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52800000007

第7章 《黑塞散文选》

耐人寻味的文字

作者:黑塞

国别:德国

入选理由

《黑塞散文选》是黑塞在不同时期的25篇散文代表作,其中还包括一组格言集萃。散文大多情景并茂,笔随心走,文字优美,耐人寻味,并且我们还能从中读出作者浓厚的“东方情结”。

背景搜索

赫尔曼?黑塞(1877—1962),20世纪德国文学的重要作家。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夫城,父亲和外祖父都是传教士,对佛教和印度教颇为了解。黑塞曾进入神学校,但半年后就逃离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拉门青特》(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1906)、《盖特露德》(1910)、《罗斯哈尔特》(1914)、《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德》(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等小说。除了小说创作外,黑塞同时也致力于小品文与诗歌的创作,以抒发观感,有诗文集《堤契诺之歌》、散文集《回忆之页》《图像集》等。二战后,黑塞主要从事整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有少量诗歌、散文、回忆和文艺评论发表。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作品快读

《黑塞散文选》主要集中了黑塞各时期的重要散文佳作,也比较鲜明地体现了黑塞的精神气质和独特文风。其中《菩提花》是黑塞偕新婚妻子隐居博登湖畔初期的作品,风格清新优美,文字自然质朴,旋律柔和文雅,有着早期作品特有的田园诗般的抒情气息,但已初步显露黑塞对都市文明的厌恶和对生存意义的追问。

《我的传略》在黑塞几篇自传作品中写得最晚、也最完整。该篇十分坦率真诚。不落俗套,是研究和了解黑塞的不可缺少的材料。

《拜访诗人》记录了年轻的黑塞拜访一位诗人的过程,从中可以了解黑塞对文学创作的一些基本看法。《乔迁时的遐想》满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一生各个阶段所住过的每一幢房子,为每一阶段的生活作了一个精彩的回顾,可以说每一阶段的回顾都是一幅精细的素描,在散文创作上可说是独树一帜。

《文学晚会》涉及黑塞早年的文学艺术观,而他的幽默和揶揄风格从这篇小品中可以窥见一斑。《论命运》是黑塞的长篇论文《查拉图斯特拉的归来》中的一个章节,文中论述了人的内心对客观命运的决定作用,虽有唯心色彩,但精神是向上的。

《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中国式传奇》《在中国式园亭里》中可以看出黑塞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和向往,同时也表明了黑塞试图从东方文化中为西方文化寻求出路的立场。

《纪念品》是黑塞纪念父亲的一篇悼文,写作之时第一世界大战硝烟正浓,该文初次发表于《回忆之页》中。面对西方文明的困境,面对失去信仰的危机,面对一个没有根基的时代,黑塞一直在寻找解救之途,该篇也不例外,文中充满了黑塞对东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东方文化精神的向往之意。

黑塞的梦想是融会看似对立的东西方文化,再创造而赋予旧事物以新生命。因此他的作品试图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不同空间的隔膜,他将人类多种文化熔于一炉,炼出了锦章绣句。追根究底,黑塞的小品文是其长篇小说的注脚。

黑塞的散文行如流水,充满诗意,语调直接真实,充满对大自然热情的礼赞,对失落天堂的坚持与追求。

片段精读

纪念品

自从我在已故父亲寒冷、明亮的小房间里度过美好、深沉而充实的时刻以来,死亡的意义对我已变得日益重要和有价值了。迄至那时,我很少想到死亡.也从不惧怕死亡,并且经常在觉悟时不耐烦地期望着死神的到来。直到这时我才完全看到它的真实性和伟大性,它好似我们面前的相对极,它期待我们去完成自己的命运,完成一个生命的圆圈。迄今为止,它的生活始终是一条直路,开始时我久久逗留在母亲和童年的爱恋中,这段道路我一度是歌唱着度过.一度却是厌恶地度过的,那时我对未来是经常怀着希望的——但道路的尽头处在我眼前却是模糊的。一切滋养我生命的动力和能量在我看来只是源于朦胧的开始,来源于从母体中诞生的时候,而且死亡在我来说只是偶然的一点而已,力量、活力和动力到这一点上便衰弱以至熄灭了。直至现在我才在这一“偶然性”中看到了伟大性和必然性,感觉自己的生命联结并决定于这两个极点,也看到我的道路和我的任务就是圆满地达到那个终点,接近它、促使它形成,使它成为一切庆典中最严肃的庆典。

