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31000000012

第12章 名人名字与书法(7)

郭沫若与于立群的翰墨情谊,在抗战之初已经建立。那一年在武汉,郭沫若见年轻有为的于立群,不仅擅长演戏,还能书写一手颜体大字,敬佩不已。大家还在一块写了几天颜体大字。郭沫若在《洪波曲》中还记述了他们在香港练字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工作繁忙,只在余暇之际与立群一起临池挥毫。一九六三年的一个春夜,于立群兴致勃勃地用汉隶书录毛主席“万方乐奏有于阗”诗句,不慎将第三字书为“春”字,准备废弃重书。文思敏捷的郭沫若接过于立群手中的那张纸,重新铺在案上,也用隶书奏成一副四言联句:“万方春色,千顷湖光。”据说,郭沫若的一个老朋友见到这幅珠联璧合的作品后,又在联文下各加了三个字,成了一幅七言对,上联变成“万方春色情中注”;下联变成“千顷湖光笔端流”。赞赏了郭沫若于立群夫妇的翰墨缘情。

更为有趣的是郭沫若为于立群书赠联句一事。那是一九六五年的“三八”节之夜,郭沫若为庆祝妇女节,想送件礼品给于立群。夫妻之间,送什么好呢?郭沫若深知于立群喜爱颜体大字,便情不自禁地抓起大笔,饱蘸浓墨用颜体大字写了一副自撰联:“摧翻经石峪,压倒逍遥楼。”还用行书附了个跋,其中有这么两句:“立群同志喜作大字,戏以此联奉赠。”“经石峪”,相传为北齐书家所书的摩崖刻石,字大逾尺,气魄宏大,笔力劲健,在泰山经石峪。“逍遥楼”为颜真卿题书的三个楷书大字,字径一尺八寸。刻石原在广西桂林行春门城上的逍遥楼中。郭沫若所以撰写这联,其中还有一段小故事呢。原来,一九六一年的五月,郭沫若偕于立群游泰山期间,专程参观了经石峪刻石,于立群看后非常感慨地说,如此壮观的书法艺术,古人能写出来,今人为何不能呢?男人能写得出来,妇女又为何写不出呢?从此,她专门练写超过一尺以上的“大”字。郭沫若也经常指导她如何掌握写“大”字时的字形结构和运笔、用墨的要领。三年后,她竟能操起四斤多重的大笔,任意挥写字径逾六尺以上的隶书和楷书。时夜,于立群同志正在书写“不爱红妆爱武装”颜体大幅。郭沫若见景生情,就写了这副对联。一者互勉学书要有超越古人的气魄;更主要是对于立群的学书精神及其书艺的赞赏。尤其是跋中的一个“戏”字,将夫妻之间的书艺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的女书法家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古代出了不少善书的女子。如前面介绍过的卫夫人等。

然而,卫夫人并不是我国古代书坛上仅有的女明星。在她前的先秦时期,有鲁国秋胡的妻子;东汉末年又出了个才女蔡文姬。据刘向《列女传》载,秋胡纳妻五日,“随牒远仕”,外出五年。妻在家浴蚕采桑,闲暇中创“雕虫篆”也称“战笔书”。“其体遒律,垂画纤长,旋绕屈曲,有若虫形。其状则玄鸟优游,落花散漫矣。”(《十八书体书》)唐人韦续称其为“虫书”(《墨薮》)。蔡文姬是大书法家蔡邕之女,名琰,她知书识礼,但身世却很悲凉。

“兴平中乱,没于南匈奴”,后来被曹操赎回。其书礼法拘性,温润柔和;方圆自穷,笔笔送力到底。尤其是《胡笳引》自书十八章,极可贵。

唐代女子多善书。如唐豫章武宁(今江西武宁)人吴彩鸾。她是一个神话色彩的人物,据说她自称是“西山吴真君之女”。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在一次中秋妇女踏歌歌场上,进士文萧遇见了她,心中非常爱慕。因她表露了自己是仙女的秘密,被“罚为民妻一纪(十年)”,就嫁给了文萧。据《宣和书谱》载:“萧拙于为生,彩鸾为以小楷书《唐韵》一部,市五千钱,为糊口计,然不出一日间,能了十数万字,非人力可为也。钱囊羞涩,复一日书之,且所市不过前日之数。由是彩鸾《唐韵》世多得之。历十年,萧与彩鸾遂各乘一虎仙去。

