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29700000012

第12章 百姓生活交往俗礼(3)

来宾退出时,主人要相送到门。相送时还有“三辞”之仪:一辞而许送,称为“礼辞”;再辞而许送,称为“固辞”;三辞而不许再送,称为“终辞”。终辞之后,相见之仪方告结束。

从礼经中的士相见礼看,是很强调双方间的尊敬和礼貌的,但其同时也很强调相见双方的尊卑等差。这两点对后代的相见礼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封建王朝中,直至宋代,才在礼典中出现了相见礼的内容,其后直到明清,皆有此礼。此时的相见礼,主要是根据封建官员的品级高下,确定其相见时所应执的礼仪,以及官员与庶人之间、庶人与庶人之间,根据其地位尊卑以及年辈高低,在相见时所应执的礼仪。这套礼仪,彻头彻尾都贯穿了封建的等级特征。例如宋代规定,下级官员在路上遇见上级,须“敛马侧立”,候其通过或分路引避。又如明代规定,学生见老师,若是相别时间已久,须四拜行礼,若是近别,则行揖礼。与此同时,这套相见礼中也继承和保留了先秦时期重礼节、讲礼教的传统。例如清代规定:士庶相见之礼,主人出迎来宾,主客相揖而人,登堂再行拜礼。饮茶叙谈之后,客人告退,主人送至大门外,宾主相揖而别。这套礼仪程序,与先秦的士相见礼,差别并不甚大,这也说明了中华民族以礼待客,互相尊重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而且从未间断。

冠婚之礼

1.冠礼

冠礼,是给进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它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成丁礼。在部落时代,男女青年发育成熟后,都要举行成丁仪式,标明自己从此之后就成为部落社会中的正式成员了,都要担负起成人所必须担负的责任,也享有相应的权利。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而冠,即满了二十岁就要举行冠礼,其地点在宗庙,以示慎重其事。

主持冠礼的人是受冠者的父亲或长兄,他们要事先“筮日筮宾”,即以卜筮来确定行冠礼的吉日和负责加冠的来宾。从这些情况都可以看出,古人对冠礼非常重视。为什么会这样呢?古人认为,成年之前的人可以不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而一旦进入成年社会,就既享有成人的权利,也要对社会履行应尽的义务,负有继承父业、治国安邦的重大职责,所以在其成年时对其进行成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要让他们从成年时就懂得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日后才能承担起使社会稳定发展的任务。根据《礼记》的记载,成人教育的内容主要在于四个方面:“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通过这些方面的礼仪教育,使之具有“孝、悌、忠、顺”的完美品德。因此之故,在冠礼举行的时间、地点和来宾选择上都十分慎重。

到了举行冠礼的这一天,主持冠礼者在宗庙阼阶(堂前东阶)偏北的位置安排受冠之席。

之所以选择阼阶,因为阼阶是主人接待宾客之位,意味着受冠者从此可以代父接待宾客了。

冠者从东房出而就席,由辅助加冠的来宾为其梳头、挽髻、加簪、着缀(束发用的黑帛),做加冠前的准备。然后,由事先择定的贵宾庄霞地为受冠者加冠。加冠仪式为“三加”,每一加皆有其独特的寓意。第一加为缁布冠,这是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传说这是太古之冠,以此表示不能忘本之意;第二加为皮弁冠,这是用白鹿皮制成的帽子,表示从此要服兵役;第三加为爵弁冠,这是用红中带黑的细麻布或丝帛做成的前小后大,其形如爵的帽子,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活动。“三加”之仪行于士人的冠礼,如是诸侯的冠礼,则要“四加”,即在三加之后还要加玄冕,这是一种外黑里红的礼帽,供诸侯祭祀四方百物之用。天子的冠礼为“五加”,即在前面四加的基础上,再加衮冕。衮冕是天子祭祀先王时所用。衮冕与玄冕形制、颜色相差不大,其顶上都有一块前圆后方的冕板,只是在冕冠前后垂挂的玉串,当时称为旒,其数量不同,玄冕前后各三旒,衰冕前后十二旒。

加冠完毕,参与冠礼的人要向加冠者敬酒祝贺。然后加冠者从西阶下,去拜见母亲:再回到西阶以东,为其加冠的贵宾给他授字。字是表字,是根据名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命字之时,宾、主、冠者都站在堂下阶前,由宾致辞:“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

