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31000000001

第1章 汉文字的历史和书法分类(1)

甲骨文

人类是先有文字,后有书法艺术。中国汉字最早的是带有原始性的象形文字。

随而从之,书法艺术则以殷墟甲骨文为渊源。甲骨文已呈现出字的形体美、结构美和章法美。

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商故址中发现了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许多文字。一开始农民以为是“龙骨”,就拿到中药店去卖。后来越挖越多,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经过研究和考证,才知道是商代用于占卜用的兽甲骨,上面的文字是记录占卜内容的卜辞,可以看成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称之为甲骨文。

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刻写的,极少数只写不刻。当时所用的书写工具,除了刀以外,还有类似笔的工具。从甲骨文书法来看,刀刻的大多瘦劲挺拔,以文折笔为主;笔写的以圆笔为多,显得雄浑肥壮。

早期甲骨文大小错落,章法自然随便。后期甲骨文字体则趋向大小均匀,排行整齐,已具有一定的修饰美,成为萌芽时期的书法艺术。

殷墟经过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10万余片甲骨文,单字已达4600字左右,其中已辩识出1700字,不仅有独体字,而且还有合体字、形声字。随着甲骨文的不断研究与辩识,其书法艺术价值也会有新的发现和认识。

钟鼎文

钟鼎文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青铜器主要有礼器和乐器。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所以把钟鼎作为铜器的代称,铜器上的铭文也称作钟鼎文。又因为古时曾把铜称作金,所以也叫金文。

人类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便逐渐进入青铜时代。奴隶主役使奴隶铸造了大量的青铜器。为了记载一些最重要的事情,便在铜器上铸上或刻上铭文。殷商时青铜器上的铭文较少或没有,有铭文的字体则接近甲骨文。西周时铭文字数逐渐增多,初期字体凝重,行笔方整,有竖行而无横行。后来行笔圆匀,结构紧密、平稳,章法纵有行,横有距。书法艺术的用笔、结构和章法也都有初步体现。西周铭文书法以《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等为代表。战国后铭文字体,近乎小篆,铭文字数少,其内容也以铸工、督造人、器名为主,很少有西周时期关于征战、祀典、约契等内容的长篇金文。

金文作为先秦古文字的一种,属于篆书系列。它的书法对后来篆、隶、楷、行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的内容对于研究青铜时代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石鼓文和籀

在青铜文字发展的同时,石刻文字也开始出现了。石刻文字比金文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它比金文的抽象化因素增加了,比金文的象形图画域素减少了。早期石刻文字的代表是石鼓文。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唐朝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10个普通圆桌大小的鼓形石头,人们称之为石鼓。每个石鼓周围,刻有一首四言诗。刻石字体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籀文。籀文也叫籀书,是大篆的一种,因着录于《史籀篇》而得名,籀文主要通行于春秋战国时的秦国,经考古学家研究,10个石鼓(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为春秋战国初的秦国文物。诗的内容描述国君游猎,替君王歌功。文字是秦国文字,字体结构繁复重叠,正迈向抽象化的方块字,它比金文规整,用笔也更加圆劲挺拔。历代对石鼓文的书法评价都很高,杜甫、韩愈等有诗篇题咏。

从甲骨文到钟鼎文,又发展到石鼓文,古代汉字书写经历了艰难的实践过程。由象形到抽象,由繁难逐渐趋向简易,终于萌生了书法这门独特的艺术。

“四体书”和“五体书”

字体是指文字的体式。一般指汉字书写的形体,如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有时也习惯以字体分别书法的派别。

如颜真卿的字体称颜体,柳公权的字体称柳体,欧阳询的字体称欧体等。

四体书是指汉字最主要的四种字体,即正(真)、草、隶、篆。正(真)即指楷书、草指草书、隶指隶书、篆指篆书。

另有一种解释,即晋卫恒《四体书势》中称四体为古文、篆、隶、草。

五体书是在四体书之外又加入行书。

称“正、草、隶、篆、行”五大书体。

小篆

小篆是中国古代第一次颁行的统一书写字体。小篆对古文字的简化统一,对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大篆,则是相对小篆而言,广义的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流行各国的古文字。狭义的大篆指籀文,周宣王时的《史籀篇》,就是用大篆书体书写的。

