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37300000005

第5章 食文化(3)

到了十八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横下心来,决心冒死尝试一下“狼桃”的滋味。这位画家勇敢地吃下一口狼桃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对它的印象,仍然不免心惊肉跳。

于是他穿戴好全身的服装,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向死神“挑战”。

可是,时问一分又一分、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过去了,十二个小时之后,这位冒险的画家感到自己仍然还活着。从此,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地尝试西红柿的趣话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这才引起更多的科学家的研究兴趣,逐渐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佳品。

科学家的研究证明,西红柿的营养非常丰富,每市斤西红柿中含有脂肪1.5克,胡罗卜素1.79克,灰分2克,蛋白质3.9克,钙30毫克,磷116毫克,维生素C39毫克,等于二市斤苹果和四市斤梨的含量。此外,还有维生素、苹果酸、柠檬酸、尼克酸等。

白菜的故乡

我国是白菜的故乡。在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中,就曾发现一个陶罐里有白菜、芥菜一类的菜籽。

这说明距今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种植白菜了。

白菜古名菘。宋人陆仰存他着的《埤雅》中解释说:菘,凌冬晚雕,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字从松。

古人认为菘是蔬菜中的佳品。《南史》记载:“齐周顺隐钟山,王俭谓曰:卿在山中何所食?’答:‘赤米、白盐、绿葵、红蓼’。又问:‘何者为佳?’日:‘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唐诗人韩愈在诗中赞道:“早菘细切肥牛肚”。

旧时传说,只有南方产菘。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记载:“江南有菘,江北有蔓诗,相似而异”。然而,这种说法不尽可靠。宋人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说:“旧说北无菘,今京洛种菘,都类南土。”

菘在民间被叫作白菜,约始于元朝。

西瓜始于五代

盛夏时节,西瓜成为人们消暑解渴的最佳食品。有人说,西瓜是在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60-1294年)时期,始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其实不然。元朝初年,方夔已有《食西瓜》

诗。“缕缕花衫粘唾碧,痕痕丹白掐肤红”。描写人们吃红稂西瓜时的情景。方夔是浙江淳安人,可知当时浙江已有西瓜,并非始于忽必烈时由西方传入。南宋末年,方圆也有一首《秋熟》诗,内云:“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文信国的《吟啸集》里还有一首《西瓜吟》说:“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陆俨山《菽园杂记》载:“金时王予可南云《咏西瓜》

云:‘一片冷裁潭底月,六湾斜巷陇头云’。”说明宋、金时期,西瓜作为盛夏食品,已普遍为人们所喜尝了。但它究竟始于何时?比较确切的记载,可以断定西瓜始于五代(公元907-960年)。

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说,五代时人同州邰阳县令胡峤居契丹七年,曾食西瓜,味甘。胡峤写过一篇《陷虏记》,说他是从回纥得到的瓜种,“结实大如斗,味甘,名日西瓜”。回纥是我国古代居住在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及天山一带的少数民族,由于地处祖国的西边,‘所以由此地传入内地,就称之为“西瓜”了。

见于古籍中的柑桔

我国栽培柑桔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尚书·禹贡》记载,在夏禹时代,便有人种植桔、柚、枳。《水经注·沅水》云:

“吴丹阳太守李衡,植柑于其上,临死,敕其子日:‘吾州里有木奴,不责衣食,岁绢千匹。’太史公日,江陵千桔,可当封君,此之谓矣。”这足以说明在二、三千年前,我国中部人民种植柑桔已很盛行。

汉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黄柑橙榛……罗乎后宫,列乎北园。”说明至迟在西汉,我们的祖先已从酸橙选得了甜橙。李时珍着的《本草纲目》云:“夫桔、柚、柑三者,相类而不同。桔实小,其味微酢,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柑大于桔,其瓣味酢,其皮稍厚而黄,味辛而甘;柚大小皆如橙,其瓣味酢,其皮最厚而黄,味甘而不甚辛。如此分之,即不误矣。”

