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29700000012

第12章 百姓生活交往俗礼(3)

来宾退出时,主人要相送到门。相送时还有“三辞”之仪:一辞而许送,称为“礼辞”;再辞而许送,称为“固辞”;三辞而不许再送,称为“终辞”。终辞之后,相见之仪方告结束。

从礼经中的士相见礼看,是很强调双方间的尊敬和礼貌的,但其同时也很强调相见双方的尊卑等差。这两点对后代的相见礼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封建王朝中,直至宋代,才在礼典中出现了相见礼的内容,其后直到明清,皆有此礼。此时的相见礼,主要是根据封建官员的品级高下,确定其相见时所应执的礼仪,以及官员与庶人之间、庶人与庶人之间,根据其地位尊卑以及年辈高低,在相见时所应执的礼仪。这套礼仪,彻头彻尾都贯穿了封建的等级特征。例如宋代规定,下级官员在路上遇见上级,须“敛马侧立”,候其通过或分路引避。又如明代规定,学生见老师,若是相别时间已久,须四拜行礼,若是近别,则行揖礼。与此同时,这套相见礼中也继承和保留了先秦时期重礼节、讲礼教的传统。例如清代规定:士庶相见之礼,主人出迎来宾,主客相揖而人,登堂再行拜礼。饮茶叙谈之后,客人告退,主人送至大门外,宾主相揖而别。这套礼仪程序,与先秦的士相见礼,差别并不甚大,这也说明了中华民族以礼待客,互相尊重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而且从未间断。

冠婚之礼

1.冠礼

冠礼,是给进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它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成丁礼。在部落时代,男女青年发育成熟后,都要举行成丁仪式,标明自己从此之后就成为部落社会中的正式成员了,都要担负起成人所必须担负的责任,也享有相应的权利。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而冠,即满了二十岁就要举行冠礼,其地点在宗庙,以示慎重其事。

主持冠礼的人是受冠者的父亲或长兄,他们要事先“筮日筮宾”,即以卜筮来确定行冠礼的吉日和负责加冠的来宾。从这些情况都可以看出,古人对冠礼非常重视。为什么会这样呢?古人认为,成年之前的人可以不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而一旦进入成年社会,就既享有成人的权利,也要对社会履行应尽的义务,负有继承父业、治国安邦的重大职责,所以在其成年时对其进行成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要让他们从成年时就懂得成人社会的游戏规则,日后才能承担起使社会稳定发展的任务。根据《礼记》的记载,成人教育的内容主要在于四个方面:“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通过这些方面的礼仪教育,使之具有“孝、悌、忠、顺”的完美品德。因此之故,在冠礼举行的时间、地点和来宾选择上都十分慎重。

到了举行冠礼的这一天,主持冠礼者在宗庙阼阶(堂前东阶)偏北的位置安排受冠之席。

之所以选择阼阶,因为阼阶是主人接待宾客之位,意味着受冠者从此可以代父接待宾客了。

冠者从东房出而就席,由辅助加冠的来宾为其梳头、挽髻、加簪、着缀(束发用的黑帛),做加冠前的准备。然后,由事先择定的贵宾庄霞地为受冠者加冠。加冠仪式为“三加”,每一加皆有其独特的寓意。第一加为缁布冠,这是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传说这是太古之冠,以此表示不能忘本之意;第二加为皮弁冠,这是用白鹿皮制成的帽子,表示从此要服兵役;第三加为爵弁冠,这是用红中带黑的细麻布或丝帛做成的前小后大,其形如爵的帽子,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活动。“三加”之仪行于士人的冠礼,如是诸侯的冠礼,则要“四加”,即在三加之后还要加玄冕,这是一种外黑里红的礼帽,供诸侯祭祀四方百物之用。天子的冠礼为“五加”,即在前面四加的基础上,再加衮冕。衮冕是天子祭祀先王时所用。衮冕与玄冕形制、颜色相差不大,其顶上都有一块前圆后方的冕板,只是在冕冠前后垂挂的玉串,当时称为旒,其数量不同,玄冕前后各三旒,衰冕前后十二旒。

加冠完毕,参与冠礼的人要向加冠者敬酒祝贺。然后加冠者从西阶下,去拜见母亲:再回到西阶以东,为其加冠的贵宾给他授字。字是表字,是根据名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命字之时,宾、主、冠者都站在堂下阶前,由宾致辞:“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