小篆也叫秦篆,在籀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通行于秦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丞相李斯淘汰了各种异体书和繁难的金文,规定以小篆作为全国文字的标准字体。

小篆书法排列方正,横竖成行;字体结构统一定型;字形略长方,注重均衡对称;笔划粗细均一,圆润凝重,平稳舒展。小篆作为通行文字,虽然存在的时间比较短,然而作为书法艺术却为历代书家所珍重,作为一种书体一直保留至今。

秦代小篆留存至今的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到泰山祭天后刻石纪功的碑刻,书字工整,笔划圆健,相传为李斯手书。

隶书

秦篆作为标准字体颁行全国,对于汉字的规范化无疑起了重要作用。虽然小篆比大篆简易很多,但要快捷地书写规整的小篆也不是很容易的。因此,秦代通常书写的并不是很标准的小篆,而是一种体方笔直的草篆。对这种草篆,加以改造,另创隶书的,是程邈。

程邈,安无岑,秦下杜(今陕西长安县境)人,初为县吏,后因罪被关在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想深思十年,下决心简化不易快写的小篆书。他把民间流行的草率方直的篆书进一步简化,把圆转改为方折,以便于书写。他写好改体后的字3000个,奏上朝廷,秦始皇认为很好,就放程邈出狱,封他为御史。因为程邈原是书写公文的“徒隶”一类小吏,这种新字体便被称为“隶书”。秦代的隶书属于小篆简化的过渡书体,这在1975年出土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得到了证实。为了和以后的隶书相区别,人们把它叫作秦隶。

隶书打破了旧书传统,奠定了向楷书发展的基础,是汉字进化的一个转折点,其意义十分重大。

隶书到了汉代大为流行,人们在使用中改结体为扁平,又增加了笔画的波捺,使字体更加工整,笔势更加美观,形成了汉代隶书的独特风格。后人称之为“汉隶”。汉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上承秦篆的规则,下启魏晋隋唐楷书的风范。汉隶风格多样,笔势生动。

隶书发展到唐代,又呈现出刻板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唐隶”。由于隶书工整精巧,风格俊美,历代都有专攻隶书的书家。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书体,隶书将长存不衰。

汉代隶书存世的碑刻较多,最为着名的有《鲁孝王刻石》(前56年)、《礼器碑》(156年立)、《石门颂》(148年立)、《曹全碑》(185年立)、《张迁碑》(186年立)等。

碑帖

碑帖是把石刻或木刻、砖刻的文字用墨拓下,然后装裱起来的书法艺术作品。

碑帖的概念原先是确指性的,但后来在流传的形式上走向了混名合一。因此,碑帖也通指作为后世学习书法的法书范本。

碑的历史比帖的历史久远得多。我国远在战国时就出现了碑。早期的碑不为刻字而立,秦汉以后立碑才以刻字为主,如记事碑、神道碑、墓志碑、功德碑等。东汉以后碑的形式也逐渐定型,下有碑座,中有竖石,上有碑额。一般在碑额上有题字,刻写碑的名称;中间的长方竖石上,刻写碑的正文内容。随着汉字演变,碑刻的书体也不断变化。如秦碑多用小篆;汉碑多用隶书,少量用篆书;唐碑多用楷书,也有用篆书、隶书、行书的;宋以后以楷书为主,兼用各体。

帖是帛书,后泛指一般笔札,宋代时才出现石刻的帖,也有用梨木刻帖的。把石刻或木刻的帖镶在墙壁上供人欣赏、临摹书法之用,开始于北宋淳化三年(992年)编刻的《淳化阁帖》。宋以后刻帖很多,并逐渐形成“帖学”。人们把历代名家书迹摹勒在石刻板或木刻板上,用墨拓出以广泛流传,称为法帖。

