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67000000063

第63章 炎帝与中华姓氏

张海瀛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华夏儿女都对炎帝和黄帝特别崇拜,特别尊敬。遍布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只要说到炎帝和黄帝,大家就有了共同语言,就成了似曾相识的堂兄弟。因为他们都以炎黄子孙自称,而这种自称,追根溯源,是与华夏儿女的姓氏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从炎黄二帝到夏、商、周三代,“姓”与“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个老祖母留传下来的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群之称号,同族则同姓,在同族中还没有世系绵延观念;而“氏”则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是由姓派生出来的分支,这些分支的特点就是肯定了父亲在生殖繁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进而确立了以父系为主线的世系传承关系,从而形成了父系宗族制度。从炎黄二帝到夏、商、周三代,他们都是以父系为主线计算世系传承关系的。他们都各有自己的姓,后来又从各自的姓中分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这样就又形成了许多新的氏。清代学者袁枚《随园随笔》云:“礼疏云:天子赐姓赐氏,诸侯赐氏不赐姓。贵有氏,贱无氏;男称氏,女称姓。姓者,所以统系百世而不变也;氏者,所以别子孙所自出,一传而变也。”《通鉴外纪》亦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姓代表血缘,氏代表权力。姓用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则用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贫贱者有名而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嬗变,至春秋战国时期,则血缘与权力业已完全归属于父系,所以姓与氏已无实质性的差别,仅只所指范围大小不同而已。到了西汉时期,姓与氏的区别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就把姓与氏混而为一。正如清初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所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从此“姓”与“氏”完全合而为一,“姓”与“姓氏”成为同一个概念,即统一指姓。本文所说的姓,指的就是这种“姓”与“氏”完全合而为一的统一的姓。

据《世本》记载,在中华民族开化史上,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是三位最早的伟大开拓者。相传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创立者,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于姜水、长于姜水,故以“姜”为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其后子孙变易他姓。”姜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少典娶有氏女,游华阳,感生炎帝。《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人身牛首”表明,炎帝所在的姜姓部落是以牛为图腾的。而牛又与农耕紧密相连,这与炎帝教民耕作是完全一致的。在姓氏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炎帝的姜姓又派生出了许多其他姓氏。而所有这些由姜姓派生出来的其他姓氏,包括姜姓在内他们全是炎帝的后裔。

《世本·氏姓篇》曰:“炎帝,姜姓。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许、州、向、申,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四个姜姓侯国。

许姓,出自姜姓,以国为氏,为炎帝后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狱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许氏乃是尧舜时四岳之首的后裔。周武王将四岳后裔文叔,封于许地(今河南省许昌),建立许国,为侯爵,世称许侯。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于前576年,许灵公被迫南迁到叶地(河南叶县西南),成为楚国的附庸;前534年,许悼公又被迫迁到城父(安徽亳县东南);前538年,再迁于荆山(属湖北),前506年,再迁至容城(河南鲁山东南)。春秋战国之际,许国终于被楚国所灭。原许国君臣后裔,散居各地,以原国名为姓,是为许氏。

州姓,出自姜姓。据史游《急就篇》、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周武王分邦建国时,将州邑(故址在今山东安丘东北之淳于城)封给淳于公,建一小国,称州国。《世本》载“州国,姜姓”。其后州国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州姓。

向姓,出自姜姓。据史游《急就篇》记载,春秋时,姜姓裔孙建有向国,故址在今山东莒县南。向国灭亡后,王宫贵族及其族人以国为姓,是为向姓。

申姓,出自姜姓。其始祖为炎帝后裔伯夷。伯夷曾佐尧掌礼,又佐禹治水有功,其子孙被封于申,建立申国,封为伯爵,史称申伯。《通志·氏族略》云:“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又曰:“申,伯爵,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封于申,号申伯,周宣王元舅也。”申伯因是周宣王的元舅而被视为股肱之臣,宣王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特将古谢国地封给申伯,并派召公到谢地为申伯营建新都,还赏赐申伯车马、硅璧、朝板等象征身份地位的器物,周宣王亲自到离都城五、六十里以外的眉(陕西眉县)为他送行,宰辅大臣尹吉甫为此特作《崧高》一首,后被收入《诗经·大雅》中。从此,徙居新都的申伯,就成了周王朝统率南方诸国的方伯大员和扞卫王室的屏障。不仅如此,申伯还嫁女于宣王之子幽王,生有太子宜臼。后来,幽王改立宠妃褒姒之子伯盘为太子,宜臼被废,遂投奔舅父申侯求救。申侯联合缯侯、犬戎,攻入京城,杀幽王于骊山之下,拥立宜臼登基,是为平王,并迁都洛邑,史称东周。申侯以拥戴之功,受到平王奖赏,国势达于鼎盛。其后,楚国兴起,申国被楚国所灭。原申国臣民以国为姓,是为申姓。

