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14700000067

第67章 附则(47)

回顾20年前与他一起工作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如同就在昨天。那是一个复杂、多变,甚至可以说有点丑陋的职场,他在其中得意失意、起起落落,但他始终能保有那种传统的文人学者气质,令人折服。那时的文物局还处于初创阶段,从人员的编制到机构的设置,从干部的配备到职能的分工,多少有点含混模糊,不尽完善。包括老陈在内的只有五人组成的文物处,是小局里的大处,承载着全省上下、大大小小的有关事务,面对着不仅是有关全省的文物政策、法规、管理、修缮、保护以及文物流失等等大的方面的事情,有时更多的是一些没完没了的琐碎、杂乱的具体问题。对一个文物大省来说繁忙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在他的领导下的四个人中,一半是来自基层的,另一半则是初出茅庐的士子,对全省的文物状况知之甚少,更缺乏管理经验,对上对下都不能够应对自如,遇事不免莽莽撞撞,把握不定,因此许多事情无形之中都得他一人担当。成堆的文件、信函,成群的各地来访者,频繁不断的电话,很难静下来做事。我们自嘲,文物处像个自由市场,有时着实让人觉得难以招架,心烦意乱。这时我们几个不免发发牢骚,说说怪话,遇到不公不正之处,也会闹闹情绪。四个人自是经历不同,性情各异,也各有各的问题。有时失控,惹来麻烦,上边问下来,有时是严厉的追究。每遭此况,老陈都是向上陈情或自承职责,竭力保护他的属下,总能让我们逢凶化吉,在他的护翼下,大家安稳渡过,工作的开心、和谐,令人感动。但是也不是回回我们都能善解他意,心领其情,有时也许还会误会他,但他总以特有的涵养克制自己,从来都是友善亲切,平易近人。

记得那时大量的工作是起草各类对上对下的文件、信函,对于这些文件的起草格式、行文规范、措辞用字,他总是耐心细致地帮我们修改、校正。事无大小,几年一贯,他像一位师长对学生一样的体贴、爱护,从不发脾气、使权力。他学识渊博,态度谦和至今留下深深的印象。1983年,全国上下开始整党,虽然我们已经历过大大小小多次政治运动,但我天生对政治迟钝,弄不明白那个运动是要解决些什么问题,只是每日学习讨论来自上面的文件和重要的报章。但是我很快发觉,一些人对老陈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上边对他的任用。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了什么?我至今都不得而知。我虽然有些呆,但当时的政治纪律还是知道的,那就是不应该知道的事,不能去问,不应该知道的人,不要去打听,有些事是有范围的,有级别的。就这样看着他每日照常上班下班、照常处理一切工作事务,却承受着各个方面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怀疑、猜测。这中间在文物系统有过几次民意测验选举局领导,许多人都认为他应是当之无愧的人选之一,可命运捉弄人,一直到他离世仍为“布衣儒生”、文物处负责人。我们开他的苦涩玩笑说:“你是一头牛,吃的是草,奉献出的不仅是奶,还有血。”常常听到来访的人为他鸣不平,这当然也包括他的下属和周围的同事在内。特别像我是工作在他身边的人,怎么也难以想象他会是有过什么劣迹的人,加上我是个性情愚顽,不知隐忍,不懂含蓄的人,有时说话尖刻,不知轻重,认为以他的才能、人品,他的声誉和人缘,更重要的是他对全省文物事业的了解和熟悉。对文物工作的热忱和付出,怎么说都不该是一个文物处的负责人。每当这时,他总是及时制止我们的这些议论,以他谦和温文的语气来劝阻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他相信组织,更相信真理,以德报怨,仍旧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没有怨恨和消极颓废的神色。宽容无我的胸怀,大彻大悟的境界,他像一个圣者一样安详。在那样的状态下,他倒忙里偷闲的做起学问来。一个多年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学问做的也是头头是道,颇有见地。闲暇时还能顾及到别人的苦乐。我这个远离亲人和家乡的孤独者,特别是后来遭遇婚变,独自抚养着幼女的单身母亲,他似乎能够体察那种无助、无奈的苦境,总是给予适当的帮助和照顾,而忘却自己正身处逆境,这让我倍觉感动,也使我在那种压力下,不致于垮下。后来开始的全省文物普查中,急需业务人员到各地工作。领导来找我,当时我正因为一己的待遇感到委屈,闹情绪,一急之下,顶撞上司,断然拒绝参加,当然也确因幼女无人可托,遇到别人也许会婉转陈词,而我就是这么一个直脾气,不会拐弯,局面一下紧张起来,后来局头让老陈出面给我谈话。记得很清楚,他神情肃然,但语气诚恳,可我在气头上,横竖都不吃,虽不是冲着他的,但也面目可憎,让他为难,可他并不与我计较。推想他一定还为我做了不少工作,使我不仅免于责难,似乎还得到谅解。我是一个心实嘴笨的人,后来一直没有机会向他表示歉意和敬意,但多年来一直铭刻于心,今日回忆音容宛在,只是逝者不可追,只留空哀叹。