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日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仪礼·士冠礼》)命字之后,名只用于自称,除君王、父祖外,其余人等都不能直呼其名,因其已经成人,已具有为人父的资格,故都要改称其字,以示敬重。

命字之后,主人向宾客敬酒,赠送礼物,表示感谢。加冠者则换上黑色的礼帽礼服,带上礼品,拜见兄弟姐妹,还要出外拜见君、卿、大夫等。这一系列的拜访,实则是向社会宣告:

某人已是成人,已具有成家立业、治国安邦的资格了。

上述冠礼的礼仪程序,是周代的规定。以后历代都沿袭这一模式,只是其程序逐步趋向简化而已。汉代皇帝的冠礼称为“加元服”,一般于正月甲子或丙子吉日举行。皇帝加冠共为四加:缁布冠(东汉改为进贤冠)、爵弁、武弁、通天冠。士庶冠礼趋于简化,只行一加之礼。

魏晋时皇帝冠礼用一加,皇太子再加,王公、世子三加。举行冠礼时,开始使用音乐伴奏。后齐皇帝行冠礼,又增加了祭圜丘、方泽、宗庙之制。这些新的内容也为后世沿用。唐代皇帝冠礼加一冕,皇太子、亲王等加缁布冠、远游冠、衮冕,为三加。明代皇帝仍沿一加之制,皇太子则三加,其冠为翼善冠、皮弁、冕旒。庶人冠礼,沿用宋代司马光在《书仪》中记载的冠仪: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清代满人入主,其俗与中原不同,故也没有冠礼。

2.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笄礼是女子的成年礼,举行过笄礼的女子,意味着从此之后就可以谈婚论嫁了。

笄,就是簪的意思。笄礼的形式,主要是结发加簪并取字,其礼仪程序大体取则于冠礼。

主持笄礼的是女性家长,为女子结发加簪的也是女性贵宾。结发,就是改变幼年时代的发式,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然后用徭把发髻包住,再用笄插定发髻。笄后还要为之取字,表示其业已成人,可以嫁为人妇,养儿育女了。

笄礼后代仍然沿用。《宋史》中曾详细记载了宋代公主的笄礼。笄礼用三加之仪,始为公主加冠笄,再加冠朵,三加九罩四凤冠。加笄之时,皇帝亲临。待取字之后,公主拜见父皇,敬聆训诫:“事亲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顺,恭俭谦仪。不溢不骄,毋被毋欺。古训是式,尔其守之。”最后,笄者还要拜见皇后、妃嫔等,并接受她们的祝贺。

明代以后,笄礼废而不用,但民间依然保留了笄礼的一些遗风,如女子出嫁,要改变婚前发式,将头发挽束成髻,以示与未婚女子的区别。

3.婚礼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把夫妇看成为“人伦之始”。《周易·序卦传》中说:“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措)。”大千世界、万象人生皆以夫妇之礼为其始点,故而对婚姻之事的重视自然也就是情理中事了。

由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有多种多样,诸如媵妾制、劫夺婚、转房婚、入赘婚、交换婚、典妻婚、指腹婚、冥婚等,但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媒聘婚,即经过明媒正娶的婚姻形式。在这种婚姻中,媒妁居于关键地位。所谓媒,就是谋合二姓;所谓妁,就是斟酌二姓。媒妁的作用就是审度、谋合联婚二姓的门第、财富是否相当,是否门当户对。所以古人为婚,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者缺一不可。若无媒妁从中撮合,其婚姻就是不合法的,称之为“私奔”。私奔是一种淫乱行为,向来为古人看成为是家门不幸、家族之耻,也会受到社会的一致声讨。所以古人的婚姻对媒妁的依赖是很严重的,守礼法的人们决不敢无媒而嫁。如鲁宣公的弟弟叔肿未经媒聘便娶了妻子,结果其妻的地位不仅得不到家族的承认,而且将之辱为小妾,甚至在叔胖死后,其妻还被逐出家门,被逼着嫁给了其他人。

古人对婚姻的高度重视,使得古代婚礼的礼仪十分隆重而繁琐。周代的婚礼,根据礼经的规定,分为六大程序:

(1)纳采即男方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并以雁作为礼物,赠送女家。

(2)问名在女家同意后,男方再遣媒人执雁到女家,询问女子之名及其排行,出生时辰等,女家要设宴款待。问名的目的是通过占卜的方式,来测定男女是否相配,联姻是吉是凶。

(3)纳吉若占卜获得吉兆,男方派人带着雁到女家报喜,正式确定婚约,亦即是订婚。

(4)纳征订婚之后,男方要给女方送上聘礼,包括玄缲束帛(黑三红二的五匹帛)和俪皮(成对的鹿皮),以此象征阳奇阴偶、配偶成双的意思。

(5)请期男方用占卜确定下成婚的吉日后,请媒人带着大雁到女家通告,征求女方同意。

(6)亲迎婚期当日,新郎乘车,于昏夜出发前往女家迎娶新娘。装扮好的新娘立于房中,新娘的父亲则于门外迎接新郎人室。新郎以雁为礼,送呈女家,行礼之后退出女家,新娘随行。

新郎亲自驾车,请新娘上车,然后新郎将车交于驾车人,自己先行乘车赶回家中,在家门外迎候新娘。新娘驾到,新郎将其迎人家中。家中已摆好宴席,新郎新娘行“同牢”、“合卺”等礼。同牢,就是新郎新娘共吃祭祀后的同一肉食,象征夫妇自此以后尊卑相同。合卺,即新郎新娘手持用同一只匏瓜分成的两个瓢,一人一只,用来盛酒漱口。匏瓜昧苦,以苦酒漱口,就是要夫妇从此后同甘共苦,相亲相爱。合卺后要将瓜瓢还原为一,象征着夫妇俩从此合二为一,相伴到老。宴后,脱去礼服,新郎新娘进入新房,新郎要为新娘解缨。缨是一种丝绳,女子订婚后即束于发上,以示她已有了婚约。解缨后撤去烛火,婚礼告成。第二天早晨,新妇谒见舅姑,即公婆,以枣栗献于舅,以干肉献于姑,并请舅姑进食,表示新妇从此成为家庭中的正式一员。

我们注意到,在这六礼中,除纳征外,其余五项皆少不了以雁为礼。这并非古人草率为之,而是大有深意的。首先,雁是候鸟,随季节变换而南来北往,故男婚女嫁也应适时;其次,大雁南飞北翔,追逐阳光,故又称为随阳鸟。古人又认为男为阳,女属阴,妇从夫,亦即阴随阳,以雁为礼,就有了男女之间阴阳和顺的意思;第三,大雁择定伴侣后,终其一生不会改变。故以雁为礼又象征着忠贞的爱情;最后,雁飞行有序,婚姻也要有序,兄、姐不婚,弟、妹则不应抢先婚嫁。

但雁并非易得之物,故后代也加变通,多以鹅、鸡或鸭来代替。

周代婚礼是此后历代婚礼的基础,虽然随着时代的不同,各代都有所精简变通,但其主要礼节却一直沿用。唐宋时期是古代婚礼有较大变化的时期,其变化一是删减合并了一些礼仪,如宋代规定,将问名并于纳采、请期并于纳征,只保留了纳采、纳吉、纳征、亲迎四个程序。二是对某些旧礼进行了变通,并增加了不少新内容,从而使整个婚礼显得更为热闹。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商品价值观念深深地渗入了婚礼之中。在议婚时,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方家长约定一个日期,带子弟与女家会于酒楼等地,如果男方中意,就在女子发髻上插上金钗,称为“插钗”,如不中意,则送上彩缎两匹,表示婚事不谐,称为“压惊”。通资财,是在通婚书上除写明男女名字、生辰外,还要写明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表现得十分明显。在亲迎之前,男方要送些冠帔、花粉之类“催妆”,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装点新房,称为“铺房”。

迎亲时,新郎领着花车或花轿来到女家,花轿迎亲由此开始。新娘上车或轿后,还有讨吉利钱要喜酒吃的习俗。来到男家门前,新娘下来,有“撒谷豆”以求吉利的做法。新娘入室后又有“拜堂”的活动。新婚夫妇手牵“同心结”,宋代称为“牵巾”,即用红绿彩缎绾成象征恩爱的同心结,男女各牵一头,相牵而行,象征新人同心协力,永不分离。新人牵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后进入洞房,夫妻交拜。交拜后新人坐床,行“撒帐”、“合髻”之仪。始于唐代的合髻,替代了以前的解缨。合髻,就是新婚男女各剪下一绺头发,绾成同心结的式样,以作为婚姻的信物。唐代女子晁采的《子夜歌》中,就描写了这一婚仪:“依既剪云鬓,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合髻之后,行同牢、合卺之礼。合卺,到宋代时为传饮交杯酒取代。交杯酒,用两只酒杯,杯足或盏底用红绿丝线连接,并绾为同心结式样,由一对新人交互传杯共饮。喝完之后,将酒杯掷于地上,若呈一仰一合状,就是大吉,因为它象征春天覆地载,男俯女仰,阴阳和顺,婚姻就会美满。但这种做法偶然性太大,后来人们就干脆将酒杯一仰一合安放于床下,取其大吉大利之意。此后,还有除花、却扇等仪式,直到灭烛为止。在新人入洞房直到灭烛这一段时间里,新人特别是新娘的日子是不好过的,前来贺喜的宾客不分老幼,都可以尽情地恶作剧,想尽方法刁难新人,甚至还可以殴打新娘,称为“弄妇”,这就是后世“闹房”之俗的前身。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妇拜过公婆,婚礼才告结束,而新郎新娘亦就从此正式开始了他们的共同生活。