我们谈了很多,谁若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父亲的一些特别的小故事,谁就把它们复述一遍,这期间我们还阅读了父亲笔记中的一些片断。我们中不时有人从墙上到处挂着的家庭照片中拿下一帧来加以研究,寻找照片背后的拍摄日期。我们中不时有人不见了,到“那边”去和父亲待一会儿,我们中不时有人失声哭泣。

(选自《黑塞散文选》,张佩芬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妙语撷萃

死亡的呼唤也是爱的呼唤。倘若我们肯定死亡,把它视为生命与变化的一种伟大而永恒的形态,那么死亡也就变得甜蜜了。

信仰与怀疑总是相辅相成。一个从不怀疑的人,也不会有真正的信仰。

延伸阅读

链接一黑塞自传

我于1877年生于黑森林的卡尔夫市。父亲是德国人,生于波罗的海岸边的爱沙尼亚。母亲出生在一个施瓦本地区的家庭,是法籍瑞士人。祖父是医生,外祖父是传教士、研究印度的专家。父亲也曾一度在印度当过传教士,母亲年轻时在印度住过几年,从事传教工作。

我童年时代是在卡尔夫市度过的,中间曾去巴塞尔住过几年(1880——1886)。我们一家人是由几个不同国籍组成的,现在又加上我成长的经历我成长在两个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之中,他们各自操着不同的方言。

我大部分的学校生活是在符腾堡的寄宿学校度过的,有一段时间在莫尔布隆修道院的神学院读书。我是优等生,拉丁文学得不错,但希腊文成绩一般。我不是个唯命是从的孩子。我好不容易才适应那个虔信的教育机构,那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压制和扼杀人的个性。从十二岁时起,我就想当诗人,但苦于找不到正常的或者说是正式的道路。我离开了神学院和中等学校,跟一名技工当学徒。十九岁时,在图平根和巴塞尔的书店和古玩店工作。1899年底,我发表了不大的诗集,接下来又发表了一些小部头的著作,都没有引起注意。直到1904年,我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德》,一举成功。本书写于巴塞尔,在瑞士出版。我放弃了卖书的工作,和一个巴塞尔女子结了婚,生了几个儿子,迁居乡下。那时乡村生活远离城市和文明,正合我的心意。自此,我一直乡居度日。先在康斯坦茨湖畔的海因霍芬,住到1912年;后又迁居伯尔尼郊外;最后迁居现在的住处:卢加诺附近的蒙塔格诺拉。

我于1912年定居瑞士以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越来越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自从我率先向大规模的鼓动和暴力发表一些审慎的、表示抗议的言论以来,不断地受到来自德国的攻击,辱骂信纷至沓来。在希特勒的统治下,德国当局对我的仇恨达到了顶点。然而,我年轻一代人中赢得了追随者,他们按照国际主义以及和平主义的方式思考问题;我得到了罗曼?罗兰的友谊,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他逝世;我还得到了印度和日本人的同情,他们和我虽远隔千山万水,但思想一致。这样,德国官方对我的仇恨也就得到了补偿。希特勒倒台以后,我在德国又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但我的著作已部分被纳粹分子查禁,部分在战争中被毁掉,一直未在德国再版。

1923年,我放弃德国国籍,取得瑞士国籍。第一次婚姻破裂以后,我独居多年,后来又结了婚,我的好友在蒙塔格诺拉盖了一幢房子,供我居住。

1914年前,我一直爱好旅游。我常去意大利,有一次还到印度住了好几个月。从那以后,我几乎完全放弃了旅游,十多年来,我从未离开过瑞士。

我是希特勒统治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在这十一年里,我一直工作,写成了《玻璃球游戏》(1943),这是部长篇小说,分两卷出版。完成了这部长篇以后,我患了眼疾,又因年迈,疾病日渐增多,不能从事较大部头的创作了。