他一生最怕麻烦别人,在人生最后的大事上,仍然言行一致,去之匆匆,不累及亲友。“西归当如是”,只是抱憾他英年早逝、未曾留下机会让我们为他做一点补偿,此为今生憾事之一,更加遗憾他终了一生未能实现他心中宏愿。他短暂的一生,也正是一代有学之士,有才之人,有德之君的典型遭遇,抱腕悲痛,只有仰天长叹。

但愿老陈千古。

田中华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

忆陈孟东叔叔二三事

张建华

1987年秋,我刚从西北大学历史系进修毕业,省文物局抽调我去刚刚成立不久的“打击文物走私办公室”帮助工作。当时陈孟东叔叔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由于他和我父亲是同学,所以我都称他陈叔叔。现在想起来,那段日子也就是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刻。回忆起在省打击文物走私办公室与他相处的日子里,有几件事情是令我难忘的。

一、协助公、检、法破获重大文物盗窃案件

改革开放初期,文物案件频繁,盗窃案尤为突出。针对严峻的形势,省政府下达了“要破获重要案件、公布社会、震慑犯罪分子、刹住文物犯罪案件发案频繁的势头”的决定。在省打击文物走私办公室的领导协调下,公安部门破获了许多文物犯罪案件,其中以秦俑坑出土的“秦将军俑头被盗案”和“眉县秦编钟被盗案”的破获最为震惊,公安部、国家文物局都发来了贺电。在这两案件的侦破审理过程中,陈孟东同志带领办公室的全体人员,积极配合公安、检察、法院机关的同志,对文物的鉴定、案件的定性、罪犯的量刑等等都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由于案件督办的紧急,孟东叔叔经常忙到深夜,在开完几个方面的协调会后,就立刻起草文件,在第一时间向省政府有关部门汇报,并及时将上级的精神传达到各地县。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他总是精神饱满,不知疲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手上那支不灭的香烟,从早上一进办公室,他点燃第一支烟,到晚上离开办公室时,那支烟依然着着。当他一个人独处时,总是紧锁双眉、思考着什么!而工作小憩与我们聊天时,又谈笑风趣,自然轻松。两大案件的审判大会分别在眉县和西安举行,孟东叔叔奔波两地组织协调,使案件通过审判大会在全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震慑了犯罪分子、刹住了文物犯罪案件频发的势头,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表彰。

二、亲赴基层、指导地县打击文物走私活动

在1987年的10月份,针对陕北地区文物走私活动猖獗,省打击文物走私办决定由陈孟东率领一个工作小组亲赴延安、榆林两地县,指导和协调打击文物犯罪活动。工作小组人员有省文管会王翰章、西安市文物商店王长启二位同志,主要是文物鉴定;省文物局文物处刘合心同志负责摄影及资料,我是文字记录,司机是省文物局贺永昌同志。这次行动历时15天,所到延安、榆林两地区及靖边、定边、神木、绥德、安塞等十余个县。每到一处均与公安、文物、工商等部门召开联席协调会,分析当地文物犯罪案件的形势和特点,指导建立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各部门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各类信息的交流沟通,把打击文物犯罪推向一个更高的力度。工作组经常是晚上赶路,白天工作,开协调会、鉴定文物、去现场等等。15天基本上是连轴转。陈孟东叔叔还抽空对地县的文物基础工作做大量的调研,例如文物经费的使用、文物库房的安全程度、保管文物的数目、文物级别的鉴定、真伪的确定等等。总之,他随时随地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关键位置上,这种负责精神是我要终身向他学习的。经过这次工作小组的指导协调,延安、榆林两地在打击文物犯罪活动方面基本走上了有序的轨道。

