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00100000024

第24章 近代史

1640~1919

英国内战

1641年,英国国会向查理一世递交了《大抗议书》,查理一世拒绝批准。1642年1月4日,查理一世亲自带领300名武装人员去下院逮捕反对派领袖。反对派领袖事先得知消息,躲入市区。次日,查理一世又率军到伦敦市中心追捕。伦敦市民和附近农民约10万人手持武器,拥上街头,声援国会,使查理一世的企图未能得逞。在伦敦处境孤立的查理一世于1月10日离开首都,北上到约克郡,在那里纠集王党势力,拼凑反革命武装,希望在北方封建贵族的支持下进行反扑。

随后,全体宫廷人员、大部分上院议员和部分下院议员也来到约克郡,追随查理一世。1642年8月22日,查理一世在约克郡诺丁汉树起王旗,向国会宣战,英国内战正式开始。

纳斯比战役

1645年春,国会军将领克伦威尔率军包围查理一世所在的牛津郡。查理一世率军从牛津郡突围,想避开国会军的锋芒直接进攻伦敦。克伦威尔指挥军队紧追不舍。6月14日清晨,双方在诺森普顿郡的纳斯比草原相遇。国会军兵力有步兵1.4万人、骑兵6000人,王党军只有步兵7500人、骑兵4000人,双方力量悬殊。王党军鲁波特亲王以闪电战突袭国会军。克伦威尔从侧翼发动进攻,击破了王党军左翼,继而攻打王党军中央,直接威胁王党军后卫,查理一世狼狈逃窜。纳斯比战役中,国会军取得决定性胜利,5000名王党军被俘,国会军还获得大批军用物资和辎重。

查理一世被处死

内战结束后,各地人民强烈要求处死查理一世。在这种形势下,长期国会宣布成立最高法庭,审判发动内战的罪魁祸首查理一世。1649年1月19日,查理一世被押送到伦敦。第二天,审讯开始。法官宣读起诉书,列举国王挑起内战、破坏国家安宁的罪行。查理一世质问是以谁的名义把他送到这里,主持审判工作的英国著名律师布拉德肖回答说,以英国议会和人民的名义。最高法庭于26日作出判决:查理一世作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的敌人,应该被斩首。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1599~1658)出生在英格兰一个乡绅家庭。英国内战爆发后的第二年,他招募自耕农,建立了14个骑兵中队,总数为1.1万多人,称“铁骑军”。铁骑军在和王党军作战中屡立战功。1645年1月,长期国会通过了《新模范军法案》,授权克伦威尔建立一支以自耕农和手工业者为主的新模范军。6月,克伦威尔率领新模范军在纳斯比战役中摧毁了王党军的主力,结束了第一次内战。1647年8月,克伦威尔率军进入伦敦,消除了长老会派的势力,取得国会的实权。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残酷地镇压平等派、掘地派的民主运动和爱尔兰的民族起义,确立了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独裁专制。1653年4月,克伦威尔用武力解散了长期国会。12月16日,高级军官和伦敦大资产阶级宣布克伦威尔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英国从此进入了护国主统治时期。克伦威尔集立法、行政、军事及外交大权于一身,成了没有国王头衔的国王。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新模范军将领乔治·蒙克一心想在英国复辟君主制度。1658年,他任苏格兰驻军总司令,他的亲属约翰·格雷维尔代表查理二世去爱丁堡同他私下接触。同年8月,克伦威尔去世,理查德·克伦威尔无力控制局面,伦敦发生动乱。蒙克打着维护共和国的旗号向伦敦进军。他控制住伦敦局势后,于1660年3月19日会见了查理二世的代表格雷维尔。蒙克表示欢迎查理二世回国重掌大权。4月4日,查理二世在荷兰发表宣言:大赦革命者;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保证不变动革命时期土地财产的变化。5月1日,新国会宣布查理·斯图亚特为英国国王。5月25日,查理从荷兰回国即英国王位,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成功。

光荣革命与《权利法案》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他的弟弟、狂热的天主教徒詹姆士二世继位,遭到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反对,但他们又惧怕人民革命,于是决定迎接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为英国国王,并于1688年6月向威廉发出邀请,请他保护英国的新教和自由。11月5日,威廉率领1.4万军队,乘500艘船只,在英国西南部的托尔贝港登陆,詹姆士二世逃往法国。1689年1月,英国议会宣布詹姆士二世“自行退位”,把王权交给威廉亲王。2月13日,威廉登上英国国王宝座。资产阶级历史学者把英国这次政变称为“光荣革命”。在威廉亲王加冕的当天,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宣言》,随后又根据《权利宣言》的精神颁布了《权利法案》。它的主要内容是: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人民有请愿权;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不得因政治行为拘禁议员;必须定期召开国会会议。《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保障了国会的权利。

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成立

欧洲大陆西面的不列颠群岛中有两个大岛: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大不列颠岛的北半部是苏格兰,亦即苏格兰王国本土;大不列颠岛的南半部是英格兰和威尔士,亦即英吉利王国本土。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詹姆士二世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当时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统治者分别是威廉一世和玛丽女王。1707年3月,英国议会通过《合并条例》,英格兰和苏格兰正式实行合并,名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该条例规定:“英格兰同苏格兰两个王国从1707年5月1日起,以后永远地联合成一个王国,名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

《社会契约论》

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社会契约论》出版。这部书是反映他政治思想主张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卢梭设计了一个资产阶级改革方案。他依据国家起源的契约理论,设计了一个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可以允许存在的国家制度。在这部著作的开头,卢梭就阐明了他论述社会契约的目的,就是要“探讨在社会秩序中……能不能有某种合法而又确切的政权规则”。为阐述这个问题,卢梭着重论述了关于人民主权、立法权与行政权及其相互关系和政权形式3个问题。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对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起了直接的指导作用。当然,卢梭的政治思想存在着种种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在反封建斗争中的伟大意义。他的《社会契约论》一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波士顿倾茶事件

英国政府先后于1765年和1767年颁布《印花税法》和《汤森法案》,向北美殖民地人民征税,激起北美人民的强烈抗议。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濒于破产,为了帮助该公司卖掉储存的近8000吨茶叶,英国政府在1773年特别通过了一项救济东印度公司的《茶叶条例》,授予该公司在北美殖民地以廉价销售积压茶叶的特权,这批茶叶的价格比走私茶叶便宜将近一半。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又重申了禁止购买走私茶叶的规定,这便引起茶叶走私者的恐慌。他们以爱国主义为口号发动群众,抵制东印度公司的茶叶,波士顿青年还组织了一个名为“波士顿茶党”的组织。1773年12月,东印度公司满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拒绝当地市民要其离港的要求,坚持卸货。12月16日晚,“波士顿茶党”的一些人乔装成印第安人,潜入东印度公司的茶船,把茶叶全部倾倒到大海之中。

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

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后,英国先后颁布了多项高压法令,妄图以高压手段使北美殖民地人民屈服,但反而更加激起了北美人民的义愤。弗吉尼亚议会上杰斐逊呼吁各殖民地联合起来共同斗争,建议召开由各殖民地代表参加的会议。1774年9月5日到10月26日,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共有12个殖民地的5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些代表绝大多数是地主、资本家和种植园主。大陆会议通过了《权利宣言》,要求英国政府取消对殖民地的各种经济限制和多项高压法令。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召开表明,北美人民已经开始联合起来,共同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莱克星顿枪声

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后,北美人民群众积极准备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其中,马萨诸塞殖民地的人民革命情绪最高,准备活动最为积极,因此他们成为英国当局的眼中钉。1775年4月18日夜,马萨诸塞总督盖奇派800名英军到离波士顿27千米的康科德搜查民兵的秘密军火库。波士顿的爱国组织探知了此事,立即派银匠保尔·瑞维尔和工人威廉·德维斯星夜策马前去报信。当地民兵得知此事后,当即埋伏在通往康科德的道路两侧。4月19日拂晓,英军路经莱克星顿时遭到民兵的伏击。英军突出埋伏圈到达康科德时,却发现军火已经被转移。在归途中,英军又遭到民兵的袭击,被打死打伤近300人。这就是著名的莱克星顿战役,它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独立宣言》

大陆会议于1776年6月11日设立了一个由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等5人组成的委员会,开始起草《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草案得以通过,这就是著名的《独立宣言》。《独立宣言》列举了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的种种罪状,正式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与英国断绝一切政治上的附属关系,成为完全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7月4日后来成为美国的国庆日。