在西方哲学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柏拉图、斯宾诺莎、叔本华和尼采;还有历史学家J?布克哈德对我也有影响。但他们对我的影响都不及印度和中国的哲学对我的影响那样大。我和美术一直有不解之缘,但我更爱好音乐,并小有所获。我的作品里大都提到过音乐。我认为我最具特色的作品是《诗歌》(选集版,苏黎世,1942);小说有《克努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和歌尔蒙德》(1930)、《东方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回忆录》(1937,增订版,1962)里载有许多自传材料。我的政论文集最近已在苏黎世出版,书名《战争与和来》(1946)。

先生们,我这里写的只是个简略的提纲,希望它能满足你们的要求。我的健康状况不允许我写得更全面一些。

链接二黑塞的中国情结

黑塞是世界公民。黑塞是德国人,瑞士人,但他从来不做目光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是西方人,但不是西方文化至上主义者。他是世界公民,追求的是各民族文化的沟通与综合。黑塞的作品试图超越国界与文化,他脚踏东西文化,手著宇宙文章,把人类多种文化熔一炉,炼出了锦章绣句。

黑塞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在接触了中国优秀灿烂文化后,把她视为自己的精神故乡。他一生阅读的中国经典书籍比大部分中国人读的都多。他书房里有中国角,作品里,特别是晚期作品中常有中国先哲、诗人和中国情景出现,中国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浸透其中。

链接三黑塞与诺贝尔奖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早在1931年就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提名。但是当时瑞典学院的常任秘书对黑塞的作品颇有微词。他认为黑塞小说中的人物与诺贝尔本人所提倡的理想主义精神相违背,结果当然是黑塞最后落选。不过这件事也引起了其他一些人的不满。例如黑塞的德国同胞、192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他曾经公开呼吁瑞典学院授奖给黑塞,改变对黑塞的不公正待遇。

黑塞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940年。这一年上任的瑞典学院常任秘书和他的前任截然相反,对黑塞的作品非常推崇。他甚至认为黑塞的作品是现代德语文学中“唯一十全十美的东西”。黑塞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他的推崇不无关系。

链接四黑塞的《荒原狼》

托马斯?曼将《荒原狼》称为德国的《尤里西斯》。在欧洲、美国和日本都出现过抢购《荒原狼》的现象。

《荒原狼》是一部充满了狂暴幻想、具有表现主义色彩的小说。小说先是虚拟了一个出版者对哈勒的手记的第一人称叙述,描述了哈勒这个人物的形象和行为特征。然后又根据哈勒留下的手记,通过另一个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后面的情节。黑塞在小说中大量运用了梦幻形式,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个中年欧洲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使其成为20世纪西方小说的经典之作。

作品主人公哈勒是才智之士,有着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他很孤独,很少向别人敞开心扉。他好像是来自另外一个星球,对人世间的虚荣、做作、追名逐利和自私浅薄极其厌恶。但与此同时他又发现,自己的这种厌恶感更多的是指向自己。正因为如此,哈勒时时刻刻处于一种巨大的分裂和痛苦之中,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他身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在斗争着:狼性和人性。人性和狼性互不协调,当人性沉睡而狼性苏醒的时候,哈勒就走向堕落;当人性苏醒而狼性沉睡的时候,哈勒就会对自己的堕落和罪恶充满厌恶。正是人性和狼性的严重敌对,使哈勒产生了孤独感和自杀倾向。

那么拯救之路在哪里?一开始,哈勒企图用身上的人性去压制狼性,但结果却是不断陷入更大的苦闷之中。然后他用狼性来取代人性,则更行不通。这其实说明,哈勒将人的本性简单地看成狼性和人性的二元对立是错误的,是一种“毫无希望的儿戏”,“是对现实的强奸”。认识舞女赫尔米拉之后,哈勒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错误。经赫尔米拉介绍,哈勒先后认识了舞女玛利亚和赫尔米拉的男友、音乐师巴伯罗。在他们的熏陶之下,哈勒逐渐接受了许多自己原先根本不能接受的东西。他认识到,人的本性极其复杂,不是由两种而是由上百种、上千种本质构成,不是在两极之间摇摆,而是在无数对极性之间摇摆。