除以上许、州、向、申四个封国外,出自姜姓的姓氏还有很多,诸如:

吕氏,出自姜姓。其始祖与申姓一样,也是炎帝后裔伯夷。伯夷被封于吕,建立吕国,称为吕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吕者,膂也,谓能为股肱心膂也。”膂,脊梁骨;股,大腿;肱,手臂。股肱,比喻辅佐的大臣,有赞誉褒奖之义。吕国历夏、商,世有其国,至周穆王时,吕侯入为司寇。周宣王时所说的“甫”,指的就是“吕”,或曰宣王称“吕”曰“甫”。《元和姓纂》注吕,为“今南阳宛县西吕亭”,即古“吕”所在地,春秋初,被楚国所灭。《古今姓氏书辩证》注“吕”地为“蔡州新蔡”,据学者考证,周代确实有一个吕国,就在今河南新蔡,是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史称东吕,春秋初为宋国所并(又说被蔡国所并),其地后来为蔡平侯所居。《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亦说字子牙,因周文王得之渭滨,云“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盖牙是字,尚是其名,后被封于齐,为齐国始祖。齐国第二代国君是吕尚之子吕汲,以后世代相传,至19世康公贷,于公元前391年被田和迁于海上,姜姓齐国被田氏所取代。原南阳吕国、新蔡吕国先后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成为吕姓的两大来源,再加上姜姓齐国灭亡后吕尚后裔中以吕为姓的一支,这样就构成了吕姓的三大来源。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今河南、山东境)。齐康公七世孙吕礼,于秦昭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自齐奔秦,任柱国、少宰,封北平侯,其子孙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境内。两汉时期,吕氏族人已遍布今河北、山西、内蒙古各地。

齐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齐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吕尚后封于齐,因以为氏”。吕尚,本姓姜,因封于齐,是为齐国始祖,子孙以国为姓,是为齐姓。

甫姓,《国语·郑语》载,周宣王改“吕邑”为“甫邑”,建立甫国,为侯爵,伯夷之后,遂称甫侯,春秋时,甫国为楚国所灭,子孙后代以国为姓,是为甫姓。

卢姓,出自姜姓,炎帝后裔。春秋初期,齐太公之后,即齐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孙傒任齐国正卿,因迎立齐桓公有功,被封于卢地(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卢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卢氏出自姜姓。齐文公子高,高孙傒为齐正卿,谥曰敬宗,食采于卢,济北卢县是也,其后因以为氏。”此时齐国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成为霸主,疆土扩张到今山东东部。春秋末年,君权逐渐为大臣田氏所夺。卢氏后裔遂逃离齐国,散居于燕、秦之间,主要是今陕西、河北、山西等省境内。秦代有博士卢敖,曾避难于卢山,子孙家于涿水之上,遂为范阳涿人。范阳卢氏裔孙卢植,东汉时历任九江太守、庐江太守,北中郎将、尚书,其子卢硫,三国时任魏司空,封容城侯。另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亦出自姜姓。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时,改为单字卢姓,居住在今河北大兴一带,后来发展为扬名天下的范阳卢氏。

崔姓,出自西周时姜姓齐国。齐国是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营丘,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姓姜,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从其所封故称吕尚。吕尚的儿子名公汲,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康王时为顾命大臣,死后谥曰丁公。丁公的嫡子叫季子,本应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是为崔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崔氏出自姜姓。齐丁公汲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是也。”季子的后代一直是齐国的卿大夫,其九世孙崔抒,为齐正卿,一度执掌国政。其后,崔氏在争权斗争中失利,崔抒幼子崔子明逃奔鲁国,生子曰良。十五世孙崔意如,为秦朝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后分支繁衍,人丁兴旺。崔氏自汉至宋,官宦不绝。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其八世孙崔殷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四世孙崔林,官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史、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崔湛子凯,后魏平东府咨议参军,生蔚,自宋奔后魏,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崔伯基的后代还有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崔意如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其后代又分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或称“崔、卢、王、谢”或称“崔、卢、李、郑”,均把崔氏列为一等大姓。《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称,贝州清河郡七姓之首为崔氏;《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称,定州博陵郡五姓之首为崔氏。所以,宋代的《广韵》说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此外,东汉末年,战乱不止,平州剌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遍及今江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地。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崔氏族人不断移居海外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丁姓,出自姜姓,是以谥号为姓的姓氏。齐国的开国君主吕尚,原本姓姜,吕尚的儿子名公汲,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康王时为顾命大臣,公汲死后谥号丁公,子孙以谥号为氏,是为丁氏,这支丁氏被奉为丁氏正宗。