约克镇大捷

1776年6月,英军将领柏高英率领英军沿哈得孙河南下,美军退守到萨拉托加一带。此后,北美各地民兵不断赶到萨拉托加,四面包围了英军。在这种情况下,英军5000人投降。萨拉托加大捷,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0年5月,英军攻占南部重镇查尔斯顿,使美国大陆军遭受严重挫折。英军总司令柯宁顿认为已控制了南部,因而把查里斯顿交给部下康华利,自己率军返回纽约。留守查尔斯顿的康华利盲目自大,贸然出击,攻占约克镇。1781年8月,美法联军自纽约南下,围攻约克镇。1781年10月19日,康华利在重围之下率7000英军投降。至此,北美大陆的英军主力已被消灭。

《1787年宪法》

美国独立后采用的松散邦联式国体经过一段时间被证明不利于实行统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美国13个州的55名代表于1787年5月25日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同年9月17日,制宪会议通过了联邦宪法,史称《1787年宪法》。该宪法规定了美国的国体、三权分立原则的具体运用、总统的职责和任期、选举权等问题。这一宪法对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有重要作用。但该宪法对人身自由平等等基本人权只字未提。

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1732~1799)是美国的开国总统。1775年6月,华盛顿当选为大陆军总司令,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经过近6年半的艰苦斗争,1781年10月19日,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此后,华盛顿辞去大陆军总司令的职务回到家乡。1787年,美国邦联政府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推举华盛顿为大会主席。1789年3月4日,美国第一届国会在纽约召开。根据新宪法,华盛顿被选举为美利坚合众国总统。1789年4月30日,在纽约市民的欢呼声中,华盛顿在华尔街联邦会议堂的阳台上宣誓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美国购买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位于北美洲西北角,北临北冰洋,西临白令海峡和白令海,南靠太平洋和阿拉斯加湾,东与加拿大接壤,面积约为153万平方千米,资源丰富。爱斯基摩人在阿拉斯加北部沿海定居,以捕鱼为生。1784年,俄国人开始在阿拉斯加建立殖民据点,1799年起,阿拉斯加归属俄国。19世纪中叶,美国的领土已扩张到太平洋沿岸地区。为了进一步加紧在北太平洋地区的扩张,美国国务院于1854年正式向俄国提出购买阿拉斯加。此时的沙皇政府由于克里木战争的拖累,国库空虚、财政拮据,也有出卖阿拉斯加的念头。1859年,俄美正式开始了购买阿拉斯加的谈判。后因美国内战爆发,这一谈判暂时停止。1867年,美国国务卿西华德和俄国驻华盛顿大使斯台克尔分别代表两国签署了转让阿拉斯加的条约。

美西战争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实力已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首位。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美国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为垄断资产阶级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位于加勒比海上的古巴是美国的主要目标。1898年4月,美国借口“缅因”号军舰在古巴哈瓦那港被西班牙水雷炸沉,向西班牙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统治。4月25日,美国政府宣布和西班牙处于战争状态。由于美国拥有一支强大的近代化舰队,又打着帮助古巴“独立”的旗号,骗取了古巴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美国很快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8月,西班牙求和。12月,美西签订《巴黎和约》。根据和约,西班牙放弃对古巴主权的要求,美国军队占领古巴,古巴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此外,美国还通过和约夺取了西属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夏威夷群岛及萨摩亚群岛。

三级会议召开

1789年,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征收新税以解决财政困难,路易十六被迫同意召开三级会议,并将第三等级代表名额增加了一倍,即由原来的300名增加到600名,这个数字与两个特权等级的代表总数相等。1789年春,法国各地进行三级会议代表的选举。选举法规定,贵族和僧侣等级的代表是直接选举,第三等级的代表选举却是复选,同时规定必须年满25周岁的直接纳税人才有选举权。这就把广大农民、工人和贫民排斥在选举权之外,结果当选的第三等级代表大都是资产阶级、官吏和自由职业者,其中包括米拉波、西哀耶斯、罗伯斯庇尔等。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召开,路易十六闭口不谈改革,第三等级的代表要求限制王权。经过一个多月的争执,第三等级代表决定自行开会,他们把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后来又把国民议会改为“制宪议会”。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

《人权宣言》

1789年7月9日,第三等级的代表把国民议会改为制宪议会。8月26日,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后来被称为《人权宣言》,共17条。《人权宣言》宣布法律必须是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确定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宣布取消等级差别与封建特权,确认公民平等,言论、信仰和出版自由。《人权宣言》最后一条规定:“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启蒙思想、美国《独立宣言》影响之下产生的,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成为法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口号。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控制了制宪议会,他们保留了国王。1792年,奥地利和普鲁士联手干预法国内政,越过边界,向巴黎进犯。8月10日,巴黎人民挺身而出,占领了路易十六居住的图伊勒里宫,把王室成员关入监狱。9月21日,法国新选出的国民公会开幕,国民公会宣布废除君主政体,通过了建立共和国的决议。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共和国正式成立,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被宣布为共和国的政治口号。

路易十六上断头台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起义,囚禁了国王路易十六。9月,国民公会宣布废黜国王,成立共和国。11月20日,在国王的铁柜中发现了路易十六行贿收买议员和补贴反动贵族所花金钱的账目及与外国交往的信件。12月3日,国民公会决定审判路易十六。1793年1月14日,国民公会表决,一致投票宣布国王路易十六有罪。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押上断头台。断头台设在革命广场,现场百姓人山人海。路易十六登上断头台后还想向人群讲几句话,但他的声音被军队的鼓声所吞没。上午11时,路易十六被处死。路易十六是继英国查理一世之后第二个被处死的欧洲封建君主。

雅各宾派专政

1793年5月31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掌握政权,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建立了革命专政。雅各宾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颁布“土地法令”,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没收的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制定《1793年宪法》,明确规定法国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共和国……雅各宾派专政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上了最高峰,但他们对左派和右派的残酷镇压使他们丧失了群众基础。在1794年7月27日国民公会的一次会议上,反对罗伯斯庇尔的议员逮捕了罗伯斯庇尔和古东等雅各宾派的核心人物,第二天就把他们送上了断头台。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热月政变”,雅各宾派专政至此结束。

拿破仑

拿破仑(1769~1821)在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中崛起,后来成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1804~1815)。他出生在法国科西嘉岛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毕业于法国的布里埃纳军校。拿破仑青年时期,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法国革命。1793年,拿破仑出色指挥了土伦战役,被晋升为少将。1795年,拿破仑出任法军统帅,果断镇压了保王党军队的叛乱。1799年,拿破仑回到法国发动了“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随后,拿破仑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拿破仑对内镇压保王党复辟势力;对外多次粉碎反法联盟,严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1814年,反法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被流放于厄尔巴岛。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家,拿破仑一生亲自参加的战役达到60多次,曾经占领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领土。拿破仑的征战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均衡,导致其他欧洲强国7次组成反法同盟,最终被彻底击败。

沙皇彼得一世

1682年,在莫斯科东正教大主教的支持下,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被确定为沙皇,称彼得一世。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他对俄国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1698年开始,彼得一世对城市行政管理进行了彻底的改革。1708年,他把全国分为8个省,由忠于彼得一世的总督统揽各省的军政大权。1719年又在省下设州,全国共分50个州。1711年,彼得下令成立新的最高权力机构——参政院,废除了从前的贵族杜马。彼得一世花很大精力从事军事改革,废除旧的贵族军队和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1725年,俄国已拥有陆军20万人,海军2.8万人。彼得一世还大胆地进行了宗教改革。1721年,他废除了大主教制,设宗教事务管理总局,使教会完全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在社会经济方面,他颁布法令,准许非贵族出身的人购买整村农民到工厂做工。彼得一世对历法也进行了改革,从1700年1月1日起采用儒略历。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在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迅速摆脱了落后状态。