”又:“《唐韵》字画虽小,宽绰有余,全不类世人笔,当于仙品中别有一种风气。”元王恽《书画目录》评曰:“观其神全气古,笔力遒劲,出于自然,非古今学人可及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唐韵》一册,有评者谓:《唐韵》字迹丰满浑厚,结字遒丽,点画生动,是小楷中的上乘之作。

唐代女书法家中要数武则天了。武则天(624-705年),本名照,并州(今山西省)文水人。她是我国封建社会女中豪杰,既有雄才大略,又兼长诗文、书法。《宣和书谱》说她“喜作字,初得晋王导十世孙方庆家藏其祖父二十八人书迹。摹拓把玩,自此笔力益进……行书駸駸稍能,有丈夫胜气”。因她不欲夺人之好,在王方庆所献的原帖上“加宝饰锦缋,归还王氏”。此事做得漂亮,“人到于今称之”(窦蒙《述书赋》)。

她的传世作品有泰山摩崖刻石和圣历二年(699年)亲自撰文的《升仙太子碑》。《升仙太子碑》,行草书,结字谨严,草法规矩,点画圆转,粗细有度,章法疏朗,字字独立,犹如章草之章法。有大丈夫之气魄,为着名唐碑之一。有趣的是,武则天立帝后,自造了十九个字,如将自己的名“照”字造为“曌”,暗含她尤如日月当空,无微弗明,无远弗照。她还下令把以前的“死”字复活。如地、臣,说明她领有山川土地,并要求臣民对她忠心不二。她改“国”(“国”的繁体)为“国”颇有波折,更为有趣。

据《正字通》载:“有言国中或者,惑也,请以镇武。”又有人说象武氏被困。武则天大惊,故改成“国”,意在四面八方为国。说来亦巧,公元七○五年,宰相张柬之拥唐中宗李显复位后,真的把“造字家”困在上阳宫里!白居易的女儿白金銮也是位善书者,十岁能作书。开始,她瞒着家里人练习书法,一日,她把自己写的《北山移文》给家里人看,家人大为惊奇。后人评论她的书法得益于其父亲:用笔凝练,结字布局萧疏朗阔,宁静恬淡,怡人心目。

黄崇嘏是五代时的女书法家之一,其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美劲健。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她自幼作男子装。有一次,她被诬为失火犯下狱,黄作《下狱贡诗》呈献蜀相周痒。周得诗,对黄的才气及书法很是赏识,即让黄出狱,并荐举其为代理司户参军之职,黄处理政事公正敏捷,且风度翩翩,衙吏们无不畏服。周对黄的精明才干颇为爱重,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黄。黄作《辞蜀相妻女》诗一首辞婚。诗的最后二句这样写道:“慕府若容为坦腹(女婿),愿天速变作男儿。”

周诘问明真情,深为惊叹。后来,明人徐文长专为她写了一出杂剧,题名《女状元》。

明代善书的女子,如贵州左布政马拯之妻邢慈静,书法宗李北海、卫夫人、管道升以及她的哥哥邢侗,笔势翩跹,妙丽而有姿致。后来,马拯死在任上,她扶柩携幼从二千里外的贵州返归山东故里,并写成《黔涂略》一书,追记途中坎坷困顿之若状,“文笔高古,存班惠姬之风”。又如金陵女子马守真,“琉璃之笔,字字风云”。据载,有一次,她受人欺侮,处境困迫,多亏文学家王雅登(字伯谷)给她解脱窘境。于是马对他感激不尽,曾一度希望委身于王,王未能同意。万历32年(1604年),王七十初度,马专程从金陵到姑苏,设宴祝寿,歌舞达旦,为当时苏州一大盛事,也是书林中的一段趣话。

明末女书法家中值得一提的要数卞赛、李因、徐范等。卞赛,女道士,“工小楷,善画兰鼓琴”(《板桥杂记》)。据《梅村集》载,她晚年时,刺出舌血书《法华经》一部,且自序。

这在我国书法史上,也属罕见。李因出身贫寒,“积苔为纸,扫柿为书,帷萤为灯”,苦学成才。她与当时一般的青年女子不同,不喜欢用脂粉打扮自己,每有闲暇,读书写字,作诗绘画。时人说她的书法如同她的为人“无铅粉之饰”,如“晨露初桐”,又如“微云疏雨”