在小说最后的“魔术剧”中,哈勒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解救之道。正因为世界和自我都是多元的而不是二元的,所以无论是回归人性还是回归狼性都是枉然。“回头根本没有路,既回不到狼那里,也回不到儿童时代”。面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背谬和荒诞,只有用笑和幽默来对付。小说的最后,哈勒终于将生活戏剧的所有“十万”个棋子装进口袋,而且决定反复去体会生存的痛苦,将游戏玩得更好些,“总有一天会学会笑”。

同类推荐
  • 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时传祥的故事

    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时传祥的故事

    时传祥出生在山东德州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宣武门一家私人粪场,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是一位“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掏粪工人,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曾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1952年在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工作。随后被评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1971年被污蔑为工贼。1975年去逝,享年60岁。
  • 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宋词精品鉴赏》收录了《临江仙》、《阳关引》、《竹马子》、《采桑子》、《水调歌头》、《蝶恋花》、《沁园春》、《清平乐》、《西江月》等作品,白话译解,力求以直译者方式准确传达原词意蕴,并对词进行解析和鉴赏,品析力求以简练、精要的艺术分析,为宋词爱好者领会、品鉴宋词艺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 追梦

    追梦

    本书是散文集,作者是一位年近花甲的女人,年轻时有许多梦想,到了这个年龄,在她回忆旧时的梦想时,那文字就显得愈加深沉,让读它的人有许多同感。
  • 上古传说

    上古传说

    上古历史多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从上古传说中我们可以获得我祖先对于世界的认识,可以得知我们的祖先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许多美丽的文学形象也取自于上古传说。
  • 学生精品美文:英雄花下的哨兵

    学生精品美文:英雄花下的哨兵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有征服一切敌人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保家卫国的绝唱。军旅生活,直线加方块,充满紧张、神秘与力量,是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学生)的最爱,他们渴望看到这方面的书籍,了解当代军人与他们所看到的影视作品中不一样的生活,《英雄花下的哨兵》一书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与愿望――这是一本散发着清新气息的青春军旅美文集,全书约十五万字,精选汇集了作者近几年来在全国、全军各类报刊上发表的几十篇作品,每一篇都是青春飞扬的军旅生活写照。目前,还没有出版社出版过适合当代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学生阅读的军旅青春美文集,此书应该有一定的市场,建议出版社作为青少年文学读物力推。
热门推荐
  • 神雕里的小人物

    神雕里的小人物

    第一次,可能写的有点慢,不过不会太监的~~~~~~~~~普通的穿越者,不普通的经历热血的武侠世界,残酷的真实世界一个混混沌沌的小人物,一群嘻嘻哈哈的傻小子们,在这个残酷的吃人的世界里,他们怎样生存下去?当他发现,本以为掌握小说内容便掌握了世界时,却发现:小说其实只能是小说
  • 末日大帝国

    末日大帝国

    惊变!惊变,一夜时间,世界变成了人间地狱,丧尸出现了!杨天,一个被称为不祥之子的男人,在末日降临之时,终于开启金手指,在末日中大方光彩。古武秘籍,星际战机,而且,随着杨天所拥有的金手指“通天之塔”的晋级,越来越多的古武秘籍与物品相继问世。而一座名为“天空之城”的巨大城市,也出现在了通天之塔的柜台上。“既然地面无法与你们抗衡,那么我便要铸就一个强大空中帝国将尔等全部灭杀”杨天站在天空之城之巅,代表所有幸存的人类对着下方数千死亡大帝宣战。通天之塔,与天地同生,集天地之怨气于己身,三千年一现,其怨气之力,意为天煞!杨天,便是这一世的天煞!
  • 高中年华