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周代在乡里举行宴饮时的礼仪,乡饮酒礼是周代乡里基层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负有许多职能:其一,宣布政令。每年年初,诸侯国中的乡大夫都要到诸侯那里听取政令,回来之后,即在乡饮酒时进行传达,以使百姓周知;其二,选拔贤能。《周礼》中说,每过三年,乡里要进行一次人口调查,选拔贤能之士;其三,敬老尊长。在举行乡饮酒礼的时候,当众宣扬养老之道,并且,六十以上的老人坐于席,五十以下的人则侍立一旁,以示尊卑之道。

六十岁老人的案上,摆放三只食器,时称为豆,七十岁者设四豆,八十岁者设五豆,九十岁者设六豆,以明养老之礼;其四,在举行“乡射”之礼时也要行乡饮酒礼,以甄拔才艺;其五,卿大夫在款待国中贤者时也行此礼,以明尊贤之意。

乡饮酒礼一般在学校中举行,主持行礼的人在校门外迎接来宾,三揖为礼后请宾客人内,宾客由西阶上,主人由东阶上。进入室门之前,宾主双方还要再三谦让,以示礼敬。入室之后,按长幼尊卑排定的座次坐、站停当,乡饮酒礼就开始了。在敬酒献食的过程中,要饮一种称为“元酒”的酒。元酒,是一种从上古流传下来的粗糙原始的酒,它警示人们不可忘记先人创业之艰辛。又以烹煮好的狗肉祭祀东方,因为东方是阳气所生之处,以此祈求乡里永远繁盛兴旺,并祝福在座的老人健康长寿。

从乡饮酒礼的内容和仪式上看,乡饮酒礼可以说是一种敬贤尊老之礼,故而在具有尊老重贤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流传长远。

从汉代开始,历代都把乡饮酒礼当成一种推行教化和荐举贤能的重要手段承行不辍,举行的地点依然放在中央地方各级学校之中。隋唐开科取士后,乡饮酒礼的荐贤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新唐书·选举志》载:考生科考结束,各级长官要举办乡饮酒礼进行招待:“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讲管弦,牲用少牢,歌用《鹿鸣》之诗。”宋代更明确规定:乡饮酒礼在贡士之月举行。

同类推荐
  • 天下第一村

    天下第一村

    当我每每看到场凌城南那高大的炎帝雕像时,不尽会想起宝鸡常羊山来,因为,那里是炎帝长眠的地方,那里的清姜流域,有着炎帝生息并倡导稼樯的记忆,所以,我对常羊山的向往也就随之产生。
  • 文化创意策划学

    文化创意策划学

    本书对文化创意策划的基本原理、思维方式、运作程序及技术路径等,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阐述。
  • 实用对联三千副

    实用对联三千副

    本书包括春联、婚姻生育联、寿联、挽联、宅第联、待业店铺联、治学联、修养联、风景名胜联等20类。这些对联有吉祥联、阳光联、科技联、民间民俗联。这瞟对联即可用于民间年节办事书写,也可供楹联爱好者欣赏研究。文字优美、可读可用。
  • 庄子心通

    庄子心通

    本书包括:从之初;内圣而外王;自修与待人;三千弱水一瓢饮;大聪明与小聪明;有本才有末等内容。
  • 山水佳迹对联(下)

    山水佳迹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关于山、水的对联,如“三凰山(澧县)”、“会龙山(益阳)”、“岳麓山(长沙)”等等。
热门推荐
  •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一部风格独特的中国近代史作品。这本书主要写的是1840年到现在我们国家的建设情况,并以此为主轴,穿插着写了中、美、俄三国斗法的趋势。本书试图告诉读者,我们国家能从1840年被英国狠揍一顿后,发展到现在逐渐走向昌盛的原因。
  • 王爷,请休了我

