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我在两块地里种了玉米。家前的这块地,经常有人倒泔水垃圾和吃剩的菜汤,特别肥沃;屋后的那块地,从前是一片盐碱地,种过几熟庄稼,但土壤仍然板结,贫瘠。盐碱地上种的玉米,很早就抽顶花,抱棒头了,不过,棒头个头小,玉米粒稀疏扁瘪,秸杆也率先枯黄了;肥田里的玉米,长得挺拔茂盛,很晚才扬花结子,在盐碱地玉米收割时,还在旺盛生长。母亲告诉我,这叫庄稼“痴青”。十二月初,我和我哥一起去苏州大学在职进修。走的时候,家乡苏北已是“雨雪霏霏”,除了雪松、黄杨等四季常青的花木和麦子等过冬作物外,几乎所有的都枯黄了,可是一过长江,苏南一带却是“杨柳依依”,香樟依然墨绿,垂柳还是婆娑着她的绿丝绦。谁都知道,“吴韵”“汉风”以长江为界。这是跨江的痴青。近些年,“暖冬”造成“梅开二度”之类的现象不胜枚举。
“痴青”是植物延长生长期的现象。得天时地利之厚遇,植物生长时期延长,生繁能力异常旺盛,子粒更加饱满。植物如此,人类何异。
南京有位百岁老人,今年105岁了,耳聪目明,身子骨硬朗,他能和普通老人一起舞剑、扭秧歌、打太极拳。当他听说欧洲有位百岁老人创造了百米跑30秒的吉尼斯世界记录,他不服气,他要打破这一记录,改写历史。他坚持半年多的适应性和加强性训练,终于以28秒的好成绩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
苏北东台市时堰镇有位101岁的老人,她名叫李红玉,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她是妥当的,用民族友谊的纽带来比喻她也不过分。大儿生活在香港,大女儿住在美国西部的凤凰城,有外孙子在台湾,东南亚不少国家都有她的后代。大陆正确的民族统一政策、国际交往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使她老人家有可能经常见到海外亲人,增强生之信念;党和政府对老人的关怀,和睦家庭给老人无微不至的照料,丰富的物质条件,舒适的饮食起居,都是她延年益寿的保证。老人目前仍能打麻将和纸牌,参加雅集宴会。
最近,东台市对百岁老人的情况作了统计。众多数据清晰地反映新旧社会反差很大,现在健康长寿的老人越来越多,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全国各地的情形也是如此。这说明社会进步了,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不断得到新的满足。扪心深思,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是多么的英明和高超。
古代文献中曾称百岁老人为“期颐”(整一百岁)“花甲重逢”(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现在我信。
天时、地利和人和是“痴青”的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