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
杜连伟于1969年4月3日出生在抚顺市东洲区的一个矿工家庭。上小学时,他是个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孩子;上中学时,他是个乐于做好事的好学生。后来,在全社会学习雷锋的热潮中,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给了杜连伟新的启迪和教育,使他的认识升华到了有共产主义觉悟的高度。他曾在学习笔记里这样写道:“雷锋是做好事最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要学习他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从此,他在人生道路上迈出了扎扎实实学雷锋的脚步。
组建学雷锋爱心小组,带领大家共同学雷锋
1992年3月5日,杜连伟在几个共同学雷锋朋友的帮助下,正式成立了“学雷锋爱心小组”,由他自己默默学雷锋开始转向了带领大家集体学雷锋。而且从那时起到现在十几年来从未间断。
“爱心小组”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刚成立时只有5人,到l 999年,成员已达上百人。从东洲区到市区,从抚顺市到辽宁各地区,甚至出现了外籍学员慕名前来学习、参观。跟着“爱心小组”一起开展学雷锋活动的人更是无以计数。“爱心小组”有句著名的口号:“愿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得到我们的帮助;愿得到帮助的人也能像我们一样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在这样响亮口号鼓舞下,越来越多的人跟定了杜连伟,学雷锋活动愈来愈加蓬勃地开展起来。
龙凤矿前有一处大陡坡,冬季下雪后,就成了一个大滑坡。行人没少吃苦,车辆没少肇事。后来人们发现,每到下雪天,就有人往坡上撒炉灰。谁干的呢?群众交口称赞却找不到这个人。慢慢地大家才知道,原来是杜连伟和他的“爱心小组”。
塔二丈子的林景远老人,无儿无女无生活来源,而且重病卧床8年无亲人照料,生活陷入了绝境。杜连伟和他的“爱心小组”,像亲生儿女一样精心照料他,端水喂饭,清洗衣物,接屎接尿,而且几年如一日,直到给老人送终。看到这种情景的人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别说是外人,就是亲儿子也不一定能做到啊!在杜连伟言传身教下,“爱心小组”里许多人都成了人们心目中常年做好事的“活雷锋”。
扛起雷锋大旗,播撒爱心火种
1995年7月,抚顺遭遇特大洪水。没有接到有关部门的行政命令,没有谁去指使,杜连伟便带领“爱心小组”投入到了抗洪抢险之中。他们到搭连、章党地区疏散群众。在碾盘村,小组成员自己掏钱给无家可归的村民买蔬菜、送馒头。公路被洪水冲垮,他们就绕山路而行,每天往返三四趟,步行数十里,脚上磨起了血泡,脸经常被刮破,衣服每天都是湿的,他们都毫无怨言。杜连伟说,我们把雷锋大旗扛起来了,就要像雷锋那样,为群众能吃千般苦。
7月29日,杜连伟带领小组成员骑自行车到灾情最严重、最危险的章党地区疏散群众,杜连伟不顾随时会有洪水咆哮而来的危险,坚定地走在抢险最前方。行进中,他看到前方不远处,水流在打转——明显是个没盖的下水井打起的漩涡。而这时,一个小女孩正往那里走。他大喊:“别走了,我来给你探路!”同行的小组成员洪峰却一步掉进了下水井。杜连伟毫不犹豫地扑了上去,跳进了下水井,借着水势,拼命把他举了上来。紧急时刻,他不但救了战友的生命,也为匆匆疏散的人群免除了险情。洪水已经过去多年,杜连伟在抗洪抢险中舍己救人的一些故事,至今还被人们口头流传着。
杜连伟就是这样,一事当前,先替别人着想,心中惟独没有自己。他善良的心地,朴实的为人,使每一个接触到他的人都不愿离开他,自愿地跟着他去做好事。在学雷锋活动中,杜连伟在用自己的言行撒播爱心火种,用无私奉献的行动,传递着充满爱心的雷锋精神。