。《国朝画家笔录》称她的书画“极有笔力,无软弱态”。徐范,嘉兴人。据说她十三岁时能摹诸家书体,尤其是她缩临的《圣教序》“无一笔不肖,无一毫闺帏涩态”(《恬致堂集》),后因瘫痪,鬻艺为生。一个残废女子,在等级森严、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能以书法自立,可见其奋斗精神和艺术造诣。

清代巾帼书家中的姜淑斋,小时候就有书名。朱彝尊在她的诗卷上这样称道:“三真六草写朝云,几股玉钗书,仿佛卫夫人,问何似当年右军?”她的书法所以“似当年右军”,是因为她“书“遍”双练《诘白的孰绢)裙”,是费了一番工夫的。道光、咸丰年间的张婉钏,书宗李北海,七十多岁还能为人作书。赵之谦“常师事之”。人们把这比之为“王羲之之后卫夫人”,足为书林佳话。清末的吴芝瑛其书宗晋唐,藏锋圆笔,寓刚于柔,风格遒隽,曾得到孝钦皇帝的常识。她与秋瑾十分友好,秋瑾东渡前,吴为她饯行于北京陶然亭。秋瑾被清廷迫害后,吴与徐寄尘女士为其治理后事,葬于西子湖畔,徐撰《鉴湖女侠秋瑾墓表》,吴书之。现在我们能看到吴芝瑛书法,除行书尺牍外,其楷书当以《墓表》为代表作,清劲飘洒,颖秀之气,扑人眉宇。

书法家爱起自号

自号,是自己取的称号,它不同于名字与别号,诨号。有些自号,寓意颇为深邃风趣。

有的借前人名句、格言。晋代葛洪(284-363年),少好学,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练字诵习。其“‘天下云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海岳名言》)。晚年时取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句,自号“抱朴子”。寓守其本真,不为物欲所诱惑的为人之道。

北宋文同(1018~1070年)一生嗜竹,尝取唐李阳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句,自号“笑笑先生”。苏舜钦(1008~1048年),善草书,工行押,短章醉墨,传宝天下。因权势忌恨,流寓苏州,买水石筑亭,取孟子“沧浪之水兮,可以濯我缨”之意,榜之曰“沧浪亭”,自号“沧浪翁”,以示自己心境。

有的记录了书法家的治学精神。元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杨维桢(1296~1370年),早岁居吴山铁崖山楼攻读练字,五年不曾下楼,以辘轳传食,学有成,自号“铁崖”。清人吴熙载(1799~1870年),“善各体书,兼工铁笔,邗(hán)上近无与偶”(《墨林今话》),晚年不畏年迈力衰,向比其小十余岁的郑芹文学习绘事,以自号“晚学居士”自勉。

有些自号与主人所藏文物有关。清翁方纲(1733~1813年),富藏书,因得苏东坡《天际乌云帖》墨迹,遂名其屋为“苏斋”,以“苏斋”自号。吴大澂(1835~1902年)因获古钟鼎“鼎”、“敦”,也以室名“青桐轩”自号。康熙年间的黄任,嗜砚成癖,辞官回家时将仅有的二千两银子买了十方古砚,自号“十砚老人”。近代吴昌硕得友人所赠无字古缶一尊,遂自号“老缶”;当代已故书画家张伯驹先生,收藏有唐代杜牧《张好好诗》手迹,自号“好好先生”。可见号主对所藏古文物的珍爱。有趣的是宋代欧阳修(1007~1072年)“六一居士”

一号。他在《六一居士传》中尝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老翁,于此五物间,岂不为‘六一’乎?

古代书法家中有不少隐居者,故也往往以隐居之处命其自号。南朝丹阳秣陵(今南京)人陶弘景(450~536年),工草隶,行书尤妙,名闻迩遐。后辞官到句容句曲山(茅山)隐居。他说:

“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遂自号“华阳隐居”,又号“华阳陶隐居”。唐代婺洲金华人张志和(703~810年),书迹狂逸,因亲老不仕,隐居江湖,尝渔钓于洞庭烟波,自号“烟波钓叟”。宋代邵雍(1011~1077年),喜作大字,书迹严谨。屡受官,称疾不仕,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额其居处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诸如北魏郑道昭(?~516年)的自号“中岳先生”,即隐居中岳山麓而名。这类自号反映了主人隐逸、闲适、淡泊的心绪。