北方战争

彼得一世掌握俄国大权后,为了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决定对瑞典发动战争。在彼得一世的策划下,俄国于1699年11月先后同萨克森、丹麦签订了反对瑞典的同盟条约,针对瑞典的“北方同盟”宣告形成。1700年8月9日,俄国向瑞典宣战。长达21年之久的“北方战争”爆发了。北方战争初期,北方同盟连连失利,丹麦退出了北方同盟。9月,俄军包围了纳尔瓦。11月19日,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率领1万军队突然出现在纳尔瓦俄国阵前,俄军大败。查理十二世认为,俄军已被击溃,遂调兵南下与波兰作战。1706年,波兰国王奥古斯都被迫放弃王位,退出战争,北方同盟宣告瓦解。彼得一世在纳尔瓦战役惨败后,重整旗鼓,乘查理十二世忙于对波兰作战之机,于1701年底在波罗的海东岸向其发动进攻,转败为胜。到1704年底,俄军已占领了波罗的海东岸的大片土地,夺得了出海口。1709年6月27日,俄瑞两军在波尔塔瓦进行决战,俄军大获全胜,查理十二世率领残部逃入土耳其境内。波尔塔瓦战役是北方战争的转折点,此后优势转到俄国方面。彼得一世同波兰和丹麦签订了新的盟约,恢复了北方同盟,普鲁士也加入了这个同盟。彼得一世重新扶持奥古斯都二世成为波兰国王。1718年,俄国和瑞典两国代表开始进行谈判。这年秋,查理十二世在挪威作战中阵亡,谈判中断。1719年2月,瑞典女王乌利里卡继续和俄国进行谈判。1720年,丹麦、波兰以及普鲁士先后同瑞典单独媾和。1721年9月10日,俄瑞两国签订和约,宣告北方战争结束。俄国从此跻身于欧洲强国之林。

黑奴贸易

16世纪初,随着西方殖民者海外殖民扩张的发展,开始出现了掠夺黑人作为奴隶的交易活动。到16世纪中叶,随着美洲被发现、种植园的创建、金银矿的开采,罪恶的奴隶贸易愈演愈烈。最早掠卖黑奴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16世纪下半叶,荷兰、丹麦、法国、英国等国殖民者相继加入进来。奴隶贸易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在奴隶贸易初期,奴隶贸易以海盗式掠卖为主。1502年,运往美洲的第一批黑人到达西班牙统治下的圣多明各岛(即海地岛)。1513年,西班牙国王正式颁发执照,准许商人把黑奴运往西属美洲殖民地,贩卖黑奴成了由政府支持的“合法”行业。1562年,第一个从非洲贩运黑人到美洲的英国人霍金斯把300名奴隶运到海地,从此英国人大兴奴隶贸易。贩卖黑奴起初由葡萄牙商人一手把持,葡萄牙政府派遣海军在海上巡查,以防其他国家的商人插手。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占领,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歼灭,葡萄牙在非洲的殖民据点相继丢失。荷兰、英国和法国对葡萄牙贩卖黑奴的垄断权提出了挑战,丹麦、瑞典、美国也纷纷加入。在这场竞争中,英国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强大的海军,先后击败荷兰和法国,成为最大的奴隶贩子。到1770年,黑奴的半数由英国船只载运。

英国东印度公司

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称霸海上后,为了发展同东方各国主要是印度的贸易,于1600年12月31日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是商业性的垄断组织,由几家公司合并而成。公司同时也是武装组织。1612年,公司在印度打败葡萄牙人,获得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在1756年~1763年的七年战争中,英国东印度公司打败法国的同盟者——孟加拉的军队,从而控制了孟加拉。作为商业组织,东印度公司主要从事棉布、靛青、硝石、香料的贸易。19世纪棉布贸易衰落,遂经营鸦片贸易,向中国输入鸦片。公司采取补助金办法控制印度各封建王公。孟加拉是它统治印度的中心,主要城市是加尔各答。1773年,英国国会通过《改善东印度公司事务管理条例法案》,规定公司的加尔各答省省长即为印度总督,统一管理印度事务。1813年,英国国会决定取消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但还保留对中国贸易的垄断。1833年英国国会决议,取消公司作为商业组织的存在和对华贸易的垄断权。1858年,在印度大起义中,英国国会通过《最佳管理印度法案》,正式取消了东印度公司。

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1月,意大利西西里巴勒莫人民起义,揭开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序幕。在这场席卷了欧洲许多地区的革命中,法国的革命斗争最为激烈,并直接推动了1848年德国的三月革命爆发。接着,匈牙利、捷克、波兰、罗马尼亚相继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则把革命推到高峰。1848年欧洲革命同以往的资产阶级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不同之处:资产阶级不敢领导革命,甚至背叛革命,其革命性大为减弱;无产阶级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并在革命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这次革命虽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不同程度上打击和动摇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锻炼和教育了无产阶级。

法国二月革命

1848年2月22日,巴黎人民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七月王朝的反动统治。23日,人民群众夺取武器,同军队展开了激烈的街垒战。法王路易·菲利浦试图妥协以维持即将崩溃的统治,资产阶级同意与七月王朝妥协,但巴黎人民却继续战斗,并在当晚修筑起1500多座街垒。24日晨,工人已占领巴黎的全部主要街道,路易·菲利浦逃往英国。巴黎人民占领了王宫,推翻了七月王朝。二月革命胜利后,原来躲在革命背后的资产阶级于24日晚宣告成立临时政府,并拟定了临时政府人员名单,重要职位都被资产阶级占据。临时政府迟迟不宣布成立共和国。25日,法国老革命家、医生拉斯拜尔率工人代表来到巴黎市政厅,要求临时政府在两小时内宣布成立共和国,否则他们就带领巴黎20万名工人再次发动起义。临时政府迫于压力,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2月10日进行总统选举,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以多数票当选。

克里木战争

19世纪中叶,英、法、俄各国都企图控制土耳其,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以便在瓜分土耳其的斗争中占得更大的利益。自1854年9月,英、法、土三国联军与俄军在克里木半岛开始了长期争夺战。由于俄军武器落后,士气低落,在战争中一直处于劣势。1855年9月11日,俄国在黑海的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被英、法、土联军攻陷,俄国战败。1856年2月,交战各国签订《巴黎和约》,克里木战争结束。

“白衣天使”南丁格尔

南丁格尔出生在英国贵族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850年,南丁格尔投身护理工作,她制定了护理制度,使护理工作首次有章可循。由于她的突出成就,南丁格尔担任了英国皇家医院的护士主任。3年的克里木战争,南丁格尔始终坚持在克里木前线。英国社会各界人士为表达对她的感谢,募捐了5万英镑赠送给她。南丁格尔用这笔钱办了英国第一家护理学校。现在,国际红十字会设立了“南丁格尔奖”,对在护理工作上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颁发南丁格尔奖章。

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厂手工业。这一过程在历史上被称为工业革命。18世纪末,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工业革命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的转变。这一时期众多的发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飞梭出现以后,英国的纺织业急需一种纺纱机,以适应织布业对棉纱的需要。1764年,英国纺织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设计了一个新纺车,用多个竖直放置的纱锭取代了一个水平放置的纱锭,并用一根木棍代替手工牵引纱线,这样,一个人可同时纺出多条纱线。经过不断的改革,哈格里夫斯设计的新纺车一次可纺出120根纱线,明显地提高了纺纱效率。哈格里夫斯把这台新机器称做“珍妮机”。珍妮纺纱机的出现,解决了英国历史上的纱荒,降低了棉布的成本,因而也增加了棉布的社会需求量,使纺织这项劳动迈出了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的重要一步。

瓦特改良蒸汽机

瓦特(1736~1819)诞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附近的格里诺克,原在一所大学里制造和修理实验仪器。1763年底,瓦特修理一台纽科门式蒸汽机的模型,从此开启了他改良蒸汽机的研究之路。他发现这种机器造得很不合理,工作时活塞每推动一次,汽缸里的蒸汽必须冷却浓缩,然后重新加热,准备第二次推动。这样许多热量和时间都被浪费。他反复思索后,决定让蒸汽通过阀门进入另一个冷却箱,使汽缸保持热量。当时的制铁工艺还不能制造非常光滑的活塞和封闭性很强的阀门,同时,经费上也有困难。但瓦特坚持钻研,制造出功率较大的单动式发动机,后来又不断改进,制造出联动式蒸汽发动机。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终于为纺织业所采用。瓦特的发明和改良,让蒸汽机广泛用于各种工业用途,产生稳定、大量而有效率的动力来源,进而带动了整个欧洲的工业革命。