三、在工作中帮助培养年轻人

办公室当时还有一位从省文物商店借调来的马志杰同志,小马刚从大学毕业时间不长,主要负责内勤。孟东叔叔经常给我和小马讲:“年轻人要少说、多做。要做到三勤:眼勤、手勤、脑勤。”虽然打击文物走私办公室是个临时机构,但具体工作是非常锻炼人的,接触的面很广,遇到的事情也很复杂。这些都是很好的事情,具体工作是最锻炼人的。记得有一次要给省政府办公室起草一份会议报告,他让我先动手写,因为我也了解该会议的主要内容,当时我又不敢写,没写过,不知道公文的格式及称谓,他说不要怕写不好,以前不知道,这次一写就会了,做任何事情都会有第一次,这就是学习嘛!平时一有机会就让我们去给文物鉴定工作帮忙,搬运、摆放等,总之让我们多接触文物。我做记录时,他还亲自教我如何用专业术语更准确的描述具体器物,点点滴滴的指导、培养。在生活上,他也非常关心我们,而且非常人性化。他经常告诉我们,个人有什么私事可以去办,但不能影响工作。问我俩有没有女朋友,需不需要介绍等,是一个非常慈祥的长辈。通过那一段时间学习工作,使我基本上了解掌握了机关工作的一部分方法和程序,文物鉴赏知识和经验也有了一定积累。

转眼孟东叔叔去世快20年了,时间过得真快,那些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他的音容笑貌还是那样亲切、慈祥!在这里还是让我再喊你一声陈孟东叔叔吧!我们永远怀念您。

2007年4月19日

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张建华西安碑林博物馆助理研究员

三十年里的点点滴滴——忆孟东

卢桂兰

我和孟东是老同学,老朋友,是事业上的伙伴,也是相濡以沫的夫妻。我和他相处只有短短的30年时间。

1958年9月,我们同时考入了西北大学历史系。58级历史系的新生人数比较多,我们班共有60多人,其中的一半儿是被保送的“工农速成中学”的调干生,另一半是由全国各地考来的高中毕业生,当时称我们为“普高生”。相比之下,我们这些普通高中来的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显得幼稚、土气,也有些傻气。

1958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上了岁数的人们都知道,那是一个“一天等于二十年”、“超英、赶美”的大跃进年代,我们正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跨人了大学校门。

人校后,我们没有进入课堂,没有见过授课的老师,更没有见到我在中学时已仰慕的历史学泰斗——侯外庐教授和校长。而首先进行的是政治教育,讨论“红”与“专”的关系问题,批判只专不红,先专后红的资产阶级思想。整天是开会学习,学习讨论。速成中学来的同学政治上成熟,也显得十分活跃,而普通高中来的同学就显得沉默。尽管是沉默,但常在一起开会,同学之间虽叫不出名字,但都有些脸儿熟,唯独对陈孟东,似乎不曾见过,不知班上开会时他是坐在哪个角落里。

经过十几天的政治教育,系上决定把全体新生开赴西安郊区北沈家桥村劳动,参加大跃进的实践活动——深翻地。

9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出发了,男同学步行前往,女同学受照顾——坐生产队派来的拉同学们行李的马车。我们六个女同学,分别坐在两架马车上。当我和另两位女同学上了马车后,看见高高的行李堆上坐了个男生,不仅我不认识他,那两位女同学也不认识这位似乎没见过面的男生。我们都感到诧异,心想,他是不是我们班的男生?他为什么和女生一起坐车?这位男生本来就有些腼腆的模样,看到我们几个以奇怪和不解的目光看他,他更有些不自然,把身子转了转。我们三个女生中,范棘同学的年龄最大,她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来自西安速成中学,在行李车上,还是她先开了口,问是不是我们班的?叫什么名字?为什么没有和大家一起走路?车上的那个男生告诉我们,他叫陈孟东,因他脚上有伤,不能走路,班长让他坐车去。我听他是河南口音,顺口就问:“你是从哪儿考来的?”他答是从偃师高中。胡书静同学又进一步问:你的脚咋了?陈孟东很不好意思地说:暑假期间,我在生产队劳动,不小心驴蹄子踩到脚上,把脚踩烂了,一直没好。