此外,还有雷、方、井、山、丘等许多姓氏,也都出自姜姓,此不赘述,凡是出自姜姓的姓氏,他们都是炎帝的后裔。

在中华姓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除了出自炎帝的姓氏外,其余的姓氏主要出自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少典之子,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是为姬姓。黄帝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相传黄帝曾在阪泉打败炎帝,又在涿鹿之野击杀蚩尤,得到各部落的拥戴,由部落首领而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诸侯尊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相传黄帝时,发明舟车衣服,建筑宫室房屋,制造弓矢杵臼,用玉(硬石)作兵器,嫘祖(黄帝之妻)养蚕,仓颉造字,等等。就是说,黄帝时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明创造或制造了人们生活所必须的房屋、衣服、食物、舟车、各种器物、用具以及文字等,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所以,轩辕黄帝被尊为文明始祖。不仅如此,轩辕黄帝时期随着氏族制度的瓦解“胙土命氏”现象,日益频繁,因而涌现出了大批的“氏”。《国语·晋语》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黄帝这十四个得了十二姓之子,又直接或间接地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姓氏。据《大戴礼记·帝系》、《世本·氏姓篇》、《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不论是尧、舜、禹,还是夏、商、周,他们都是黄帝的后裔,而尧、舜、禹以及夏、商、周,他们又都分别派生出许多个姓氏,这样,出自黄帝的姓氏,就远远多于出自炎帝的姓氏。

综上所述,在中华姓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源于炎帝的姓氏早于源于黄帝的姓氏;而源于黄帝的姓氏,则又多于源于炎帝的姓氏。华夏儿女以炎黄子孙自称,正是对于炎黄二帝是中华姓氏之祖的认可和肯定。源于姜姓的姓氏与炎帝都具有枝相连、气相投、血脉相贯的血缘关系。炎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巨大的号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同类推荐
  • 人民大澡堂

    人民大澡堂

    本书是凤凰卫视主持人尉迟琳嘉的脱口秀节目台词记录。在节目中,他精挑细选古今中外的社会民生、政经花絮、文化动态、娱乐八卦等各类资讯,以一种弦外有音、话外有意的讽刺调侃风格,绘声绘色地奉献给大家一道回味无穷的资讯盛宴。
  • 新民说

    新民说

    《梁启超:新民说》以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的《新民说》为原本,结合编者搜集甄选研究《新民说》问世百年来的影响的学术论文集、社会舆论关于梁启超于中国启蒙思想史上的贡献,依据全书20节文字,在体例上精心设计了发表背景、社会反响、原文赏析、今日看点四个栏目,以求在保留梁任公“笔端常带感情”、催人奋进、令人热血沸腾的文字韵味的同时,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消化这些跨过百年,仍然具有强劲生命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宝贵文化遗产。《新民说》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国社会要实现近代化,首先应当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
  • 穿越文坛30年

    穿越文坛30年

    张石山以中短篇小说名世,上世纪70年代中期登上文坛,至今笔耕不辍。他见证了文学界的兴衰荣辱,目击了作家群的世相百态。《穿越——文坛行走三十年》细节鲜活。文笔洒脱,让人切实感受到了当代文坛的时代脉动,填补了诸多历史记载的空白。在中国当代作家的回忆录中,可称独树一帜。
  • 中华上下五千年断案趣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断案趣话

    古代的断案方法不拘一格,格格诙谐幽默,像是星辉夜空下模糊的山峦,黑得看不清脊和山路,却在峰回路转时候,雄鸡一唱天下白。古人断案时的智慧,古人的机智和幽默,妙不可文言!
  •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对话:启迪与反思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对话:启迪与反思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适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战略选择。在创意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交融、相互推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时期文化的多重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全面认识,进而增强发展文化的自觉性,提高发展文化的真本领。因此,发展和繁荣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热门推荐
  • 我的非常态首席

    我的非常态首席

    聂天然谈过三次恋爱,怎奈三个男朋友一个渣似一个,第一个是个怕父母的懦夫,第二个是个披着渣皮的男神,第三个是个自恋、狂妄、花心、刻薄、毒舌……的变态!居然就碰不上一个正常人!
  • 婚后甜宠:傲娇boss高冷妻

