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在我国民间,五月初五端午节有啃粽子的风俗。
这风俗由来已久,一说起源于战国时的屈原,一说滥觞于人类祭祀自然的活动,也有美食的简单诠释。两千多年前的楚国贵族屈原与朝廷政治主张不和,被排挤和放逐,来到汨罗江畔,眷顾楚国,披发行吟,觉得自己不为人知,永不能再返楚国朝廷施展抱负,万念俱灰,举身滔滔江水。当地百姓对屈原的死,深感遗憾,对屈原的思念不可遏抑,想方设法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包粽子投放江水,作用有俩,一供奉屈大夫,二填喂鱼虾等水族,以免这些东西嘬吞先生的尸体。在汨罗江上,人们还用木头制作的龙舟于江面划动,还用吴榜击打船舷,吓赶水族,也是为了爱护屈原。因此,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随着历史的嬗变,端午节便有了包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至于祭祀湘水神的传说,无史料记载,就不置可否吧。但粽子是美食,是顺理成章的,不用推想,只要亲口尝一尝就会心领神会。
任何事物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化发展是绝对的。粽子,从屈原的流放地,传到长江流域,后来遍及长城内外,甚至海外。水乡地区包粽子的材料是芦苇叶子,扎的线索是草捻的,而在没有芦苇的地方,人们改用箬竹的叶子来裹粽子,扎线也讲究起来,采用棉线索子,我想用荷叶包米制做的食品不也可以称为粽子吗?当然。粽子是用苇叶或箬叶等包裹糯米等粮食煮熟的外型有角的食品,粽子,古时称为角黍、简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如今,浙江湖州的大肉粽是全国有名的,外型像猪肘,外壳是箬叶,内穰是糯米和酱猪肉,是以咸为主调的多味可口食品。之所以提及这一种粽子,读者可想而知。由于江南粽子的外壳多用箬叶,民间男女婚嫁时,女方向男方索要聘礼时总是说“我家女儿是米,你家公子是箬子,若要娶亲,拿箬子来裹呀”。“箬子”一词,让人听了以后觉得有道理,但不是滋味。
从前,每到端阳节,人们才能吃到盼望已久的粽子。这有季节原因,五月初,芦苇亭亭玉立,碧绿爽青的,苇叶嫩嫩的,韧韧的。早了不行,叶子小,太嫩;晚了不行,叶子粗糙。箬竹亦然。现在就不同,一年四季咸能吃到粽子。“包粽子”一词,取悦于它的发音,深得人们的喜爱——“包中”。一切善事谁不想包中?男婚女嫁想包中,升官发财盼包中,参加高考望包中,摸签抽奖乞包中,招商引资求包中……高考日子,国家定在节后不久,更重要的是望子成龙心切,父母总要包粽子,祈祷孩子顺利过关。另外,外旅行的人、工作繁忙的人和喜欢零食的人都把粽子当成方便食品。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今天的人们吃粽子的时候,只顾享受美味,很少有人去缅怀屈原、去探究“粽文化”,但有几条要记住:糯米有些人不易消化,吃多了会伤胃;“包粽”不等于“包中”,别被迷信误了正事;“粽子”的“粽”是“宗”旁,它发源于中国,食用的时候,别忘了中华民族这老祖宗,台湾正像漏在祖国这大粽外的一粒糯米,粘进来才完满。
(《江苏农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