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日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仪礼·士冠礼》)命字之后,名只用于自称,除君王、父祖外,其余人等都不能直呼其名,因其已经成人,已具有为人父的资格,故都要改称其字,以示敬重。

命字之后,主人向宾客敬酒,赠送礼物,表示感谢。加冠者则换上黑色的礼帽礼服,带上礼品,拜见兄弟姐妹,还要出外拜见君、卿、大夫等。这一系列的拜访,实则是向社会宣告:

某人已是成人,已具有成家立业、治国安邦的资格了。

上述冠礼的礼仪程序,是周代的规定。以后历代都沿袭这一模式,只是其程序逐步趋向简化而已。汉代皇帝的冠礼称为“加元服”,一般于正月甲子或丙子吉日举行。皇帝加冠共为四加:缁布冠(东汉改为进贤冠)、爵弁、武弁、通天冠。士庶冠礼趋于简化,只行一加之礼。

魏晋时皇帝冠礼用一加,皇太子再加,王公、世子三加。举行冠礼时,开始使用音乐伴奏。后齐皇帝行冠礼,又增加了祭圜丘、方泽、宗庙之制。这些新的内容也为后世沿用。唐代皇帝冠礼加一冕,皇太子、亲王等加缁布冠、远游冠、衮冕,为三加。明代皇帝仍沿一加之制,皇太子则三加,其冠为翼善冠、皮弁、冕旒。庶人冠礼,沿用宋代司马光在《书仪》中记载的冠仪: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清代满人入主,其俗与中原不同,故也没有冠礼。

2.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笄礼是女子的成年礼,举行过笄礼的女子,意味着从此之后就可以谈婚论嫁了。

笄,就是簪的意思。笄礼的形式,主要是结发加簪并取字,其礼仪程序大体取则于冠礼。

主持笄礼的是女性家长,为女子结发加簪的也是女性贵宾。结发,就是改变幼年时代的发式,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然后用徭把发髻包住,再用笄插定发髻。笄后还要为之取字,表示其业已成人,可以嫁为人妇,养儿育女了。

笄礼后代仍然沿用。《宋史》中曾详细记载了宋代公主的笄礼。笄礼用三加之仪,始为公主加冠笄,再加冠朵,三加九罩四凤冠。加笄之时,皇帝亲临。待取字之后,公主拜见父皇,敬聆训诫:“事亲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顺,恭俭谦仪。不溢不骄,毋被毋欺。古训是式,尔其守之。”最后,笄者还要拜见皇后、妃嫔等,并接受她们的祝贺。

明代以后,笄礼废而不用,但民间依然保留了笄礼的一些遗风,如女子出嫁,要改变婚前发式,将头发挽束成髻,以示与未婚女子的区别。

3.婚礼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把夫妇看成为“人伦之始”。《周易·序卦传》中说:“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措)。”大千世界、万象人生皆以夫妇之礼为其始点,故而对婚姻之事的重视自然也就是情理中事了。

由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有多种多样,诸如媵妾制、劫夺婚、转房婚、入赘婚、交换婚、典妻婚、指腹婚、冥婚等,但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媒聘婚,即经过明媒正娶的婚姻形式。在这种婚姻中,媒妁居于关键地位。所谓媒,就是谋合二姓;所谓妁,就是斟酌二姓。媒妁的作用就是审度、谋合联婚二姓的门第、财富是否相当,是否门当户对。所以古人为婚,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者缺一不可。若无媒妁从中撮合,其婚姻就是不合法的,称之为“私奔”。私奔是一种淫乱行为,向来为古人看成为是家门不幸、家族之耻,也会受到社会的一致声讨。所以古人的婚姻对媒妁的依赖是很严重的,守礼法的人们决不敢无媒而嫁。如鲁宣公的弟弟叔肿未经媒聘便娶了妻子,结果其妻的地位不仅得不到家族的承认,而且将之辱为小妾,甚至在叔胖死后,其妻还被逐出家门,被逼着嫁给了其他人。

古人对婚姻的高度重视,使得古代婚礼的礼仪十分隆重而繁琐。周代的婚礼,根据礼经的规定,分为六大程序:

