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67000000053

第53章 炎黄时代的饮食生活(2)

中国史前发明了甑,这不仅只是一种解决吃饭问题的技巧,它还具有更深的文化意义。原始蒸法是人类利用蒸汽能的最早实践,这是东方饮食文化区别于西方饮食文化的一个明显标志。要知道直到今天,西方人在烹饪时还极少应用蒸法,甚至在一些国家厨师连蒸法的概念也没有。正因为如此,东方是以蒸法见长,所以做出来的是米饭馒头;西方是以烤法见长,所以主食是面包。

人类的火食自发端以后,在史前大体经过了烧烤、石烹、陶烹几个阶段。烧烤没有采用什么中介传热物质,直接将肉物放在火上烤熟。石烹的导热物质有时是水,有时是固体的石块。陶烹主要以水为导热物质,蒸法又将水导热方式变为气体导热方式。在文明时代又有了用油导热的烹饪方式,这不同导热物质在烹饪上的采用,是人类在科学认识上的一次次飞跃。

中国传统烹饪在以大米和小米为主食的前提下,取便利的粒食方式为主导方式,以煮和蒸的方式获得饭食与粥食,包括肉食在内的其他副食的烹调也都借用了主食的方式。甚至于在引进种植小麦之后很久,依然将麦子纳入粒食之列。

新石器时代陶器中的炊具一般都比较粗糙,而餐具却较为细腻,无论质地、造型和装饰都比较讲究。这些食具往往是陶器中最精致的产品,倾注了先民们的巧思。作为食具的陶器,成形后外表打磨光滑,并有以刻划或彩绘等方式装饰精美的图案。新石器时代惯常使用的饮食器具主要有杯、盘、碗、盆、钵、豆(高足盘)、小鼎几类,出土数量很多。这些器类在地域分布上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如东部地区多鼎、豆、杯,西部地区多碗、盆、钵,南部地区多杯、盘、碗,反映出各地饮食方式上的传统差异。

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新石器时代的食具烧制的质量越来越好。新石器时代制陶出现过两个高峰,其代表性产品分别是彩陶和黑陶。彩陶在中国最早出现在距今7500年以前,最初的彩陶是在红色器皿的口沿部绘一周带状红彩。从距今6500年至4500年前,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繁荣期,仰韶、大汶口、大溪、屈家岭、马家窑文化居民都拥有发达的彩陶工艺。新石器时代末期,制陶技术又有很大发展,成型采用了轮制技术,陶窑构筑更为科学,烧成温度也有了明显提高,制出了前所未见的精美黑陶饮食器具。黑陶主要器形都是较小的杯盘类饮食器具,有的陶胎很薄,称为蛋壳黑陶。陶色发黑以后,已不适宜采用彩绘手法来进行外表装饰,这样的器皿虽不见五彩的外衣,但沉稳的黑色给人的美感显然不在彩陶之下。最漂亮的黑陶器皿是山东龙山文化居民制作的,而且多为酒具。先民对饮酒所用器具之美,似乎要求更高一些。江南良渚文化所见磨光黑陶也很精致,有的还压划有繁复的行云流水纹饰,是难得的工艺品。

古老的富有特色的熟食传统,还决定了独特的进食方式。先民的主食是粥饭,副食为羹汤,这些都不便直接用手指抓食,还要借助手指之外的餐具,才能将食物顺利送达口腔。现代人享用中餐,要使用筷子和餐匙,这传统其实可以上溯至史前时代。考古已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餐匙,年代最早的餐匙是7000多年以前的先民制作的。在冶金术尚未发明的新石器时代,餐匙的制作主要以兽骨为原料,骨质餐匙可分为勺形与匕形两种。匕形餐匙一般为长条状,末端有比较薄的边口。勺形餐匙明显作出勺和柄,形体比较规范。就出土的数量而言,匕形匙远多于勺形匙。

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般都有骨质餐匙出土,最早的见于磁山文化遗址,许多仰韶文化遗址里也有出土。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居民,也时兴使用餐匙进食,而且他们的餐匙制作大都十分精巧,包括一些器形标准的勺形匙,还有一些蚌质餐匙。大汶口文化许多精美的餐匙都被作为随葬品放在了死者的墓中,发掘时看到餐匙常常握在死者手中。黄河上游地区的齐家文化居民,使用餐匙也很普遍,有的遗址出土餐匙多达100多件。齐家文化的餐匙全为长条形,柄端无一例外地都有穿孔,这些餐匙许多也是在墓葬中发现的。作为随葬品的餐匙,一般都放置在死者的腰部,据此可以推测齐家文化居民在平日里,是用绳索将餐匙悬在腰际,以便随时取用。餐匙是中国史前先民的一种生活必需品,人们平日要用它进食,死后还要带着它进入墓穴,似乎一刻也离不了它。

在长江流域也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骨质餐匙。河姆渡文化居民有最精美的鸟形刻花象牙餐匙和标准的勺形餐匙,年代与黄河流域最早的餐匙相当。此外在华南也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餐匙,其中也不乏精品。安徽含山遗址出土精致的玉勺,较之象牙器制作难度更大。