我们在北沈家桥村的任务主要是深翻土地,要把原有耕地翻几尺深,说那样可以提高产量。因为每天都有指标、有进度,白天完不成任务的话,晚上还要挑灯夜战。我和陈孟东没分在一个队,不知道他跛着脚是怎样劳动的。

从农村回到学校,天已经很冷了。紧接着我们班又投入到大炼钢铁的洪流中。学校院子里建有炼钢炉,我们班的任务是为炼钢炉供应燃料,到处拾劈柴。还好,当时学校正建图书馆大楼,在施工工地上扔有乱七八糟的木棍子,每天我们在一起拾柴,他拾柴很卖力,仍很少说话。

我们入学第一学期一直是翻地、炼钢铁和在校办印刷厂拣字班拣字,陈孟东在印刷厂拣字拣的很快,成了熟练工。

在班里他一直是沉默寡言,没人注意他。如果说偶然露点峥嵘的话,那就是班上配合中心任务或过节过年出壁报的时候,总是由他抄写和插图。他写的一手好字和善于绘画的本领曾引起同学的一点注意,但那也只不过是一年中少有的几次显山露水的机会而已。

1959年的下半年,大跃进之风慢慢减弱了,我们由农村和炼钢工地回到了课堂。但是,历史系刚刚批判了“厚古薄今”的资产阶级的教学思想,要贯彻“厚今薄古”的无产阶级的教学思想。学校和系上决定,要从我们这一级开始矫枉过正。教学安排从现代史开始,先现代后古代,多现代少古代,以体现“厚今薄古”,所以,一开课,给我们先开了两门现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上课了才知道,大学和中学的教学方法有着天壤之别,中学时各门课都有课本,考试以课本上的内容为依据。而大学里上历史课不仅没有课本,也不发任何资料,讲课内容是老师手中的讲义。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像个记录机一样不停地记,两节课下来,课堂笔记总是记得老厚老厚。

同类推荐
  • 人事如昨——郑振铎作品精选

    人事如昨——郑振铎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 爱在不言中

    爱在不言中

    本书内容有,《爱在不言中》、《爱他就爱他的家人》、《茶山的歌者》等。
  • 画在京西古道

    画在京西古道

    本书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刊发在文学刊物及报刊中的散文作品,全书分为行走、记忆、大医、印象、人生、纽带六个部分,在文中,作者以简洁的文字、犀利的笔触,描写了生活和工作中的美好,抨击了社会中的丑恶,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晋江六十年戏剧选

    晋江六十年戏剧选

    晋江的戏剧种类多,戏剧市场大,戏剧创作水平高。本书收入徐书纪、陈述、庄长江、伍经纬、高永清、林衍初、张家羌等人的剧作8部。入选剧目或在国家、升级荣获大奖的,或演出场次多、观众人数多、覆盖地域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或对振兴戏剧、改变剧团面貌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能对晋江戏剧过去和现状起到窥一豹而见全斑的效果。
  • 纪伯伦全集:光与静默

    纪伯伦全集:光与静默

    《纪伯伦全集:光与静默散文·杂篇》收入了纪伯伦不为人知的大量散文、杂文、演讲、译文、箴言录等等,纪伯伦的诗歌才华掩盖了他作为冠绝一世的散文家的身份。这是目前全球收录纪伯伦散文、杂篇最全的一本书。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异界傲视九州

    重生之异界傲视九州

    慕容松本是一个平常青年,因为救一个溺水女孩,而自己身亡重生异世。
  • 比丘受戒录

    比丘受戒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现代之佛镇苍穹

    重生现代之佛镇苍穹

    现代都市只有尔虞我诈?我的书就只有温暖!现代都市武术传承凋零?我的书给圆你一个江湖梦!现代都市文化入侵剧烈?华国文化五千年传承将在我的世界崛起!现代都市的传奇,巧合以108佛珠重生的木毅带着你走进他的世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生的座右铭!诸神的黄昏后,是长达千年的黑夜!木毅的出现,则让这黑夜有了光芒!千年黑夜后的飞升者,漫天神佛的最后祈祷,黑暗的镇压者,苍穹中最耀眼的金光!!,(ps:本文小白、小愤青、小猥琐,还有就是文中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高冷男神带回家:老公,轻轻爱