(1)纳采即男方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并以雁作为礼物,赠送女家。

(2)问名在女家同意后,男方再遣媒人执雁到女家,询问女子之名及其排行,出生时辰等,女家要设宴款待。问名的目的是通过占卜的方式,来测定男女是否相配,联姻是吉是凶。

(3)纳吉若占卜获得吉兆,男方派人带着雁到女家报喜,正式确定婚约,亦即是订婚。

(4)纳征订婚之后,男方要给女方送上聘礼,包括玄缲束帛(黑三红二的五匹帛)和俪皮(成对的鹿皮),以此象征阳奇阴偶、配偶成双的意思。

(5)请期男方用占卜确定下成婚的吉日后,请媒人带着大雁到女家通告,征求女方同意。

(6)亲迎婚期当日,新郎乘车,于昏夜出发前往女家迎娶新娘。装扮好的新娘立于房中,新娘的父亲则于门外迎接新郎人室。新郎以雁为礼,送呈女家,行礼之后退出女家,新娘随行。

新郎亲自驾车,请新娘上车,然后新郎将车交于驾车人,自己先行乘车赶回家中,在家门外迎候新娘。新娘驾到,新郎将其迎人家中。家中已摆好宴席,新郎新娘行“同牢”、“合卺”等礼。同牢,就是新郎新娘共吃祭祀后的同一肉食,象征夫妇自此以后尊卑相同。合卺,即新郎新娘手持用同一只匏瓜分成的两个瓢,一人一只,用来盛酒漱口。匏瓜昧苦,以苦酒漱口,就是要夫妇从此后同甘共苦,相亲相爱。合卺后要将瓜瓢还原为一,象征着夫妇俩从此合二为一,相伴到老。宴后,脱去礼服,新郎新娘进入新房,新郎要为新娘解缨。缨是一种丝绳,女子订婚后即束于发上,以示她已有了婚约。解缨后撤去烛火,婚礼告成。第二天早晨,新妇谒见舅姑,即公婆,以枣栗献于舅,以干肉献于姑,并请舅姑进食,表示新妇从此成为家庭中的正式一员。

我们注意到,在这六礼中,除纳征外,其余五项皆少不了以雁为礼。这并非古人草率为之,而是大有深意的。首先,雁是候鸟,随季节变换而南来北往,故男婚女嫁也应适时;其次,大雁南飞北翔,追逐阳光,故又称为随阳鸟。古人又认为男为阳,女属阴,妇从夫,亦即阴随阳,以雁为礼,就有了男女之间阴阳和顺的意思;第三,大雁择定伴侣后,终其一生不会改变。故以雁为礼又象征着忠贞的爱情;最后,雁飞行有序,婚姻也要有序,兄、姐不婚,弟、妹则不应抢先婚嫁。

但雁并非易得之物,故后代也加变通,多以鹅、鸡或鸭来代替。

周代婚礼是此后历代婚礼的基础,虽然随着时代的不同,各代都有所精简变通,但其主要礼节却一直沿用。唐宋时期是古代婚礼有较大变化的时期,其变化一是删减合并了一些礼仪,如宋代规定,将问名并于纳采、请期并于纳征,只保留了纳采、纳吉、纳征、亲迎四个程序。二是对某些旧礼进行了变通,并增加了不少新内容,从而使整个婚礼显得更为热闹。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商品价值观念深深地渗入了婚礼之中。在议婚时,出现了相媳妇和通资财的做法。相媳妇就是相亲,由男方家长约定一个日期,带子弟与女家会于酒楼等地,如果男方中意,就在女子发髻上插上金钗,称为“插钗”,如不中意,则送上彩缎两匹,表示婚事不谐,称为“压惊”。通资财,是在通婚书上除写明男女名字、生辰外,还要写明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表现得十分明显。在亲迎之前,男方要送些冠帔、花粉之类“催妆”,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装点新房,称为“铺房”。