古代中国人使用餐勺的历史悠久,餐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餐勺的制作材料,主要取自兽骨,而铜器时代则主要取用的是青铜。自战国时代开始,又出现了漆木勺。隋唐时期开始用白银大量打制餐勺,在上层社会白银打制餐勺的传统一直到宋元时代仍然受到重视。在历代皇室贵胄们的餐桌上,还常常摆有金质餐勺。勺与筷子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进食器具。

餐匙在文明时代与筷子一起,成为中国人主要的两种进餐具,考古发现了许多属于商周时代的青铜餐匙、秦汉时代的漆木餐匙、隋唐时代的金银餐匙等,史前时代的传统一直得到了继承。

筷子的出现也在新石器时代,只是它不易保存到现在,所以考古发掘还没有找到太多的证据。

古代中国人进食不仅用到餐匙与筷子这两大件,先民还曾制作餐叉,用它来享用美味的肉食。在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考古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餐叉。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50年代曾出土一枚骨质餐叉,为扁平形的三齿叉,样式比较接近我们现代餐桌上常见的餐叉。在青海同德县的宗日遗址,发掘到了一枚骨质三齿餐叉,餐叉长25.7厘米,齿长9厘米。青海乐都柳湾和民和喇家遗址,也出土了齐家文化骨餐叉。类似的餐叉在宁夏南部地区也有出土。

黄河下游的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发掘到残断的骨质餐叉。这枚餐叉出土时置于一个陶鼎内,鼎内还遗有肉块腐化后留下的骨渣。这种少见的餐叉应当是用于食肉的,很可能是一种在礼仪场合使用的进餐具。

在商代的一些遗址曾数次发现过骨质餐叉。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在战国时代的墓葬中,出土过数量相当可观的骨质餐叉,如河南洛阳的一座墓葬中一次就发现了51枚之多,这些餐叉全为双齿,一般长12厘米,出土时包裹在织物中,放置在一件铜器上。

古代餐叉的使用与肉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古代将“肉食者”作为贵族阶层的代称,餐叉可能是上流社会的专用品,应当不会普及到一般民众中。下层社会的“藿食者”,因为食物中很难见到有肉,所以用不着制备专门食肉的餐叉。

西人用餐叉的历史并不十分久远,他们在三个世纪以前,相当多的人还在直接用手指抓食,包括贵族统治者在内。有的研究者认为,西人广泛使用餐叉进食,是从公元10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开始的,也有人说是始于16世纪,最多也不过1000年的历史。中国人用餐叉的历史已经追溯到了5000年以前,不过我们没有将餐叉作为首选的进食器具,它实际上是基本被淘汰出了餐桌,这显然是我们有更适用的筷子的缘故。

在新石器时代建立并逐渐完善的饮食传统,影响直接波及到文明时代初期。史前人的饮食生活模式,精华部分都为文明时代所继承,甚至于为现代文明所弘扬。如中国烹饪的取料广博,以蒸法见长,饮食结构以谷物为主,以肉鱼果蔬为辅,进食用匙箸,食器尚美等等,都是史前时代形成的传统,这些传统在文明史的早期都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非常有意义的是,由史前进入文明时代,先民所使用的炊具、食具,享饪用的食物,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稍有不同的是,贵族阶层有了青铜饮食器具,但基本器形与史前却没有明显区别。

文明诞生以后,一些常用的饮食器具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有的甚至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或者成为国家政权的标志。例如鼎,它不过是一种三足器,可以炊可以食,在史前时代用了几千年,是非常平常的饮食器具。可是到了文明时代早期,一般的平民已经无权用鼎,陶鼎也不行,用鼎成了贵族阶层的特权,他们以地位高低决定用鼎数目的多少。

青铜时代的鼎已是青铜铸就的重器,最高级别的贵族-王,要用九鼎祭祀、宴享和随葬,所以“九鼎”就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问鼎”、“定鼎”这样的词成了最高军事、政治行动的代名词。发端于饮食生活的鼎,虽依然作为饮食器使用,不过贵族们已经从中抽象出一种至尊的概念,这概念深刻影响着商周时代的饮食生活和政治秩序。它在秦汉时代还在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鼎食”仍被作为高贵地位的同义词,一些士人仍将追求鼎食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汉代就有人从小抱定“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的信条,作为自己进取的动力。

炎黄时代在饮食生活方面建立的传统,不仅影响了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也继续影响着炎黄子孙的现代生活。

同类推荐
  • 绵山故事与传说

    绵山故事与传说

    同窗好友融亮及青年作者的又一新作《绵山故事与传说》即将付梓。融亮约我作序,并说:“这件事是你我一起策划的,非你莫属。”看来义不容辞,只好从命了。我和融亮是大学时代的同学。他生长在“三贤故里”(“三贤”指春秋晋国贤臣介之推、东汉太学生领袖郭泰、北宋名相文彦博),是听绵山的故事传说长大的。他小我三岁,当时还是个内秀腼腆的小伙儿。他才思敏捷,学习刻苦,成绩骄人。
  • 孟子一日一谈