蒸汽机车的发明

在历史上,蒸汽机车与英国发明家乔治·史蒂芬逊(1781~1848)的名字相连。史蒂芬逊家境贫寒,14岁时来到父亲的煤矿做工。他很快就迷恋上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并意识到这种机器将有助于解决陆路交通运输问题。经过不懈的努力,1814年,他设计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蒸汽机车。但这台机车没有成功,史蒂芬逊遭到了尖刻的讥讽。1815年,他制造出牵引力与车速都有很大提高的第二台蒸汽机车。1823年,史蒂芬逊作为英格兰北部的斯托克顿和达林顿之间的铁路总工程师,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9月27日,史蒂芬逊亲自驾驶着新设计完成的蒸汽机车首次行驶在这条全长近50千米的铁路上。列车最高时速为24千米,拖着12节货车和20节客车,牵引力为90吨。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运营成功了。史蒂芬逊揭开了人类交通运输史上新的一页。

莫尔斯电码

1 8 3 2年,美国画家莫尔斯(1791~1872)乘邮轮返回美国,旅途中,他结识了一个叫杰克逊的电学博士。杰克逊向他介绍了电磁知识,莫尔斯完全被电迷住了。他想:“电能够在一瞬间传到千里之外,加上电磁铁在有电和没电时都能作出不同的反应,利用它的这种特性不就可以传递信息了吗?”于是,莫尔斯决定放弃绘画,发明一种用电传信的方法——电报。他为每一个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设计出代表符号,这些代表符号由不同的点、横线和空白组成,这就是电信史上最早的编码,后人称它为“莫尔斯电码”。1837年,莫尔斯制造出一台电报机,但它的有效工作距离仅为500米。后来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进,为了在实践中检验电报机的性能,莫尔斯请美国国会资助,在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之间架设了一条长约64千米的线路。1844年5月24日,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开始进行电报收发试验。莫尔斯在预先约定的时间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电报的发明,揭开了电信史上崭新的一页。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马可尼是意大利著名发明家,1874年生于波洛尼亚的地主家庭,早年就读于博洛尼亚大学。毕业后,从事有关无线电报的研究工作。1895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次年在英国申请到此项发明的专利权。1897年,建立马可尼无线电报有限公司,自己兼任董事长。1903年,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美国、德国、日本、比利时等国,都普遍装备了马可尼发明的无线电报装置。马可尼是无线电报的伟大发明者,其毕生都投入无线电报的发明和发展事业上。他本人也由此获得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迪生发明电灯

1 8 7 7年起,美国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开始致力于电灯的研制工作。他发现,灯泡内的空气使灯丝氧化是灯丝寿命短的主要原因,于是努力提高灯泡内的真空度。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把碳化棉丝置于灯内,抽成真空后将灯密封,通电后持续照明了40小时。但爱迪生并不满足这一进步,他希望他的灯能够持续照明1000小时以上。为此,他试用了包括胡须在内的1600多种材料。一次,他用扇子乘凉时萌发了用碳竹丝做试验材料的想法,付诸实施后实验取得了成功,碳竹丝灯连续工作了1200小时。1880年5月“哥伦比亚”号汽船上安置了115盏这种灯,成功地使用了15年。

狄塞尔发明内燃机

狄塞尔是德国著名工程师和发明家,1858年生于巴黎。他早年就读于慕尼黑高等技术学校,毕业后在法国一家工厂当工程师。1890年回到德国,在奥古斯堡机器制造厂任职。在巴黎工作期间,狄塞尔从事过氨气发动机的研究和试制工作,但未获成功。之后,他转向内燃机的研究。1892年,他提出压缩点火式内燃机的设计思路。1897年,在这项设计的基础上,狄塞尔在奥古斯堡机器制造厂成功研制了以煤油为原料的压缩点火式内燃机。1898年,狄塞尔将其发明的柴油内燃机公开展出,引起极大轰动。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1571~1630)是哥白尼学说的支持者。他利用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1546~1601)留给他的大量天文观测资料,经过严格的数学演算,发现火星位置的观测数据与按正圆轨道运行所得的计算结果相差0.133度,这0.133度带来了天文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开普勒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果断地抛弃了圆形轨道学说,指出天体绕太阳旋转时的轨道为椭圆形。1609年,他在《新天文学》一书中对这一思想予以总结,得出了行星运动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即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在同样时间内,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连线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1619年,开普勒又在《宇宙和谐论》中阐述了他对天文学的新贡献,提出了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即行星运动过程中,运动周期的平方与椭圆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成正比。值得提出的是,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完成在牛顿力学建立之前。它对天体力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开普勒也因此被称为“天空立法者”。

笛卡尔解析几何学

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1596~1650)发表《方法论》一书。此书后面有三篇附录,其一就是被后人作为解析几何学起点的《几何学》。在《几何学》中,笛卡尔第一次系统地建立了数学中两个对立着的“形”和“数”的联系,指出平面上的点和实数(x、y)的对应关系,把平面上的曲线与二元方程F(x、y)=0对应起来。这样,就可以用代数方法来研究曲线性质。反过来,一个方程也可以用几何的直观方法来处理。这就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解析几何的创立,标志着近代数学的开始。

威廉·哈维创立血液循环理论

英国生理学家、胚胎学家威廉·哈维(1578~1678)是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1616年,哈维第一次公开阐述了他的血液循环理论,指出心脏跳动是血液循环的原因。但因受教会的封锁,这一理论经过12年之后,才发表在他的《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一书中。哈维提出静脉瓣与心脏瓣膜的作用是使血液经心脏单向流动,即血液从静脉瓣经心脏流至动脉,而心脏肌肉的收缩为这种流动提供了机械动力。他甚至计算出每分钟有540磅的血液流经心脏,这样大量的血液不可能在人体的某一部分不断产生,而在另一部分不断被吸收掉。因此哈维提出:右心室的血液经动脉流向肺部,左心室的血液经动脉流向四肢、内脏,然后又经静脉管返回心脏,构成循环。

达尔文的“进化论”

1831年,从剑桥大学毕业的达尔文(1809~1882)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搭乘英国政府组织的“贝格尔”号皇家海军考察船开始了环球考察。达尔文每到一地,总要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挖掘生物化石,发现了许多没有记载的新物种。达尔文随船到了南美洲,横渡太平洋,经过澳大利亚,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在历时5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出版。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顽固派诬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步学者则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主义。到19世纪70年代,达尔文的进化论已为学术界普遍接受。

诺贝尔与“诺贝尔奖”

1 8 6 6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1833~1896)成功制造了液体炸药,但这种炸药易在受到震动和摩擦时自动引爆。诺贝尔于是开始研究一种安全炸药。诺贝尔把液体炸药置入一种硅土里面,这样,即使遇到一定的温度或摩擦、震动,这种固体炸药也不容易爆炸。这样,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这种炸药必须经过引爆后才能爆炸,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引爆装置雷管。1875年,诺贝尔发明了胶质炸药。1887年,又发明了无烟炸药,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炸药。诺贝尔去世前曾立下遗嘱,把自己一生的积蓄——200万英镑捐献出来当做基金,将其利息作为奖金,每年对物理学、化学、医药学、文学和促进世界和平有特殊贡献的人予以奖励。后来又增加了经济学奖。这就是现在世界上最著名、学术声望最高的“诺贝尔奖”。

普鲁士统一德国

19世纪中期的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1815年建立的“德意志联邦”,包括了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以及其他小国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这个联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只不过徒具形式而已。但分裂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862年,德国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出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1864年,在俾斯麦的主持下,普鲁士对丹麦发动战争,夺取了石勒苏益格。1866年6月14日,普鲁士利用“丹麦战争”善后问题的纠纷,向昔日盟友奥地利宣战。战争持续七周,故又称“七星期战争”。战争开始后,意大利加入普鲁士一方作战,巴伐利亚、汉诺威则加入奥地利一方作战。在南线意大利战场,意大利军队先后在陆上的库斯托查战役、在海上的里萨战役中战败,但在北线战场,普鲁士军队一直占据主动,在1866年7月3日的萨多瓦战役中,普军击溃奥军主力,赢得决定性胜利,奥地利被迫议和。8月23日,普奥双方签订《布拉格和约》,战争结束。依据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及汉诺威等都划归普鲁士,巴伐利亚等南部四邦独立,意大利收复威尼斯。至此,俾斯麦统一了整个德国北部。1870年夏,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利用拿破仑三世急于转移国内人民视线、挽救法兰西第二帝国危机的心理,诱使拿破仑三世首先发动战争。结果,拿破仑三世中了俾斯麦的圈套,于1870年7月19日正式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在战争中,由于普鲁士在军事、外交上都做了详细的计划和准备,因而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法国刚好相反,拿破仑三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在普法双方力量对比中,法国明显处于劣势。战争开始后,普军长驱直入,所向披靡,法军则不堪一击,一触即溃。1870年9月初,普法双方在色当展开激战,法国军队全部被俘。色当战役后,普军向巴黎进逼。在大敌压境、危急存亡之际,法国爆发了9月4日革命,宣布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至此,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通过这次战争,普鲁士统一了德国,南德四邦加入了北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国王登上德意志帝国皇帝的宝座。同时,普法战争使法国国力大为削弱,德法矛盾从此不可调和。普法战争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意大利统一