迎亲时,新郎领着花车或花轿来到女家,花轿迎亲由此开始。新娘上车或轿后,还有讨吉利钱要喜酒吃的习俗。来到男家门前,新娘下来,有“撒谷豆”以求吉利的做法。新娘入室后又有“拜堂”的活动。新婚夫妇手牵“同心结”,宋代称为“牵巾”,即用红绿彩缎绾成象征恩爱的同心结,男女各牵一头,相牵而行,象征新人同心协力,永不分离。新人牵巾先拜天地、祖先,然后进入洞房,夫妻交拜。交拜后新人坐床,行“撒帐”、“合髻”之仪。始于唐代的合髻,替代了以前的解缨。合髻,就是新婚男女各剪下一绺头发,绾成同心结的式样,以作为婚姻的信物。唐代女子晁采的《子夜歌》中,就描写了这一婚仪:“依既剪云鬓,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合髻之后,行同牢、合卺之礼。合卺,到宋代时为传饮交杯酒取代。交杯酒,用两只酒杯,杯足或盏底用红绿丝线连接,并绾为同心结式样,由一对新人交互传杯共饮。喝完之后,将酒杯掷于地上,若呈一仰一合状,就是大吉,因为它象征春天覆地载,男俯女仰,阴阳和顺,婚姻就会美满。但这种做法偶然性太大,后来人们就干脆将酒杯一仰一合安放于床下,取其大吉大利之意。此后,还有除花、却扇等仪式,直到灭烛为止。在新人入洞房直到灭烛这一段时间里,新人特别是新娘的日子是不好过的,前来贺喜的宾客不分老幼,都可以尽情地恶作剧,想尽方法刁难新人,甚至还可以殴打新娘,称为“弄妇”,这就是后世“闹房”之俗的前身。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妇拜过公婆,婚礼才告结束,而新郎新娘亦就从此正式开始了他们的共同生活。

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周代在乡里举行宴饮时的礼仪,乡饮酒礼是周代乡里基层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负有许多职能:其一,宣布政令。每年年初,诸侯国中的乡大夫都要到诸侯那里听取政令,回来之后,即在乡饮酒时进行传达,以使百姓周知;其二,选拔贤能。《周礼》中说,每过三年,乡里要进行一次人口调查,选拔贤能之士;其三,敬老尊长。在举行乡饮酒礼的时候,当众宣扬养老之道,并且,六十以上的老人坐于席,五十以下的人则侍立一旁,以示尊卑之道。

六十岁老人的案上,摆放三只食器,时称为豆,七十岁者设四豆,八十岁者设五豆,九十岁者设六豆,以明养老之礼;其四,在举行“乡射”之礼时也要行乡饮酒礼,以甄拔才艺;其五,卿大夫在款待国中贤者时也行此礼,以明尊贤之意。

乡饮酒礼一般在学校中举行,主持行礼的人在校门外迎接来宾,三揖为礼后请宾客人内,宾客由西阶上,主人由东阶上。进入室门之前,宾主双方还要再三谦让,以示礼敬。入室之后,按长幼尊卑排定的座次坐、站停当,乡饮酒礼就开始了。在敬酒献食的过程中,要饮一种称为“元酒”的酒。元酒,是一种从上古流传下来的粗糙原始的酒,它警示人们不可忘记先人创业之艰辛。又以烹煮好的狗肉祭祀东方,因为东方是阳气所生之处,以此祈求乡里永远繁盛兴旺,并祝福在座的老人健康长寿。

从乡饮酒礼的内容和仪式上看,乡饮酒礼可以说是一种敬贤尊老之礼,故而在具有尊老重贤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流传长远。

从汉代开始,历代都把乡饮酒礼当成一种推行教化和荐举贤能的重要手段承行不辍,举行的地点依然放在中央地方各级学校之中。隋唐开科取士后,乡饮酒礼的荐贤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新唐书·选举志》载:考生科考结束,各级长官要举办乡饮酒礼进行招待:“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讲管弦,牲用少牢,歌用《鹿鸣》之诗。”宋代更明确规定:乡饮酒礼在贡士之月举行。

同类推荐
  • 东方体育国粹京剧(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东方体育国粹京剧(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本系列图书介绍了医学,建筑,功夫,汉字文化,军事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种中国元素文化。
  • 大盆地生命的记忆:巴蜀文化与文学

    大盆地生命的记忆:巴蜀文化与文学

    本书立足于全球化浪潮荡激下中国文化的坚守和再造,主要以人类文化学、地域文化学的视角。梳理巴蜀大盆地生命产生以来,在物质、精神创造上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并于中揭示大盆地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生命记忆。同时把巴蜀文化文学历程中一些重要时段和重大现象置于当时全国乃至于世界格局中去透视,从考古、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揭示文学的发生发展诸多动态原因,透视人类精神活动及其外化表现的一些规律,以此思考中国文化与文学盼重构和未来发展的问题。
  • 冰鉴(中国传统文化选编)