据吏书记载,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很注意总结栽培柑桔的经验。公元前三百年着的《唐志》云:“柑有二十一种,有成都平蒂柑,大如升,色苍黄,犍为、南安出好黄柑。”南宋韩彦直撰着的《桔录》,分上、中、下三卷,上中两卷详述浙江温州所产柑桔的品种,下卷论连土宜、蕃殖、桔园管理、防除病虫害,采摘、贮藏、加工等技术,是我幽第一部珍贵的柑桔专着。

在文苑中,歌颂柑桔的篇章要数爱国诗人屈原的《桔颂》

最为出名,全篇以对桔的歌颂,自况坚贞,是托物寄兴之佳作。

槟榔的身世

拜年客人到我家,一口槟榔一杯茶。

——长沙民歌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一种传统的礼节。请吃槟榔,却是湖南的长沙、湘潭一带特有的习俗。

槟榔的老家原在马来西亚半岛,是一种很像棕榈树的常绿乔木。它侨居中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我国海南岛、云南、台湾等地都有大量种植。

吃槟榔并不是坏习惯,适当吃些槟榔对人体还有好处。吃过槟榔,脸上会发热,有点像酒醉了似的。这是由于槟榔里含有一种特别的槟榔素和槟榔硷,产生了刺激作用。它们对于医治体内的绦虫、蛔虫、姜片虫都有效。此外,槟榔还有治痢疾,利冢,固齿,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功能。当然,过多的吃槟榔也是不好的,因为它的纤维坚韧,对牙齿的珐琅质会起损害作用。

槟榔除了果实可以食用外,它的花是一种治疗咳嗽、驱痰的良药。有些国家还把它的外果皮纤维用来编织地毯和压制高级建筑材料。未熟的槟榔果实可作染料。胚乳磨粉可提取药物单宁。槟榔树外皮坚韧,可做屋柱和板材,是一种优质建筑材料。

水稻家族史

我们今天栽种的水稻,它的始祖是野生稻。1917年在广东博罗的罗浮山麓至石龙平原,1926年在广州东郊犀牛尾,人们都曾发现野生稻。因此有人提出,华南是我国水稻的发源地。

我国栽种水稻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栽稻最古老的国家。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水稻在农业生产中就占有一定的地位。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稻字,并且还有占卜稻谷生产丰歉的记录。而且当时人们还知道为稻田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哩!可见当时水稻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考古学者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曾发现有稻谷壳和炭化了的稻谷凝块,它们可能是最早栽种的水稻遗物。

全世界的水稻,可以分成三个系统。

大概在唐朝以前,我国长江流域栽种的水稻传到了朝鲜,以后再传到日本。日本的水稻,向西传到西伯利亚,传到俄国;向东则传到美洲。

水稻的另一产地印度,它的稻种由西传到伊朗、巴比伦,进入欧洲。

三千多年前,印度尼西亚爪哇也已开始种稻,从而形成南洋系统的稻谷。

我国水稻的品种不下五千余个。

水稻是离不开水的。有一种深水稻,水位高,禾苗加速生长。云南滇池附近的“水涨谷”,株高可达七、八尺。广东的“深水莲”稻种,株高竟达一丈五。但也有一种陆稻,像小麦那样生长在旱土里。如果水多了,这种陆稻反而会长得愁眉苦脸的。

人们形容谷粒“金灿灿”,殊不知还有白色、棕色、紫色,鲜红的谷粒,更有青黄相间的“五花”谷粒。

谷去壳为米,有自米、也有红米(淡红、深红的),云南石屏有紫米,贵州玉屏有黑米,江苏常熟有血糯。米中佼佼者,要数广东增城的“丝苗”米,马坝的“油粘”,江西石城的“贡米”,江苏无锡的“薄稻”米,为饭细软,甘甜可口。

