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不仅诗文书画颇有造诣,而且对汉文化的习染在清代诸皇帝当中是不多见的。因此他对搜集前贤法书方面更加着意,故使不少历代名家墨宝被罗致到宫廷。“三希”墨宝中的《中秋帖》和《伯远帖》就是在这过程中进入内府的。关于乾隆皇帝是如何得到这两帖的?各人的说法不一。有的人说乾隆皇帝是靠巧取豪夺得到的,因为乾隆皇帝对书画几达痴迷的程度,在他在位时,为了得到书法名画,用的是指名献纳、酌情价购、抄没家产等手段。
当时的着名收藏家冯铨、孙承泽和梁清标的藏品就是通过以上某种方式转归内府的。而另一个清朝着名收藏家安岐死后,家道开始中落,他的后人为了生计,开始典卖书画,后来经过一个人的斡旋,安岐的大部分藏品都落入到了乾隆内府。安岐的藏品流入内府,具体经过已不得而知了,但总逃不脱乘人之危的嫌疑。乾隆皇帝也许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伯远帖》和《中秋帖》。
另外也有人认为是乾隆皇帝是通过献纳的方式得到《伯远帖》和《中秋帖》的。当时确实有些人迫于皇家的威势或者是为了逢迎讨好乾隆皇帝,从而把珍藏在家中的宝帖献上去,这也是很可能存在的事实。乾隆皇帝得宝,到底是靠巧取豪夺还是别人献上去的?谁也说不清楚,只能是个谜了。
颜真卿《祭侄文稿》之谜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带给人们无穷的苦难,颜真卿家族也在所难免。为了纪念惨死的侄子,颜真卿奋笔疾书,把满腔的悲愤融于方寸之纸,成就了书法史上的千古佳作——《祭侄文稿》。这是一篇任何人也无法复制的作品,包括颜真卿自己。
《祭侄文稿》为唐颜真卿所书,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行草墨迹,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多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是唐朝京兆万年人,字清臣。祖籍华县孝悌里(今费县诸满村),生于陕西西安。开元年间中进士,并升迁任殿中侍御史,后来曾被降职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的时候,颜真卿抗贼有功,重新回到京城,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并被封为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变,宰相卢杞衔故意怂恿皇帝派颜真卿前往劝谕,被李希烈拘留。面对李希烈的威逼利诱,颜真卿始终忠贞不屈,最后被缢杀。颜真卿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他学习着名书法家褚遂良、张旭的笔法,他的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不同于古代的书法风格,自成一体,后来人们把他开创的体例叫做“颜体”。宋代的欧阳修对他的书法进行过评价:“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颜真卿为杨国忠所排挤,被降职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着名的安史之乱开始。当时隶属中央的河北诸郡迅速瓦解,只有颜真卿的平原郡没有被击破。河北诸郡没有人敢公开起来对抗叛军,惟独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大旗,起兵讨伐叛军。后来他被推选为盟军的首领。当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他的第三个儿子颜季明与颜真卿联系,联合反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了土门,并使得12个郡在同一天回归,一时形势开始好转。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并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被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尽管手里握有重兵但并不派兵去救援。安禄山听说河北有变,派了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面对比自己多几倍的史思明军,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孤军奋战了三日,最后由于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自始至终陪着父亲勇敢作战,城破之日,尽管身上伤痕累累,仍然顽强杀敌,直到被杀。颜季明被杀后只留下了头部,身躯不知到了什么地方。颜氏家族在这一仗中损失惨重,死去的总共有三十多人。颜杲卿被押解到洛阳,面对叛军首领,他仍然英勇不屈,先被折断一只脚,后来被凌迟处死,死状极为悲惨。颜真卿当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即派颜杲卿长子颜泉明到常山、洛阳一带寻找颜季明、颜杲卿的遗骸,搜寻结果只得到颜季明的头部和颜杲卿的部分尸骨。当遗骸运回京师,颜真卿悲愤异常。多年来的颠沛,朝廷奸臣的专权,国家的忧患,颜氏家族的“巢倾卵覆”的悲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霎时积盈心胸,于是颜真卿写下了这篇闻名的祭侄文稿。