    冰鉴(中国传统文化选编)

    《冰鉴》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识人之道”和“相人之法”两个篇章。
  • 中国四大玉石

    中国四大玉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山西民间故事

    山西民间故事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热门推荐
  • 天道残剑

    天道残剑

    他本是个无法修炼的小乞丐,巧遇天级强者,改造身体骨骼,成为极品天才!他本是个胸无大志的小人物,却爱上漂亮公主,从此发愤图强,立志要成为大人物!他本是个厌恶杀戮的好孩子,却因为心爱的人,从此走上一条杀伐的征途,终成一代战神!且看他一统人类江山,征战九州天下,纵横万族之中,缔造人类辉煌,建立生死轮回,开创三界新纪元!天道招人呐!喜欢天道的朋友都御剑而来吧!傷芯人自己创建的天道群
  • 冬雪过后

    冬雪过后

    重重阴谋到底什么才是真的?原本以为我遇见你便是永远谁知只是昙花一现。雪化了我也不在等待……
  • 爱情无敌:我依旧爱你

    爱情无敌:我依旧爱你

    一场车祸决定的恋情,他是选择坚持还是退缩?她还认识他吗?难道一切都要卷土从来?她的记忆又是何去何从……要坚持啊!何陆羽!
  • 温暖一恪:今天男主幸福了吗

    温暖一恪:今天男主幸福了吗

    --简介无能。梦三生,梦三生,温玖为了救某人,一个梦却做了十辈子。从入梦到醒来,温玖把心丢了,可是,那在胸膛里跳动着的,又是什么?总之这是一个很扯淡,纯属作者自娱自乐的story。ps:这也是一个可能好几天才一更的作者。。。表拍!><
  • 抗婚:我是逃跑新郎

    抗婚:我是逃跑新郎

    古有抗旨,今有抗婚。皆因时代不同,所抵抗的人生命运也是不同的。我是一个富二代,而且是富的流油的那种,刷信用卡可以刷爆,鲍参翅肚可以当零食。一出生就奠定了人生的命运,必须为了家族事业而放弃自己的人生旅程。必须要按照父母规划好的路线行走,连婚姻都是他们安排的妥妥当当。结婚那天,我逃跑了,做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逃跑新郎,震撼了新闻界、商界。因此,我被父亲赶出了家门,几乎断绝的父子关系……我成了一个落魄的富二代,从此改变了我人生的道路。
  • 希腊寓言

    希腊寓言

    希腊寓言希腊寓言希腊寓言希腊寓言希腊寓言希腊寓言希腊寓言希腊寓言
  • 记忆的锁

    记忆的锁

    曦月为救母亲,穿越到无勰大陆,从此,平淡的一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那,她受人尊重,却始终没有笑容.....为了母亲,哪怕牺牲自己,也要把她救出来,可她的母亲,又在世界的哪一端呢?跨越现实,为的,不就是这一份宝贵的亲情吗?然而,当谎言被揭穿时,她的心仿佛有一个大窟窿,流着鲜红的热血........她的母亲究竟是谁?而上一代的恩怨又从何说起?
  • 蓝丫头赖上总经理

    蓝丫头赖上总经理

    一个女人,三段感情的纠葛,二十八年前发生的是怎样的故事,才让他们彼此相遇,爱情与亲情,该如何选择?当知道真相的她与哥哥分离后,她又会否再次寻到真爱之人,可这时才发觉原来他等候良久!
  •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傲仙狂神

    傲仙狂神

    白衣染染傲世姿,冷剑铮铮天下寒。为兄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红颜怒发冲冠凭栏怒,纵千万人兮吾往矣。逆苍天,乱仙神,诛邪魔,以法窃阴阳,以武动乾坤!俯瞰众生,只为自在洒脱。可逍遥,可自在,快活世间,活的无拘无束。残魂不灭纵千古,苦守岁月待君归。待到良人重归日,一念花开为君临!一碗老酒穿肠过,一曲高歌话余生,重诉当年事。此情两不忘,从此情无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