以前,这些都是直运皇宫的。更有名声的是现今陕西固城、安徽宿县、云南勐定和湖南江永等地出产的一种香米,煮饭时在普通米内掺和一小把,犹如云南边疆兄弟民族以竹筒烧饭,清香飘逸。

芋艿小史

在二千一百八十多年前,秦始皇灭了赵国,要把卓氏远迁。这时,卓氏听说岷山下有野生的蹲鸱可以充饥,便请求秦王准他们迁到四川临邛去。蹲鸱是芋艿最早的称谓,因为它的外形像鸱鸟下蹲一般。从这时起,人们便开始把蹲鸱栽培作为食用。

生长在亚洲东南部热带地方的叫做蛮芋。生长在温带地方的叫做芋艿,后来南方人就叫它为芋头。芋头分为旱芋和水芋两大族。

旱芋分为三大家,一家是多子芋,母、子芋长得肥胖,肉白质细而粘糯。杭州的“白梗芋”和广州的“旱芋”都是它的优秀后代。另一家是魁芋,母芋长得肥胖,肉质细软。广西宜山的“槟榔芋”就是这家的名门。又有一家是多头芋,母子群生,肉味均好。浙江金华的“切芋”和宜山的“狗爪芋”均是它的优秀子弟。

水芋必须栽在水田中。主要有“红梗芋”和“白梗芋”两家。水芋味胜于旱芋,而茎亦可食。

养蜂史话养蜂在我国已经有很长远的历史。古代大诗人屈原在他的诗篇《招魂》里,叙述当时的食品已有蜂糖,可证明我国人民早就以蜂糖作食品了。范蠡着的《致富全书》里,曾经记述养蜂采蜜、收蜂和驱逐害虫的方法。还说当时的楚国已经创造和使用了蜂箱。所以,我国在周代已经开始养蜂,是无可怀疑的。

据晋人皇甫谧着的《高士传》(卷下)载,汉代有个隐士姜歧,是汉阳上邽人,在后汉桓帝延熹年间(约在公元160年前后),隐居山中,以养猪养蜂为业。还招收生徒,生徒学成后以养蜂为业的共兰百多人。姜歧可说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养蜂专家。

晋代时,养蜂已很普遍。据晋人张华着的《博物志》说;“人家养蜂,以木为器,开小孔,以蜜涂器,捕三两蜂纳器中,宿昔,蜂飞出将伴来,作蜜多少,随岁丰俭。"这可证明晋代人已会养蜂。

宋人王元之有《蜂记》一篇,记述养蜂的生活状态很详细。宋代的大诗人苏东坡有吟咏蜜蜂的诗篇:“空中蜂队如车轮,中有王子蜂中尊;分房减口未有处,野老解与蜂语言。前人传蜜延客住,后人秉艾催客奔,布囊包裹闹如市,坌入竹屋新具完。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相逢处处命俦侣,共入新屋长子孙”。

明人刘伯温在他着的《郁离子》里,也详细介绍了养蜂的方法。清人郝懿行着的《蜂衙小记》,则是一本讲养蜂的专书,取材更为丰富。

同类推荐
  • 思想课堂-文学笔记

    思想课堂-文学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中国文化博览3

    中国文化博览3

    历史的车轮告诉我们,了解过去,有助于理解现在,展望未来。这套丛书成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读物,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爱国主义感悟,提高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觉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 千古才情千古对:智趣楹联

    千古才情千古对:智趣楹联

    繁忙的工作、沉重的压力、奔波的旅程、浮躁的心绪……,您是否愿意享受片刻的宁静?《轻松阅读·人文手卷》,史海撷英,去粗取精,能让您在文化经典的海洋中享受心灵的清闲!本书所选的楹联在时间上纵贯古今,内容上横跨生活的各个方面,风格上雅俗共赏,浓缩了我国楹联文化的精粹,既可指导初学者快速入门,又可作为专业人士的工具书。参照本书欣赏和学习楹联,相信您一定会受益匪浅、触类旁通。
  • 鼓楼风光