在杜连伟的带动下,“爱心小组”里的每个成员,对弱势群体,对社会人民群众都倾注了全部爱心。他们一次次不皱眉头地掏出了自己的微薄收入,资助那些陷入困难的人们。新屯地区高位截瘫的吴世杰,经营小照相馆不景气,生活无望,多次欲轻生。“爱心小组”凑钱帮他恢复了营业,并把他家的事情全包了下来。他眼含热泪地说:“我要好好活着,我要感谢你们。”盲人郭景山、何平,失学孩子吴慧芳,贫困高中生高大勇、关加明等人都得到了“爱心小组”的帮扶。在收养林景远老人后,他们又先后收养了铁岭市孤儿高壮,望花区古城子街弃儿程功等人。就这样,“爱心小组”在现今社会上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孩子们恢复了灿烂的笑容,老人们感到了人间的真情,“爱心小组”成员们享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融洽与和谐。
创办经济实体,洒向社会全是爱
“爱心小组”创建初期帮扶的主要对象是弱势群体中的孤寡老人,残疾人中的特困户。工作也以打扫卫生、护理病号、搬家、资助粮油为主。随着改革的深入,下岗职工增多,弱势群体中又增加了贫困户和病残户,这不但使帮扶范围扩大,也要求“爱心小组”从行动帮扶转到了资金帮扶为主。“爱心小组”负担加重,而成员们下岗的增多,往往使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怎么办?杜连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爱心基金没有来源,爱心就会疲惫;“雷锋们”没有实力,就难于作奉献。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学雷锋?面对困难,杜连伟提出了“要用经济实体促进弘扬雷锋精神,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经济实体的发展”的理念,开始带领大家开创出一条集体创业、集体学雷锋的新路子。他信心十足地对大家说:“想当雷锋吗?那就下海闯市场!”在杜连伟带领下,“爱心小组”从1996年7月至1997年8月接连办起了三个实体,其所得全部用作“爱心基金”。
10年中,“爱心小组”仅扶贫一项就投入了爱心基金15.6万元,帮扶了500多个贫困户和病残户。“爱心小组”远近闻名,有求必应,被帮助者难以计数。由于建立了市场经济实体,杜连伟带领“爱心小组”度过了一次次经济危机,把雷锋大旗坚持打到了今天。
构想“雷锋村”
开展市场经济的实践,使杜连伟进一步意识到,学雷锋不仅是在思想领域里开发和利用,更重要的是要挖掘经济领域里雷锋精神的宝库。他启发“爱心小组”成员说,在新形势下,要改变“雷锋们”的形象,要让“雷锋们”都富起来,“雷锋们”也要坐上“桑塔纳”,手拿“大哥大”,腰包鼓起来,这样才能保证爱心永不衰竭,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把学雷锋活动引向深处。
为了让“雷锋们”富起来,杜连伟四处奔走求援,拜师学艺,登门咨询,筛选项目,寻找资金,要干起来几个大实体。同时,他还有个创建“雷锋村”的宏伟构想。按他的构想,用公益事业商业化运作,打造雷锋产业。最终将建成“人人有事业,自食其力,共同进小康”的“雷锋村”。
杜连伟的“爱心事业”得到了群众的普遍称赞和党政工青各级组织的高度赞扬。团中央领导多次接见并充分肯定了他;省、市领导也多次接见并鼓励他;国家、省、市等有关部门,也都对杜连伟和他的“爱心小组”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心。平时,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到学雷锋爱心小组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东北大学等高等学校的莘莘学子和美国、新加坡等各国的国际友人也慕名到“爱心小组”参观学习考察。杜连伟的突出表现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1995年以来,他曾连续被授予抚顺市“学雷锋十佳好青年”等几十项光荣称号和奖励,去年又获得省青年“五四奖章”。杜连伟和他的“爱心小组”的先进事迹,无数次被中央、省、市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并被写进了辽宁省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