碑刻拓印时,由于拓面大,不便流传,人们便把拓片以每行剪条帖裱,形式同帖相似。这样,碑与帖在流传形式上逐渐混名合一,一般又通称为碑帖了。

楷书

楷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字体,也叫“正书”、“正楷”、“真书”。其形体方正,端庄工整,笔画平直,可作楷模,由此而得名。楷书产生于汉末,成型于北魏,流行于东晋、南北朝,繁荣于唐代,以后各代久盛不衰,直到现在仍为最主要的书体形式。

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化而来。由于楷书形态丰富,更易变化,随不同书家,更具独特风格,又比隶书书写便捷,所以发展很快,成为书法艺术中最丰富的字体。

魏晋是楷书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曹魏时的钟繇和东晋时的王羲之、王献之是楷书形成过程中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他们继承隶书方正劲美的特点,利用章草快捷的风格,开创了秀美端庄、工整方正的楷书体,是楷书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书法艺术。有唐一朝,书家辈出,楷书也达到鼎盛阶段。这一阶段的楷书,集魏晋南北朝各家楷法为一体,开拓出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的新风貌。楷书大家,又各领风骚。初期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四家,后期有颜真卿、柳公权二位大家。他们的楷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书法爱好者学习楷书的典范。

宋以后,楷书仍有很大的发展,各代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行书

行书是书法艺术中最具实用性的字体。它介于草书、正楷之间,比草书端庄,比正楷活泼。相传行书始创于汉末,但它兴盛于晋代,以后各代久盛不衰。

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形成的。由于行书生动活泼、自由快捷,可以灵活多变,所以历代书家都十分重视行书的创新与发展。由此,行书又形成了很多类型。行书中楷法多于草法的称为“行楷”,而草法多于楷法的称为“行草”。

历代行书大家层出不穷。东晋王羲之是行书大家第一人。他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因此而名垂书史。晋代以后,凡善书者无不工行书,因此行书大家层现迭出,如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兆页等,都为行书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草书

草书是书法艺术中最变化无穷的字体。最初人们为书写便捷而写出草字,后来随着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发展成草书艺术。秦末汉初的草隶,便是草书体的开端。在以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出了章草、今草和狂草等类型。

章草是在草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大约是在汉代隶书定型的同时而出现了章草。章草的特点是保留隶书形迹,每个字独立存在,不相连属。章草名称,有说是因史游写《急就章》而得名;也有说因东汉章帝时允许大臣用草体上奏章而得名。

今草则由章草演变而来。汉末时,张芝把章草发展成上下字笔势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的新草体,称为“今草”。它比章草更灵活多变,字体大小不同,疏密各异。王羲之、智永、孙过庭等都是各有千秋的今草大家。

狂草比今草更奔放,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唐朝时张旭和怀素开创狂草新体,用笔狂放,大气磅礴,似龙腾虎跃,如风卷残云,纵横开合,变幻无穷,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篆刻

篆刻是书法、绘画和雕刻三结合的艺术,它的特点是以篆书的笔法,雕刻的刀法,绘画的章法,三者综合在印章上,虽只有方寸天地,却是一个广阔的艺术世界。篆刻以文字造型为核心,依赖于汉字的抽象性,表现文字艺术的美。它与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区别。书法是通过毛笔、墨和纸来体现,而篆刻是通过刀和石来表达。书法落笔即成,而篆刻是用刀来表现笔意,用时又要表现刀的韵趣。

篆刻者必须具有书法的功底,尤其是要能识别篆字,会写篆字,懂得篆法,才能在篆刻时,进行一系列艺术处理,达到篆刻艺术美的境地。

篆刻,又是一种欣赏艺术。因篆刻是文字在印章中的艺术造型,所以,篆刻表现的是线条的抽象美和结构造型的抽象美。如结构的造型,有的像临风的大树;有的像陡峭的山崖;有的像千年的古藤;有的则像人在翩翩起舞,千变万化,都会使人产生联想,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印章,在古代最初仅是一种“信物”