也有的反映了书法家的艺术造就。如明代宋克(1327~1387年),高启《南宫生传》说他少时练字,日费十纸。书出魏晋,深得钟、王之法,尤其章草,更得索靖、皇象这精髓,遂以书名天下,一时求书者接踵而至。因“患求者众,遂自閟(bì,闭口)于希家南宫里,自号‘南宫生’”。

还有的是利用汉字组合特点命其自号。如明代徐渭,将“渭”字拆成“水、田、月”三字,自号“水田月老人”。清代邓石如(1743~1805年),尝居安徽怀宁集贤关皖山,“皖”字由“完”、“白”二字组成,故以“完白山人”自号,亦反映了邓氏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因怀乡之情取自号者尚有明末福建人张瑞图(?~1644年)其乡里有二股水流,经他家附近的双溪汇流晋江,为此自号“二水”。

此外,五代杨凝式(873~954年)的“癸巳人”,元代赵孟兆页(1254~1322年)的“甲寅人”,这是根据自己的生年来取自号。清代江苏仪征人阮元(1764~1849年),则是按自己的官职取号。《揅经室集》说他生平博览群书,于书法倡《南北书派论》,认为北派则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对当时书法界的影响较大。

又有《北碑南帖论》,为晚清尊碑进行了有力的鼓吹。他曾从事图书刊印工作,又尝供职于掌管禁中图书秘书省。时人曾称该官职为“芸台”,遂自号“芸台”。明董其昌(1555~1636年),性嗜洁净清远,尝自云:“虚室生白,吉祥止。”自号“思白”,寓洁身自好之意,这是按自己特性取号之一例。

其他,如清人张问陶(1764~1814年),才情横溢,书法险劲近米芾,曾书擘窠大字,为人所珍(《墨林今话》)。因其状似猿,又是四川人,自号“蜀山老猿”。何绍基(1799~1873年)作书时悬肘执笔,若开强弓劲弩,取汉代飞将军李广蝯臂弯弓之义,自号“蝯叟”(“蝯”,“猿”之本字,俗作“蝯”)。宁斧成(1891~1966年)先生,自喻学识浅陋,年老体衰,无所用也,自号“老腐”、“老朽”。这类自号颇为幽默诙谐。又如姚华(1876~1930年),一九二六年身患中风偏废症后,自号“姚风”,听来令人酸鼻。

古代书法家的诨号

诨号,指人姓名以外的绰号、外号,也叫诨名。诗坛上有用诨号来评价诗人的诗品与人品;书坛上也有用诨号来表达对书法家的爱慕或品评。诨号不是随便取的,就古代书法家的诨号而言,有的是反映书艺水平达到很高的程度。如西汉末杜陵人陈遵的诨号“陈惊座”就是这么来的。据载:他善篆隶,“与人尺牍,主皆臧弆以为荣”、“每书一座皆惊,时人谓之‘陈惊座’”(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又如“东吴精”是唐张旭的外号。他工诗书,晓精楷法,尤其草书,连绵回绕,逸势奇状,有音乐的旋律感,有诗的激情和绘画的墨趣,为一代之冠。《唐书》本传曰:“后人论书,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时与李白诗,裴剑舞并称三绝。因张旭籍贯东吴(今苏州),故时人称他为“东吴精”。

也有的是根据书法特点取的绰号。李阳冰的“笔虎”便是这样。李阳冰,唐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好学专注,潜心钻研篆书达三十年。把文字创造的本原蕴藏心胸,运用自如,无所阻滞。他写的小篆劲利豪爽,变化开阖;如风的飞行,雨的密集;力有万钧,如虎如龙,独步唐代。时人尊他为“笔虎”。

还有的是因为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而得的诨号。智永的“铁门限”即为一例。智永,南朝陈隋间僧,名法极,右军七世孙。他初励志,居永欣寺阁上临书,自誓曰:“书不成,不下此楼。”由于他有异乎寻常人的惊人毅力,果然学成。“微尚有道(汉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为时人推崇,求书者如市,门限穿穴,以铁皮裹之。“铁门限”即由此而得。

同类推荐
  • 勤俭孝敬

    勤俭孝敬

    《勤俭孝敬》中所写的关于勤俭、孝敬的这些人、这些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形象体现,千百年来感染、教育、鼓舞了无数的人,包括我们的革命前辈,也包括了你们的老师和家长。希望你们也能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快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人。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本书通过传说、历史典故、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各地遗留婚俗等方面对婚俗文化加以解读,给读者呈现了一幅鲜活生动却又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中华婚俗文化风情画卷。
  •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本书是余秋雨“封笔”5年来出版的首部新书。在书中余秋雨一改以前学者身份,以老师的角色和十余名北大学子“课堂互动”来对话中国文化,并对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进行了新型的解读。业内人士称,该书也开启了中国文坛“散文式”文化通史的先河。
  •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论集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论集

