,也因人类的出现,出现巨大的变化。
  • 灵妖王

    灵妖王

    一介兽医穿越到仙侠世界,本来心向正道,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漂亮女妖的弟子。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无论是正魔两道见到主角都蹦着高喊杀,无奈之下,何大兽医只好在妖道寻求发展。非正非邪,妖道追求的是逍遥自在,顺应本心。收服灵宠,玩融合,玩炼化,他的目标是坐拥十万大山的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