颜季明是颜氏家族里面很有作为的青年,年少时才华就开始显露,并且他的德行在他的同龄人当中是佼佼者。颜真卿和他关系很融洽,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能做官,为颜氏家族增光添彩,可想不到在战乱中身首异处,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祭文开始书写的字,比较安稳、平稳,特别追忆侄子部分的字,看上去有一种美好的形象;到了后面,悲痛之时,写不下去了,文稿上圈了又改,改了又圈,到最后几个“呜呼哀哉……”几乎写不下去,可见十分悲恸。此帖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而是一个草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着书法家情绪起伏,纯粹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扬,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作品。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这样就产生了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祭侄文稿》不仅具有书法上的美感,而且也是一篇极其感人的抒情散文,读起来令人感叹。
当我们现在面对这幅情感真挚、凝结着深仇大恨的泣血之作,仿佛看到的不是作者在写字,而是在述说心中的悲愤,不是在搞创作,而是在深情地自言自语倾诉,话说完了,作品也写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颜真卿自己也永远不可复制的杰作就这样产生出来了。
《祭侄文稿》是一幅不遵循书法章法、在特殊状态下完成的作品,却成为杰出的书法名作,使人颇为思量。这与颜真卿的书艺积淀是分不开的,但与他写作时所处的悲愤状态也有莫大的关联。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与作者的情绪状态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能不能把它用量化来表达?看来也只能是个谜了。
《淳化阁帖》最善本流落海外之谜
《淳化阁帖》是流传至今年代最久远的一部丛帖,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初刻成时,《淳化阁帖》共有十卷,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散失,现在仅能看到四卷。《淳化阁帖》在民国以前的流传过程十分有序,但其后的流传过程就不得而知了。现在看到的四卷是从海外购来的。《淳化阁帖》民国以后是怎样流到国外的?现在国外还保存有多少卷?帖中保存的所谓王羲之作品,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迹?
《淳化阁帖》是流传至今年代最久远的一部丛帖,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淳化阁帖》全名《淳化秘阁法帖》,或称《宫帖》,简称《阁帖》,是中国法书丛帖之祖。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侍书王着把内府所藏自汉至唐名迹,镂枣木板刻于禁中,摹刻为《淳化秘阁法帖》十卷。《阁帖》刻成后,内府用澄心堂纸、李廷墨拓印,从此即为丛帖始刻。《淳化阁帖》计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第二至第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第六卷至第八卷为王羲之书,第九卷至第十卷为王献之书。一共收集了中国宋朝以前103位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大家的420帖墨迹。为什么叫《淳化秘阁法帖》?因为“淳化”是宋太宗的年号,表明了摹勒刊刻的时间;“秘阁”是说明所收书法作品都出自皇宫秘阁;“法帖”是说这部丛帖足以作为学书的法则。
最初的《淳化阁帖》刻于枣木版上,宋太宗待拓成后把帖赏赐给亲王近臣,每人仅赐一本,不久停止赏赐,所以《淳化阁帖》在当时就十分珍贵。当时拓印的《淳化阁帖》数量极少,后原版又因为宫廷火灾而焚毁殆尽,《淳化阁帖》遂成绝版,传世的原版祖刻拓本只能是越来越少了。由于《淳化阁帖》收集的都是名家字迹,在北宋当时社会上也以很少见到,人们都十分喜欢它并渴望拥有它,所以《淳化阁帖》最初拓本一出来,便有许多地方加以翻刻。当时比较有名的有两家:一是山西绛州翻刻本,号称“绛帖”;另一是福建泉州翻刻本,号称“泉帖”。南宋时《淳化阁帖》的翻刻本更多,不仅有官方的,还有民间的,甚至一些大臣自己也翻刻,其中不乏精品。宋代的翻刻本已有30种以上,元、明、清的各种再翻本就不计其数了。翻刻本或粗或精,总都不如最初的拓本。尽管翻刻本不能与初刻本相提并论,但由于北宋距离我们现今的年代较为遥远,并且能够保全下来的祖本和有名的翻刻本都极为罕见,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淳化阁帖》最善本,一般指的是北宋初刻的祖本或年代比较久远的有名的翻刻本。
2003年,上海博物馆花了450万美元从美国抢救回归《淳化阁帖》最善本的第四、六、七、八卷。第四、七、八为北宋祖刻本,第六卷是南宋泉州本的北宋祖本,其中第四卷是历代名臣法帖,其余的都是王羲之书。这些都是最早的善本,因此极为珍贵,无疑是公认的国家级瑰宝。上海博物馆是从海外购回《淳化阁帖》最善本的,那么《淳化阁帖》最善本是怎样流落到海外的?现今世上《淳化阁帖》最善本到底还存在多少卷?