    爱婿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副院长赵兴刚教授对全书进行仔细校对,并与爱女王云一起照顾我的生活起居,使我能安享晚年。看到中国各民族空前大团结,祖国繁荣昌盛,我由衷地感到幸福、快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 中华谚语(第一卷)

    中华谚语(第一卷)

    该书本着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从收集的数万条谚语中选取其中的精华约11500条。收录的谚语哲理丰富,涉及范围广,从婚姻家庭到社会百态,从军事历史到处世哲学,从天文地理到农、工、商、建,从养生保健到琴棋书画……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均有涉及。本书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掌握,在每句谚语下面标注了简单的释义
热门推荐
  • 《静静的月亮山》

    《静静的月亮山》

    透过《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静静的月亮山》,我们看到了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这些作品,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因为昨天的文化自觉,回族作家开始了对自我的审视与书写;因为今天这些作品的呈现,使我们对未来的回族文学充满更多的文化自信与美学期待。
  • 谨言死亡日记

    谨言死亡日记

    出了名的乖乖女白谨言一砖头打破了别人的头被抓进公安局。顾墨森匆匆赶来,看着白谨言眼睛不眨一下的开口。“打出十万医药费,不够再加。”白谨言有爱她的顾墨森,却没有和顾墨森相守到老的健康,当得知生命只剩下最后两个月,白谨言决定放纵一回。
  • 震世

    震世

    三千位面,诸雄共舞。千万妖魔,助我长生。仙古小界,文王血裔,八宝铜钱,击射苍穹。一把妖壶,炼尽苍生。一株青莲,叱咤风云。吞天再出,妖门疯魔。八极天子,七戒老人,三枯老道,算尽仙途。风云起,长生仙,尸骸如山,血狱无疆。乱古再现,生与死的决策,唯有一力震世间。
  • 珍珠流星

    珍珠流星

    在父慈母严的家庭里,双胞胎姊妹的生活荡不起一丝波澜。恰逢她们情窦初开之时,另一个孩子闯进了她们的生活。那个身体羸弱的孩子,不自觉间成为她们的轴心,牵动着她们,润色着她们的人生轨道。那如珍珠似流星的孩子,教会她们,生活本就应该如珍珠流星一般,璀璨夺目,哪怕光阴似箭,难以留住,也是那么的值得珍重而沉淀于心。
  • 姐姐我爱你

    姐姐我爱你

    [花雨授权]他要好好捍卫他的爱情!来一个他打一个,来一双他打一双!看谁敢来阻止他?她赶紧口出狠语把他吓跑,免得日后他后悔!可是她没有想到把他吓得跑出了国!
  • 黑白令

    黑白令

    装逼无极限,时刻骚浪贱。没错,我们就是要搞事情!沉睡归来的天默即将再次踏上征程,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搞笑,我们是认真的!黑与白的故事正式展开……黑白两位公子将如何走下去?令牌们怎么来打酱油?(前方高能预警: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不要看本书,因为这是神经质的战场!)
  • 青春之恋欣

    青春之恋欣

    恋乃修正成道其一之法,由恋铸道,由情为之法,修炼于苍穹之际。
  • 丧尸之绝望死域

    丧尸之绝望死域

    你绝望过吗,我正在绝望,因为我估计快死了,最痛苦的死法,被活生生一块一块的撕碎...然后再去撕碎别人...
  • 有趣的中国妃子

    有趣的中国妃子

    选取了中国历史上23个妃子,讲述了她们在深宫中的人生。在这里,你能看到美艳如毒药的夏姬、最优秀的美女间谍西施、最悲惨的妃子戚夫人、最幸福的母亲薄姬、史上最绝姐弟恋中的万贵妃、处在政治旋涡中的珍妃……她们每一个都在那一段历史中曾经灿烂过,又归于湮灭。
  • 小楼风雨

    小楼风雨

    一个大雨前的黄昏,小三楼出现了一个白衣女人。那个女人的背影在小三楼瞬间消失了……第二天小三楼上的经典出版社宣布改企了,一连串的矛盾冲突,文化引领,财务窘迫,路该往何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