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半岛上小国林立,大多数地区被外国势力所控制。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各地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运动日益高涨。1848年1月,西西里爆发人民武装起义,第一次独立战争开始。西西里起义者驱逐了那不勒斯军,成立了临时政府。3月米兰人民起义,击败奥地利占领军,解放了米兰。撒丁王国对奥宣战,国王查理·阿尔伯特率军开赴伦巴第。意大利各邦相继加入对奥战争。6月,奥军主力进入意大利,占领威尼斯,撒丁王国和奥地利签订停战协定,奥地利恢复对伦巴第和威尼斯的统治。11月15日,罗马爆发起义,次年2月成立共和国。撒丁王国对奥再次宣战,被奥军击败,查理·阿尔伯特退位,撒丁王国与奥地利议和。4月,法、奥、那不勒斯联军进攻罗马,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加里波第率军英勇抵抗,连续击败联军进攻,但最终寡不敌众,法军占领罗马,教皇复辟,第一次独立战争结束。1852年,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加富尔担任撒丁王国首相,他同拿破仑三世缔结协定:意法共同对奥作战以把奥地利赶出意大利,撒丁王国割让萨伏依和尼斯给法国作为回报。但是拿破仑三世背弃诺言,单独同奥地利签约停战,把威尼斯留给了奥地利。1860年3月,在加富尔的游说下,意大利中部四邦并入撒丁王国。1860年5月,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为援助同年4月发生的西西里农民起义,组织了著名的“红衫军”(因身着红衫而得名)前往西西里岛。5月末,加里波第的军队在西西里登陆,与当地的起义军会合,很快击溃了西班牙的波旁王朝军队,并以撒丁国王的名义建立了政权。7月,加里波第被推举为西西里的“独裁者”。之后,加里波第与加富尔谈妥,用“全民投票”的方式将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并入撒丁王国。至此,除威尼斯和教皇领地外,撒丁王国统一了意大利全境。

美国内战

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北方数州就已彻底废除了奴隶制,而南方数州则以脱离联邦相威胁,以捍卫在自己州内蓄奴的权利。奴隶制、贸易与关税以及州权等问题上的尖锐分歧引发了持续4年(1861~1865)的美国南北战争。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奴隶制被彻底废除。1860年,当美国总统大选年到来时,代表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同代表南方奴隶主和北方部分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党围绕着奴隶制度以及关税制度问题展开了激烈的竞选活动。11月6日,大选揭晓,林肯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成为美国新一届总统,选举结果引起了南方奴隶主的强烈不满。1861年2月,南部7个蓄奴州的代表在亚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举行集会,宣布成立以杰弗逊·戴维斯为首的“美利坚诸州联盟”,树起了分裂联邦、武装叛乱的旗帜。1861年4月12日,南方联盟军炮击萨姆特要塞,南北战争爆发。不久,南方又有4个州参加了叛乱。北方(联邦)由23个州组成,在人力、物力及政治方面占有优势,而且还拥有海军可进行海上封锁。但南方(同盟)拥有优秀的将军和良好的战斗精神,因此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许多胜利。美国南北战争初期,北方军队遭受了严重失败,首都华盛顿受到南方军队的威胁,英国政府甚至表示准备武装干涉美国内战、支持南方叛军。在这种形势下,林肯于1862年5月20日颁布了《宅地法》,并于同年9月24日发表了《解放宣言》,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农民和黑人奴隶参军参战、支援北方的政治热情。此外,林肯政府还实行了诸如镇压反革命、武装黑人、调整军事领导机构、实行累进所得税等革命措施,为最后战胜南方奠定了基础。1863年7月,双方军队在葛底斯堡展开大战,南方军队惨败,从此失去取胜的希望。1864年5月,新上任的联邦军总司令格兰特以优势兵力进攻南军,1865年4月9日,南军司令罗伯特·李将军被迫在阿波马托克斯附近投降,此举被认为是美国内战结束的标志。其后,各地南方军队相继投降,投降官兵共达17.4万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

1852年,哈利特·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在美国出版。该书的中心人物汤姆是一个信奉基督教、品德高尚的奴隶,他被卖给一个名叫西蒙·莱格里的道德堕落的白人种植园主,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命运凄惨。该书发行后引起轰动,在一年内印刷了120万册,并被改编成戏剧,演出上百场。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作为当时最流行的一部小说,激发起群众对奴隶制的痛恨和对黑奴的同情,鼓舞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参加废奴运动,并间接地导致了美国内战的爆发。林肯曾经说过,是斯托夫人发动了美国南北战争。

日本锁国令

从16世纪中叶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在日本进行传教和贸易。为了巩固和加强幕府的统治,防范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传教活动对日本进行殖民侵略,防止西南大名利用海外贸易增强自己的割据势力,根除天主教在日本农民中的影响,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维护封建剥削制度,1633年2月~1639年7月,日本德川幕府5次颁布锁国令,最终确立了“锁国体制”。5次“锁国令”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禁止日本船出海贸易,禁止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被处以死刑;第二,取缔天主教传教,对潜入日本者应予以告发和逮捕;第三,限制外国商船的贸易,只准中国和荷兰商船在长崎进行贸易并由幕府管制。从此,日本变成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锁国令”暂时起到了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维护幕府封建统治的作用,但同时也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地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日美亲善条约》

美国为了把日本作为它向太平洋和东亚方面扩张的中转地和补给港,决定以武力迫使日本“打开国门”。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柏利带着美国总统致“日本天皇”要求开国通商的国书,率领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湾的浦贺港,迫使日本幕府接受了美国国书。第二年,柏利率舰队再次来到江户湾。在武力威胁下,日本幕府被迫在横滨举行谈判。3月31日,美日双方缔结了《日美亲善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函馆两港,日本给美国以最惠国待遇等。

倒幕战争

从18世纪初起,日本德川幕府财政出现困难,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不断发动起义,幕府虽进行了享保、宽政、天保3次改革,也未见成效。此外,进入19世纪后,日本政府相继与欧洲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引起全国各阶层的不满。在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领导下,全国形成倒幕派。1868年1月3日,在萨摩、长州、土佐等藩倒幕派的策划下,日本明治天皇召开了由倒幕派皇族、公卿、大名及下级武士代表参加的御前会议。会议宣布废除幕府制度,成立新的中央政府。新政府成立后,立即命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德川庆喜不甘心失败,以“除君侧之奸”为名,于1868年1月26日,率领幕府军队分两路从大阪向京都进发。1月27日黄昏,1.5万名幕府军和只有5000人的倒幕军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发生激战。双方兵力悬殊,但倒幕军士气旺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经过3天激战,幕府军一败涂地。倒幕军于30日攻陷大阪,德川庆喜见大势已去,于29日夜从大阪逃往江户。统治日本200余年的德川幕府被推翻了。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场政治革命,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1871年废藩置县,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役制和改革农业税。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于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了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明治维新推翻了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开始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莫卧儿帝国