    婚后甜宠:傲娇boss高冷妻

    被亲生父亲下药送到男人的床上,林娇拼死逃跑。逃离虎穴,又进狼窝,被自家boss堵在办公室吃干抹净。林娇:“那件事是个意外,请忘了吧。”方以擎:“我承认上次是意外,那这次呢?你总得负责了吧!”在遇到你之前的苦难与背负,忽然有了意义。
  • 异能王尊

    异能王尊

    “尼玛!哥哥百万元出租……”御姐、道姑、校花、警花、靓丽上司、美女市长、个性明星、性感护士统统入吾彀中矣!华夏大地,隐世高手组成武者王国。花丛浪子杨伟,勇夺王尊,力战倭寇,挑战生化人,克黑帮、夺资源。只慕鸳鸯不慕仙,极品混蛋成霸主!
  • 异界女皇混现代

    异界女皇混现代

    俯瞰天下,万物苍生。异界女皇强烈归来!别人都是从现代传到古代,为毛她却是从古代穿到现代?没关系,就算这样,她也能在现代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她,嚣张跋扈,极品花痴。一直都是同学们的饭后笑点。她,异界的女皇,冷傲彪悍,灵力强悍。一直都是众男生的女神。当女皇穿到花痴身上会有怎样的奇遇?他,拥有强悍实力,却只对她一人倾心,不离不弃。他,温柔似水,女孩们的梦中情人,却只对她呵护至极。他,冷傲似霜,脸上写着生人勿进,却只为她倾城一笑。他,沾花惹草,四处留情,却愿为她一人守身,自此不再风流。他,桀骜无比,遇上她时,却开始比谁更狂傲,就算这样,也只为她一人倾心。
  • 奈何旅

    奈何旅

    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千年回眸百年约。我,安格,专门负责怨念之人。前世今生,谁是谁的过去,谁又是谁是恋恋不忘......也许和老哥一直告诉我的一样,过客只会是过客,是不能对人物产生感情的。就如历史是不可改变的。PS:这部是新坑,慎入。
  • 记忆之殇

    记忆之殇

    她,智商爆表却情商底下。在告别初中以后升入高中,却发现自己的不普通的身世。但是,她失忆了,换上了一种罕见的病。每一次失忆,却不知真相在悄然接近。但她觉得她忘记了什么很重要的事情,每当她记起却又会出现意外,让她再次失忆,怎样回忆起了又忘记,简直就是比六道轮回还要难受。回忆本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对于此刻的她来说,回忆化作一只猛兽,是不是撕咬她脆弱的神经。缘何对过去如此执着呢?她也不知。她忍受着记忆轮回之苦,只为找回关于他的记忆,“直觉告诉我,他对我一定很重要!“但他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他了,而她选择了相信,属于他们的记忆。这是一场记忆的战争,更是一场爱的征程。。。
  • 校草的霸道之吻

    校草的霸道之吻

    霸道校草来袭,倔强校花来制服,你从哪里来,就从哪里回去!
  • 快穿轮回:恋上你的血

    快穿轮回:恋上你的血

    她是异世吸血鬼,却被送到人类世界,逼迫完成任务……他是渡堂之主,掌控时空秩序,可却强制性将她送入人类世界,打破世界时空秩序……他是普通的人类,却在世世轮回与她相遇,为她而死……不论千年还是万年,百世千世,只要我不灭,必让你血债血偿……
  • 亲爱的搭档

    亲爱的搭档

    搭档?他那需要搭档啊!他就像一个孤独的猎豹出生入死,从来不需要别人与之陪伴。可是突然有一天,生命中出现了一个人,他不知道为什么大队长为什么要分配给他那么一个拍档?他不想要!本故事就是一个孤高和他的搭档如何成为搭档以外的关系的!新人上手,请多指教!
  • 一宠成婚:蜜诱迷糊小鲜妻

    一宠成婚:蜜诱迷糊小鲜妻

    她惨遭男友抛弃,继承权被抢,悲惨得不能再悲惨!而他天之骄子,豪门神秘大亨,却落魄的降临在她身边。初次见面,两人便发生了错乱的关系。“既然都睡了,那我们结婚好了!”她为抢回继承权,和他达成婚姻契约。说好的!不过夫妻生活,结果,他夜夜爬上她的床。说好的!他负责貌美如花,她负责赚钱养家,可最后才发现,原来每晚睡在她身边的男人竟是……可笑的是原来自始至终眼瞎的从来都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