原本《淳化阁帖》到元代已不见全套。着名书法大家赵孟记载他得到的《淳化阁帖》十本,已是几次拼凑而成的。明代许多学习书法的人都喜欢临习《淳化阁帖》,所以明中叶也有大量翻刻《淳化阁帖》的,最着名的是裘、潘允亮、顾从义和甘肃藩王府(俗称肃府)四家的翻刻本,其中以肃府本摹刻得最得宋拓本的原貌,但其中第九卷已经是用《泉帖》补配的。可见以明代藩王所藏,据说是明初分封为皇帝所赐的,尚且不能没有补配,那时宋代原刻原拓的稀有已可知了。《淳化阁帖》最善本是在流传过程中逐步散遗的,但它是如何递藏以及如何散遗?散遗了多少卷?史书都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只能是个谜了。
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的《淳化阁帖》最善本4卷到民国时流传都很有序:有北宋人的墨书跋语及印章,南宋时为王淮、贾似道等大家收藏,元朝被赵孟收藏,清代被大收藏家孙承泽、安岐、钱樾、李宗瀚、李瑞清等递藏,民国时为周湘云、蒋祖诒、吴普心等藏家递藏并有印记,后来就不知如何流传。直到上世纪80年代,《淳化阁帖》最善本的六、七、八卷又出现在香港的拍卖行,被美国籍的收藏家安思远先生拍得。除此三卷外,后来安思远先生又得到了宋刻本第四卷。自从知道《淳化阁帖》最善本的确切去向后,上海博物馆就多次托朋友们与安思远先生商洽,争取《淳化阁帖》回归,但因对方要价过高而未能成交。安思远先生后来受到年事高迈、健康下降、子嗣继承等问题的困扰,并且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安思远先生一旦出现问题,《淳化阁帖》很可能就被美国收归国有。为此,在安思远先生有生之年,用经济手段将《淳化阁帖》收回中国,是抢救国宝当务之急。此事经拍卖界提供线索,由一位热衷于文物回归人士联络,促成上海博物馆用450万美金购回。
《淳化阁帖》最善本中的4卷最终回归国内,但也留下了无尽的谜:民国初期,到底由何人通过何种途径把4卷《淳化阁帖》最善本带到国外?并且从民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这一段时间里,这《淳化阁帖》最善本4卷又到底归谁保管?《淳化阁帖》最善本在海外,是否就是现有的4卷?除此以外,还有人对《淳化阁帖》最善本中的第六、七、八卷是否是王羲之所书进行质疑,因为王羲之没有真迹留于世,在没法和真迹比较互证的前提下,如何断定就是王羲之所书?也许是后代人的临摹之作。这都是有待解决的谜。
荆公真迹归国之谜
《愣严经旨要》被认为是王安石唯一的传世作品,曾经在台北市和美国拍卖都没有成功,后被一香港人买去,并以交换的方式给了上海博物馆。如果是王安石的真迹,为什么当年在鉴赏名家云集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竟然没有一个人慧眼识宝?就算台北地方太小,但它在美国竟也拍卖不出去,难道偌大一个美国也无人识宝?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时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考取进士后,曾任10多年的地方官,后入京任参知政事、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主持变法。晚年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王安石精于诗文,博究经史,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列宁曾称他为“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
《愣严经旨要》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亲书:行书、纸本,纵29.9厘米,横119厘米。《愣严经》为唐般刺密帝译,共十卷。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间思修。以“三十二应”随机变化,现身说法,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节。卷首录有此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愣严经”经名一行。卷后王蒙跋曰:“此一节,愣严经之法髓也。荆公暮年,深悟佛理,故特于是经提出而亲书之”,故名此经为《愣严经旨要》。《愣严经旨要》卷末有王安石自题“余归锺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元丰八年(1085)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卷后有南宋牟献之,元王蒙,明项元汴、周诗题跋,曾经元陈惟寅,明项元汴、曹溶、安岐鉴藏,明汪珂玉的《珊瑚纲书跋》、清卞文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安岐《墨缘汇观》着录。现藏上海博物馆。
王安石的书法,在当时有很高的评价。《宣和书谱》记载王安石“凡作行字,率多淡墨疾书”,“美而不夭饶,秀而不枯瘁”。同时代的书法家黄庭坚也评价说:“荆公书法奇古,似晋宋间人笔墨。”纵观《愣严经旨要》,每个字仅如指尖,字体接近楷书而稍带行书笔意。墨色淡雅,点画清劲。通篇布局有“横风疾雨”之势,虽然行与行之间很紧密,少有空白的地方,但并无缭乱的感觉。如果仔细品尝作者的用笔,看起来好像漫不经意,而闲和的韵味就在锋毫中露出来。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罢相后,生活处于一种安逸舒适的状态。关于王安石,人们往往更加关注他作为政治家、文学家的一面,忽略他作为书法家的另一面。王安石的书法作品传世的非常稀少,所以《愣严经旨要》成了不可多得的稀世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