    王爷,请休了我

    谁说女子一定要待字闺中,静坐绣花楼?我也想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像爹和几个哥哥一样威风。不过幸好有一个明智的大哥,在他的帮助下,终于通过重重考验,可是在关键时刻却被自己的二哥出卖,送给了冷血王爷当王妃。最后在‘宠妹狂魔’三哥的搅和下,我终于流落他方,沦落到了逃避王爷追兵、沿街乞讨的凄惨境界···真是成也哥哥,败也哥哥呀。
  • 有一种人生叫快乐

    有一种人生叫快乐

    个人追求快乐,对大多数人而言似乎不是问题,是人都会追求快乐。但是也不尽然。确实有些人不懂得享受快乐。比如跟别人生气,这就是减少自己的快乐而于事无补。更不必说许多人只图一时享受做出后悔的事来。结果是自己一生的快乐总量的损失。寻求快乐是一门大学问,可是我们这个社会从来不讲怎样得到快乐,只是叫人怎样多赚钱,似乎钱就等于快乐。从小学教写字算数,到大学教一门专业,都是围绕着赚钱。可是钱确实不等于快乐,而最重要怎样快乐的事从来没有人教过。老师本人就不知道怎样得到快乐,恐怕连想都没想过。人生一世顺利不顺利,快乐不快乐,往往不仅仅取决于自己,更多地也取决于环境,或者说取决于别人。
  • 异界之机甲时代

    异界之机甲时代

    言禾穿越了,穿越到了水晶大陆。水晶大陆,遍地水晶,而这水晶可以让人拥有神奇的力量。“TMD又是套路,你要套路我我偏不入套路,世界要改变我我就改变这世界!”言禾的穿越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巧合?在这个神奇但落后的世界中,他会做出怎样的创举?欢迎踏进水晶大陆......
  • 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

    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

    当诗人遇到爱情,世界上就有了最美的语言,那就是情诗! 《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精选中国古代的爱情诗篇,用诗一般的语言,从相遇、相思、相守、离别、离弃、祭奠六个方面对这些情诗进行了解读。作者在品读、解析的过程中挖掘出了诗词背后诗人们的爱情故事,呈现出了诗词的写作背景。《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历史爱好者以及对诗词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惊世战妃

    惊世战妃

    幕元战国时期的魂族始祖,因为修炼走火而重生于两千后的崇元时代,一代风云人物变身为东晋国将军府中的废物四小姐。胆小懦弱,半痴半傻,从小到大,受尽欺凌辱骂,被链锁后院八年,受尽折磨。魂族始祖重生附体,天地变色。始祖非善人,岂能容他人在她的世界肆意妄为?欺凌?辱骂?暗杀?试试看!姑奶奶一巴掌把你拍墙上,抠都抠不下来。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驭万兽,练灵丹,制神器,空间随身,风凌异世,谁能与她争锋?魂族秘境,暗藏风云,世人纷涌,抢夺宝物,挖其血肉。雪山苍茫,一人当关。她傲视苍穹,剑指天下,天下若要亡她,她便杀尽天下。
  • 武聚星辰

    武聚星辰

    五大星辰,互为犄角,明争暗斗,纠缠不休。来自底层的少年,在各大势力之间巧妙周旋,凭借过人的天赋、机缘与毅力,从容化解重重危机,终揭开上古之密,挽狂澜于既倒!群星璀璨,浩荡乾坤,且看少年如何逆流而上,武聚星辰!
  • 风起云涌战江湖

    风起云涌战江湖

    铁血江湖,恩怨情仇,血雨腥风,谁主沉浮,看风起云涌战江湖。
  • 绝宠王妃之王爷太邪魅

    绝宠王妃之王爷太邪魅

    她是二十七世纪的妖瞳美人古武传人,一朝穿越成为相门的无能大小姐,懦弱无知,身为嫡系血脉却被未婚夫当天下之面当场羞辱,本是天骄之女,岂容尔等轻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再度崛起!令天下之人谈之变色!但。。不就是顺手救了他,有靠山却没想到救了一只。。。易了容的某女一脸茫然的说着:“这位帅哥,你找谁。”某男一脸冷漠却一把捞起某女:“娘子,该回去生包子了”某女一边挣扎着说:“起开,谁要给你生!”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对联楹联)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对联楹联)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