和“权力”的象征,还不属于专门的艺术,但在客观上表现了精湛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制作技巧。到了唐代才由实用转变为一种艺术。此后许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都来效法,从镌刻官衔、姓名、学号等文句,扩充到具有文学含义的印文,从而使印章成为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印章,在宋元时期又与书法、绘画结合起来,成为书法、绘画作品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明清两代又兴起了篆刻学,把印章的篆刻作为专门的艺术去研究,并出现了许多篆刻流派和艺术大师。

如被称为篆刻流派祖师的文彭、何震之后,出现了“吴门派”、“徽派”、“浙派”

等艺术流派。另外像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人都别开生面,自成一派,在印章这个方寸之地,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书法

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又称“书艺”、“书道”。指毛笔字书写的法则、技巧及美感的表达,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布局(行气、章法)等方法。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划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布局要错综复杂,疏密得宜,全章贯气等。书法以文字为基础,大致可分两种,一是求形体的正确表达,属实用性书法;二是利用其形,加以发挥创造和美化,则为艺术的产品,作为艺术的书法,尤其讲究笔法、气势、笔意,崇尚个性、风貌、墨趣,要求通过线条微妙叠现的变化,传达出美的追求,显现出某种哲理的、精神的涵养。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它与文字同时产生,可上溯到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三千多年前的金文已富有艺术性;秦篆、汉隶,魏碑,晋唐楷、草,宋行,明人小楷等,更是丰富多彩,书法名家灿若繁星,名碑法帖浩如烟海。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珍宝之一,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重视和喜爱。

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历史

在考察书法艺术渊源时,先看看图腾或族徽图案与汉字关系。殷商晚期的一件铜器铭文“玄鸟妇”,表明殷人把鸟图腾形象作为族徽使用。壶的占有者是鸟图腾崇拜氏族的后裔。时至初周,情况有所变化,鸟图腾不再作为族徽而见于铭款,而是演变成图案,成为一种装饰物。这些纹饰同时出现在青铜器上的是金文,如毛公鼎、散氏盘等。然而,这些文字出现在器皿的不显眼位置,或底或缘。当时还没有把文字当作审美对象看待。

同类推荐
  • 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时间跨度数千年,从诸神创世到明治维新前的历史;人物涉及成百上千万,从高天原的神灵到难以定论的神武天皇,从大权在握的女天皇到美艳绝代的宫妃,从奇谋异策的豪杰到权重朝野的将军……各色人等,一个个惟妙惟肖;事件不胜枚举,从诸神创世到神武建国、大化革新、仿效汉唐、源平合战、德川幕府。一幕幕内乱纷争、勇武好斗的惨剧;一桩桩争权夺势、君臣反目的闹剧;一件件家族情仇、父子相残的悲剧……以全景视野扫描日本历史,透析她错综的步伐、曲折的轨迹,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日本千年历史的传奇与真实。在潇洒流畅的笔锋中启悟智慧,在幽默诙谐的解析中知史明鉴。
  •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

    对我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坏处:首先,会大大妨碍我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其次,会使我们对生活中许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现象感到费,解。此外,不懂文化常识,还可能使我们在许多场合“出糗”。为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每天读点文化常识(插图典藏本)》选取了读者感兴趣又实用的文化常识,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涵盖了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谈话中所能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领域,如天文历法,民族地理,王朝皇族,官制法律,礼仪宗法,军事兵器,宗教风俗,饮食器用,建筑交通,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
  • 蓝色的国度

    蓝色的国度

    本书讲述了清末民初作者阿绮波德·立德随经商的丈夫在中国10多个城市的所见所闻,描写了当地大量风土人情和民俗生活。
  • 走近古都

    走近古都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当中,古都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元素。
  • 茶苑——讲述茶文化

