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琴,我的邻居。人长得壮实,背影有点像男人,胸脯到背脊比较厚,蜗牛似的,更像背了军被准备出征的解放军战士,或许就是她名字的形象。刚下岗那阵儿,大伙儿都替她担忧,丈夫是一名普通教师,孩子年幼。镇上的小青年都到南方打工去了,二号老太婆谁要,要体力没体力,要技术没技术。但丈夫格外体贴她,并且能体贴入微,可谓无微不至呢。天无绝人之路,穷则思变,急中会生智嘛,她想到了部队军工厂供职的弟弟——“卖军品”。读者别紧张,这军品不包括武器弹药,是服装鞋袜,还有衣带等。月琴在镇中心十字街口租了一间门面房,挂上“军品专卖店”的牌子,羞涩地吆喝起来。店里没有寝室,她每天总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早晨,我几乎没有看到过她的影子,只是在吃晚饭的时候才能看到她疲惫又幸福的身影从我家门前掠过。她几乎天天从我家门前经过,但我真正留心看她只有两次,一次是刚搬来的时候,一次是今晚。
刚做邻居那辰光,她看上去还像个丰腴的姑娘,村姑的神韵。长圆脸,一笑眼睛眯成一条线,两个酒窝,脖子上扎一条丝巾,青春魅力四塞。匆匆忙忙骑上一辆半新的自行车,有风风火火的味道,腿在空中划出一道扇面儿。
老实巴交开店,薄利多销挣钱。街市上有两种解放鞋,一是军工厂生产的,一是地方小厂仿制的。仿制的军鞋,容易脱帮和断底;军鞋结实耐穿。泥水匠特别喜欢军品解放鞋。隔壁王瓦匠一气上买了五双解放鞋,他说:“正宗的解放鞋,合脚,施工时,上脚手架灵活自如;耐穿,几个月都不会损坏,月琴人诚实,我信得过。”月琴开店,守两条规矩:一是价格稳定讲信誉,二是不当货郎不赶集,不走街穿乡,节日里,商品不往店门外搬,但生意却细水长流,回头客源很是稳定。我们家买过几回她出售的军品。普通商店卖的那种裤带子,要么价格昂贵,二三百元钱一条,要么质量差得只能系几天工夫。月琴卖的军品裤带,物美价廉,很耐用。我脚上穿的军靴,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她家买来的。由于她的辛苦经营,家庭经济景况越来越好。原先三间堂房外加一小间灶披儿,现在增加了两间大房子。一间烧饭,一间储藏军品。丈夫和孩子身上的衣服,质地越来越好,色彩越来越鲜亮,精神状态与从前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了。俗话说得好,“要看家人衣,得看家中妻”。搁笔多年的丈夫重新握起笔杆子,继续他的文学生涯。孩子的个头已经和父亲抗衡,在学校里,孩子的成绩名列前茅。人说,妻贤夫祸少,我说,妻贤家兴旺。在我的印象中,她从没有和邻居吵过架。一个成功的女人后面,定有几个得力的男人帮助。我想,这男人有两个,一个是为她出谋策划的丈夫,一个是为她提供军品货源的弟弟。
这几天,单位里几个婆娘的丑行,使人非常厌恶,自然而然想到月琴这位憨厚的邻居。今天吃晚饭的时候,再次注意了她的身影。不知是夜幕降临,还是因为疲劳,自行车是推着走的,背比从前弯了一点点,嘴张着,微喘着,显出疲惫的样子,腿脚也比往日沉重。此时,我心里一下子泛起涟漪,岁月不饶人,毕竟十多年过去,她已由一位大嫂变成一位大妈了……不过,也有不变的东西,一是她出售的军品,另一点也是“军品”——军人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