1 6世纪初,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1483~1530)因受到乌兹别克人的攻击而率军南下,攻占阿富汗。他以喀布尔为基地,不断进犯南亚次大陆。1526年,在歼灭了罗第王朝的军队并杀死其苏丹后,占领德里,又征服了南亚次大陆北部地区,奠定了莫卧儿帝国(1526~1858)的基础。1530年巴布尔死后,其子胡马雍(1530~1556在位)即位。比哈尔总督阿富汗人舍尔汗起兵作乱,赶走胡马雍,建立新王朝。1555年,胡马雍借助于波斯的帮助,从喀布尔出发,进入旁遮普并占领了德里和阿格拉,恢复了王位。但他不久死去,由其儿子阿克巴完成重建帝国的任务。阿克巴(1556~1605在位)即位后,首先对南亚次大陆北部各地割据势力进行讨伐,击败了各大封建主的反抗。然后他极力扩大帝国的版图,形成南达戈达瓦里河,北抵阿富汗和克什米尔,西起俾路支、信德,东至阿萨姆和孟加拉等地区的大帝国。17世纪,英国、荷兰、法国在印度设立了各自的东印度公司。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几乎统治了整个南亚次大陆。1858年,莫卧儿帝国彻底灭亡。

革命导师马克思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近代共产主义运动、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革命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1845年,他脱离普鲁士国籍。后来,他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们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为夺取政权的历史人物,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阶段奠定了基础。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两人负责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去世。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及BBC广播公司发起的对“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问题的全球互联网调查中,马克思超越爱因斯坦名列第一。

《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英国伦敦瓦伦街19号的一家印刷所中,印出了一本字数不多却震撼世界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献之一,由无产阶级的导师、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马克思编写。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系统地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着重阐明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这一客观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思想。宣言发表后,很快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国际

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联合会”于1864年在伦敦开成立,马克思代表德国工人参加了该组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逐渐成为组织指导思想。第一国际成立之后,立刻组织各国工人开展运动,掀起了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潮。如1866年英国裁缝工人大罢工,1867年法国铜器制作工人大罢工,1868年日内瓦建筑工人大罢工等。这些斗争在第一国际的有力支持下,都取得了胜利。在支持各国工人反对各国资产阶级、争取自己应有权益的同时,第一国际也在同各种机会主义者作顽强的斗争,主要是与普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斗争。1871年,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了巴黎公社运动,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组织日渐衰弱,1876年第一国际正式宣布解散。

第二国际成立

1889年7月14至21日,共产主义者在巴黎举行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会场上悬挂着马克思头像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巨大横幅,来自欧美22个国家的39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德国的李卜克内西、法国的拉法格、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著名社会主义活动家。大会共有五项议程。大会讨论了劳工立法问题,并作出决议;同时,大会讨论了取消常备军和全民武装问题;大会还通过了关于设立“五一劳动节”的决议。大会没有作出成立新的国际组织的决议,只是决定在瑞士或比利时召开下一次代表大会。但是,由于这次大会决定今后定期举行国际代表大会,因此可以说是第二国际的成立大会。

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行

1896年4月4日~15日,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首都雅典隆重举行。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出席了开幕式。此届奥运会的参赛国有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希腊、美国、法国等13个国家,共有311名运动员参赛。比赛设有田径、游泳(包括跳水)、举重、击剑等8个项目。为纪念古希腊英雄菲迪比德斯,组委会还设立了马拉松长跑项目。获得奖牌前三名的是:美国、希腊、德国。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的筹备方经验不足,但仍不失为一次圆满的盛会,它为现代奥运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巴黎公社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战败的法国社会矛盾极其尖锐,以工人为主体的近30万人的国民自卫队,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最大威胁。1871年3月17日,梯也尔反动政府决定夺取国民自卫军的大炮,逮捕国民自卫军成员。18日凌晨,政府军去夺取蒙马特尔高地大炮时,被国民自卫军和群众包围。在群众的影响下,士兵倒向群众,拒绝执行命令。下午,巴黎各区的国民自卫军向市中心推进。当晚,巴黎所有政府机关全被国民自卫军控制,巴黎工人取得了胜利。国民自卫军的中央委员会决定,迅速举行选举,把权力交给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府——巴黎公社。这次选举共选出86名公社委员,其中工人代表35人,第一国际会员37人,资产阶级代表14人,工人代表和其他革命者代表占绝对优势。由于资产阶级代表拒绝就职或相继退出,公社委员的实际数字是64人。3月28日下午,巴黎20万市民在市政厅广场举行集会,宣告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正式成立。会上,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正式将政权移交给了巴黎公社的代表。巴黎公社建立后,逃往凡尔赛的梯也尔政府不甘心失败,于1871年4月2日向巴黎发起进攻。5月21日,梯也尔军队攻入巴黎城内,面对疯狂涌入的敌军,巴黎人民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守卫在巴黎拉雪兹神甫墓地的200名巴黎公社战士,冒着猛烈的炮火,抗击着近5000名敌军的进攻,一直坚持到了28日。梯也尔军队攻占墓地后,把被俘的战士全部枪杀在墓地的一堵墙前。28日下午,巴黎的最后一个街垒也终于陷落,存在了62天的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扼杀在血泊中。随后,梯也尔军队在巴黎进行了疯狂的屠杀,约有2.9万余人惨遭杀害,加上在战斗中牺牲的7.2万人,巴黎无产阶级共损失了10多万优秀儿女。

苏丹马赫迪起义

19世纪初,苏丹已被埃及控制。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逐渐取代了埃及在苏丹的统治地位,对苏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导致80年代初马赫迪起义的爆发。1881年,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自称“马赫迪”(马赫迪在伊斯兰教中原意是救世主),主张建立“普遍平等、处处有公正的美好社会”。1881年8月,苏丹总督派军队到阿巴岛捉拿马赫迪,结果被马赫迪信徒全歼,揭开了马赫迪起义的帷幕。1883年9月,英国军官希克斯率领1.1万埃及远征军攻打苏丹起义军,11月5日,起义军再歼敌军,并击毙希克斯。于是英国政府决定派臭名昭著的殖民主义分子戈登前来镇压苏丹起义,起义军包围了苏丹首府喀土穆,切断了戈登的退路。1885年1月26日,起义军攻陷喀土穆,杀死了戈登。至1885年夏,起义军几乎解放了整个苏丹国土。英国殖民者不甘心其在苏丹的失败,于1896年派遣装备精良的2.5万远征军进犯苏丹,到1899年,起义军战败,苏丹最终成为英国殖民地。

英布战争

英布战争是英国殖民者与南非布尔人为争夺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的钻石矿、金矿的开采权而进行的战争。布尔人是南非荷兰移民的后裔。19世纪,布尔人在南非建立了以奴隶制为经济基础的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1867年和1886年,这两地相继发现钻石、黄金等重要矿藏,加之南非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一直力图吞并这个国家。1899年秋,英国挑起战争。1900年12月,英国宣布吞并德兰士瓦和奥兰治。此后,布尔人仍继续顽强抵抗,不断以游击战方式拦截英军供应,破坏铁路线,重创英国军队,但终因双方力量悬殊,布尔人战败。在荷兰政府的调停下,英布双方于1902年5月31日签订英布《弗里尼欣和约》,英国吞并德兰士瓦、奥兰治,英国在南非的殖民地连成一片。

海地革命

海地于1502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被割让给法国。1791年8月22日,在黑人布克曼的领导下,黑奴举行起义。10月,杜桑·卢维杜尔烧毁海地角北部的布雷达种植园,带领1000余名奴隶加入了起义队伍。与此同时,混血种人里高德领导混血种人和黑奴在海地岛西部起义。1793年春,海地岛东部的西班牙殖民当局勾结英国殖民军入侵海地。杜桑·卢维杜尔领导起义军打败了英西殖民军,继而进逼法国殖民首府海地角,迫使法国总督和殖民统治者逃离海地,海地摆脱了法国的殖民统治。委内瑞拉革命委内瑞拉共和国委内瑞拉是拉丁美洲最早掀起反殖民主义武装斗争的地区之一。1808年4月19日,加拉加斯城得到法军占领西班牙的消息后,土生白人独立派立即驱逐西班牙殖民官吏,改组民团,建立执政委员会。1811年3月,新召开的委内瑞拉国会建立起临时政府。7月5日,国会宣布成立委内瑞拉共和国,并制定了宪法。西班牙殖民军同天主教势力向共和国发动进攻。1812年7月,第一共和国失败。革命失败后,第一共和国领导人之一玻利瓦尔于1813年2月率领队伍重新开始战斗,8月7日解放加拉加斯,重建委内瑞拉共和国,即第二共和国,玻利瓦尔被授予“解放者”的称号,并成为共和国最高执政者。1814年6月15日,玻利瓦尔在拉普埃尔塔战役中失败,第二共和国又被殖民者扼杀。