    高中年华

    青春,是个恋爱的时期,也是个叛逆的时期。而高中,不就是青春期吗?来看看主人公高志强和他的兄弟们这段日子是怎么过得。
  • 不朽真圣

    不朽真圣

    “你是谁?”“叶辰天”来自什么地方?”“封神大陆!”“好吧!我要跟你订婚,你要保护我!”“……”。封神大陆蚂蚁般的叶辰天来到地球,角色互换一晃逆天改命,究竟是重蹈覆辙还是成为真圣……
  • 战妃倾城:妃入君怀

    战妃倾城:妃入君怀

    强者为尊的斗澜大陆,四殿三国二阁一宫一教。当来自异世的魂魄来到这个世界,未婚生女,战王倾心,阴谋再现……某调皮鬼曰:自己的爹,我自己选,看中我娘的都来找我。某妻奴曰:女人是我的,女儿也是我的。某宫主曰:你们两个丢人的家伙都给我闭嘴。本书原名《洛水如歌华如风》
  • 末世仙尊

    末世仙尊

    简单地说,本书讲述的是一位穿越到末世的修仙者带着一帮追随者推倒大魔王、拯救世界的故事。书中有多个不同文明的位面,出现的奇异生物包括但不限于:恶魔、丧尸、龙族、吸血鬼、狼人、神灵、巫师。嗯,这真是一本新鲜活泼、曲折离奇、荡气回肠、别具一格、充满正能量的好书!
  • 丑女翻身记:恶魔少爷别咬我!

    丑女翻身记:恶魔少爷别咬我!

    【全文免费~】这是一千年前她欠下的债。是时候归还了。他是魔君,杀人不眨眼,果断,残暴。她是冥界公主,原本他和她是不可能相遇相爱,但是缘分就是这么巧妙,他们相遇相爱了......只是,命运的齿轮却再度朝着反方向转动。他们,能走到一起么?还是说,他们本就是命运牵错的红线呢......【本书是披着青春校园外套的玄幻小说!有穿越等色彩,星际恋爱,不喜绕道!读者讨论群:457848605】推荐糖糖校园文《女仆在身边:校草大人求放过》
  • 盛世独尊,王爷别过来

    盛世独尊,王爷别过来

    她,二十一世纪特种兵,却精通历史。最初一个单纯的少女,最后却落个被爱所伤的结局。他,从不对任何人宽容,起初,唯独对她放下屠刀。本应和他天长地久,谁曾想她是三界魔尊,杀人如麻,一颗苦情泪即可毁天灭地,就连母亲也牺牲自己的元神将她封印到那个对她而言可笑的世纪。他杀了她为己国报仇,她因此恨他入骨。时间是魔鬼,扼杀了一切,后悔莫及……
  • 九国纪

    九国纪

    司徒心中一动,突然想到了一个名词:剑冢!因为对剑的兴趣,所以有关于大陆之上一些与剑有关的故事和传说,他也多少了解一些,这剑冢据说是某些绝世剑道高手死后葬身之所,又有称为“葬剑之地”。而对于后来的武者们来说,尤其是修炼剑法的武者,这剑冢绝对不啻于一个巨大的宝库,因为里面很可能就藏着那个绝世剑道高手所遗留下来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其剑法秘籍、或者其所用的剑,更或者蕴含有久育不散的剑意。
  • 酬唱爱情悲歌

    酬唱爱情悲歌

    两岸文学PK大赛引子:一个贫困却正义的少年,邂逅了一个知名中学校长的千金,在失去母爱,久别了温暖的家庭里,懵懂纯洁的爱情让女孩柔弱的心又重拾起了一丝温暖。槁木死灰的心里浮出了爱的曙光,爱的向往……经商出身的校长,除了经营着一所市里最有名的中学,还经营着一个不小的公司。校长打着“育贤育德,相忍为国”的牌子暗度陈仓,当女儿知道父亲鲜为人知的卑劣行径时,内心如何?世俗的泥淖在大学里暴雨般倾泻,正义的男孩凛然面对,但独木难支。男孩偶然发现领导在办公室里放浪形骸、淫荡不堪的一面时,撄怒了领导。面对突如其来的蜚短流长,年轻的两颗心如何抉择?纯挚的爱情在痛楚中演绎,男孩和年轻女教师的爱情在悲歌中酬唱……