    鼓楼风光

    《鼓楼风光》以综述的形式重点介绍了南京市鼓楼区境内的石头城、清凉山、宝船厂遗址、乌龙潭、古林公园、国防园、随园、鼓楼、中山北路、颐和路、湖南路等名胜景点和重要道路的古今风貌。该书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集学术性、资料性为一体,做到史料翔实、图文并茂,对读者了解鼓楼区的历史风貌、近代文明和现代时尚,以及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有着很好的帮助。
  • 普洱溯源

    普洱溯源

    近年来,普洱茶经历了一个非常时期,其实,对于普洱茶来说,业界业外人士也是莫衷一是各有见地,有褒扬者,有贬抑者,这很正常。我们不可能把每个人的思想框在框子里去统一,但不管怎么说,商业炒作也好,市场规律也罢,毕竟在短短的一两年之内,在全国乃至全球掀起了一股普洱茶风。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普洱茶,使普洱茶达到了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为还普洱茶之真正面目。
热门推荐
  • 贵公子学院的特优生

    贵公子学院的特优生

    他们是耀眼的年轻美少年,身份高贵,地位崇高。她夏苡沫身份看似卑微实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神秘美少女,以她的成绩完全可以在哈佛取得第一。她收到了美国哈佛大学以及各国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她为了妈妈,为了找到那个人而来到了巴黎遇见了苏浩晨...
  • 决定一生的8种理念

    决定一生的8种理念

    本书将梦想与目标、勇敢与意志、知识与进取、规则与竞争等内容总结为八大理念,从一些侧面分析揭示这些理念的力量与意义。
  • 都市剩女重生记录

    都市剩女重生记录

    一个大龄都市剩女,带着极强的意念重生了。一个自谓成熟的产品经理重生到小时候6岁的时候。一点点的拾起曾经的遗憾;一步步的带着家人奔小康;一寸寸的改造自己,一不留神,成了美女,一不小心,过上了更加水生火热的日子。
  • EXO之转身错过

    EXO之转身错过

    海平面远方开始阴霾悲伤要怎么平静纯白我的脸上始终有着浅浅的无奈
  • 斯文在兹:《论语》讲读

    斯文在兹:《论语》讲读

    如果找一位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自然就是孔子;如果找一本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书,自然就是《论语》。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大学堂》主讲李文文,倾情奉献,带你一起品读《论语》,与孔子一起同行,深入性情,长养生命!
  • 宅男进化史

    宅男进化史

    刘轩本是一个宅男,但一次意外获得异能并被国家征召,从此陷入了一个天大的阴谋,在善与恶之间,刘轩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选择,从一个不问世事的宅男成长到一个以人类安危为己任的英雄,这一路并不平稳。
  • 妃诚勿扰:神仙相公太妖娆

    妃诚勿扰:神仙相公太妖娆

    喝个茶,听个歌,一个流星砸来,她苏小妖穿越成了一只妖精?还是整个妖界法力最高强的妖后?!开玩笑!她连自己是妖精都不知道呢!既然回不去,做妖精就做妖精!可是,这,哪里冒出来的家伙啊!碍着她游山玩水不说,正好她郁闷着回不去自己的世界,这下好了,出气筒来了!
  • 周家有女名晓渔

    周家有女名晓渔

    周晓渔,作为一个特工,为了完成任务居然莫名其妙的穿越了?而且还先后遇见了各种男主:商人、皇上、王爷,为什么前男友也跟着来了?且看穿越女如何在古代生活~
  • 纯情诱惑(心灵独白)

    纯情诱惑(心灵独白)

    彼岸见花开,此处望花败。曾经,你站在繁花满肩的季节,看一场花开不败的青春年华,你默默的等待一个有缘人,去怜惜花,来爱护花,勇敢的采摘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你曾经的青春之花为谁开过,为谁待过,又为谁凋谢了,彼岸的快开,此岸的花败,也许,就是一些宿命姻缘的轮回吧。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