    高冷男神带回家:老公,轻轻爱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你早晚就是根绣花针!”璎珞沁看着正在自己身上兴风作浪的某男道。“那劳烦你多多打磨了。”某男勾唇,邪魅一笑。说着两人投入到新的一轮战役中去......有人问璎珞沁你结婚这么多年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她说:“如果这一生能遇见一个为了你拒绝其他暧昧的男人,就嫁了吧。”她想了想,补充道:“但千万不要嫁那些表面高冷禁欲的男人,不然你会后悔的,就像我现在这样。”
  • 惊变

    惊变

    活人的惨叫,死人的狞笑,当鲜血浸湿夜幕的时候,我将踏着血肉铺成的大道,一步一步走向绝望的深渊,带着死亡的歌谣……恐慌,凄怨,血腥,绝望,当人间与地狱重叠时,一双双惨白的手,却仍想抓住天边的那点微弱的光。群尸狂舞,惊悚变异,外星毒怪,嗜血魔灵,渲染出一幅狰狞诡异的泣血残画,演绎着一场凄美艳丽的血之惊变。
  • 侠影武林

    侠影武林

    这个属武侠小说,本人颇喜欢金庸的武侠,这是头一次写的小说,我本是计算机专业的,所以写的好不好都是我仔细琢磨的,这是一部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剧本。希望大家不喜勿喷。
  • 王妃威武霸气

    王妃威武霸气

    上帝啊,老天啊,要不要这么悲催啊,穿越为燕京首富之家的二小姐,本以为脱离打工的穷苦日子,过上贵族小姐的安心生活,谁料娘亲软弱,亲爹不疼,姨娘毒辣,庶姐凶恶,不过,灵犀姐姐我可不是软柿子,任你们捏圆搓扁,且看姐姐如何斗姨娘,惩恶姐,投身商界,风华绽放,傲视群英......可是,燕京城中享有“不学无术,纨绔至极”盛名的燕京小霸王竟然对灵犀一见钟情,再见倾心,死缠烂打,成天嚷着“非卿不娶”。哼,若想娶我,也是有条件的,做不到你就休想......灵犀:第一、一生只得娶我一人,不得纳妾。小霸王:弱水三千,爷我只取一瓢饮。灵犀:第二、府中你名下所有的产业全归姐所有。小霸王:小爷的就是你的。灵犀:第三、以你的血为媒,以你的肉为聘。小霸王:谋杀亲夫啊......
  • 皇妃嫁到:王爷,别想跑

    皇妃嫁到:王爷,别想跑

    上古冰凰的后裔,却沦为废柴人人欺凌,宫宴上她以一支霓裳舞惊艳全场,从此他形影不离她九转神君是她意中人,她与天帝称为姐妹天地法则是他小弟手握神丹脚踩神兽将天地搅了个翻天覆地而他温柔的陪着她“从此风雨中你不再孤单,今生最大的心愿就是陪着你”“我今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嫁给你”你陪我金戈铁马我陪你衣锦还家
  • 乱世风华爱成殇:萧红

    乱世风华爱成殇:萧红

    本书是“倾城才女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传主萧红,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极端的苦难与坎坷,唱响了搏击与抗争的强音。本书笔触细腻,感情充沛,对萧红境遇的记述让人唏嘘不已,读后使人同情,但更多的是崇敬。
  • 女人·身体卷

    女人·身体卷

    我们的文化传统传输给女孩们的信息是:她们需要为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命乃至自己的性别道歉。你难道没有注意到女性是多么频繁地向别人道歉吗?从某种程度上说,不管你获得多少学们,也不管你获得多少奖励,你都永远不会被解放。如果我们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就必须我们的存在而致歉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正是这个社会医疗体系抑制了我们“第二阶层”的身体智慧。为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关爱我们的身体,我们需要可靠的信息,同时还需要自信、洞察力来辨别真实可靠的广告信息。本书能够满足大家不同的需求,而且你也确实需要这样完整的信息。读这本书、学习其中的方法、体验和享受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喜悦,让我们告诉其他人我们发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