圣马丁

圣马丁是南美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814年起,圣马丁组织训练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安第斯军”,并指挥它于1818年解放了智利。1820年8月20日,圣马丁率军队乘军舰从智利出发,9月8日在秘鲁首都利马南部登陆。一上岸,圣马丁就宣布解放奴隶,组织人民武装。他指挥军队对西班牙控制的边远地区进行进攻,以孤立利马的西班牙军队。这些策略非常成功,圣马丁终于打败了占绝对优势的西班牙殖民军队。1821年7月9日,圣马丁率部进入利马,7月28日,秘鲁宣告独立。不久,圣马丁将军队指挥权交给玻利瓦尔,悄然隐退,在欧洲度过了余生。

《门罗宣言》

1823年,欧洲列强提议支援西班牙重新征服拉丁美洲,遭到美国的坚决反对,因为美国希望同拉丁美洲加强贸易关系,如果西班牙重新使之沦为殖民地,势必将影响美国的利益。美国总统门罗在1823年12月2日的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了《门罗宣言》,宣言提出两个原则:不再殖民和不干涉。宣言主要内容有:美洲大陆今后不应被任何欧洲强国看作是未来的殖民对象;美国反对将欧洲的封建制度扩大到西半球的任何企图;美国将不干涉现有的殖民地或附属国独立,并将不干涉欧洲国家的内政。《门罗宣言》在客观上起到了阻止欧洲国家干涉拉丁美洲革命的作用,同时也暴露了美国试图把拉丁美洲变成自己势力范围的野心。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4年《英法协约》签订,英国和法国在有关埃及和摩洛哥问题上达成默契,法国对摩洛哥的支配权得到了英国的认可。1905年,德国政府宣布,不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占领,要求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英法两国关于摩洛哥的协定。法国拒绝了德国的要求,并派军舰到丹吉尔港示威。国际形势顿时紧张,出现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6年1月~4月,西方列强举行解决摩洛哥危机的国际会议。在出席会议的14个国家中,只有奥匈帝国支持德国,其余各国包括英、美、俄等国在内,都站在法国一边,德国陷于孤立境地。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4月初,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苏丹和殖民主义的人民起义后,法国以恢复秩序和保护法国侨民为借口派兵占领非斯。德国向法国提出警告,并派炮舰驶入阿加迪尔港示威。7月15日,德国正式向法国提出割让法属刚果全部领土的要求,法国政府拖延不决,双方武装对峙,关系极为紧张,故称“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双方僵持不下之际,英国采取了坚决支持法国的立场,表示如果德法两国交火,英国一定参战。11月,法德两国达成了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对摩洛哥大部分领土的保护权,作为交换条件,它取得法属刚果的价值不大的部分,但这并没有缓解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使英德对立更加深化,使英法之间的协约关系更加巩固。之后,协约国集团与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集团都紧锣密鼓地进行战争准备,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巴尔干战争

1912年~1913年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所发生的一系列局部战争之一。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前者扼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后者则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最便捷的海上通道。巴尔干四国同盟中的门的内哥罗首先向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宣战,四国同盟的其他三国——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也相继宣战。四国军队很快击溃了土耳其军队。巴尔干地区各民族都获得了独立,但巴尔干地区的紧张局势并未削减。由于同盟内部在分割领土问题上发生分歧,又导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奥匈帝国为炫耀武力,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组织了军事演习。王储弗兰茨·斐迪南亲自到萨拉热窝检阅并指挥演习,奥匈帝国的蓄意挑衅,激起了塞尔维亚爱国者的极大愤慨。6月28日,斐迪南被波斯尼亚青年普林西普击中头部,当场毙命。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立即策划对塞宣战。德国政府决定根据传统友谊和同盟义务,坚决地站在奥匈帝国一边。1914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

塞尔维亚政府在11项要求中无条件地接受其中的5项,仅对1项表示断然拒绝。事件发生后,国际局势异常紧张,大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战争准备,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8月,战争席卷了欧洲大陆。7月31日至8月1日之间,德国大使庞尔塔利斯伯爵向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提出最后通牒:如果俄国在12小时内不停止在奥匈帝国领土附近的4个地区内动员军队,德国将下令总动员。到了限期时,德皇对俄国宣战。从那时起,欧洲坠入了血海之中。此后,俄国宣布支持塞尔维亚,德国对俄国和法国宣战,英国以德国侵犯比利时中立国为由对德宣战,奥匈帝国亦对俄宣战。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的还有土耳其和保加利亚,日本、罗马尼亚、美国则站在协约国一方。一战的主要战场在欧洲,共有东、西、南三条战线。西线是英法对德战场,东线是俄国对德奥战场,南线是俄国和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战场。8月6日,奥匈帝国正式向俄国宣战。8月12日,法、英对奥匈宣战。8月19日,英国远征军在法国登陆。8月23日,与英国结盟的日本也对德国宣战。8月末,8个国家的1700万人卷入了众所周知的全欧洲大战,战争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马恩河战役

德国和英法两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在法国的马恩河地区进行了一次激战。它与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并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影响最深远的三大战役。1914年9月5日,法国和英国军队在从巴黎到凡尔登一线转入进攻,使逼近巴黎的德军在马恩河一带遭到沉重打击。参加这次战役的有法英6个集团军,德国5个集团军,约200万人。英法联军在法军东北战线总司令霞飞的指挥下,在7日和8日的激烈战斗中重创开战以来长驱直入的德军主力第一和第二集团军。10日德军战败,撤退到艾纳河一带。德军总参谋长赫尔穆特·毛奇被撤职,由埃里希·法尔根汉接替。这次战役完全打破了德军迅速攻占巴黎,在4周~6周内打败法国的梦想。双方损失惨重,各伤亡20多万人。以后,双方互有攻守,均有进展。同时,德军力图攻占法国北部海岸,给英国进一步登陆造成困难。但在历时两个多月的“奔向海岸”的战斗中,德军最后也遭到失败。到12月底,西线双方由运动战转入了阵地战。从此,战争转入武装对峙的状态,进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战役。从1916年2月21日开始至12月18日结束,持续约10个月。1916年,德军把战争重点移回西线,并选中凡尔登作为进攻目标。2月21日,德军7个集团军约28万人在20多千米长的战线上对法军固守的凡尔登要塞展开猛烈进攻。法军总司令霞飞任命贝当将军为凡尔登战线指挥官,尽一切力量击退德军的进攻。德军在进攻中发射了200多万发炮弹,并且大量施放毒气,夺取了法军的一些阵地,但始终未能突破法军的防线。双方伤亡惨重。后来,德军又进行多次进攻,均未能得逞。由于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德军不得不抽调15个师的兵力前去救援,对凡尔登的攻势有所减弱,到9月就完全停止。法军在9月3日发动反攻,到12月初夺回了部分失地,双方共有约70万人阵亡。

日德兰大海战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军在丹麦日德兰半岛以西的斯卡格拉克海峡的北海海面上进行了海战。这是英德两国海军的大决战,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英国出动了舰只150艘,德国动用舰只101艘。英舰在数量、速度上虽占优势,但在此次海战中,德舰被击沉11艘,损失2500人;英舰被击沉14艘,损失6000人。就整体来说,经过此次海战,德国海军实力相对更加削弱。大战开始以后,德国海军一直把主力留在基地内,避免同占有优势的英国海军决战。而英国海军加强海上封锁,对德国经济影响很大。因此,德国海军决定展开一次海上进攻,以打破英国海军的封锁,但未能成功。在这次海战之后,德国海军除了加强潜艇战外,再也不敢到海上进行较大的战役。

美国对德宣战

1917年4月2日,威尔逊总统在两院的联席会上发表演说,号召美国加入欧洲战场。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12月7日对奥匈帝国宣战。宣战前几个月中,美德关系已日益恶化。在德国1月31日宣布再次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以后,美国商船“豪森图尼克”号2月3日在西西里海域被击沉。美国在当天予以谴责,并宣布与德断交。2月26日,美国驱逐德国驻美大使,并召回本国驻德大使。3月12日,美国非武装商船“艾尔奎因”号被击沉,美国宣布武装所有商船。在美国船只连续被击沉之后,美国议院以绝大多数票通过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对德宣战议案。6月27日,潘兴将军率领第一批美军到达德国。