    茶苑——讲述茶文化

    本书介绍了茶的渊源;茶场;茶叶之道;栽培技艺;制茶工艺;茶艺之道;历代茶著;泡茶技艺;沏茶技艺;茶具鉴赏艺术等内容。
热门推荐
  • 炼器修真

    炼器修真

    武学白痴杨天昊,因先天不能够修习武术而被耻笑,在机缘巧合之下,他遇到了一代炼器宗师鬼谷子,从此以后他便踏上了一条修真的道路……
  • 遇见星星的时光

    遇见星星的时光

    有些人一眼就知道是不是符合自己。因为一个笑容,她——夏雪沦陷了。片段一:“我不求我是你生命的唯一,我要求我以后是你的唯一。”片段二:“谁都无法让我离开你,只有你!如果你把我伤透了,累了,那么我会毫不犹豫的离开你!”片段三:“对我来说,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可以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然后死掉!”
  • 红眼威武

    红眼威武

    红眼是一个威武无比的职业在闪客快打里迎战僵尸王在星际争霸中挑战神族尊严在黑衣人中领略外星奥秘在都市中抵抗外来生物的侵袭我们能打能种田,有感情,有热血!不想做红神的红眼不是一只好红眼!
  • 绝祇

    绝祇

    财富与权力充斥着贪婪,都是绝望衍生的背叛。
  • 小雨追爱记

    小雨追爱记

    初入职场的杜小雨热情迷糊,遇上海龟多金,且又高冷帅气的杜晓宇。生活背景不同,性格迥异的两个人,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处人遇事的态度上都大相径庭。可就是这样外表看上去,完全不搭的两个人,却偏偏义无反顾的爱上了彼此,在前任的回心转意,新爱插足之后的他们,最后会在一起吗?到底是理性战胜感性,还是感性战胜理性,在茫茫人海中寻求真爱的他们,是否能够找到属于他们的雨后彩虹。。。注:文比较慢热,希望大家能够有点耐性,如果不行,请绕道,谢谢!
  • 苍蓝左月

    苍蓝左月

    若你心中住着一个浮夸的少年,那怎能无力量与青春作伴。原本就只是“单纯”,何能击毁一切不如意。何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踏过血河,只为寻觅归路。....................写下脑海中的梦,致,青春年少。
  • 绝色杀手:兽妃倾天下

    绝色杀手:兽妃倾天下

    王妃是妖女!王府之中,传出一阵阵惊恐声,众人捂着心脏,双腿打颤。世人皆知,北冥冰冷如冰霜,嗜血残忍,可谁知,她也曾天真过,温柔只给他一人。战北狂,一个狂傲不将天下人放在眼中的人,却对她另眼相看。只要结局是和你在一起,那么过程让我怎么痛苦都可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陈小莫的陈小莫

    陈小莫的陈小莫

    陈小莫知道这一辈子很长,而自己的感情经历却是很丰富,经历了结婚、离婚、相恋、相爱、恐惧、背叛和被爱...在感情的世界里面,陈小莫从来都不是一个无理取闹、嫉妒心强的女孩子。相反的,虽然很黏人但是努力做到冷漠,因为被伤害所以陈小莫把自己的那颗玻璃心永远的封印在自己给自己铸就的堡垒里面不见阳光....可是陈小莫也在等待..等待一个可以解封的那个人...此文描写的全部都是作者本人的事情,所以更新会很慢,有宝宝们看的希望不要着急,而且第一次写文,不好勿喷,谢谢
  •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4)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4)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网游之修罗逆天

    网游之修罗逆天

    一款普通的虚拟游戏的发布,让云枫一个普通大学生进入其中,但渐渐的,蹊跷越来越多,海神项链!修罗?战神!自己梦中的“修罗”与游戏中的“修罗”是一样的吗?云枫冥冥中感觉到自己的身世也与之有关。神秘女子是谁?游戏真的是游戏?这一切是阴谋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