    孟子一日一谈

    孟子用儒家“仁”与“智”的大手笔,为后世勾勒了整套的道德理念与人生规范,这种终极的人文关怀,对于我们现代人修身、处世、施政、生存等诸多方面,都极具有精神意义的指引作用。本书以原文、注释、译文、述评解读孟子的言行的形式,让读者感悟这位智者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以祓除我们自身的人性弱点。孟子的思想是精神世界的一座高山,他充满思辨的语言为我们廓清了人性中混沌的迷雾,他睿智的思想为我们洞开了和谐的生存之门。走进孟子的世界里,体悟生活中的真谛和乐趣。
  • 回族语言民俗

    回族语言民俗

    语言和民俗,同属文化的范畴。每个民族,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和民俗,以反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回族作为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长期的民族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传统的汉文化等各种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回族民族民俗文化。语言民俗便是其中之一。
  • 中华成语故事(第十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十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热门推荐
  • 领先一步,大学生求职择业全攻略

    领先一步,大学生求职择业全攻略

    介绍了大学生求职择业全攻略。主要包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环境分析、如何制作让你脱颖而出的简历、如何进行成功面试等。
  • 辛亥情事:传奇都督之生死情缘

    辛亥情事:传奇都督之生死情缘

    本书为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集中描写了1914—1916年传奇将领尹昌衡北上赴京维护共和,反对独裁,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的一段经历。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政治情势波诡云谲,各派势力明争暗斗。袁世凯通电尹昌衡到北京述职,实则软禁这位勇猛武将,妄图利诱其支持自己称帝。尹昌衡坚决反对独裁,艰难周旋于袁世凯的权术之中。期间,尹昌衡与青楼女子良玉楼相识,结下一段荡气回肠的生死情缘,堪比同时期蔡锷与小凤仙的爱情传奇。
  • 王源我喜欢你

    王源我喜欢你

    夏芷婷“王源,干嘛呢?”王源“想你了啊”说完柔软的唇吻上夏芷婷的嘴唇,手不安分的乱摸着,此时某女看到了这一幕连忙说“我什么也没看见,我出去”某女遮起自己的脸,还时不时瞄两眼。
  • 冯梦龙民间传说

    冯梦龙民间传说

    寿宁在挖掘传统文化遗存过程中,刘春民同志又带领一批文学工作者,搜集、整理、编纂《冯梦龙寿宁民间传说》一书,这是为研究冯梦龙知寿宁吏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横断面。书中作品对习总书记褒奖冯梦龙为官清廉积极响应,希望借此让更多的人了解冯梦龙其人、其事,让更多人认知、效学他写书为人民、做官为人民的高尚情操。愿更多的文学工作者能学习冯梦龙“作而行之”的人格魅力,唯有这样,其作品才能成为经典的传世佳作。
  • 主角末世游

    主角末世游

    大体如题所示祥情,请见内容.........本人学生党,一周更新一章。
  • 混在都市当太子

    混在都市当太子

    世上本无恶人,有也是恶鬼附身。世上亦无实景,见也是妖雾障目。所以你们能看到的,只是你们想看到的。............................台湾的101大厦,其实有109层。日月潭,其实是太极图阵眼。阿里山红木,竟是那镇妖木符。士林夜市有两处,人去一处,鬼去一处。
  • 两生情之爱你不悔

    两生情之爱你不悔

    说来也可笑,前一秒还与我恩爱有加的男人,下一秒却将剑刺入我心……至到奄奄一息的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眼前的男人口口声声说爱我的原因,只不过是我与他爱的那个女人长着一张一模一样的脸……慕容轩,我与你在一起那么久,你就真的从来没有爱过我吗?
  • 雁门行

    雁门行

    雍州城内一座繁华的酒楼,不经意间牵扯出陈年的惊天秘事。天下英豪为了后夏遗书齐聚雁门关,这究竟是一次权利和财富争夺的盛宴、还是精心筹划的一个陷阱?当后夏亡国的秘密逐渐被揭开,亡国的公主是选择复国雪耻,还是就此归隐山林?
  • 混黑风云

    混黑风云

    几个不甘心平凡的学生,在一所学校遇到了,之后成立了天之首。
  • 楼兰何破

    楼兰何破

    初遇时,她冰冷得似九天仙子,不染红尘素缕,让人看一眼都觉得是亵渎;他身着血染的红袍,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依旧傲然而笑,让人不敢直视。一念之差,她救下他。不经意一笑,他丢了心。再见时,她已是男子身份,恣意洒脱,指点江山;他带着五万兵马,前来攻城。两人,已然陌路。他用她的国家,逼她,娶走了跟她长得一模一样的妹妹。然而,命运依旧不公。她的国,仍是被他毁了。此刻,他们已认出彼此。那日,风很大。她的国,已横尸遍野,他笑着让她饮下毒酒。我们最美好的不是初遇,是此刻我死在你手里。因为,踏入生死门的我,才敢承认我爱你。她,一酒成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