索姆河战役

1916年,为了减轻法国凡尔登一线的压力,法军总司令霞飞和英国远征军司令黑格爵士决定在巴黎西北部的索姆河发动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把德国人从摇摇欲坠的凡尔登吸引回来。由于法军的主力大多集中在了凡尔登周围,所以英国远征军就成了索姆河战役的主角,英军集中了第三、第四集团军,集中了25个步兵师的兵力。在步兵的身后,英法两国还囤积了800多万发炮弹、350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和300多架飞机。6月24日凌晨,索姆河战役正式打响,然而英军在德军坚固的阵地面前伤亡惨重,仅仅7月1日一天,英军就阵亡了1.9万人,负伤和被俘将近4万人。面对这种灾难性的战局,英国决定提前动用自己的王牌——“马克”I型坦克。直到11月底,筋疲力尽的英法和德国才结束了这场漫长的战役。根据统计,在4个月的战斗中,英军损失了42万名士兵,法国的伤亡也达到了20万人,而德军阵亡、负伤、被俘的人数达到了65万。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无产阶级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在彼得格勒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工人和士兵迅速攻占了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各部。到晚上包围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临时政府拒绝了限令他们投降的最后通牒。晚9时,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的炮声为信号,起义工人和士兵攻打冬宫,经过激烈战斗,到深夜2时占领了冬宫。临时政府被推翻,总理克伦斯基逃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完全胜利。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大大鼓舞和推动了各国人民争取社会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11月23日,苏维埃颁布法令,废除等级特权和等级限制、封建爵位的称号,并宣布全体公民不论财产、出身、性别和民族,一律平等。同一天,还颁布法令裁减军队。11月28日,苏维埃政府发表宣言,建议各交战国谈判停战,缔结全面和约。

一战结束

1918年11月8日,马塞厄斯·埃尔茨贝格尔率领德国代表来到法国巴黎贡比涅森林与协约国代表进行谈判。他们接受协约国提出的投降条件:德国须交出重炮和飞机、5000辆卡车、5000辆火车头和15万节车厢;大型军舰和大多数潜水艇要停泊在各协约国港口;驻扎在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土耳其和俄国的德国军队必须立即撤出;莱茵河西部领土上的军队必须撤走。埃尔茨贝格尔和他的同胞们同意这些条件。停战协定是在福煦的铁路专车里签订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多,战火波及欧、亚、非三大洲,卷入战争的有36个国家,双方共动员兵力7500万,战祸波及人口在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75%。直接参加作战的有7000万人,其中1000万人战死,2000万人受伤。战争中首次使用了潜艇、毒气、坦克、飞机等新技术武器,物资损耗达2780亿美元,战区居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劫难。

同类推荐
  • 红色西吉

    红色西吉

    本书共分三辑:红色史迹、红色记忆、红色景点。介绍了西吉县的光荣革命传统、红色革命遗址等等。
  • 山海牧鼎

    山海牧鼎

    预言的天灾即将到来,群狼在暗中窥视着辉煌的帝国。皇位,杀戮,死亡,重生……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逐鹿,问鼎!
  • 江湖有道

    江湖有道

    有的人一生为国,却无名而终。有的人徇私舞弊,却风光无限。天地不仁,成败无道。那是因为公道在人心,有人就有江湖,江湖不比人生。人生无常,但江湖有道。
  • 保卫莫斯科

    保卫莫斯科

    本书介绍了二战时欧洲战场、大西洋战场、亚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等。内容包括东南欧沦陷、列宁格勒战役、保卫莫斯科等。
  • 新编世界五千年(一)

    新编世界五千年(一)

    伊文思在克里特挖出的是任何古代遗物都无法与之比拟的米诺斯的宫殿,是现代历史研究上最丰富的宝藏。同时,他还发现了数千块图记和泥板,上面所刻有的图形文字跟他最初发现于小石块上面的完全相同。后来他把这些文字称为“线形文字A”。从这以后,各国的学者也纷纷赶到克里特,先后又挖出了上面画有克里特岛生活的形象动人的石棺,还挖出了住宅、洞室、坟墓、雕像、花瓶、金属器,还有线饰简单的原始形式的手制陶器,以及石制的工具和武器,等等。伊文思用希腊神话中爱琴海地区杰出的统治者米诺斯王的名字,将这里的岛民命名为“米诺人”。
热门推荐
  • 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是卡伦·布里克森的一部自传小说,《走出非洲》描绘了1914年至1931年“我”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生活故事。作者匠心独运,将众多的人、事、景、物融于一炉,字里行间流露着对非洲这块热土及其在繁衍生息的人民的纯真热爱。作品的“我”既有男子汉创业的魄力和冒险精神,又有女子的软心肠和经得起挫折的韧劲。这种刚柔并济的性格使她在事业上勇于进取、不畏磨难,在生活中又富有人情味、重友情。作者以同情的笔触描写了当地人愚味、落后的一面,更赞扬了他们吃苦耐劳、质朴真诚、乐于助人的一面,并真实地再现了欧洲人民在非洲这一特殊环境中的生活面貌。
  • 轩舞传奇

    轩舞传奇

    一场腥风血雨的江湖大乱后,他是唯一留下的后人,放荡不羁的他拥有惊人的习武天赋,他见义勇为却一再的遭人诬陷,在凶险的江湖中寻到生命中的最爱,一朝名扬天下却失去挚爱,令他痛不欲生,江山美人,他最终该如何抉择?她是外表冷漠高傲的大小姐,内心善良勇敢,为爱执着付出生命,幸运的她危难之时总有人出手相救,一次生命的复活让她得到他的心,从此幸福甜蜜相伴,命运的安排他们再度分开,再一次相见她已是两个孩子的娘,而他的身边另有佳人相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几度离别生死与共,他们的爱情会演绎出怎样的传奇?
  • 我的美女校花之贴身高手

    我的美女校花之贴身高手

    他,有着扑朔迷离的身世,自幼便和一位神秘,武功高强的李老头生活在深山里,习得修真功法。长大后,便答应李老头保护一位名叫李凌菲的姑娘……
  • 糖果小屋子

    糖果小屋子

    主角苏思颖在一个梦里穿越到了糖果星,然后发生的故事.....
  • 青春来不及

    青春来不及

    谁没有青春?谁没有爱过?谁有没有错过过?让这部小说重现我们青春的一点一滴。
  • 征宇之路

    征宇之路

    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只是其中一颗小行星;茫茫人海中,他不过是最平凡的一员;那是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那是个宇宙大揭秘的年代,当宇宙正以新的神奇之处呈现在人们眼前,地球的空前大劫随之而来。身处社会最底层,身在平民窟,年少的他受尽了苦难。可是他不认命,坚信自己终将做出一番伟业,从学生到士兵,从士兵到将军,从将军到联盟主席……他最终做到了。他把天星从一颗行星变成宇宙的中心,他把……..
  • 万兽至尊

    万兽至尊

    布莱格:我要声明两点,一、我最爱御姐了!二、在我看来,所有年龄比我大的女性都是御姐!呃,你问我多大了?自己进来看看,不就知道了嘛!
  • 辛亥之父孙中山

    辛亥之父孙中山

    孙中山、秋瑾、刘青苛霞,是辛亥革命中三位具有特殊身份、特殊影响的特殊人物。其中,作为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孙中山,首举彻底的反封建人旗,于1905年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他被拥戴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详尽而细腻地表现了孙中山艰苦执着而充满豪情的一生,昭示了孙中山倡导并身体力行“天下为公”的宽阔胸怀与思想境界,同时也描写了他与宋庆龄真挚而伟人的革命爱情。
  • 夏天的悲伤

    夏天的悲伤

    她叫夏天因为从小家庭的原因让她变的叛逆,她觉得没心没肺过的很好。直到遇见他冷然南一个优秀完美的男生,夏天努力的为他改变。终于在夏天等了两年后他们在一起了,后来为了冷然南的前途夏天做什么都心甘情愿。夏天的心里全都是冷然南她却看不到默默喜欢她的安洛,他等了夏天七年。
  • 当爱只剩下伤害

    当爱只剩下伤害

    也许一段感情走到尽头的时候也就真的覆水难收了,那种大波大浪伴随着的决绝,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执意的放弃,任凭花多少力气都阻拦不了。最怕的一种情感状态就是明明是两个人的世界,却只靠一个人在争取幸福,独自的努力不仅得不到安慰,反而是不理解的埋怨,日久天长也就累积成了最终的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